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变”:互联网+的新玩法
“互联网+”营销
新时代营销模式创新的原则与方向 程绍珊
随着85后、90后等新生代消费者成为消费主体,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企业营销的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并被快速地迭代着。当前企业运用成功的营销模式,既有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所谓颠覆性创新的营销模式,如雷军的小米手机;也有强调区域精耕和终端运作的传统深度营销模式,如长盛不衰的小方瓶劲酒和异军突起的六个核桃补脑饮料等。企业的营销模式创新处于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模式和套路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和细分市场上,均有用武之地,竞相争奇斗艳。而并没有出现许多专家学者所预测的:只有互联网化营销模式才能“鸡犬升天”,做传统渠道和实体终端建设的营销模式都要淘汰出局。我们越来越肯定,决定一种营销模式成败的因素不仅仅是有无基于互联网。
那么决定企业营销模式创新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回到企业经营和市场营销的本质,其实我们最直接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得有价值的忠诚顾客?如何超越竞争对手?答案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只有为顾客创造价值才能赢得顾客,只有比对手更有效率才能超越对方!于是营销模式创新只能是围绕着增加顾客价值和提高营销效率这两个原则来展开,互联网时代更放大了这两个原则效应,而不是颠覆了它们。
在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新时代,影响企业营销创新的有五个关键因素:一是新生代消费者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模式的改变,二是大数据使得我们可以更准确高效地发现和及时满足顾客需求,三是新媒体使得企业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营销传播,四是电子商务的成熟使得企业可以低成本地快速高效交易,五是企业功能社会化趋势使得我们可以低投入、高体验感地为顾客服务,还能几乎零成本地与顾客互动。这样,企业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更快速地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基于我们近年来的成功营销咨询服务总结,至少有以下四大方向可以参考:
首先,企业必须保证消费者能够便利地购买和快捷地得到产品。这要求企业充分整合利用线上和线下的渠道,有效降低渠道交易成本,提高物流反应速度与效率。其策略要点是尽可能扁平化渠道,结盟优质经销商,实现厂商价值一体化的高度协同运作;强化终端建设,对贴近目标消费者的社区与商圈进行终端开发和维护;勇于尝试O2O模式,在利用天猫、淘宝和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同时,适时开发公司品牌商城等垂直电商,并在价格、促销和服务等方面逐步实现同步,大力促进线上电商与线下渠道的联动。在国内竞争水平最高、力度最激烈的家电行业,我们看到,不但像美的、创维和海尔等一线品牌厂家大力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渠道,而且京东、阿里和苏宁等线上、线下的渠道商最近完成的一系列并购整合的资本运作也是指向这个方向。
其次,要坚持产品为王的营销导向,致力于打造让顾客尖叫的产品。针对目标消费者的刚需与痛点,进行产品功能创新与品质提升,并提炼简明易懂的产品卖点;注重新品的全网推广造势,充分整合传统高空广告和地面广宣,同时借势各类互联网门户、论坛社群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如以苹果和小米手机为代表的饥饿营销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注重在实体终端展示化的消费情景和生动化的产品演示,设计超越消费者预期的产品体验内容和互动有趣的体验方式,如老板电器的大吸力吸烟机,终端现场用装有黄色和白色乒乓球的透明塑料桶来展示其龙卷风的大吸力机理,并当场演示吸上书桌大小的木板,确实能让顾客尖叫不已。
