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名称:原本即存在,因人而得名
长江:古代单名“江”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部的唐古拉山脉,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10省区,在上海吴淞口附近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河。
长江古名江,又称大江,六朝以后,通称“长江”。近代不少国家把整条长江称为扬子江。
长江各段名称和别名总计不下30种。一般常用的分段名称有:从江源至当曲口(藏语“曲”即“河”),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称金沙江;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市,因长江大部分流经四川省境内,俗称川江;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矶,因长江流经古荆州地区,俗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扬子津渡口,得名扬子江。
黄河: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
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它的名字并不叫黄河。中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 《水经注》中称“上河”, 《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 《尚书》中称“九河”, 《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珠江:“海珠”之江
珠江旧称粤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
广州市内段的江中旧有一沙洲名“海珠”,故称珠江。西江为珠江干流,上源南盘江出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流经黔、桂两省区,到广东省磨刀门入南海;北江源出湘、赣两省南部;东江源出江西省南部。河口冲积成珠江三角洲,主要入海口有虎门、洪奇沥、磨刀门、崖门等处。
太平洋:麦哲伦的太平之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及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其名称的由来是有一段故事的。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西班牙探险队从塞维利亚起航,经直布罗陀海峡沿大西洋经过南美洲南端时,进入一处海峡。海峡两岸岩石陡立,航道水流湍急,暗礁众多,经过38天的艰苦奋斗,船队顶着惊涛骇浪,终于闯过了这段艰苦航程,驶离海峡。这个海峡就是现在的麦哲伦海峡。离开海峡后,进入茫茫海洋,此时正值南半球的春末夏初季节,天气晴朗,海水舒缓平静,船队浩浩荡荡越过赤道,经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在这漫长的航行中,再也没有遇到大风大浪,队员们高兴地说:“这里真是个太平之洋啊!”从此,麦哲伦就将这个大洋命名为太平洋。
麦哲伦像
大西洋:大力士神阿特拉斯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古名阿特拉斯海,名称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双肩负天的大力士神阿特拉斯。
“大西洋”名称在中国最早见于明朝的记载。利玛窦来华在晋谒明神宗时,自称是“大西洋人”,他把印度洋海域称为“小西洋”,把欧洲以西的海域称为“大西洋”。
在中国明朝年间,东西洋分界,大体以雷州半岛至加里曼丹一线为界,其西叫“西洋”,其东叫“东洋”。因此,中国习惯上把欧洲人称为“西洋人”,而把日本称为“东洋人”。
随着明末对欧洲地理知识的增多,于是改称印度洋为“小西洋”,而把欧洲以西的海域称“大西洋”。
印度洋:红色之海
印度洋最先是以古波斯君主厄立特里亚命名为“厄立特里亚海”。厄立特里亚曾一度统一过强大的古波斯帝国与沿海的广大地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君主,就以他的名字作为海名了。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及其编绘的世界地图中。
“厄立特里亚”希腊文原意为红色,全名意为红海。
“印度洋”这一名称相对出现得较晚。1世纪后期的罗马地理学家彭波尼乌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10世纪时,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绘的世界地图上也使用了这个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则是在1515年左右,当时中欧地图学家舍纳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此处的“东方”一词是与大西洋相对而言的。到了16世纪末,另一名地图学家奥尔太利斯所绘制的世界地图集里,把“东方的”一词去掉了,简化为印度洋,这个名字一直沿袭下来了。
