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推荐家庭必备验方(珍藏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1章 常见症状(10)

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以2岁以下小儿更为多见。夏、秋季节较多,且往往引起流行。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便次不多、便溏如糊状,或如蛋花、身热不甚或不发热、无呕吐、能进食、精神尚好。重者则便次较频,每日可达十多次或数十次,或伴呕吐,多伴身热、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口渴不止,甚或目眶凹陷、尿量减少、四肢不温、腹胀、痉厥等。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却较成人更为迫切,故易为饮食所伤;加之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故以脾胃病症较为多见。《育婴家秘》所说的小儿“脾常不足”,即古代医家对小儿多见脾胃疾病这一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一般分风寒泻、暑热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若病情恶化,可致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治当敛阴、固阳。

【必备验方】

1.苍术30克,吴茱萸20克,丁香2克,胡椒30粒。共研末,每次用药1.5克,以陈醋(或植物油)调敷于脐部,外以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伤食泄泻。

2.炒六神曲30克,陈皮、炒鸡内金各10克,胡椒1克。共研细末,用饭汤调成糊状,加白糖服(以甜为度),每次1汤匙,每日3次。适用于小儿伤食泄泻。

3.五倍子15克,枯矾10克,蜂蜡30克。将五倍子、枯矾研极细末,蜂蜡加温熔化后加入五倍子、枯矾末搅匀,待凉备用。用温水将脐眼洗净,每用药膏约1克,置于胶布上(文火化开),贴于脐眼上,每日1贴,并热敷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型小儿泄泻。

4.山楂(去核)、山药、白糖各适量。将山楂、山药洗净后蒸熟,冷却后加入白糖搅匀,压成薄饼食。适用于小儿脾虚泄泻。

5.白胡椒2粒。研细末,敷于肚脐处,外用纱布固定,再用手轻揉片刻。

【名医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加强卫生宣教,对水源和食品卫生严格管理。食品应新鲜、清洁,凡变质的食物均不可喂养小儿,餐具也必须注意消毒。

2.按时添加辅食:小儿在添加辅助食物时必须注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使婴儿逐渐适应;从稀到稠,先喝米汤,渐渐过渡到稀饭、软饭;从细到粗,如从开始喂果汁到吃果泥。5个月试加鸡蛋黄、鱼泥、嫩豆腐;7个月以后可添加富有营养、适合其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鱼、肉末、青菜、饼干等,逐渐为断奶做准备,但应避免在夏天断奶。

3.增强体质: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4.避免不良刺激:小儿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

5.加强体弱婴幼儿护理: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病后体弱小儿应加强护理,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各种感染。对轻型腹泻应及时治疗,以免拖延成为重型腹泻。

6.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泻易引起流行,对新生儿、托幼机构及医院应注意消毒隔离。发现腹泻患儿和带菌者要隔离治疗,并做消毒处理。

7.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小儿惊风

惊风俗称抽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以1~5岁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

中医学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临床上可归纳为八候,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的出现,表示惊风发作。但惊风发作时,八候不一定全部出现。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临证常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称急惊风;凡病势缓慢,属阴属虚者,称慢惊风。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原则。

【必备验方】

1.远志、石菖蒲、薄荷、郁金各6克,蝉蜕5克,朱砂0.2克。共研细末,开水冲服,每次2克,每日早、晚各1次。

2.全蝎3尾,僵蚕7个,朱砂1.5克。共研极细末,以母乳调服。不足周岁患儿每次服0.5克,超过周岁者加倍。

3.胡椒、肉桂、炮姜各3克,丁香10粒,伏龙肝100克。将前4味研末;水煎伏龙肝20分钟,去渣,入药末煎15分钟,温服,视患儿年龄适当增减用量。适用于小儿慢惊风。

4.胡椒、生栀子各7粒,肉桂3克,葱白7枚,鸡蛋清适量。将前3味研末,与后2味捣成膏,贴敷神阙穴,每日1换,连用1~2日。

5.针刺法:上肢取穴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穴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