再次,企业要更加注重突出服务的专业性和信赖感,充分整合线上和线下的服务资源,能高效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在服务内容上,一定要是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全程顾问式专业服务,实效解决顾客的痛点和问题。如国内复合肥的领先品牌金正大就致力于打造基于O2O模式的贴近广大农户的普惠农化服务体系,高效整合社会各方服务资源,使得专业的农技服务变得更加便利和便宜。再就是服务的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超越顾客预期的服务体验,打造感动式服务。如现在有些品牌家电在售后送货环节,不仅能做到物流公司一般的快捷,而且还能在顾客小区门口放鞭炮,挂个大喷绘来祝贺顾客新婚或乔迁之喜,引来很多乡里乡亲的围观,这样不仅让顾客挣足了面子,同时也传播了自己的品牌。
最后,企业的营销推广要从单向的高空轰炸转向贴近目标消费者的情感沟通和互动活动,融入其日常生活形态,获得其情感共鸣,不断深化其关系。我们必须把顾客当朋友,真诚与之沟通,尤其是在信息对称的互联网时代,要努力让消费者成为公司品牌的粉丝。近年来小米为何能不断地跨界营销成功?其根本的支撑点就是那几百万个铁粉。还要多开展一些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小而美”的互动活动,如从高端深度调整下来的地方性白酒品牌,从以前“高大上”大手笔投入的公关活动,纷纷转向小投入、高频次,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大众活动,例如组织年轻人的“彩跑”活动、亲子休闲旅游和大妈广场舞赞助等。还有要做好粉丝的组织和有效激励,鼓励顾客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和服务项目,从而既能有效回馈忠诚顾客,又能激发他们参与产品推广的热情,达到口碑传播的效果。如国内最大婴童零售品牌“孩子王”,就将热心忠诚的妈咪顾客组成“准妈妈”后援团,成为新妈妈们的知心大姐和育儿顾问。
市场营销是一门知易行难的学问,需要我们敢于创新,并在市场实践中不断地试错和迭代,才能形成成功的模式。但现在竞争节奏的加快和营销失败成本的提高,使得营销学者有责任为企业营销创新总结出基本原则与大致方向。希望本文提及的两大原则与四大创新方向对企业有所帮助。
程绍珊,著名营销实战专家,华夏基石集团业务副总裁、高级合伙人,北京迪智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特聘教授,美的集团、中化集团、中国南方航空、中国国旅、中钞集团、欧普照明等知名企业特邀高级讲师,《销售与市场》、《创维营销》的专栏提供者和高级顾问,《销售与管理》、《中国企业家》、《糖烟酒周刊》、《营销学苑》等杂志撰稿人。他带领“迪智成创业深度营销管理咨询团队”专注于“深度营销”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著有《变局下的营销模式升级》《升级你的营销组织》等。
共享经济冲击波:六个领域将被Uber+逻辑颠覆 史贤龙
在我眼里,Uber是一个新模式的代表符号,虽然优步(Uber)这家公司在中国的营销算不上成功,但这里不是讨论这家公司的成败,而是讨论Uber开创的模式与商业逻辑。
什么是Uber模式
Uber模式的本质,是“供应+”与“需求+”的跨时空、无缝、实时的高效连接,进而创造出新价值。
1.跨时空连接:这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特点,是MI(移动互联)相对于PC(互联网)的革命特点,也就是万物进手机。这一点大家都体验到了。
2.无缝连接:也就是去中介化。Uber让供应方与需求方直接对接,使用的是基于LBS(地理位置定位)+抢单+推送条件(派单)等混合而成的算法逻辑,这就避免了淘宝等靠实力(花钱买位置获得流量)的商业逻辑。Uber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分布式的供需对接平台。
3.实时连接:不管是马上使用,还是预约使用,都实现了订单的无人化、实时化,方便了用户,也方便了供应方。
Uber逻辑,或者说其技术先进性,就体现在上述三种连接方式的叠加——也就是说,是不是Uber模式,可以用上述三个连接特点去考察。
4.什么是“供应+”与“需求+”呢?这是个更本质的问题。
观察目前Uber+的各行业、各品类,可以发现几个规律:最成功的都发生在“供应+”领域,也就是过剩产能与产品。车辆、房屋(Airbnb)等率先成为被Uber整合的资源。
为什么Uber司机里有开奔驰、宝马、奥迪各种车的有钱人——这些人真的缺钱吗?他们不是缺钱,缺的是有趣的生活。那些买得起奔驰的人,也会成为Uber司机。
其次,Uber要成功,还得有一个“需求+”,也就是未被满足的、高频的需求。如果是刚需,那就更容易成功,这也是打车为什么比Airbnb更成功的原因:打车更高频!
