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性情归婴儿——浮躁世界这样养心(3)
净化心灵就是让我们少私寡欲,欲望太多的人内心是平静不下来的,因为其内心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事在牵绊着,为了名,为了利,为了死也带不走的金钱拼命奋斗,最终失去了健康,失去了亲情。其实钱不在多,够花就行,让自己少一点欲望,多一点知足和坦然,才能常乐!
回归自然,净化心灵,是给心一片“道”的天空,让自己的心重归于道中,用一颗翛然心去面对这个世界。如果一个人贪欲无度,欲望无边,那么自己就把自己困死了。我们应该跳出局外来看待自己,格局大一点,视野广一点,那么就快乐多一点,幸福也多一点。学会放下,善待自己,也善待自己的生活,给自己的心灵多一点阳光,给人生多添一分精彩。
5.无知乃大智
聪明是人人向往的一件事。现在,两个家长相碰,经常拿自己的孩子说事,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聪明,如果自己的孩子稍逊于人,就会觉得自己低人一头。其实,远没有必要这样,孩子小时候聪慧与否其实没有什么关系,等长大了以后,智力开发了,那么基本是差异不大的。相反,做人的道理却是应该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教育,如果对孩子的道德问题不加以重视,那么就算再聪明也是没有用的。
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是愚昧的人,而不是大愚昧;知道自己是迷惑的人,而不是大迷惑的人。知道自己傻的人难道还会傻吗?“愚”非真愚也!“愚”其实是一种收敛,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可见,无知在道家看来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因为,无知的人没有烦恼,而那些聪明的人往往也是对事物过于精明,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
成语“大智若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于那些无知的人,处处体现出宽容、大度,显得绰约柔顺,又不失君子风度,所以,能够很好地融入集体中,看似无知,实则有大智慧。而那些太过聪明、锋芒毕露的人,就很容易树敌,把自己陷到一个不利的环境之中。
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王翦便是一个懂得“无知”的人。当时,秦王命他出征,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了他。这个时候,王翦便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秦王说:“将军放心出征就是,等立下了功劳,必然会有厚赏。”
王翦却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劳最终也得不到封侯,所以趁大王赐我临时酒饭的时候,我就斗胆请求赐给我田园,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秦王听完,哈哈大笑,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王翦到了潼关以后,又再次派使者回去请求良田,手下心腹表示不解,纷纷劝告。王翦支开了左右以后,对其心腹说:“我并不是一个贪婪的人,现在秦王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个人来指挥,心中必定不安,加上秦王多疑,其实我的处境非常危险,现在我多求赏赐田产,可以打消秦王的疑心,这样我才能安全啊。”
显然,王翦的“无知”帮助他消除了潜在的危险,让秦王安下了心。这样的愚其实是一种聪明的体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宋太宗也是这样一个“糊涂”的人。《宋史》中记载,有一天,宋太宗和两个重臣一起饮酒,两个大臣喝得酩酊大醉,在皇帝面前比起功劳来,而且越比越忘形,忘记了君臣礼节。侍卫在旁边看着,说是否把两人先抓起来,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撤了酒宴,派人将他们送回了家。第二日,两人酒醒,都战战兢兢进宫请罪,但是宋太宗说自己昨天也喝多了,忘了这事。宋太宗的稀里糊涂让大臣保全了面子,从此更加尽心地工作。
在国外,也有这样的“愚人”,她就是英国的温莎公爵。温莎公爵曾主持招待印度当地居民首领宴会,不过,印度客人却把侍者端上来洗手的水一饮而尽。这一举动让英国贵族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温莎公爵神色自若地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于是,大家也纷纷效仿,宴会在热烈而又祥和的气氛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显然,喝洗手水不是英国的礼仪,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揭穿了不免会有所尴尬,让会议难以继续下去。而温莎公爵这种“愚人”的做法能让他们避免这种尴尬,让会议正常进行下去,这不仅显示了自己高贵的品格,还营造出了和谐的气氛,这就是“糊涂无知”的好处。
老子曾说:“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意思就是说众人都有多余的东西,唯独我好像不足。我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世人都清楚明白,我独糊里糊涂;世人都苛刻计较,我独闷闷不语。
愚昧不是真的愚昧,无知不是真的无知,其实是一种聪明,一种大智慧。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很多人因此忽略了这种“无知”的智慧。苏东坡曾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吾儿愚且鲁,无病无灾到公卿。”郑板桥也曾发过类似感叹:“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其实,糊涂、愚昧、无知,是一种很好的处世之道,可以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偶尔“傻”一下,偶尔“无知”一下,偶尔“愚昧”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善辩和智巧的人总是把别人往死胡同里逼,这样的人,往往很容易遭人嫉恨。而“无知”者反而常常是大家亲近的对象。
老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老子曾说要“绝圣弃智”,意思就是抛弃聪明和才智。还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意思就是说那些所谓的远见,能够预测事情的人,其实是“道”的一种虚华,正是愚蠢的开始。为什么这么说?似乎这是有悖常理的啊。其实,在老子看来,许多表面上看上去聪明的行为,其实是愚昧的,而表面上看上去愚昧的行为,反而包含了很多大智慧,这就是“大智若愚”,无知乃是大智的体现。
