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藏头法则(2)

公司新主管果然是做大事之人,在就任后3个月的时间里仔细观察,将员工的底细了解得清清楚楚,谁的能力大小了然于胸。后来,在适当的时机,大刀阔斧地整顿,将自己的管理方案付诸实践。不仅让公司的优秀人才得到重用,还清除了公司的蠹虫。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把握时机是人的天赋,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这跟是否有音乐细胞相差无几。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就会发现这种能力,是所有人通过努力就能后天获得的。

想要具备把握时机的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预见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未来不是一扇关闭的门,多数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是由现在发生的事情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因此,刻意培养自己对当下情势进行分析和把握,并据此对未来进行规划,预测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二,时刻提醒自己把握时机。“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高潮低谷的规律,如果把握住了高潮部分,就能引领你走向成功。”莎士比亚如是说。一旦深刻认识到看准时机的重要性,就会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第三,学会隐忍。你要明白一件事,时机未到就行动的结果多以失败告终,尤其是你的情绪被恐惧、妒忌或懊恼等侵蚀之时,更不要做决断,而要在平心静气的情况下做决定。

·交谈中让别人当主角,自己甘当“捧哏”

心理学家指出,说话并非给自己听,而是要让对方听,所以不能只顾自己,忽略对方的感受。如果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无论你说得多好听都是废话,毫无意义。所以说,在交谈中,让对方当主角,自己甘当“捧哏”,效果会更好。

任何人都有说话的欲望,自顾自地说话最不可取

交谈的目的,是享受你来我往的乐趣,是彼此心灵和思想的碰撞,绝对不是独角戏。所以说,任何一方,都应该明白交谈的真正意义。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滔滔不绝地向对方讲述自己认为乐趣多多而对方觉得索然无味的话题,简直就是在自听自演,俨然是一个小丑,没人会愿意听,更会招致别人的讨厌。

人的自我表现欲望会导致只要有机会,就想要马上讲出来。假如能够你来我往,相互呼应的话,交谈的氛围一定非常活跃,双方都会有一种知己的感觉,有说不完的话。

当几个人聚在一起讲故事的时候,其中一个人一连讲了好几个,但还没有停歇的意思,而另外几个人都想给大家讲故事,苦于没有机会,一直憋着。但是,那个人仍然不管不顾,继续讲下去,让别人没有机会发挥。可想而知,另外几个参与者心情是何等不舒服。不仅没有机会发言,还得无奈听一个人不停地讲,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欢而散。

一个商店的销售员,正拉住一位顾客,竭尽全力地介绍物品多么好,多么物超所值,完全不给顾客说话的机会,这样的销售只能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顾客对你滔滔不绝、夸夸其谈的介绍看成是销售员的对待顾客的定式,因此不会购买物品。反之,销售员给客户一些说话的机会,让他可以就物品进行询问,双方之间形成你来我往的交谈方式,做成生意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记者麦开逊享誉全球,他曾经说:“不受人欢迎和喜爱的第一表现,就是不甘愿留心听别人说话。”与教师讲课和演讲家演讲相比,社交中的说话很不同,前者只有一个说话人,其余为听众,不可以插嘴,而后者说话人和听众是平等的,随时可以发言。假如一方不停歇地说话,让对方没有说话的机会的话,就会被对方所讨厌,甚至嘲讽。

交谈中,要时刻谨记,自己不可以独占上风,避免别人对你敬而远之。遵循说话的规律,形成有来有往的交谈氛围,才能获得对方好感。

倾听的同时,做一个“捧哏”,让对方尽情发挥

在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必然招致怨恨。但是,如果你有意识地甘做听众,或“捧哏”的角色,让对方尽情地说,自然能得到对方的好感。

杰克·伍德是英国心理学家,他曾经说:“基本上没有人会拒绝接受非常专注、倾听所包含的赞美之词。”交谈中,应认真倾听,因为这可以说是无言的恭维和赞美。倾听的意义还远不及此,还能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交流,获得更好的效果。

深谙说话之道的人,往往在交谈中能获得对方认可,并展现自己的涵养和素质。因为,他的心非常细,总是能体察别人的一举一动;他有同理心,和对方同欢乐、共痛苦;他体谅别人,宽恕别人,容忍别人;他很有耐心,能长时间地听对方任何话语,甚至是毫无逻辑或不成熟的话。此外,这种人还能在对方有顾虑的时候,适时地给予鼓励和友善,让对方继续讲下去;当对方讲出有趣的事情,他的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当对方说出深刻的道理,他总是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诸如此类,因此,他与各种各样的人都聊得来,人们愿意和他做朋友,并将心中的苦痛、高兴等毫无顾忌地吐露出来,来获得他的安慰和同情。