Uber模式小结:
充分条件,有供应+与需求+;必要条件:连接方式是去中介化的。
Uber模式的行业逻辑是什么
我想了半年,还是觉得只有经典经济学原理可以解释Uber行业逻辑:优化资源配置效率。Uber降低了三大成本:渠道成本、传播成本、组织成本。简言之,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而且明显与电商1.0(淘宝代表的)、电商2.0(微信代表的)有显著不同,是个新的、分布式生态体。所以,我们说Uber是革命性的,会引发新一轮互联网革命。实际上,这个革命已经开始。
Uber+冲击波
Uber+逻辑,将在六个层面对以下六大类领域(行业)产生冲击:
第一,手艺人的价值变现。
手艺人,就是所谓的“自我雇佣的专业人士”,包括厨师、手工艺人、按摩师、设计师、咨询师等类别。这里面有实体产品,有服务产品,这些领域都会被Uber逻辑击穿:智能链接将对这些行业的“中介组织”进行去中介化的“外科手术”式打击。
说Uber逻辑适用服务不适用于实体产品,是不对的,Uber逻辑的适用范围,没有实体与服务的分别。从趋势看,实体产品的Uber+会比服务更猛烈,因为千百万专业人士(手艺人)一旦获得直达用户的智能链接,因此而爆发的商业革命、社会革命,会比我们今天能想象的更大。
第二,垄断行业被瓦解。
出租车行业是首当其冲的,因为这是刚需,也有足够的“供应 +”。还有多少垄断行业?航空、电信、电力、金融、证券……以金融为例,众筹就是Uber逻辑对传统融资的颠覆。
众筹是什么?众筹就是绕过银行、投行、风投、证券交易所等中介的直接融资。虽然现在有些乱象,但众筹本质代表的是革命性的趋势:相信自己熟悉的人,把闲置资金投给他。这难道比银行信贷、民间高利贷、风投等更差?实际上银行、风投等的投资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他们的钱常常投给不需要钱的组织。
第三,过剩产能(冗余价值)再利用。
Airbnb,闲置住房的短租。在中国,最闲置的产能是什么?第一是劳动力,第二是生产厂。只要智能链接解决了闲置产能与需求的柔性交易问题,就会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因为理论上,做产品的门槛在降低。不能说人人可以做产品,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专长的人做自有品牌产品并拥有自己的用户,这是大趋势。设计师、咨询师、营销人员,未来不再以卖身为赚钱的出路,专家式产品会大量出现——实际上,已经在大量出现。设计师产品是比大工业、标准化产品品质、颜值更高的产品,即有更高的性价比或体验值。
第四,兴趣社交聚合。
私厨分享,我有饭,Enjoy等,这些属于典型的兴趣型社群,却更有商业价值。斗客、雪茄会等,都是这种兴趣(特别是嗜好类)社交聚合的形态。现在还兴起了骑车族、旗袍会、跑步族,Uber+逻辑可以改变这类社群组织的连接方式。
第五,培训教育去中介化。
专家与碎片化需求的智能链接。培训这个行业恐怕最需要去中介化。当下教育培训行业的痛点是:真正的智慧供应者,在价值链里只获得很少的价值;最大的价值被销售、中介瓜分。所以怎么可能买到货真价实的智慧?必然是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
第六,体验交付代替实物买卖。
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一键约X" 模式:茶,酒,服务(家政、家装)。“京东到家”这个APP,现在还不成气候,但头角已崭露出来:没有什么不可以直接到家。其实,到酒店、到办公室,还不是一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整个零售市场流通格局一定会被Uber+逻辑改造!
