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成就人生:曾国藩家书中的成功密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坚忍彰显气度(3)

其实,最初两个孩子的资质是差不多的,相对来说第一个孩子甚至还优于第二个孩子,但最终会出现被人遗忘的结果完全在于,第一个孩子不懂得收敛,不懂得积累。在别人对自己的溢美之词下得意、骄傲、自满,这让他沉浸其中,忘记了一个道理:学习如溺水行舟,不进则退。

认清现实,韬光养晦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过:刘备是个“把衬衣当皇袍穿的人”,而孙权则是个“把皇袍当衬衣穿的人”。把他们俩拿来作为“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真是再好不过了。

很多人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不喜欢刘备这个角色,觉得他不懂得韬光养晦,刚刚取得一点成绩,就敢贸然称帝。正所谓枪打出头鸟,这让他成为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刘备也不懂得厚积薄发,不知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该退一步以保存实力,等待时机绝地反击。在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杀后,他便意气用事,动用全部的兵力,草率地与东吴决战,结果导致蜀军被陆逊用计火烧连营,大败而归。最后他也只能托孤永安,气绝身亡。明明只有一件衬衣,刘备却偏偏相信那就是皇袍;没有可以与东吴或曹魏对抗的实力,却不知厚积,这是刘备的悲哀,最终的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孙权则恰恰相反,能屈能伸,有一个大国之君的气度。细细品读《三国演义》你会发现,孙权是个十分能沉得住气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弯一弯腰,什么时候该抬起头。在曹丕、刘备相继称帝,他依然不为所动。为什么?他知道东吴的实力还不足以和魏、蜀两国较量,于是他选择了向曹丕弯腰称臣,收敛起自己的光芒,暗中积累实力。229年,孙权终于在武昌称帝。因为此时曹丕已死,而他的继承人不足为患;东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足以让他称帝的实力。孙权在实力不足的时候选择把皇袍当衬衣穿,那才是大智大勇,能屈能伸的表现。他以不争一时之成功,帮吴国渡过了难关,为其强盛打下了基础,其“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精神,可见一斑。

人生路途是漫长的,何必急于一时?要想成功,就得学会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努力和效果之间,永远有一段你无法预知的距离。而判断成功和失败的唯一方法,是你能不能坚持挺过这段无法估计的距离,有没有做到有备而来,厚积薄发。

找准目标,持之以恒

余尝语贷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右作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幸甚幸甚!

——《曾国藩家书之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篇》

有目标,才知道劲往哪使

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把孝道之心、对弟弟们的关爱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把自己能否教导弟弟们提高品德,成就一番事业,提高到尽孝道的高度,认为自己没能尽心尽力地教导弟弟成就德业,就是自己对父母的不孝,极大地显示了曾国藩“齐家”的气度。

但家书中还有一句十分重要的话不能被忽略,那就是“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只有弟弟们都胸怀大志,并为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不辜负曾国藩的苦心。

“发奋立志,念念有恒”是一种气度,连立志的勇气都没有的人也没有必要谈什么气度,连持之以恒的毅力都没有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气度。气度大小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目标的大小,也决定一个人对“恒”字能坚持多久。

目标对成就一个人的气度人生到底有多重要,从下面这个故事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在广袤的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叫凡尔的小村落,在还没被外来人发现之前,这里很贫穷,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一个人走出过大漠。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不是他们不愿离开那儿,而是他们尝试过很多次都没能走出去。后来一个人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小村落,听了他们的故事之后,决定做一次试验,看看走出这片沙漠真的那么难,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于是他沿着向北的方向,不停地走,结果用了三天半就走出了沙漠。

再回到小村子之后,他发现原来这里的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不认识北斗星,没有引导他们前进的目标。因此,他对村中的一个年轻人说:“走出大漠其实很容易,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坚持走下去,你就能走出去。”年轻人按照他的话去做了,三天后果然来到了大漠边缘。

这个年轻人成为了凡尔村的开创者,为了表彰他的伟大功绩,村民们为他雕塑了一座铜像,竖在已经发展为凡尔城的小城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从选定目标开始。

是的,新生活从选定目标开始,成功也从选定目标开始。在任何一个领域中,能够取得较大成功的人,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走的每一步,几乎都是为了设定的目标而做的。有了目标,才能知道“劲”往哪使,才不至于迷路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才能为成就自己的气度人生增加动力。

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有多高。目标是指引人前进的动力,只有选准方向,才能持久稳健地走下去,才有望达到“顶峰”。在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中年派对采访的记者说,他之所以能在茫茫的太平洋上漂流几个月后获救,老虎——理查德·帕克功不可没。正是以不被理查德吃掉为动力,在与理查德的战斗中,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其实,养活理查德,保证自己不被吃掉就是少年派为自己设下的目标。正是在对这个目标的追逐下,他战胜了一个人面对大海时的绝望、悲痛和消沉,最终到达墨西哥海岸,被人救起。

成功:实现有意义的既定目标

世界公认的成功定义是:成功就是逐步实现一个有意义的既定目标。

设定明确的目标,是所有成就的出发点,目标的达成几乎可以与成功画上等号。调查显示,世界上只有3%的人能设定他们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这也是成功者极少的原因。大多数人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迈不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有很多人不愿设定目标,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设定目标后却完不成,被人耻笑。这其实是不自信、没有气度的表现。还有的人则不知道目标的重要性,觉得扎扎实实地干就好,没有必要设定什么目标。但他们不知道,没有目标的鞭策,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他们往往半途而废,使以前付出的努力也荒废了。

