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由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礼仪礼节:有礼有节,规矩成方圆

礼炮21响:鸣炮致礼示尊重

鸣礼炮21响作为最高礼仪的习俗起源于英国。17~18世纪,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世界几乎每一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它们鸣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礼炮7声。但是,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21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后来,随着英国逐渐走下坡路,英舰也开始改为鸣21响礼炮,以示平等。

礼炮21响是最高规格,以下按单数逐级递减直到一响,用于较低的礼仪。

下半旗志哀:纪念遇难的船长

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当一个国家发生重大灾难,或者重要人物逝世后,习惯上要把国旗升起后下降到离旗杆顶端一段距离(距杆顶1/3处),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据说最早出现在1612年。一天,一艘名叫“哈兹·伊斯”号的英国船徐徐地驶进泰晤士河,它的桅杆上飘半旗,象征船员们对已故船长的敬意。该船长是在北美北部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不幸去世的。以后许多船只沿用了这种哀悼方式。

随着时间的流逝,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便流传到陆地上,后来它被官方承认,并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跪拜礼:古人的“坐”原是“跪”

跪拜的由来要追溯至中国东汉时期。在东汉以前,还没有桌椅,人们无论吃饭、议事、看书,都是在地上铺上席子,然后坐在席子上。通常坐时要两膝着地,再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上,脚掌向后向外。就其形式而言,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表示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身,即古书上所说的“引身而坐”,使“坐”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跪”。然后俯身向下,有时要前额触地。就这样,逐渐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汉代以后,渐渐有高座。凳椅逐渐用于生活中,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跪拜礼虽然存在,却成为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应用于官场之中。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也经常使用跪拜礼。后来,又增加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

握手礼:友好的表示

握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礼节。有人认为它来源于原始社会。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以狩猎为生,如果遇到素不相识的人,为了表示友好,就赶紧扔掉手里的打猎工具,并且摊开手掌让对方看看,示意手里没有藏武器。后来,这个动作被武士们学到了,他们为了表示友谊,不再互相争斗,就互相摸一下对方的手掌,表示手中没有武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动作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握手礼。

脱帽礼:冷兵器时代的产物

在电影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无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站在大厅里,遇到熟人,常常摘下帽子,或者举一举帽子表示尊敬。据说,脱帽礼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中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冷兵器时代,由于作战时与敌短兵相接,肉搏而战,头部容易受到袭击,因而不得不戴上笨重的盔甲。士兵们到达安全地带就脱下头盔以减轻负担;同时,到别人家里去,来者为了表示自己不是敌人,就首先把头盔掀开,露出自己的面孔。还有一种说法,武士们和妇女谈话,必须把头盔举起。这种习惯发展到近代,就成了脱帽礼。

鞠躬礼:祭祀礼节演化而来

在西方,古代强者征服弱者时,弱者为表示服从,须低下头或平伏在地上。以后的鞠躬礼摆脱了屈辱遵从之意,仅仅表示尊重和谦恭。

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猪、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蜷成圆的鞠躬形,再放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示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不少地方逢年过节,祭拜祖宗天地时,人们总把整鸡整鸭蜷成圆形,或把猪头猪尾放在一起,表示其头尾相接。这就是由鞠祭演变而来的。

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一行到达中国时,向中国的皇帝行鞠躬礼。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援引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的人、长辈等的崇敬,于是,弯一弯腰,象征性地表示愿把自己作为鞠祭的一个牺牲品而奉献给对方。这就是“鞠躬”的由来。

喝酒碰杯:让耳朵分享喝酒之趣

人们在喝酒之前习惯先碰一下杯,这个习惯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唯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就会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能分享到喝酒的乐趣。

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防止有些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暗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办法。在角力前,双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样,便逐渐发展为一种碰杯的礼仪。

干杯:驱除恶魔

在酒席上干杯会增添喜气和风趣,让整个酒席更加热闹。那么干杯起源于何时呢?

“干杯”一词起源于16世纪的爱尔兰,原意是烤面包。当时的爱尔兰酒徒,习惯把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纯性。到了18世纪,“干杯”这个词才有了今天的含义,并且发展成祝贺颂辞。干杯时,人们往往还要互相碰杯,据说这与教堂敲钟是同一意思,为了驱除恶魔。

女士优先:骑士风范

“女士优先”的原则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之风,是传统的欧美礼节的基础,后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重要礼仪原则。它主要适用于成年的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

“女士优先”的含义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倘若因为男士的不慎,而使妇女陷于尴尬、困难的处境,便意味着男士的失职。人们一致公认,唯有如此这般的男子,才会被视为具有绅士风度。反之,则会被认作是粗汉莽夫。

国际社会强调“女士优先”的原则,主要原因并非因为妇女是弱者,需要同情、帮助和保护,而是认为妇女是人类的母亲,对妇女处处给予优待,是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恩。

“剪彩”:新船下水典礼

关于剪彩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观看。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另一种传说,剪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一来图个吉利,二来可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10岁小女儿牵着一条小哈巴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弄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蜂拥而入,争相购买货物。

不久,老板又开了一家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弄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儿弄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于是纷纷仿效,用彩带代替布带,并用剪刀剪断彩带。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戴黑纱:贫者的哀悼

通常来说,人只要一死,追悼会的筹备工作即将开始。从丧家发出讣告之日开始,亡人的亲戚朋友收到讣告之后,就准备参加追悼会,到时每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上一块黑纱,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对于死者的亲属来讲,佩戴黑纱又意味着对长辈死者表达的一种孝礼。按说,这种戴黑纱礼节最初来源于英国。在英国古时,凡是贵族死后,其家人包括男仆女佣,全要穿上特制的丧服,以此表示哀悼。但是因为特制的丧服花销比较大,因此贫穷的仆佣置办不起,有人便想用一块黑纱裹在自己的手臂上,用来权当丧服,这样不但可以表达哀悼之情,而且又不妨碍干活做事,一举两得。以后这种简单的治丧礼节便传到了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