或许有人会说,在交谈中,一直保持听众的角色很尴尬,那就说一些捧场的话,来缓解尴尬吧。这样做,不仅将你和谈话紧紧联系在一起,还会让气氛更好。这时,不妨学学相声中捧哏的角色。在相声中,为了烘托气氛,让节目更好看,捧哏总是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让表演继续下去。比如,“完了呢?”“这是为什么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等等,这些问题是表演的关键,不仅让节目更完整,也能让说话者更淋漓尽致地说下去。在交往中,我们通过捧哏,激发说话者更强烈的欲望,让他继续讲下去。当然,提问也讲究时机、对象等,切不可千篇一律,让说话者感到乏味。

·“你”字当先,少使用“我”

心理学家指出,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想法,即我就是一切的中心,即使长大后也不会改变多少。这就是大多数人都喜欢谈论自己的心理因素。

跟别人第一次见面时,你多说一些跟对方有关的话题,激起他们的说话兴趣,就能更好地交谈。比如,我们的嘴上多挂着“你”字的问题,对方就会很高兴,并耐心回答你的问题。

提问也并非信手拈来,而是需要多观察。看看对方的穿着、动作、言行,随后,再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你”字当头的话题,才会得到对方的热烈响应。

比如,“你这件裙子很漂亮,款式很新颖,在哪买的?”“你看上去很落寞,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我能帮得上忙吗?”“我们是不是在王总举行的宴会上见过,你跟王总是怎么认识的?”“你的胳膊看起来很有力,是经常锻炼的结果吗?你经常进行什么运动?”

假如你对面是位警察,你可以这样说:“警察给人的感觉是一丝不苟,非常威严,你能不能告诉我如何才能进入警察队伍呢?”

假如在运动时看到一个人,你该这样问:“嗨,你的跑鞋很好看,是什么牌子?为什么会选这个品牌呢?”

作家亨利·米勒在外就餐时,从来不喜欢独自进餐,因此经常问别人:“不介意我和你一张桌子吧?”可想而知,假如他去别的空桌子的话,就会丧失很多结识别人的机会,显然,亨利·米勒不愿错过这样的机会。根据数据分析显示,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会直接拒绝,借口是等人或者不想被打扰。

在澳大利亚,有一位专门研究人际关系学的专家艾伦·皮斯,他参加聚会时,逢人就说:“你也来参加聚会了?我们好像在哪见过吧?”这样,他和与会者很快就能交流上,其中有一个令他难忘的回答,当时对方说:“嗯,也许吧,我在动物园工作,你去的时候可能见过我。”

在人际交往中,“你”字当先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

对此,心理学家这样说:婴孩时期,每个人都坚信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东西都是我,我的,我自己,世界上除我之外的所有事情都是为我服务的,是典型的以为我为中心的认知。因此,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本能地问一句:“跟我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而我们长大之后,这种惯性思维没有任何改观,区别在于成人会用礼仪礼节来将自我意识掩藏起来。但大脑却一如既往地问自己:“那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心理学家的解释。

在大学校园,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一见钟情,很想和她交往,于是想请她吃饭,他对女生说:“咱们校门口新开了一家很棒的饭店,晚上有空陪我去那饭店吃点什么,好吗?”

面对男生的提问,女生在回答之前,会想:“他说的‘很棒’,是饭菜呢,还是说饭店的装潢呢?应该是饭菜,他觉得很棒,我会喜欢吗?”这样一想,女生立刻犹豫不决。男生感到女生的犹豫后,也会惴惴不安,两人的谈话可能没什么好结果。

但是,假如男生换个说法,结果就会不一样呢!他这样说:“咱们校门口有一家新开的饭店,你肯定喜欢,晚上一起去那吃点东西,好吧?”

男生的表达中,强调了女生“你肯定喜欢”,直接给女生心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做了解答,这样一来,女生基本不会犹豫,而是顺利答应男生的邀请。

看,这就是“你”字的神奇力量!

如果在会议中,与会者提出一个问题,他最想听到的莫过于大家说“这个问题提得不错”,但如果是我们主动对他说“这个问题提得不错”,显然他会更高兴。

如果你参与商业谈判,你发言时尽量不用“事实将证明……”,而选用“你会看到事实将证明……”谈判的气氛或许更加融洽。

根据临床医学数据得知,精神病患者说“我”的次数是正常人的12倍之多,一旦病症得以控制,说“我”的次数也会逐渐变少。

而在正常人群体当中,使用“我”的次数越少,给别人的印象越理性。实际上,深谙藏头法则的人,在和人交谈中,使用“你”的次数远远多于“我”的次数。

因此,我们在交往时,在说出的每句话前尽量加个“你”字,就会很容易抓住对方的心。这一技巧非常高效,让你在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积极响应,让对方更加高兴。

·将骄傲放在心底,赋予对方优越感

心理学家指出,凡事不要锋芒毕露,要懂得低调,运用藏头法则,让自己在交际中左右逢源。这是因为,人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容易盲目自大,不知天高地厚。实际上,真正的巅峰不在你的嘴上,而在你的脚下。聪明人总是将骄傲埋藏在心底,保持谦逊的姿态,让对方有强烈的优越感,这样的结果就是获得大家的尊重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