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即是拥有:庄子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顺应自然之道,快快乐乐生活(2)

在二战期间,美军也利用顺水推舟之计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1年10月8日,莫斯科会战正在激烈进行,几十万德国纳粹军处在进退不能的境地。就在此时,德国《弗尔基观察家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发了“莫斯科已经沦陷,东方战争已告结束”的新闻。希特勒的这一欺骗宣传,意在鼓舞欧洲战区的士气,抚慰国内人民的情绪,但这一宣传没有考虑到莫斯科战役中的纳粹军心理。美国军界的心战机关很快利用了这条新闻,借题发挥,将这期的《弗尔基观察家报》复印和缩印了几百万份,并散发到德军前线及其占领国。这种反宣传,给德国的纳粹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本就厌战的官兵被希特勒的这种吹牛行为彻底激怒了,对希特勒失去了信任。在之后的战争中,德军连连溃败,很多德军士兵甚至自动放下武器投降。

顺水推舟还可理解为见机行事,尤其是在遇到危难时,莽撞行事会使事情变得更糟,顺水推舟反而能解除危难。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各地动荡不安,苏州有一妇女在逃难中遇到一个贼将。贼将见这位妇女生得貌美如花,遂起了歹念,令其站住。妇女只身一人,周围也无可求救人员,只好站住不动。贼将骑马至妇女跟前,下马便脱衣,意图不轨。妇女此时心生一计,笑对贼将说:“我瞧将军此马是一匹宝马,将军打仗必全靠此宝马,若我俩风流时宝马跑了,那将军岂不是要误了大事?”贼将一听觉得有理,便想将马拴好了再行事,可是周围既无树木也无石桩,正踌躇时,妇女又道:“我有一个方法,不知可不可行。将军将马拴在自己的脚上,肯定会万无一失。”贼将采取了妇女的建议,将马拴在自己脚上。此时,妇女趁贼将不备,抽出他身上的利刃猛刺马腹,马受伤后狂奔不止,贼将被活活拖死,这个妇女也得以脱险。

放下私念,先利人再利己

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庄子·内篇·德充符》

译文

卫国有个面貌丑陋的人,叫哀骀它。男子跟他相处,想念他而不愿意离去。女子见了他,便请求父母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这位先生的妾”,这样的女子已经十多个了,而且还在增多。

庄子在《德充符》中借鲁哀公和孔子之口讲述了一个叫哀骀它的故事。哀骀它是卫国一个相貌十分丑陋的人,他不曾倡导什么,总是附和别人;也不曾救人于水火之中,或积聚钱财接济饥饿之人。他的智慧也不非常高深,但是男人和他相处之后就不愿离去,女人和他相处之后就请求父母让自己去做他的妾,世人都愿意亲近他。鲁哀公不信,便召见了哀骀它。见面之后鲁哀公果然觉得他的相貌丑陋得让人吃惊,但一个月之后,鲁哀公就觉得哀骀它人很好;不到一年的时间,鲁哀公就非常信赖他。由于朝中没有主持政务的官员,鲁哀公便想把国政交给哀骀它处理,而哀骀它则神情淡漠、漫不经心,好像在推辞。鲁哀公感到非常羞愧,最后将国政交付于他。不久之后,哀骀它离开了鲁哀公,鲁哀公就变得怅然若失,仿佛这个世界上再也没人能和他共享快乐了。

这个哀骀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鲁哀公说:“哀骀它不说话能取信于人,没有功绩能赢得亲近,能让您愿意将国事交给他处理,还怕他不接受,这样的人一定是才智完备而德不外露的人。”

哀骀它貌似愚笨,其实是十分聪明的。他能赢得世人的亲近和信任,并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话,办了多少事,而在于他善解人意,懂得先利人再利己,事事以别人的利益为先,而不是先满足自己的愿望。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以别人的利益为先,替他人着想,是一种处世的谋略,尤其在双方发生矛盾时,换个角度为对方着想,反而能化解双方的仇恨,更有利于矛盾的解决,这比针锋相对更容易解决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楚魏两国是邻国,两国都在边境上设立了界亭。春天的时候,两国的亭卒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上了西瓜。魏国的亭卒比较勤劳,经常给瓜秧除草浇水,瓜秧绿油油的,长势很好。而楚国的亭卒却非常懒惰,很少给瓜秧浇水锄草,瓜秧长得又瘦又弱,地里的草反而长得很茂盛。楚国的亭卒看着自己的瓜秧不如魏国的好,觉得失了面子,便在一天深夜,偷偷跑到魏国的瓜田里将瓜秧全部扯断了。

