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动手能力:自理才能自立,教会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3)
所谓放手,是指孩子从小开始,就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给他们安排一些劳动任务。一般美国家庭的孩子比较多,他们在家里各有各的职位:13岁的女孩可以在妈妈的指导下烘烤出美味的点心;10岁的男孩在周末要和父亲一起修剪花园的花草;8岁的妹妹可以在晚饭开始的时候为大家摆上餐具。
不过,孩子小小年纪是不是要承担家务,中国家长和美国家长意见不同。
陈大妈的女儿大学毕业以后就和男友迈克尔在美国结了婚。陈大妈十分想念女儿,好在女儿几年之后,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到中国定居发展。这可把她高兴坏了,但没想到的是,因为洋女婿迈克尔,她的烦恼也来了。
陈大妈的女儿有两个孩子,一个是6岁的小男孩阿康,一个是只有4岁的小女孩阿美。这两个小混血儿长得既漂亮又可爱,陈大妈喜欢得不得了。想想这两个孩子远离爷爷奶奶,做外公外婆的当然把最好的都给他们,想吃什么,想玩什么,都满足。
可没想到,女婿迈克尔却不领情,他认为这样下去孩子会被惯坏,应该让他们真正地领悟生活,而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有劳动、工作才有收获,不劳不得,少劳少得。
陈大妈虽然觉得迈克尔说得有道理,但还是认为孩子这么小根本用不着理解生活,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谁知,迈克尔见丈母娘老两口对孩子依旧十分溺爱,就给孩子们制定家务计划。
迈克尔把计划单贴在墙上,规定如下:每天自己穿衣吃饭、叠被子、收拾玩具;每天早晚各清扫一次地面;晚餐主动为大家摆好碗筷;自己的袜子、手绢自己洗;一个星期内喂一次鱼、浇三次花……还请阿康和阿美认真对待自己的任务。
除此之外,他们额外的家务还有帮外公取报纸,帮外婆择菜、洗菜,甚至还有给父母擦皮鞋,叠衣服。不过,孩子为大人做些事,可以得到劳动报酬。
“孩子怎么能做这些?”看了这份计划,陈大妈忍不住对迈克尔说,“这些事我们做就可以了,孩子太小,做不了。”
“这是他们的义务,每个人都是家里的一分子,他们也一样。”迈克尔并没有心软,还振振有词,“小孩子也有义务承担家务,不能光享受,不独立,以后是没法融入社会的。”
陈大妈还是不赞同迈克尔的做法,去找女儿理论,结果女儿和迈克尔早已达成了统一战线。无奈,家务计划还是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看到它,两个孩子并没有推脱反而很感兴趣,这让陈大妈感到很吃惊。他们欢天喜地地争抢家务劳动,谁也没有偷懒。阿康大一些,还赚取了一些劳动报酬。
两个孩子的表现虽然可喜,但在陈大妈看来,还是不忍心他们做这么多,生怕他们累了,每当迈克尔外出时,就事先做好他们的家务,让他们少做一些。毕竟还是小孩嘛,两个孩子也接受了外婆的帮助。
一天,陈大妈正在擦地板,迈克尔突然回来了,见丈母娘此举,立刻明白了怎么回事。他当时就把正在上班的老婆叫了回来。陈大妈十分不明白,就这么一件小事,女婿为什么要如此“小题大做”,以至于把女儿也叫了回来。为此,陈大妈对洋女婿感到很不满,见到女儿马上和她抱怨起来。
“这是他们的任务就要负责到底啊,您都替他们做了,会让他们养成不负责的习惯。”
陈大妈并不同意女儿的观点,“他们还只是孩子,这些事长大了再做不行吗?”