有人说Uber没有创造新价值、新事物,只是做了价值连接,我不同意。我认为,以Uber+逻辑在零售行业的效果看,如“京东到家”这样的产品,要想做好,绝不是简单链接,同时也担负着品质责任。所以会促进供应链的专业化(筛选、考评等管理手段),也就是反向推动零售商甚至生产供应商的改变。
上述六大Uber+冲击波,已经够我们去想想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进入这一波共享经济(暂且这么称呼吧)的权力与财富再分配。
我确确实实感觉到,Uber+是移动互联的落地版,所有的移动互联新玩法,要在Uber+逻辑的行业运用上再提炼。互联网+的落点,可能就是Uber+;移动互联新玩法的最新进展,可能就是Uber模式。
史贤龙,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怪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创立“商业智慧创新联盟(BiiA)”、私聊会、怪咖爆品智造局。2008年创立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服务客户包括喔喔、金丝猴、江西农信社、维珍移动、贵州醇、嘉士伯、三鹿(同福)碗粥、星火传媒集团、雪花纯生啤酒、茅台不老酒、金士百啤酒等。
著有《产品炼金术》《老板如何管营销:高段位营销的16个关键点》, 2015年增订再版《产品炼金术Ⅰ:如何打造畅销产品》《产品炼金术Ⅱ:如何用产品驱动企业成长》等。
“中国式营销”为何失效了 刘春雄
要讲清为什么放弃中国式营销,就要讲清当初为什么主张中国式营销。
中国式营销能够成立有两个内在原因:一是中国太大了,仅仅中国市场就能够培育出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规模太小,这个说法就不一定成立。二是中国消费者整体上与西方国家差别太大,可以培育出独有的产品体系。非洲有些国家也很穷,但规模太小,西方国家拿高端产品卖给低收入人群,他们也没办法。
可以说,中国企业不是在与跨国公司进行对抗性竞争,而是在与他们周旋。在周旋过程中越做越大,后来事实就是如此,各个行业的龙头几乎都是中国企业。弱者打败强者,这也是中国式营销很重要的一点,并且是以战养战。在实操中,中国式营销与跨国公司对比,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是“渠道驱动”还是“品牌驱动”。
跨国公司是品牌驱动,中国企业多数是“渠道驱动”,最经典的做法就是“深度分销”。试问哪家成功的中国企业没有做过深度分销?中国式营销有一个天然避风港,我称之为“渠道红利”。中国的渠道是碎片化的,跨国公司很难办,宝洁“三次下乡”,都没搞定渠道。所以,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人口红利”,微观营销的发展是“渠道红利”。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中国企业利用了中国市场的“原始”和“原始”所产生的复杂,以及跨国公司对“原始”的不屑和不适应,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因此,当市场不再复杂和“原始”,中国式营销就失效了。
2008年之后,我为什么不提中国式营销了呢?要寻找答案,问两个问题就行了。第一,中国市场还“原始”吗?中国企业还需要利用“原始”为武器吗?第二,中国企业还不敢与跨国公司直接对抗、竞争吗?
中国市场的变化,我大致用三个方面概括:一是产品体系与跨国公司同级;二是渠道空间没有了,“渠道红利”没有了,丧失了中国式营销的生存空间,娃哈哈是个标杆;三是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了信息文明,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
放弃中国式营销,不等于进入跨国公司的营销体系,而是开创全新的营销体系。
开创中国式新营销
第一,产品“新主流”。没有经济危机是消费品质的上升,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恰恰就是这样,所以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结构调整。具体表现为:一,所有实体产品行业,只要以数量计算,都是“数量封顶”,数量不能再多了。但是,品质在上升,毛利在上升。二,品质上升到与西方国家同级的水平,所以中国出现了第二次“崇洋”潮。很多人批评中国的“崇洋”潮,比如,到日本买个马桶盖。
品质上升到什么程度呢?我称之为“新主流”。中国的“新主流”就是西方的老主流,就是中国游客到西方国家买回来的那些东西,当然不是指奢侈品。
“新主流”的标准是什么呢?除了前面讲的与西方主流质量差不多外,还有三个标准。
1.口碑型。首先是自己满意,其次是口碑具备传播特征,向他人真诚地推荐,而不是基于商业目的的推广。