道家思想是倡导大家成为“愚”民,并不是让大家真的傻。有些事应该放得开一点,不要太过计较,人生也就这么匆匆几十年,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让自己幸福一点,开心一点,不就圆满幸福了吗?少点“聪明”,多点“无知”,才是“道法自然”的境界。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无知即是大智,不要处处争强好胜,多给别人留点面子,多给自己留条后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做人不能太过猖狂,也不能老当出头之鸟,学会装傻充愣,学会难得糊涂。做人低调一点,办事努力一点,正如庄子所言:“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聪明不是只体现在聪明上的,太过聪明只会被聪明所误。
6.闭目塞听做“婴儿”
人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通过人心得以反映出来。但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各种追求及欲念总是困扰我们的心灵,使得我们的身心都受到极大的损害,我们心灵的这面镜子也因此变得不再清澈,反而像一块毛玻璃或者哈哈镜,照什么都会扭曲和变形。
在道家的思想里,提倡我们返璞归真,有时候还应该闭目塞听做一个懵懂的“婴儿”。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心致柔,能如婴儿乎?”意思是说精神与形体相配合,持守住“道”,能够做到不离开吗?集中精气,达到柔和,能够做到像婴儿一样吗?做一个婴儿,不是让你真的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让我们的心灵能够排除杂念,归于平静。
有一个成语叫“坐怀不乱”,经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现在这个成语经常指在男女关系方面没有非分之想。其实,这个成语的来源就是出自我们熟知的“柳下惠”身上。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因为他的封地在柳下,死后的谥号为“惠”,所以后人称之为柳下惠。柳下惠在当时是一个声望很高的人,当然,他的声望来自他的品行,柳下惠正是因为有良好的品行,所以才被大家视为正直的典型。他的品行有时候就像一个婴儿,心无杂念,在他身上发生的最典型事迹就是“坐怀不乱”这个成语典故。
柳下惠有一次出门,寄居在城门之外。当时天气正是寒冷的时候,到了晚上,更是冻得人睡不着觉。正当柳下惠准备休息的时候,一个找不到地方过夜的女子前来投宿,这个女子身上穿得很单薄,嘴唇已经冻得发紫,柳下惠便收留了她。女子进来后还是冻得瑟瑟发抖,柳下惠出门之前也没带什么多余的衣服,便只好让女子坐在自己怀里取暖。可是女子还是冻得不行,柳下惠便解开衣襟,让女子能够暖和一点,女子就这样在他怀里坐了整整一个晚上,天亮的时候才离开。柳下惠在这个晚上没有做出一点越轨的行为。他的这一事迹被传开后,都被大家视为在色诱面前毫不动心的正直典型。
可以说,柳下惠的品行就是老子所说的“婴儿”状态。难道柳下惠真的不知道男女之事,真的一点不为所动?非也,而是柳下惠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所思所想,使自己的心灵变得纯洁,就像婴儿一样。
在《道德经》中,老子曾不止一次提出与“婴儿”相类似的概念,在第二十章中,老子曾说:“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在四十九章中说:“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在五十五章中,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为什么老子对“婴儿”如此情有独钟呢?因为婴儿有着特殊的纯朴品质,心中没有杂念,也可以说是闭目塞听。老子并非让我们的智力停留在婴儿的状态,而是让我们的心永远可以像“婴儿”一样纯洁,像“婴儿”一样闭目塞听,从而保持心灵的纯洁。
不仅道家,佛家也同样追求这样一种境界。慧能法师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慧能禅师看来,如果心中有尘埃,那么才要时时去拂拭,如果心中没有尘埃,那么又何必拂拭呢?这和婴儿状态是一样的,正是因为他“闭目塞听”,所以各种欲望和野心只能化为乌有,因为进不去,进去了人家也没有感知,正是“无一物”的境界,这不就是老子的“道”的体现吗?
老子问道:“专心致柔,能如婴儿乎?”意思是说集中精气,达到柔和,能够做到像婴儿一样吗?柔是符合老子的“道”的,所以要专心致柔,但是我们能够像婴儿一样吗?我们做不到,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尘埃和污垢早已浸染了我们的心灵,各种情绪使得我们的心焦虑不安,难以平静,难悟大道。
我们要做到婴儿那样,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不是圣贤,所以做不到,但是我们需要用一种方法来化解外界对自己造成的这种伤害,怎么做?那就是自省,自省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清醒地认识自我;二是能够不间断地反省自己。
认识自我是非常必要的,很多人就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才导致自己的事业不顺,家庭不和。人的心应该是纯洁的、善良的,但是我们经常被外面的一层虚伪所包围,不能使其发挥自己的本性。《菜根谭》中,有这么一段话:“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坐静思,审查自己的内心,可以使自己消除妄念,回到本真状态,也会因为内心的妄念难消而惭愧。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也莫去强求,一切顺其自然,该争取的争取,该放弃的放弃,这才符合天道。
不间断地反省自我,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让自己的心灵保持纯洁的过程。我们固然回不到婴儿状态,但是也不能让我们的心被污垢全部遮挡住,所以我们也要常常去拂拭一番。反省自我的过程就是战胜自我的过程,在反省中,能让我们远离欲望和世俗的喧嚣,就算我们做不成柳下惠,至少我们还有一颗像故事中青年人一样的心,如此,才能让自己走上大“道”之路。
“无为之道”,不是外在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从内心开始的,内心归于平静,像婴儿一样,才能真正领悟“道”的精彩。如果我们的心已被社会现实腐蚀得不堪入目,那么我们退而求其次,努力自制,时常自省,慢慢地重新走上通往“道”的大路。
7.简化生活,返璞归真
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追求和理想,也有很多牵绊和无奈,我们总是不知疲倦地在追逐幸福,在逃避苦难。有些人追求真理,有些人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有些人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追求的东西不一样,收获的也不一样,我们身心疲惫的程度也不一样。但是很多时候,有些东西我们本没有必要去追求,可能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而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不断增长,我们的体会和感悟也会越来越多。当回过头,我们不禁会惊叹,我的人生竟是如此浑浑噩噩,又或者我追求的东西竟然如此低级没有趣味,早一日觉悟,早一日快乐;早一日简约,早一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