他们为什么把印度作为大洋的名字呢?原来在当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还不能完全了解整个世界。那时在欧洲人眼中,印度是块富庶的宝地,一说到东方就是到印度,通往东方的航海之路也就是通往印度的航路。印度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印象极深,于是他们就理所当然地把印度南部的广阔海面称为印度洋了。
亚洲:“太阳升起的地方”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中海东岸出现了一个新民族——腓尼基人,他们具有非常卓越的航海本领。腓尼基人为了在海上进行大规模的频繁的活动,首先必须明确方向。所以,他们把爱琴海以东的地区泛称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爱琴海以西的地方则泛称为“Ereb”,意为“日没地”。
腓尼基人用这个词来指代地名,本来是笼统的、泛指的。直到中世纪以后,才逐渐扩大指所有东方的土地。
“亚细亚”一词最早见诸汉语是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开始,后来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卷一提到:“亚细亚者,天下一大洲也……”不过正史中首次著录,则是《明史·意大里亚传》,以后就一直沿用至今。
欧洲:宙斯的情人欧罗巴
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洲,英文为Europe。关于欧洲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广泛流传的传说:
腓尼基国王的女儿欧罗巴非常漂亮,一天,欧罗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边游玩。“万神之王”宙斯为年轻的欧罗巴的美貌深深地打动了。可是,他害怕妒忌成性的妻子赫拉发怒,同时又怕以自己的形象出现难以诱惑这纯洁的姑娘,于是他变成了一头公牛。它不是普普通通、背着轭具、拉着沉重大车的公牛,而是一头膘肥体壮、高贵而华丽的牛。牛角小巧玲珑,犹如精雕细刻的工艺品,晶莹闪亮,像珍贵的钻石。额前闪烁着一块新月形的银色胎记。它的毛皮是金黄色的,一双蓝色明亮的眼睛燃烧着情欲,流露出深深的情意。欧罗巴看到这匹可爱的公牛伏在自己身边,便跨上牛背。
宙斯一看欧罗巴中计,马上起立前行,躲开了人群,然后腾空而起,接着又跳入海中破浪前进,带欧罗巴来到远方的一块陆地共同生活。这块陆地以后也就以这位美丽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做欧罗巴了。
非洲:也门Africus酋长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其英文名为Africa。对于Africa一词的由来,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古时也门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长,于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后来人们便把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
还有一种说法是,侵入迦太基地区的罗马征服者西皮翁的别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加。为了纪念这位征服者,罗马统治者就把这片地区叫做“阿非利加”。
到了2世纪,罗马帝国在非洲的疆域扩大到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埃及的整个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人们把居住在这里的罗马人或是本地人统统叫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后又泛指非洲大陆。
多瑙河:多瑙伊万的悔恨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多瑙河之名来源于一个故事。
相传古代有位英雄叫多瑙伊万,他娶了女英雄娜塔莎为妻。在新婚的宴席上,多瑙伊万向人夸口,自诩武艺无敌,新娘笑他太傲慢,于是他就迫使新娘与之比射技。结果他输了,羞怒的多瑙伊万一箭就把妻子射死,后来悔悟,羞愧而自刎,其血流成涛涛长河,即成多瑙河。
多瑙河女王——布达佩斯
由于多瑙河从布达佩斯横穿而过,所以多座桥梁横跨此河,将布达佩斯两岸连为一个整体。
红海:漂浮在水面的蓝绿藻
红海位于非洲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此名由来于海的颜色。原来,红海表层大量生活着一种浮游生物,叫蓝绿藻。这种生物死亡后变成红色,漂浮在海面上,使海面如同涂上一层红色。于是,人们把它取名为“红海”。
黑海:黑色为北
黑海位于欧洲东南部和小亚细亚之间,是一个内海。
首先使用“黑海”这个名称的,是居住在黑海南岸的希腊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他们以不同颜色作为东南西北的标志:黄色为东,红色为南,蓝色或绿色为西,黑色为北。由于黑海位于希腊、波斯、土耳其北部,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黑海,而不是由于海水为黑色而得名。