迈克尔见两母女争执起来,就把爱人拉到一边,叽里咕噜地说起来。不一会儿,女儿对陈大妈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他们就要回美国了。陈大妈万分委屈,急得直跳脚,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拍着胸脯保证以后不会插手他们的育儿之事了。
而两个孩子也对陈大妈说:“外婆,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很喜欢,有能力完成。”陈大妈突然觉得自己确实“管”得太多了,便下定决心让孩子做家务。
孩子们刚开始学做家务时,美国父母不会安排孩子独自完成什么,而是指导他们一起做,享受劳动的快乐,也不是把劳动当成一件苦差事,巧妙地把劳动变成一场活动。比如擦地板,分成两个组,妈妈和儿子一组,爸爸和女儿一组,各组擦不同的房间,最后比一比看哪组擦得最干净。
很多劳动都可以这么进行,然后问问孩子最喜欢哪项劳动,为什么喜欢。如果碰上一项孩子不喜欢的劳动,比如倒垃圾,那么,父母会开个家庭会议,问有谁愿意倒垃圾,如果没有人愿意,只好每个人轮流倒。
接下来,父母会顺势教育孩子:无论什么时候,人都会面临推卸不掉的责任,既然如此,那就只好去迎接。总之,在美国家庭中,无论大人孩子,会充分体现民主,没有高低之分。
同时,美国父母绝不吝惜赞美之词,当孩子用劳动证明自己的进步时,“赞美”对于促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再重要不过了。做得不好父母也不会批评,而是细心分析孩子的能力,让他们明白,世上并不是所有事都要靠智力,凭借双手和一股力气也能很好地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做家务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大多数美国孩子会通过做家务为自己赚取零花钱。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家庭也不例外,两个孩子要靠打工养活自己,有次奥巴马访问回来,大女儿笑着对他说:“你还没有付我10美元的劳动费呢!”在美国,父母和子女的账算得很清楚。
劳动中,父母会把生活中的技巧教给孩子,大多数孩子的劳动通常有帮助父母安装或修理电器、更换保险丝、修补破损的门窗、缝补衣裳、打扫庭院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能学到不少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
智慧心语
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也要做家务,而且不能偷懒和应付。孩子做完了家务,别忘了对孩子说声“谢谢”,还要告诉孩子,他的帮助对你有多么重要,要对孩子充满感激,发自内心地感谢孩子,会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
6.动手学用工具,啥都不求人
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认识各种工具,然后根据孩子的具体年龄,教孩子适当使用工具,如剪刀、螺丝刀、刨子、锉刀、手锯、钳子等,同时,父母还会教孩子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以及懂得必要的操作要领。
如果孩子的某件物品坏了,父母会引导孩子自己修理,当然,如果孩子的手艺很精湛,家里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修理的对象。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家里多一个小小“修理工”。
美国的父母也很大方,如果像洗衣机、电灯或是其他一些家电出现故障时,他们也敢于让孩子动手修理,并不怕后果会越来越糟糕,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能够亲自动手尝试修理,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各种工具对孩子来说都有一定的危险,这也是中国父母们普遍顾虑的一点,所以导致父母不愿意让孩子接触这些东西。但是在美国,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与工具的简易程度,让孩子安全地去接触工具、使用工具。
就拿用铁锹来说,在孩子很小时候,父母就会为孩子准备一个符合年龄的小铁锹,带孩子去沙地里玩耍,让孩子将沙子铲到小桶里,或是用铁锹给沙子做各种造型,如此反复,孩子就对铁锹很熟悉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要用铁锹劳作的时候,孩子便会首当其冲,弄伤自己的几率也会很低。
在美国,不仅父母对孩子动手使用工具这件事情很重视,在学校也是如此,老师们经常组织学生参与锻炼动手能力的活动。
美国的住房条件比其他国家要好一些,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屋子,这个屋子就好像是自己的私密处所,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装饰屋子。
汤姆是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班级在学校的号召下,举办了一次动手设计家装的竞赛活动,内容为“设计自己的小空间”。起初他听完老师宣布这个消息后,立即兴奋了一把,因为他对自己的小屋子很不满意,早就想重新装饰一番。但是,只有能进入比赛前三名的学生,才真正能享受竞赛基金,把装饰房子变成现实。
虽然之前和妈妈商量过要装饰房子,妈妈也答应过这个要求,但最后却因为汤姆犯了一次恶劣的错误,导致妈妈一气之下拖延了装饰时间。所以汤姆听老师说完,高兴得都要跳起来了,忍不住说道:“我的运气太好,这次我一定要将屋子装饰满意!”
