宽宽的世界,宽宽的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佛说随缘——寻找精神家园(3)

有的人资源并不丰富,但懂得合理开发,最后也能取得杰出成就。例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自称并不聪明,所以他选择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结果赢得了大家的欣赏和信赖,受到多方帮衬,最后成就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事业。

对成就事业来说,资源多寡往往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你拥有的资源比你需要的资源多。打个比方,你用一块画布,几支画笔,一些颜料,画出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成就已经足够大了,假设你能画出来的话。如果不能画出来,绝对不是因为缺少画布和画笔。绘画的技艺,就不是父母能遗传给你的了。

第二个好命因素是运气好。有的人似乎跟好运结了缘,做什么事都能碰到好机会,做什么就能成什么,即使遇到挫折,也能遇到贵人扶助,逢凶化吉。

但是,事情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成败贫富都有因缘,这些好运气的人,可能早就“深种善根”,现在不过是瓜熟蒂落,到了该收获的时节。

有一个老故事,听上去有点迷信,却发人深省:

从前,有一个风水先生在山中迷路了,两天两夜没有喝到水。

一天,他远远看见一户人家亮着灯,急忙向灯光跑去,跑到那户人家,顾不上礼仪,推开门,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行行好!给我一口水吧,我要渴死了!”

女主人舀了一瓢水,顺手在水里放了一点马草,微笑着递给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心里有点不高兴,但顾不上了,边喝水边吹漂在水上的草。喝完后,女主人请他坐下歇息,得知他会看风水,就请他帮忙在山里找一块风水宝地。

风水先生心想:给人一瓢水喝,还放马草,心眼太坏了!于是,他随便指点了一个地方,说:这里挺好,就在这里吧!

女主人很真诚地表示感谢,风水先生却暗暗发笑。

不知过了多久,风水先生又经过那个地方,看见那户人家果真在他指点的地方盖起了一座房子,看上去家业兴旺,一大家人充满欢笑,其乐融融。

风水先生很好奇:这个地方的风水并不好,只有德行深厚的人家才镇得住。那个女人给我喝的水里放马草,可见德行浅薄,本该倒霉才对啊!

女主人看见风水先生,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喝茶、吃饭,还说:“谢谢您为我们家选了块风水宝地,果真像您说的,我们家比以前更好了。”

风水先生忍不住问:“以前我向你讨水喝,你为什么往水里放草?”

女主人笑笑说:“我看你上气不接下气,怕你喝急了炸肺,所以往水里放点草,好让你慢慢喝。”

风水先生听了又是惭愧又是感动,叹道:风水在人心啊!

在因果关系中,内因毕竟起着主要作用,这个女人勤种善根,等于种下了好运,哪怕外部环境并不理想,也挡不住她好运连连。

那么,如何种“善根”呢?在《大宝积经》中,有一个妙慧童女问佛的故事。妙慧童女是一个举止端庄、秀丽聪慧的少女,她在佛陀座前,一连问了十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如何得到富贵?

佛陀说,有四种方法可以得到富贵:

一是应时布施。即在别人需要的时候,随时给予帮助;

二是不起轻慢心。即帮助别人时,不要有优越感,不要有轻视心理,不要有怠慢的态度;

三是以欢喜心施与。即开开心心地提供帮助,不勉强,不作难,不起吝啬心;

四是不求果报。即不要求对方报答,不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主意,更不幻想给人一滴水的恩惠、将来得到“涌泉”般的报偿。

看前面那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她施水搁草的善举,跟上述四条正好符合,难怪她好运挡不住。

◎如饮甘泉

好运有来由。与其痛恨自己不是成功人士的儿女,不如责怪自己不是成功人士的父母。与其忌妒天生好命的人,不如向他们学习,为他们的好命鼓掌喝彩。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自宽自解

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

佛曰:

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

——《佛说佛名经》

佛说:此事相距不远,不关他人的事,正是我自作自受。

生活中难免有烦恼,难免会倒霉,难免有挫折和失败,怎么办?埋怨老天爷,埋怨环境,埋怨政府,埋怨他人,有用吗?非但没有用,烦恼只会更多,挫折感更强。为什么呢?一旦找到了一个推卸责任的对象,怨恨便具体化了,难以排解。但是,谁能为你的不幸负责呢?怪老天爷,老天爷不会答理你;怪环境,环境不会为你改变;怪政府,政府没闲工夫听你诉苦;怪他人,他人不会认账。怨天尤人,只会让自己深陷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因此,佛经告诉了人们一个迅速摆脱不良情绪、重新审视和面对未来的方法:忏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省自己的过错,追究自己的责任。人总是容易原谅自己,不容易原谅别人,记别人的仇能记十年,甚至一辈子;记自己的仇能记十天就不错了。一旦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很快就释然了,不良情绪也烟消云散。

忏悔跟自责不同,自责的对象其实还是责人,例如,“我瞎了眼,为什么要相信他”,“我傻呀,真不该去那个鬼地方”,看似在责怪自己,实质还是在否定那个不好的人和不好的地方。忏悔是完全归过于己,不跟别人发生关系。乡下的老人家一般很会这招,例如,“唉!都怪我前世作了孽,该招这报应”,“我天生命苦,没有办法”,“前世有冤孽,该还的,破财免灾吧”,这些话说得可怜兮兮的,好像听天由命的样子,实际上,喜欢这样说的人,往往比一般人乐观,不容易为不良情绪所左右。人的心理很奇怪,归过于人时,就有被打败的感觉,很想赢回来,把面子找回来;归过于己时,失败感就没那么强烈,容易化解。好比失恋,自己先提出分手,或对方先提出分手,实质上是一样的,但心里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忏悔的一大好处是迎合自己的好胜心理,以便尽快摆脱不良情绪。

《达摩大师四行观》中,也谈到了忏悔之法,大意是说:受苦的时候,心里就想,这都是因为我在过去无数劫中,舍本求末,行为不当,常常引起别人的怨恨厌憎,留下祸根。今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都是我过去种下的恶因成熟了,应该受苦,跟老天爷、跟别人都没有关系,所以我应该甘心承受,不怨天也不怨人。

这段文字相当高妙,看似认错,其实没有认错——将今天的事,归结于数十百万年前所犯的过错,等于没有错。为什么要这样忏悔呢?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傻、自己坏,也没有人愿意承认做了傻事、错事,即使真的做了傻事、错事,也会找借口辩解,对那些是非对错难以分辨的事,更不会认错了。追究过去“无数劫”前的错误,等于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谁都没责任,自然用不着怨天恨地怨己恨人了!

