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打造强大的内心,心有多大你就有多强(3)
无数事实也证明,面对压力,那些难以迈开步子勇往直前、把压力看作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儿的人,其生命本身缺乏拼搏的激情和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而压力在那些有着坚强意志力的成功人士眼里却从来不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儿,当背负压力的时候,他们常会微笑着面对,让压力变成动力,推动自己不断向前进,不断打开新的局面,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样的解决之道不正是我们最想要的吗?
一个名叫卡迪尔的大富翁曾在著名的跨国零售巨头公司担任要职。卡迪尔对工作向来一丝不苟,而且极为注重工作效率。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每天都让自己生活在高压下,甚至有的朋友好心地劝告他不要这样,否则累坏了身体是不划算的。
然而,卡迪尔却说:“我确实要承受很大压力,不仅是因为我的职位,还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一向很严格。但是,我并不觉得压力让我的日子变沉重了,相反,它让我觉得很轻松。我一直都认为,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压力下竭尽全力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压力对于卡迪尔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之一,因为他需要在压力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生活和工作变得充实,这样的想法在很多常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但事实上,这是一种几乎所有成功者都具备的素质。在他们眼里,压力能够使人轻松,压力能够创造价值,而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让他们不断成功。
类似故事中卡迪尔这样的强者总是喜欢挑战高难度的事情,因此在他们看来,压力是使自己前进的助推器,是自己这辆不断奔跑的列车的发动机,压力可以唤起和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卓然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每天清晨,她睁开眼睛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当天的工作安排。她比任何人都早到公司,然后一刻不耽误地处理堆满办公桌上的文件和信函。
每当她为文件而忙得焦头烂额时,她桌上的电话铃声会频繁地响起来,有的电话是催她去开会,有的电话是要她接待来访客户。为了把各方面的事情都协调好,卓然每天都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逼自己高效率地做事。
在公司像个陀螺一样地转一天后,卓然最想做的事就是在深夜下班回到家后好好睡一觉。通常,卓然感觉刚刚沉睡过去,闹铃就响了。
卓然生活得如此疲惫,但她却表示:“我很喜欢压力,因为有压力的人活的质量相对较高,没有压力等于不被人需要。我不会抱怨什么,毕竟路是我自己选的,这些压力也是我自己给自己制造的,让我的个人能力不断进步,让我充满自信。”
成功者也好,普通人也罢,每个人都会有压力。作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我们也会像卓然一样常常感受到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比如我们每天要面对纷繁忙碌的工作,和同事、领导、下属等处理好关系;我们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让自己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致被别人落下;当同事加薪升职了,我们的内心也不会毫无波澜,认为自己也要努力,不然就没有升职机会。
如此看来,有压力并非坏事,所以有人说:压力就是甜点,只要你能逆向观看。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换个观念、换个角度来看待压力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并非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善意安慰。既然压力无法躲避,那就试着为它找一个出口吧,把它转化成一种前进的力量。
总而言之,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时时处处都会充斥着压力,如果不想让压力将自己拖垮,就要告诉自己这样一句话:“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朝一日,当我们穿破层层压力的雾霭,在明媚的阳光下重新看自己走过的路,说不定会由衷地欢呼:压力——感谢有你!