第二天,魏国的亭卒发现绿油油的瓜秧全被人扯断了,非常气愤,将此事报告给了边县的县令,说此事肯定是楚国的亭卒干的,还要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不料县令却说:“这种行为是很卑鄙的,我们不愿意别人扯断我们的瓜秧,又为什么要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呢?别人有错,我们再跟着学,那就显得我们的心胸太狭隘了。”亭卒问:“那就这样忍气吞声当什么都没发生过吗?这样是不是显得我们太好欺负了?”县令说:“你们听我的,晚上的时候偷偷去他们的瓜田里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成绿油油的。”虽然亭卒不是很明白县令的意思,但还是照办了。

楚国的亭卒发现自己瓜田里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仔细观察之后才发现,每天早上瓜田都湿漉漉的,被人浇过水,后来才发现是魏国的亭卒在晚上悄悄浇的。楚国的亭卒感到非常惭愧,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县令,县令知道后很是羞愧,于是又将此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知道了原委,有感于魏国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厚礼送给魏王,以示修好,魏王也派人送礼给楚王,结果这一敌对国变成了友好的邻邦。

魏国县令“先利人再利己”的决策显然是非常明智的,如果魏国的亭卒也跑去扯断楚国的瓜秧,这样针锋相对的做法小则会使两国的瓜秧全部死掉,大则可能会引起两国之间的边境战争。而魏国县令的这种决策,不仅没有增加两国的矛盾,还使两个敌对国化干戈为玉帛。当我们遇到纠纷时,不妨也采取这样的方法,与其以牙还牙,最后弄得鱼死网破、两败俱伤,不如先为对方着想,采取以柔克刚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李嘉诚是华人界的首富,稍微对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李嘉诚能成为首富的生意经只有一句话: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曾经有人问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你的父亲教给了你哪些赚钱的秘诀呢?”李泽楷回答说:“我父亲从来没教过我赚钱的秘诀,他只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父亲告诉我如果与别人合作,假如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李家只拿六分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和李嘉诚合作,能够多赚到两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与李嘉诚合作,就能够赚到便宜,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与李家合作。稍微算一下账就能明白,虽然李家只拿六分,但赚八分的话只有五个人和他合作,而赚六分的话会有100个人和他合作,他能赚多少?这和薄利多销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就非常欣赏李嘉诚的这种做法,他在与别人合作的时候也采取了李嘉诚式的思考模式,因此他的合作伙伴也越来越多。当年安东尼第一次在台湾演讲的时候,遇到了一名经纪人,这名经纪人有买房子还贷款的压力,而安东尼此时什么压力都没有。安东尼算了一下,和这名经纪人合作的话给他的提成不能够帮他付清贷款,于是安东尼给了他额外的提成。安东尼的另一位合伙人什么都不懂,需要安东尼教给他,但这位合伙人有很多合伙人,于是安东尼和他对开分利润,虽然牺牲了一部分利益,但安东尼从这位合伙人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合伙人,其实他还是赚的。

安东尼在给销售人员演讲时曾讲过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杰克,他是一家办公用品公司的老板。有一次,杰克去拜访一家大公司的行政主管,那位主管一见他就说:“杰克先生,我建议您以后都不要来了。我知道您很有名,很成功,但是我们公司绝对不可能和您下任何一笔订单,因为我们公司的老板和另一家办公用品公司的老板有几十年的深交,我们公司在20年前就和他达成交易,之后从没变更过。已经有十几家办公用品公司的老板连续三年拜访我,但是他们什么都没得到,所以我奉劝您不要在我这里浪费时间了。”

普通人听到这位主管的话之后肯定会放弃这家公司,但是杰克没有,杰克认为自己一定会想到别的办法拿到订单,他一直秉承着“先利人再利己”的理念来做推销,从来没有失败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杰克得知这家公司采购经理的儿子很喜欢打高尔夫球,而这个孩子最崇拜的高尔夫球星已经退役。一段时间后,杰克得知了这个孩子出了车祸正住在医院里的消息,他马上去买了一柄上好的高尔夫球杆,并找到那位球星让他给这个孩子签名。之后杰克来到医院,孩子的父亲并没有在病房。孩子问他是谁,杰克说自己是来给他送礼物的,说完就将球杆和签名拿给这个孩子,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孩子竟然兴奋得顾不得脚疼,一定要下床来试一试这柄球杆。杰克说他的工作结束了,起身告辞出去了。

等到这位采购经理来到医院,发现原本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的儿子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变得非常兴奋。他问儿子为什么这么高兴,他的儿子告诉他刚才有个叫杰克的人送给自己一柄高尔夫球杆和一张球星签名。

一个星期后,杰克去拜访了这位采购经理,给出的价格比他们一直供货的公司低了很多。于是,这位采购经理和杰克签了500万美金的订单。

安东尼说世界上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只有不会卖的人,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方法,能不能先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有先让利于对方,你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可见,替别人着想也是在替自己打算,利人之后也会利己。

心境淡然,人生处处皆自由

正考父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孰敢不轨!如而夫者,一命而吕巨,再命而于车上儛,三命而名诸父。孰协唐许!