死海:万物不生
死海是西亚著名的大咸水湖,位于约旦同巴勒斯坦之间的西亚裂谷中。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4.8~17.7千米,面积1049平方千米。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平均深300米,最深395米,是世界陆地最低处。
死海有约旦河等注入,气候炎热,蒸发强烈,湖水盐度很高,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故有“死海”之称。死海里氯化物储量在420亿吨以上,并有溴化镁,可提炼各种盐类,尤以钾盐和溴最有价值。
20世纪40年代于死海西北岸洞穴中,发现2000年前古代书卷,称“死海古卷”,富考古价值。沿湖已建为游览地。
爱琴海:儿子的疏忽
在远古时代,有位国王叫米诺斯,他统治着地中海上的一个岛屿——克里特岛。他的儿子在雅典的阿提刻被人阴谋杀害了。为了替儿子复仇,米诺斯向雅典人民发起了进攻。他把人身牛首恶魔米诺牛供养在城中的宫殿里,每隔10年要雅典人给米诺牛7对青年男女食用。
当时,雅典有位首领名叫爱琴,深得百姓爱戴,他性情软弱,不敢抗拒米诺斯的欺凌。然而,爱琴的儿子提修斯为人正义,他看到人们遭受这样的不幸而深深不安。于是,他请求父亲同意他前往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爱琴同意了儿子的请求,他们相约胜利归来时船上挂白帆,如果失败了就挂黑帆。
当提修斯随7对贡品男女到达岛上时,米诺斯的女儿看上了才貌出众的提修斯。于是,公主与王子相爱了。米诺斯之女决心帮助提修斯杀死米诺牛。她为王子提供了一团线和一把宝剑。于是,在公主的指引下,提修斯以线为路标,闯进迷宫,杀死了米诺牛,并把作为贡品的7对青年男女救出。
之后,他就带着公主返回雅典。在返航时,由于心情太急切,竟忘了和父亲约定的返航标志,升起了黑帆。这时,日夜思念儿子的爱琴站在海边的悬崖上,看到归来船队挂的是黑帆,以为提修斯被米诺牛杀死了。他悲恸欲绝,跳海自杀了。后人为了纪念爱琴,就把他跳入的那片海从此叫做爱琴海。
直布罗陀海峡:纪念一位阿拉伯将军
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端与摩洛哥最北端之间,是地中海的出海口,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直布罗陀海峡因北岸的直布罗陀港而得名。
直布罗陀港是纪念阿拉伯将军塔里克·伊本·齐亚德取得的一次胜利而命名的。8世纪初,穆萨·伊本·努塞尔率领的阿拉伯军队入侵北非,一路所向无敌,一直打到今摩洛哥西海岸,并占领了重要港口丹吉尔,他任命其部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为丹吉尔总督。
公元711年,齐亚德又奉努塞尔之命,带领一支强大的军队乘船穿越海峡,直抵直布罗陀。登陆后,他们在那里修建了军事要塞。
为纪念这次渡海作战的胜利,阿拉伯人便把登陆的地方命名为“直布尔·塔里克”,阿拉伯语意为“塔里克山”,英文译名为“直布罗陀”。
此后,这个地方慢慢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这个名字也就沿袭下来。
象牙海岸:殖民者的贸易
科特迪瓦1986年以前曾译作“象牙海岸”。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境内曾建立过一些小王国,如宫格王国、印德尼埃王国、阿西尼王国等。11世纪,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宫格城为当时非洲南北贸易中心之一。13~15世纪,科北部曾隶属于马里帝国。15世纪后半叶,葡、荷、法殖民者相继入侵,掠夺象牙和奴隶,沿海一带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场。1475年,葡殖民者命名该地为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1842年,沦为法国保护地。1882年,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1893年10月,法国政府通过法令,确定科为法国的自治殖民地。1895年,科被划入法属西非。1946年,被划为法国的海外领地。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7日,宣告独立,但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1961年4月,脱离“法兰西共同体”。1986年1月1日起,国名中文改译为“科特迪瓦”。
“象牙海岸”改名为“科特迪瓦”的原因是,它的国名在各种语言文字中向来都是意译,因而造成“象牙海岸”一词的开头字母在各种语言文字中都不同。由于国际机构实行以各个国家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致使象牙海岸在许多情况下国名排列的位子变动不定。在征得联合国同意后,从1986年1月1日起,它的名字在各种语言文字中一律改为音译。
黄金海岸:黄金惹的祸
在非洲大陆的西部,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叫做加纳。这个国家建立于3世纪,“加纳”是国王职位的名称,意思就是“军事首领”。国王所在的城市,也就取名叫“加纳”。这个地方盛产黄金,当时加纳到处都是黄金,所以人们又叫它“黄金国度”。