2.魅力型。一见就喜爱,发自内心地喜爱。如果说口碑型是对内在品质的要求,那么魅力型就是对外在品质的需求。
3.价值型。也就是附加值更高,毛利更高。
口碑型、魅力型、价值型,新产品开发必须围绕这三个方向。比如,统一在做“5元+战略”,就是5元以上的产品战略。以前一碗面才5元,现在袋装就要5元,否则肯定不好吃。乳制品都要模仿光明的莫斯利安,送礼都送莫斯利安,送优酸乳就丢人了。啤酒要喝原浆,连生啤档次都低了,回归到德国没过滤的原浆啤酒。这些都是新主流。
第二,定价体系、销售队伍都要调整。“新主流”产品做出来了,业务员、经销商一看,价格这么高,怎么卖得动?再好的产品都被否决了。因为业务员和代理商已经习惯了低价产品,特别是通路,只要价格稍高,不管产品好不好都会否决了,好产品都做不成。因此,这批队伍要换,或者要改造。所以,新主流产品出来后,不要找业务员和经销商问,直接找消费者,不要告诉他们价格,只问体验后的感觉如何。现在的消费逻辑发生了变化,先体验再传播。要是真对产品有信心,敢让上万人体验,传播效果一定好。
第三,渠道变化。中国的渠道红利没有了,但渠道多样化仍然存在。中国现在至少有通路、终端、电商三大渠道体系,这些都要加以利用。相比而言,西方是终端多样化,中国是渠道多样化,从而引申出很多差别。比如,终端体系现在受电商影响很大。电商对小终端影响小,对大卖场、百货商店影响非常大。那么怎么办?对于传统终端来说,因为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都到网上购物去了,所以剩下来的终端消费者价值提高了。苏宁做电商,销量增加了,但亏损了。国美的电商稍差,但专注终端调整产品结构,反而赚钱了。所以,越是终端销量下滑,越要坚定地做新主流产品。
通路系统在产品结构调整时,通路会变成阻路,越是好市场,新品做得越差。怎么解决?我的体会就是“倒着做通路”:先做消费者体验,体验好再做终端,终端好再拉动代理商。
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文明
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了信息文明,我判断这是最大的变化。营销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现在信息越来越对称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营销传播的方式,所以,营销也从4P变成了4E。一是体验(Experience),二是花费(Expense),三是电铺(E-shop),四是展现(Exhibition)。这就是新的消费逻辑,但传统营销人不一定接受。
一家大企业的市场部经理对我讲,他们新品很好,广告投放也很大,但卖得很差。我告诉他:“你的这点广告费,可以让几万人体验一次,这么好的产品还不卖疯了!”但老板就是相信历史经验,这是可悲的。
中国式营销失效了,但新营销是什么,我还在琢磨,肯定不容易琢磨透。信息文明刚开始,怎么可能就琢磨透了呢?我只能分享到此了,后面很多没想通,还要研究。
刘春雄,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曾任“双汇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副总编。主要研究方向:营销管理、营销企划。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
下一站,消费者营销为王 李政权
“终端为王”、“渠道为王”……类似这样的观点,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在企业界流行。作为笔者来讲,也未能免俗。在2001年后的最初几年中,我在《销售与市场》等刊物发表过不少与此相关的观点,以至于到2004年的时候,四川大学商学院的教授牛永革等人,在《弱势品牌的成长路径研究》一文中,直接用这样的表述“国内以李政权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 ‘渠道为王,决胜终端’的想法”,将“渠道为王”的提出者安在了我的身上。
时至今日,前述观点依然被为数众多的企业奉为圭臬。但最近一两年,我开始唱“反调”,因为渠道的推力正越来越多地让位于消费者营销的渗透力。更直白地说,渠道的推力相对于之前的十几年,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属于消费者营销渗透力的营销新时代正在来临。
我之所以这样说,只因天变,道亦变。
天变,道亦变
所谓“天变”就是企业营销的大环境已经变了。
过去消费者要了解某件商品的信息,就得看电视,就得看报纸,而现在,一些大中城市的电视机开机率已经下降到了30%,一座城市又一座城市的传统纸媒停刊、关门;过去,消费者要购物就得出门、上街、逛门店,而现在,消费者们坐在家里就能把购物的事情搞定……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是营销环境大变化的最主要致变因素,受消费者就是一切商业及营销的源头、活水观念的影响,从终端到经销商、到营销团队及企业的一切营销与营销管理行为,都在消费行为互联网化、碎片移动化、去中心化等新环境之下发生重构。