【名医指导】

1.小儿惊风发作时不可搬移,应就地抢救,立即松解患儿衣服领口,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衣服对颈胸部的束缚,影响呼吸及呕吐物误吸发生窒息。

2.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不畅。

3.对有可能发生皮肤损伤的患儿应将纱布置于其手中或腋下,防止皮肤摩擦受损;牙关紧闭者,用多层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齿之间,防止咬伤唇舌。

4.必要时按医嘱应用止惊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以解除肌肉痉挛,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并记录。

5.床旁设置防护床挡,防止坠地摔伤;将床上硬物移开,以免造成损伤。对有可能发生惊风的患儿应有专人守护,以防发作时受伤。

6.惊风较重或时间较长者应按医嘱给氧,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意识及瞳孔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发生脑水肿者按医嘱用脱水药。

7.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8.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9.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10.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11.对长期卧床的患儿,要经常改变体位,必要时可垫海绵垫褥或气垫褥等。经常用温水擦澡、擦背或用温热毛巾行局部按摩,避免发生褥疮。

小儿夜啼

夜啼是指小儿在夜间啼哭不止或时哭时止,多见于半岁以下婴儿。小儿夜啼多与饥饿、口渴、太热、太闷、尿布潮湿、白天过度兴奋等有关。经哺乳、饮水、按摩、抓痒、调节寒温、更换尿片夜啼可止者,可不药而愈。婴幼儿环境改变,或不见平素亲昵的人,或缺少喜欢的玩具,也会发生夜啼。至于疾病,则多见于发热、佝偻病、蛲虫病、骨和关节结核,或经常鼻塞,扁桃体过大妨碍呼吸等,与季节无明显关系。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多为脾寒、心热、惊骇、积滞所致。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原因,常由孕母素体虚寒、素食生冷,胎禀不足,脾寒内生;或因护理不当腹部中寒,或用冷乳哺食,中阳不振,以致寒邪内侵,凝滞气机,不通则痛,因痛而啼。若孕母脾气急躁,或平素喜食香燥炙烤之物,或过服温热药物,蕴蓄之热遗于胎儿。出生后将其养护过温,受火热之气熏灼,心火上炎,积热上扰,则心神不安而啼哭不止。由于心火过亢,阴不能潜阳,故夜间不寐而啼哭不宁。彻夜啼哭之后,阳气耗损,无力抗争,故白天入寐;正气未复,入夜又啼。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心主惊而藏神,小儿神气怯弱,智慧未充,若见异常之物,或闻特异声响,而致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寐中惊惕,因惊而啼。脾寒气滞者,治以温脾行气;心经积热者,治以清心导赤;惊恐伤神者,治以镇惊安神。

【必备验方】

1.竹叶卷心6克,灯心草1克,母乳100毫升。将前2味水煎2次,取汁50毫升,兑入乳汁调服,每次30毫升,每日1剂。适用于小儿心热夜啼。

2.雪梨汁30毫升,灯心草2克,冰糖10克。将灯心草水煎,取汁与雪梨及冰糖混匀,隔水蒸化,顿服,每日1次,连服5~7日。适用于心热型夜啼。

3.朱砂3克,僵蚕4克,淡竹叶6克,五倍子5克,首乌藤8克,糯米适量。将上药同研为细末,以米汤调成饼,每晚睡前3小时敷于脐部神阙穴(脐孔处),外以纱布、胶布固定,连敷3~4次。

4.白菊花、钩藤各80克,白茯苓、淡竹叶、灯心草各50克,琥珀20克,五味子10克。分别打碎后装入布袋中,夜间枕用(早晨将药袋装入塑料袋内密封,次夜继用),连用2~5日。