8世纪时,索宁凯人的酋长卡雅做了国王。他十分能干,在他统治时期,加纳成为当时西部非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
当时,经常有一些阿拉伯商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撒哈拉沙漠到西非来。他们带来的商品对于非洲人来说十分重要,同时他们也得到了自己最需要的东西——黄金。这使卡雅意识到,垄断这个贸易通道可图丰盛的贸易之利,于是组织了骑兵部队,来占领这个贸易通道。
经过许多年的战争,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从此以后,凡是要到西非进行贸易的商人,都必须经过卡雅的同意,他从中征收了大量的税收,加纳国的势力也就日渐强大。
西非的三大黄金产地都在加纳王国的南部。在古加纳的北部和西北部,又有三大产盐中心。自古以来,北非和西南非的黄金和食盐贸易始终都在进行,只不过中间隔着撒哈拉沙漠,这种贸易难以发展和扩大。后来,在黄金、食盐贸易里使用了“沙漠之舟”骆驼这种运输工具,非洲贸易才飞速地发展起来。
古加纳王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商人。古加纳通过商人不仅卖出了食盐,还换回了象牙、衣物、念珠、玻璃制品、瓷器和椰枣等必需品和珍贵物品。通过这些贸易,古加纳王国积累了雄厚的财富。
加纳古国从3世纪一直延续到13世纪,共有上千年的历史。历史上古加纳的兴衰与黄金休戚相关,黄金是财富,但也是灾祸的来源。为了掠夺黄金,1471年,葡萄牙殖民者首先登上了加纳海岸。他们在这里建立据点,掠夺黄金,控制加纳的贸易经济,把加纳的国名改为“黄金海岸”。
“好望角”:美好希望的海角
“好望角”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它是位于非洲西南端的非常著名的岬角。但最初却称“风暴角”。因为它是世界航线上著名的风浪区,经常有船只在此遇上风暴而沉没。
1486年,葡萄牙著名探险家巴陀罗姆·迪亚士奉葡萄牙王若奥二世之命,率探险队沿非洲西岸南航,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他首次到达非洲南端,在那里遇到了特大风暴,致使乘坐的三桅帆船在惊涛骇浪中几乎沉没,最后漂到无名岬岛靠岸,并被迫返航。于是,迪亚士就将其称做“风暴角”。
回国后,迪亚士向国王汇报了到达“风暴角”的情况,国王认为这样的命名会挫伤航海家探险的积极性,不利于进一步探寻通往印度的航路,所以他于1487年将“风暴角”改为“好望角”。现在,“好望角”的名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典故流传世界。
亚马孙河:高大的女人国
1542年,西班牙人德奥雷利亚纳由秘鲁的纳波河顺流而下,最先乘船驶过了亚马孙大部分河道。他是皮萨罗率领的西班牙探险队队员,从厄瓜多尔出发,寻找黄金、香料和传说中的黄金国。但途中发生意外,皮萨罗率领部分队员几经艰辛,终于沿陆地返回厄瓜多尔。最后,只有德奥雷利亚纳和部分队员东航至亚马孙三角洲,辗转抵达加勒比海。
德奥雷利亚纳一行沿途屡历艰辛,经常受到土著袭击,曾遇到了一支土著部落,该部落的斗士都是高大的白种妇女,使人联想起古希腊亚马孙的女人王国。该王国位于黑海高加索一带,王国里的女战士骁勇善骑。于是,德奥雷利亚纳便把来船航行过的这条世界第二长河命名为亚马孙河。
苏伊士运河:拿破仑的梦想
埃及东北部有一条世界闻名的苏伊士运河,它全长172.5千米,贯通苏伊士,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进而把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了起来,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过去,从欧洲乘船到亚洲,必须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苏伊士运河使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交通有了一条捷径,航程一下子缩短了8000~10000千米。
1869年11月的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
1798年,拿破仑的远征军入侵埃及。为了控制地中海与红海之间的战略门户,从而掌握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权利,拿破仑提出开凿一条穿越苏伊士海峡的运河。到达开罗后,他亲自带领专家对苏伊士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由于随军技术人员认为地中海与红海的水位高低不同,难以修筑运河,再加上埃及人民强烈反对法军的占领,拿破仑试图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梦想终究未能实现。
过了半个多世纪后,1856年,法国人斐迪南·勒赛普斯从埃及总督那里取得了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特权。经过3年多的勘探设计,苏伊士运河于1859年正式动工开凿。当时,埃及总人口不到400万,而每月却有6万人被拉去开河。在开挖苏伊士运河的过程中,先后有12万多人丧生。为了纪念这些开拓者,埃及在地中海畔的塞德港建立起一座运河开掘者塑像,用以纪念那些建设者的不朽历史功勋。1869年,苏伊士运河完工通航,整个工程历时10年零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