也就是说,营销的“道”也得并且也在跟着改变了。
过去,我们谈企业的营销,会经常谈到两个词,一个是“推力”——通过给经销商、二批商、终端商更多的毛利及费用支持,或者是给这些渠道商相应工作人员更多的利益刺激,让他们主动向下游的客户和消费者推广自己的产品;另一个是“拉力”——通过各种品牌宣传及消费者促销行为,提升自己产品在消费市场被认知、被接受和被选择消费的机会。
现在,渠道的推力正在被无可阻挡地弱化。因为“推力”更多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的,对下游的客户及消费者们来讲,你给我推什么,我才知道什么和有可能选择什么。日益进化的互联网正在让这个现象成为过去——在PC端、移动端浩如烟海的网络数据中,我们想找什么产品都可能找到对应的供货厂家及商家。也就是说,在信息对称的互联网新环境之下,上游的厂商对终端客户及消费者的营销渗透力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直达这两个环节,而下游的终端客户以及消费者们则可以更多地通过自己的主动,了解到更多、更好、性价比更高的商品。
终端商与消费者已经越来越不需要上游的渠道商了,尤其是不需要那些二传手、三传手性质的经销商、批发商了。只不过,相对已经非常成熟的淘宝、京东们来讲,一个针对终端商家的经销、配送平台及相应的商业配套力量,还远没有消费者互联网这么成熟。
顺着这样的变化,我们在消费者营销之道、营销组织架构及渠道建设之道、营销团队及市场管控之道等方面,也都面临着因应趋势而变的挑战!
渠道推力越来越多地让位于消费者营销的渗透力
上述情况,正在成为现实。在这个巨变之中,那些具有敏锐意识和善于将商业思想、商业策略结合新的商业技术落地开展消费者营销的企业,将会率先受惠。
2015年的年初,江苏的一家大健康企业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需求:这家企业想规划、设计一套基于移动端的线上消费者闭环营销系统——把他们在线下的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引导到线上平台,围绕这些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定制开发、定向促销、精准传播,线上下结合销售对应的多元化品类的产品。该企业的董事长曾经给我讲起过上马这个项目的缘由:他们在河南市场,仅仅是结合对微信公众号的二次开发,以及要求代理商将消费者的数据收上来,围绕消费者数据做文章,在短短的两三个月之后获得了超过50%的销量增长。
尽管这个增长离不开代理商对消费者数据收集的基础,但是,高达50%的增长,并不是受惠于传统意义上的渠道推力,而是主要得益于企业基于消费者数据信息的消费者营销。
类似这样的事例将会越来越多。因为当我们掌握到了消费者所在的城市、街道乃至社区信息,掌握到了他们的通讯号码或者是微信等其他即时性的联系信息,掌握到了他们的消费偏好、消费频率等数据信息,我们就能更多地实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零距离”,在产品开发、包装设计、代言人选择等方面让他们参与进来共创、共享,让企业的产品变成由消费者共同参与开发的产品,让企业主动、消费者被动的营销行为变成消费者和企业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营销行为。
这是对传统营销的颠覆。在这种颠覆之下,过去那“浪费的50%的广告费”将会减损到最低;对消费者定向、精准营销的渗透力,将会让传统企业从传统的“区域深耕”、“通路精耕”向消费者深耕、消费者精耕升级与进步;而我们与新老零售渠道商创新合作模式的可能、到户配送或自提商品的商业配套力量及模式的成熟、线上与线下开放式商业闭环生态的形成等因素,更会让传统的渠道商及渠道的推力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即是说,针对商业及营销本源——消费者的营销,不仅是我们营销进步的趋势与方向,同时,以此为发端的一切变革,更会使传统的商业秩序与渠道伦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消费者营销的能力,将会决定我们的未来兴衰和生死!现在,就让我们围绕消费者及消费者营销的渗透力,创新调整我们的模式、修炼我们的能力、优化配置自身的资源吧!
李政权,著名营销管理专家、商业趋势专家,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践研者。
著有《弱势品牌如何做营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