评比的标准有以下几项:设计图纸要清晰明了、装饰概念要新颖、预算要实际。显然,想要拿到竞赛基金并不容易,但汤姆依旧充满信心。
汤姆想好好把握这次能够改变小屋面貌的机会,他先认真地进行室内设计“画图纸”这项工作,虽然画得很一般,但是能够看出来灯要装在哪里,床是什么样式的,放在哪里,墙壁、窗帘颜色是什么,书桌、书架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分别放在哪里等。
画好图纸,汤姆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其他同学一起去了家装市场,对想要的产品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做出预算。经过两天对家装市场的走访后,终于将设计预算做出来。在他的预算中,没有不切实际的奢华,只有恰如其分的所需。
最后,汤姆如愿赢得了竞赛基金,拿到钱以后,汤姆就邀请老师,和他一同去家装市场购买物品,当这一车物品运到汤姆家门口时,汤姆的妈妈简直惊呆了。在之前,她并没有听汤姆提过此事,最后汤姆妈妈说了句:“天呐!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在装饰屋子的时候,汤姆是主要劳动力,爸爸、妈妈和老师是他的“副手”,最后,在四个人的努力下,房子如料想那般装饰好了。
汤姆一家邀请老师留在家里吃晚饭,老师高兴地答应了。
在饭桌上,老师对汤姆超强的动手能力表示赞扬,并且问汤姆怎么对钉子、锤子、钳子和螺丝刀等工具这样熟悉。
原来,爸爸之前经常带汤姆到距离家里不远处的建材城购物,所以工具对汤姆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汤姆爸爸从小就让汤姆接触这些东西,汤姆已经当爸爸的“副手”好多年了,而这次,是爸爸第一次当他的“副手”,这让汤姆得意极了。
从陌生到熟悉这个过程并不遥远,中间只隔着一个“实践”,美国父母大胆让孩子尝试,给孩子动手机会,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也起到积极的作用。要知道,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能够自己设计自己的屋子,并且参与到实际装饰中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在中国,六年级的孩子恐怕很少有这么大本领的,别说是孩子,就算是家长也会自愧不如。中国很少有人购买需要自己拼接的家具用品,如果购买,自己进行拼接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就算有人去购买,通常都会带安装工人到家进行安装。因为在中国,人们普遍缺乏动手能力。
对于望子成龙这件事情,中国的父母表现得更加强烈,为了让孩子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上,父母对孩子本应由自己动手的活动进行代劳,这样极端又单一的教育方式是值得反思的。父母希望孩子好是理所当然的,但却因为“爱”做出了本末倒置的事情。
中国的孩子在这种教育下,普遍表现出“懒”的特性,孩子大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服没洗过,家务没做过,长时间这样,孩子的惰性会越来越强烈,很多本应该有的自立能力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了,造就出很多“玻璃娃娃”和“温室花朵”。同时,懒惰的孩子一般都有些小脾气,通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小皇帝做惯了,稍有不顺心,就闹皇帝脾气,惹得全家人都跟着不高兴。
想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父母要懂得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孩子小时候培养起,不要等到孩子大了,还是什么都不会,这样,孩子一出家门,父母就开始为其担心,这是不对的。中国父母要向美国的父母学习,多多鼓励孩子动手学用工具,想必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有个心灵手巧的孩子。
路易斯是个乖巧的小男孩,他已经14岁了,虽然他不善言谈,性格也比较内向,看起来是个很“静”的男孩,然而,他的手可不喜欢“静”,恨不得总是有东西可以让他去摆弄。他不仅是家里的“修理工”,还是学校的“修理工”。
虽然路易斯很小就开始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是帮助爸爸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但路易斯是在6岁的时候才真正走上了“修理工”之路。6岁时,路易斯的变形金刚在玩耍的过程中丢了一个零件,导致变形金刚左臂的零件散落一地。
路易斯很喜欢这个变形金刚,这可是妈妈在他生日的时候送他的礼物,所以,他决定把变形金刚修理好,只是,自己能力有限,他便拿着零散的变形金刚找到爸爸,让爸爸帮忙修理。可不巧的是,爸爸正在忙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没有办法帮助路易斯。
求爸爸不行,路易斯又找到妈妈,想让妈妈帮忙,可是妈妈对变金刚并不感兴趣,她也没有信心能够修理好,但是细心的妈妈却在扫地的时候,找到了掉落的那个重要的螺丝钉。虽然没有帮路易斯修理变形金刚,路易斯也很满足了。
接下来,路易斯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专心修理起了变形金刚,他回想着变形金刚在没坏前的样子,一次又一次地安装、组合,但是零散的部件有些多,他总是不能装好。
路易斯也有些泄气了,难道真的不能修好吗?他问自己,可是,就这样失败了,又不甘心!路易斯清醒了一下头脑,又对自己鼓励了一番,就向妈妈平时鼓励他一样,自己喊道:“路易斯,你是最棒的,你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