5.酸枣仁、首乌藤各50克,钩藤、蝉蜕、法半夏、广藿香各15克。加水浸泡30分钟后以大火煮沸,转小火煮45分钟,将药汁倒入盆中(加适量冷水,将水温调至40℃左右),睡前帮患儿洗浴5~10分钟。

【名医指导】

1.平时必须注意要让孩子养成日醒夜睡的习惯,临睡前排净小便。

2.夜间少喂奶,3个月前,婴儿夜间只喂1次奶;3个月后,就要慢慢断掉夜间喂奶的习惯。

3.夜间盖被不要过厚或过薄,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

4.尽量保持居室安静,夜间拉上窗帘,不要让外界刺眼的光线透入卧室,调节室温,避免受凉。

5.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可将婴儿抱在怀中睡眠,不通宵开启灯具。

6.乳母不可过食寒凉及辛辣热性食物;勿受惊吓。

7.注意寻找原因,如饥饿、过饱、闷热、寒冷、虫咬、尿布浸渍、衣被异物刺激等。找出夜啼原因后,可针对病因给予中药食补,亦可配合推拿按摩。

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通常指小儿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俗称尿床。一般至4岁时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原发性遗尿,占70%~80%。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如尿道瓣膜)、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者称继发性遗尿。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小儿遗尿多为功能性,与大脑皮质的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

中医学认为,遗尿主要与肾及膀胱虚寒、不能固摄密切相关,还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下元虚寒,闭藏失职,肺脾气虚,水液不摄及肝经湿热、蕴结膀胱,均可导致本病,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同时涉及肺、脾、肝。以肾气不足、膀胱失约多见。小儿素体虚弱,肾气不足,下元虚寒,则闭藏失职,致使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不能制约水槽,而发生遗尿。自幼缺乏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夜间排尿习惯,而任其自遗;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夜梦纷纭,梦中尿床;或欲醒而不能,小便自遗。

【必备验方】

1.狗肉150克,黑豆20克。将狗肉洗净、切块,与黑豆同以文火煨熟,调味后分次服食(用于5岁以上儿童无虚寒者,宜在冬季服用),连服15日。

2.大枣1000克。每晚8时生吃8枚(小者加倍)食后不准喝水,9时上床睡觉,连用1个月。服食期间不宜过度劳累、兴奋,避免感冒着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适用于神经性遗尿。

3.白果10~15克,羊肾1个,羊肉、粳米各50克,葱白3茎。将羊肾洗净,去腮腺脂膜,切丁;葱白洗净、切成节,羊肉洗净,白果、粳米淘净;同加水煮成粥,温热服食,每日2次。阴虚火旺者忌食。

4.五倍子3克。研末,醋调敷脐部,10日为1个疗程。

5.白芍、白及各10克,白术12克,白矾3克。共研细末,每晚以适量葱汁调敷涌泉、关元穴,外以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翌晨除去,连用10日。

【名医指导】

1.找出遗尿原因,再进行针对性治疗;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做全面检查。

2.鼓励患儿消除紧张怕羞情绪,建立战胜遗尿的信心,积极配合服药以及其他治疗。

3.晚饭不要过咸,晚餐后少吃甜食和高蛋白饮料;晚饭后尽量少喝水和饮料、牛奶等,可吃少量水果。

4.白天让孩子适当多喝水,以增加膀胱容量;如果孩子想小便,让他们尽量多憋一段时间,刚开始时时间可短一些,如1~2分钟,以后慢慢延长。

5.训练孩子排尿时有意识地时断时续,以锻炼膀胱括约肌的收缩。

6.上床前敦促其排空小便,记录孩子尿床的时间规律,定时叫醒他们,待孩子完全醒后让他们下床排便。

7.加强孩子个人卫生,注意清洗局部,内裤每日要换,尿湿后更要及时更换。

8.保持孩子卧具干爽舒适,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入睡环境。注意腰、腿部不要受凉。

9.可用体针、手针,疗效不显著者可配用耳针,亦可用激光按体针穴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