——《庄子·杂篇·列御寇》

译文

正考父第一次被任命为士时,便开始躬着背;再次被任命为大夫时,就深深地弯着腰;第三次被任命为卿时,更是谦恭地俯着身子,顺着墙根快步急走,他的态度如此谦下谁还敢不约束自己。若是凡夫俗子,首次被任命就会傲慢自大,再次被任命就会在车上手舞足蹈,第三次被任命就要直接称呼叔伯的名号了。(正考父与而夫者相比)谁更符合唐尧、许由那样谦让的作风?

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讲述了孔子的弟子曾参的一个故事。曾参第一次为官时,俸禄只有三釜,但父母都在,所以心情很快乐;曾参第二次做官时,虽然俸禄多达三千钟,但不能奉养双亲,所以心情很悲伤。孔子的另一个弟子问孔子:“老师,像曾参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没有被金钱所累的过错吧?”不料孔子却说:“这已经是受牵累了。如果没有被牵累,哪来的悲伤呢?不被金钱所累的人看三釜和三千钟就像鸟雀蚊虻飞过眼前一样。”

大多数人在生命的大多数时光里都能保持比较平静的状态,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如果生活中出现了大起大落,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处变不惊了。而恰恰是这种时候,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胸怀。曾参在两次为官时因为俸禄的差异而使心情发生了变化,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心态都和他一样,甚至还不如他。而要达到孔子所说的那种状态,是非常难的,恐怕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

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便是不被金钱名誉所累的典范。正考父第一次被任命为士时,在路上行走便弓着背;第二次被任命为士大夫时,就开始弯着腰走路;等到第三次被任命为卿时,就俯着身子顺着墙根快走,从不走大路。正考父飞黄腾达之后不仅没有像普通人那样骄傲自大,张牙舞爪,反而变得更加谦逊,这是世人学习的榜样。

庄子认为,人最大的危害不是不修养善行,而是有意培养德行却心眼闭塞。人若是心眼闭塞就会不讲求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而是按主观办事,这样必定会失败。虽然心、耳、眼、舌、鼻五种官能会招惹凶祸,但内心的谋虑才是罪魁祸首,内心谋虑的祸害就是自以为是,诋毁自己所不赞同的事情。庄子又说如果人依仗着自己貌美、须长、高大、魁梧、健壮、艳丽、勇武、果敢这八项长处行事,则必然会导致自己进入困厄窘迫的境地;如果能做到因循顺应、俯仰随人、困厄怯弱而又态度谦下,那么就能化险为夷,遇事通达。

其实庄子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人不要因为金钱名誉等外物的变化而使自己的心态发生变化。如果心境能保持豁达淡然,那么人生在世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事情了。

一个人主观上追求什么就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如果一个人追求名誉,那么他整天考虑的就是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自己做这件事会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金钱,那么他所考虑的就是做一件事会得到多少报酬,整天在计较个人得失,这两种人一生都会过得非常累。而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淡然的心境,视功名利禄皆为云烟,只追求恬静淡然的生活,那么荣辱毁誉都不能让他的心态有丝毫的改变。在他的眼里世界始终非常美好,他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寝食不安,这种人生不正是世人所追求的吗?

有人问什么样的心境才算是淡然?淡然是不是冷淡,是不是淡漠,是不是与世隔绝?都不是。淡然是心怀万物的心胸,是阅尽沧桑后的醒悟,是喜怒不形于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是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心境淡然的人能够积极面对人生,能够包容他人,不会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也不会偏执于一事一物,与这样的人相处,会感到非常自在和舒服。

心境淡然的人必然拥有一颗平常心,能够平静地看待遇到的人和事。人不是生来就能拥有一颗平常心的,刚开始时谁都会为自己的利益得失或喜或悲;经过生活的磨砺,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并从这些经验中参透一些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当我们参透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时,才能不会再为凡尘俗事而耿耿于怀,才能让自己的心变得豁达,这时才可能让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从而拥有一颗平常心。

拥有淡然的心境,是独立于物以外的精神生活。人是群居性动物,要融入社会、与群体相处,这是自然之“我”的本性,但在自然之“我”与精神之“我”中,我们更应该看重后者。不管人享有的物质是多还是少,精神上都要富足。不管外界给我们加了多少道枷锁,也不管我们是一贫如洗还是富甲一方,只要我们的心境是淡然的,那么我们的精神就是自由的,我们就会活得幸福快乐。

李松堂先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提起他,文物界、收藏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中国民间收藏门墩第一人,他从小在北京的四合院中长大,其家人都爱收藏玉器和古钱币,受家人的熏陶,李松堂很早就开始集邮、集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