运用自我暗示的魔力
通过自己有意或者无意的暗示,使自己的情绪、意志和行为受到相应的影响。
曾有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
被试者是一名死刑犯,他被告知自己将接受的刑罚是放血死亡。之后,他被蒙上双眼,并在他的手腕处轻轻地划了一下(当然,这并不会导致任何伤口)。然后,在他的手腕处放了一个可以发出“滴答、滴答”水声的容器。结果,这个死刑犯真的死掉了。通过解剖,人们在死刑犯的身体里发现了缺血的症状,但事实上,他并没有被执行这种刑罚。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自我暗示的力量,正是这个死刑犯对自己暗示了将要死于缺血性刑罚这一事实,才最终自己杀死了自己。
时任法西斯德国宣传部长的戈培尔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宣传理念,即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为了真理。当一个人经常身处谎言的氛围中时,虽然他一开始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智加以判断、反抗,但是久而久之,他会像其他人一样认为“谎言”是久已存在的,是无可置疑的。这就是所谓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暗示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你的潜意识,并得到潜意识的认同。暗示的感染力和传染力都是十分强大的。
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人们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但是消极情绪的感染性更强。一个心情开朗的人如果整天和一个情绪沮丧的人相处,那么不久他也将变得情绪低落。夫妻双方,如果其中一方情绪消极,那么另一方情绪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科因也通过自己的研究证明了上述事实。他认为,只需要短短的20分钟,一个人就可以被他人消极的情绪所感染。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经常用消极的思想来自我暗示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是积极的、乐观的。自卑,往往就是人们消极自我暗示的结果。感到自卑的人,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做出消极的评价,认为自己的才能达不到社会的标准,自己也没有能力与他人一争高下。在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下,他们很难取得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成就。
世界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家卡尔·华伦达曾说:“走钢索才是我的人生,其他都是等待。”在这种态度的指导下,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高难度的表演。然而1978年,在波多黎各表演时,他却从高空坠地身亡。人们对于大师的失误感到不可理解,直到他的妻子道出其中的原因:在表演开始的3个月前,华伦达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他经常对自己说:“如果掉下去了怎么办?”他还不止一次地向妻子表示出这种忧虑。
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消极自我暗示下,华伦达失去了之前积累起来的信心。结果,他就在内心充满怀疑、恐惧的情况下从钢索上面掉了下来。
自卑心理一旦形成,不仅会影响人的人际交往,还会限制他们能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而经历的失败与挫折,又会不断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一个人如果被消极的自我暗示所控制,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必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针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提倡积极的心理暗示。它要求人们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情绪作斗争,并通过每天对自己积极暗示,来逐步清理自卑感。根据“吸引力法则”,人的思想就像是一块磁石,它会吸引与它相同的或者类似的思想与事物。消极的思想会吸引消极的情绪与行为,积极的思想定会吸引积极的情绪与行为。
英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在21岁时得了肌肉萎缩症,以至于他的后半生都要在轮椅上度过。当人们询问他是如何战胜疾病的折磨,最终取得成功时,他说,在他住院的时候,他对面的一个小男孩死于白血病。这让他觉得自己的病其实并不算严重,至少自己还有生命。所以,每当自己灰心丧气时,他就会以此来鼓励自己。在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中,霍金成为了可以和牛顿、爱因斯坦比肩的科学巨人。
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这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方法。但是,在现实中,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人们获得的更多的是消极情绪,因为人们往往将自己的眼光放在了别人的优点之上。
求人不如求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无疑意义更为重大。这里,我们将简要介绍一种运用自我暗示建立自信的方法。
第一步,自己要坚信自己有能力达成预定的目标。为此,我们应该坚持不懈,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干扰。
第二步,自己要相信积极的思想会结出积极的果实。因此,自己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冥想,想想自己成功时的样子。