但是,忏悔不全是玩虚的,假设自己真的有明显的错误,还是应该真心忏悔、努力改过,这是为未来种下善果。

人处世间,利益往来,免不了彼此有意无意的冲撞,谁都有倒霉的时候。既然人人都会遇到,那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好比冬天必然挨冻、夏天必然受热一样,用不着大惊小怪,又好比得了一场流行感冒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除非人身权益严重受损,可以借法律讨回公道,才值得一争;对法官根本不受理的小事,与其耿耿于怀,不如用忏悔法,自宽自解,然后一笑了之。

◎如饮甘泉

遇到挫折和失败,最有价值的事是挽回损失和调整心情,而不是追究责任。在没有明确的责任人的时候,不妨将自己当第一责任人,然后迅速原谅自己。

人生本来与痛苦相伴,最可靠的处世之道是忍耐

怎样提高忍的修养、有效左右自己的情绪?

佛曰: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佛遗教经》

佛说:能够躬行忍的人,才能够称之为有力量的大丈夫。如果说他不能欢喜地忍受别人恶毒的骂声,如同喝蜜糖水一样,那么他就没有真正得道,不能称之为智慧人。

佛家认为,学佛是“大丈夫的事业”,对别人的恶毒打骂,不仅能忍,还像喝蜜糖水一样甘甜,这样的境界,大概是忍的最高境界了,到此境界的人,岂止是大丈夫,已经是佛了。

但是,修行忍法,只能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提升境界。佛家认为,忍大致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生忍。

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忍受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与考验。

处于“生忍”境界的人,有明确的“忍”的观念,将“忍”视为一种有益的修行,并且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忍”对他们而言,可能会带来痛苦,却是他们愿受的苦,好比打球的人为练好球吃苦、习武的人为练好武功而吃苦一样。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想成就大业,首先必须征服自己,有效左右自己的情绪,这就要从“忍”字上下工夫。

大部分人到不了“生忍”的境界,为了保住性命,对别人的欺辱,还是会选择忍耐,例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历来被人们视为一种值得称道的理性行为;也有人讲气节,坚持原则,宁死不屈,同样是值得称道的行为;尤其是为大义宁死不屈,更是英雄行为;还有的人讲面子,为了面子不顾生死,就不值得称道了。

大部分人为了事业发展,对别人的欺辱,假设不太过分的话,都会选择忍耐。例如,有的老板、上司德行差,经常骂下属,下属心里有气,但通常会忍气吞声。但也有人会据理力争,甚或甩手而去。无论怎样做,都难说对错,只是一个选择倾向。

“生忍”是主动选择忍耐,而不到“生忍”境界的人,是被动选择忍耐,同样是忍,性质截然不同。对一些事关原则的问题,对一些伤天害理的行为,如果被迫选择忍耐,其实不是忍,而是怯懦、逃避。假设有胆量、有力量的话,应该选择反击,而不是忍耐。假设没有力量,日后有机会的话,也可以还以牙眼。许多人不主张报复,哪怕对方做了伤天害理的事,也主张宽恕,这是奴隶的观念、绵羊的观念。亚当·斯密说得好:“一个不能防御自己或为自己复仇的怯懦者,分明缺乏了人类本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让胡作非为的人受到惩罚,本是一种社会责任,宽恕却可能成为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例如,韩信受了“胯下之辱”后,假设他记恨在心,功成名就后,将那个无理欺辱他的人抓起来揍上一顿,社会价值要大得多,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使许多蛮横者不敢随便欺辱他人。相反,为了显示大度,不惩反赏,让那个人当了官,简直就是鼓励这种流氓行为。

如果你没有达到“生忍”的境界,以忍为苦而不是以忍为乐,那么,对那些不该忍且可以不忍的事,没有必要选择忍耐。

第二重境界:法忍。

处于“法忍”境界的人,明白事物的因果,能有效克制贪嗔痴俱毒,对难忍之事,视为自然,安之若素,不生嗔心。

有一个故事:一天晚上,安养禅尼睡得正香,一个小偷潜进来,偷走了她唯一的一条棉被,安养禅尼只好用纸张盖在身上取暖。

小偷挟着被子出寺时,被巡寮的弟子撞见了,他张皇失措,扔掉被子跑掉了。弟子认得师父的被子,赶紧捡起来,送回师父房间。安养禅尼正冻得缩着身子,直打哆嗦,她看见送回的棉被,说:“哎呀!它不是被人家拿走了吗?既然被拿去了,就是人家的东西,快去还给人家吧!”

弟子无奈,好不容易找到那小偷,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深受感动,跑回寺院向安养禅尼忏悔,从此皈依佛门,改邪归正。

安养禅尼还有人我观念,“人家的东西”要还回去,可见她尚未悟道。但她不说“偷”而说“拿”,可见她对是非善恶有独到的理解,因此,东西被偷后,她只有慈悲之心而无嗔怨之意,“忍”便变得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