在某杂志上看到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追踪调查报告。这个调查由台湾大学主导,调查报告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调查发起的这一天,第二阶段为25年后。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显示:26%的人没有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61%的人人生目标模糊,9%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4%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

25年后,调查组织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当年那群年轻人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拥有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不懈,不曾放弃。若干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之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等。

拥有短期目标的人,也多半过上了中上层社会的生活。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设定的短期目标不断达成,并会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设定另一些短期目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中的专业人士或佼佼者,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再看看目标模糊的人,他们生活稳定,工作平凡,没什么特别的成功,但也总还过得去。

而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几乎沦为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很不如意,没有稳定的工作,也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通过这个调查,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由此可以看出,目标对人生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为自己设定什么样的目标,将来就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也注定有什么样的人生。当然目标仅仅只能作为指导人生前进的航向灯,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地划动手中的双桨,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有气度的人不但能为自己设定目标,而且会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

设定目标,坚持不懈,就是成功

在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一位叫山田本一的日本选手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说:我是靠自己的智慧战胜对手的,不过现在不能告诉你。

一时间,大家对这位世界冠军口中所说的“智慧”是什么充满了好奇,并纷纷猜测。终于,10年后,他在自传中道出了这个“智慧”的真相:“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千米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先为自己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把长远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来逐步实现,这就是山田本一获得世界冠军的“智慧”—设定目标,然后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地实现。

有气度的人,不会怕自己的目标过于遥远,因为他们知道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化整为零的方法,从一个个小目标做起,每天进步一点点,总有一天你回头看自己的来时路,会发现原来自己已走出了这么远。

美国著名作家赛瓦里德在谈及他的写作方法时说过:“当我打算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会先确定书的议题和框架,然后就不再考虑整个写作计划有多么繁重,只思考下一节、下一页甚至下一段怎么写。不知不觉当中,6个月过去了,结果我居然写成了。”

人们常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什么事都怕“坚持”二字,甚至当初可能被人认为没有意义的事,你坚持下来,也就有意义了。

微博上有一个叫“古城钟楼”的网友,他从2011年10月26日零时开博,每隔两个小时就发一条带有“铛”的微博,并且在没用时光机的情况下,把时间控制得极准。这样一坚持就是一年多,到现在还在继续。所不同的是,他的粉丝已经由当年的几个人,上升到现在的45万余人,并还在继续上升。关注他的人对他能一直坚持不懈表示敬佩。想来这样一个人,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不同吧。

念好挺经,打造不屈之志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曾国藩家书之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篇》

坚忍,成就非凡之事业

人们常说,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人生路上,总免不了磕磕碰碰,如何才能笑到最后,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坚忍。

曾国藩经常在给其弟弟或孩子的信中劝导他们,做人要有不屈的精神,要有大气度,关键时刻要能忍住,不因一时的成败得失而骄傲自满或妄自菲薄。

“忍”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可谓特殊之至,因为它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忍受饥饿病痛,大到为争夺天下忍辱负重,等待时机。一个“忍”字,似乎是人人必经之路,也是对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考验。因此,许多先哲便把这一“忍”字提炼出来,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功夫,作为有无德行的一个重要考量。可以说,一个人要想成为圣贤,要想成佛作祖,要想得道成仙,要想称王称霸,离开了这个“忍”字,便都是一句空话。

司马迁是一个坚挺的人,他之所以能写出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与他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其父司马谈,学识渊博,任太史令,曾打算撰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可未曾动笔便去世了。司马迁很有志气,决心完成父亲的遗愿。

司马迁自幼便学习刻苦,从20岁开始出游各地,以增长自己的见识,积累素材,为写书做准备。后来,他继任太史令,有机会查阅大量汉朝资料文献。从42岁起,司马迁开始撰写这部史书。在尚未完成的时候,他却因为替李陵辩解,而被夺职入狱。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也是一员骁勇能战的猛将。他因李广利的陷害,仅率五千步兵深入到匈奴领地,与大批匈奴部队力战十余日,后因寡不敌众,被匈奴俘获,不得已投降了匈奴。司马迁认为李陵是有功之人,投降乃是不得已而为之,将来一定会将功补过,报答汉朝的。可汉武帝却认为司马迁是在诋毁李广利,将他处以宫刑。司马迁本想一死,但为完成父亲的遗志和自己的抱负,他忍受宫刑,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出狱之后,他将自己的满腔不平和愤慨,全部倾注于笔端。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一生的成功,可以说得力于“坚忍”二字。用梁启超的话来说:设若曾国藩的意志与忍耐稍有不足,则其一生为失败之人,无疑也。

对于曾国藩的坚忍,写作《湘军志》的王闿运极为钦佩。他本想在书中讥讽曾国藩,但终被其感动,于1878年2月21日云:“作《湘军篇》,颇能传曾侯苦心。其夜遂梦曾……”27日云:“夜观览曾公奏疏,其在江西时,实悲苦,令人泣下,然其苦乃自寻得,于国事无济,且与他亦无济。且吾尝怪其相法当刑死,而竟侯相,亦以此心耿耿,可对君父也。余竟不能有此愚诚。‘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出师表》无此沉痛。”

人类总是有一种很奇怪的特质,在经历过悲剧、失败或某种不幸后,反而生出更加积极的意志力,具有无穷的力量。坚忍不屈的意志力是人的无形资产,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才能得到帮助。

的确,在忍不住的时候,一定要再大气地忍一忍,成功也就离你很近了。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现在看来,曾国藩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能够动心忍性的深厚功夫是分不开的。他总是能在困苦中坚忍不拔,才成就辉煌人生。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在困苦中坚守志向,必定能够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挺住就是一切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身临绝境,便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及其夫人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两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始终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