第三步,自己要充分相信自我暗示的积极作用。
第四步,写下自己的目标,并且大声地读给自己听。
这四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通过这种集中的、强化式的自我暗示,我们可以充分刺激自己的潜意识,从而使自己在日后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信心外化为行动。
经历了上面四个步骤,我们还需要完成最后一步,即深化自己对财富、地位等身外之物的认识。只有认识到“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的玄妙,我们才可以自由地支配事物,才会建立起经得起考验的自信心。
自我暗示无疑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你总是以消极的思想来暗示自我,那么你的生活必定是灰暗的;如果你学会以积极的思想进行自我暗示,那么你不但可以建立起牢固的自信心,还可以收获美好的生活。
年轻的心不能被“标签”束缚住
很多人总是会拘泥于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似乎习惯了这种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以至于在做任何事的时候,他们总是会按照“标签”去进行。到最后,则很难有所突破。例如,有些人买了一件奢侈品,身边的朋友可能就会称赞:“真有钱!买的东西通常都是十分高档的。”那么,之后买任何东西他们可能都会想到别人给予的“标签”,也不去想自己是否有能力,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很明显,这种情况就是他们被“标签”所束缚,很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困扰。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奢侈浪费的作风,特别不可取。
这些都还只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人因为“标签”的束缚而自我设限,甚至改变了自身的人生道路。或是因为他人的一句嘲讽就彻底将自己的人生否定掉,这是一种很严重的自我设限行为,它将会摧毁内心强大的能量,使人生笼罩在一片阴霾中。其实,这些人不是没有获取成功、实现理想的可能,只是他们通常都会被各种“标签”束缚,失去积极进取的激情和敢想敢做的斗志。于是,他们的潜力也会逐渐被消极谋杀,能力也会被遏制、否定,从此一事无成,惶惶不可终日。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勇于突破自我的束缚,铲除一切阻碍、束缚自我的东西,走进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环境中,这是事业成功的首要准备。”
17岁那年,詹姆斯·布莱尔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毕业之后,布莱尔应聘到了肯塔基州的一所军校任数学教师。3年后,布莱尔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辞了职,去费城的一所盲人学校任教,在那里他负责讲授高级文学和科学课程,并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校长赞扬说:“他的才智帮助课堂里那些急切盼望学习知识的学生开了眼界,获得了提高,他完全胜任现在的工作。”
但是在那里待了两年以后,布莱尔还是决定辞职。
当时24岁的布莱尔也时常会拿起笔,为一些报刊写些文章,这让他感到莫大的快乐。可是,在布莱尔的心中,总感觉缺少一些什么东西,他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一定能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他不愿意让那些“标签”限制自己的思想,这也是他为什么一再辞职的原因。就在这时候,机会出现了:缅因州首府奥古斯塔市的《肯纳贝克杂志》杂志社的老板有意出售一半股权。布莱尔知道了这个消息兴奋不已,这是以前他听到自己有机会当老师时的喜悦所不能比拟的,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终于找到了要做的事。于是,他抓住机会,买下了这部分股权,随后举家移居奥古斯塔。
通过布莱尔此后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人生定位的改变,正是他通往未来成功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在布莱尔的主持下,杂志表现出新的风格,读者欣喜地看到一份目光敏锐、切中时弊的新刊物,意识到背后主事的人应该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于是这份杂志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虽然布莱尔是第一次涉足这一领域,但他驾轻就熟,丝毫不逊色于在其中混迹多年的老编辑。他很快就把该州共和党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成为缅因州共和党的领袖,并成为1856年第一届共和党全国大会的代表。
在主持《肯纳贝克杂志》一年之后,布莱尔又接手了《波特兰商讯》的编辑工作,这使他的影响力又扩展到了商业领域。同时做两份编辑工作,换成一般人难免应接不暇,但布莱尔因为喜爱这份工作,所以永远充满激情,感觉体内好像蕴藏了无穷的能量,任何时候都是干劲十足、精神抖擞。28岁那年,因为在这两份杂志上所取得的成就,布莱尔成为缅因州议会议员,以后又连任数届,其中还两度担任发言人。布莱尔作为缅因州代表,在国会众议院供职14年之久,期间6次成为发言人,是众议院历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一位发言人,受到各方面的赞扬。
所以,作为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和无限潜力的人,你一定不能被“标签”束缚,自我设限只会使前进的脚步被羁绊,原本光明的未来被扼杀。年轻的心,可以积极,可以自主,但不可以被“标签”所限制,不管这“标签”来自于师长或者他人的评定,还是消极自卑心态的自我设限,它都不能成为你为自己定位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