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窥视现代人人格上的漏洞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人的性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它是一种心理上的变异,不属于精神疾病,也不属于智力缺损,但有人格障碍的人群大多不能被人接受。本章从各个方面指出了现代人的人格漏洞,并深入实际讲述了一些解除人格障碍的方法,帮助人们早日走出人格的误区,重新捡拾快乐的时光。
第一节 常见的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他们把儿子视为至宝,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饿了就咬一口。但是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发现儿子已经死了,他是饿死的。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情感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兴趣、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会使他渐渐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具有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型人格障碍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真可怜”的感觉。当要他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父母的小孩。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依赖型人格源于个人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承担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你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鲜艳衣服上班,那么以后就坚持穿鲜艳衣服上班,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穿这类衣服为止。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你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例如,在制订工作计划时,你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但你并不欣赏这些意见,便应把自己不欣赏的理由说出来。这样,在工作计划中便渗入了你自己的意见,随着自己意见的增多,你便能从听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主决定。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你可以采取诡控制法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诡控制法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例如,你从爱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欢玫瑰花,你为她买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务之嫌。但这类事情的次数逐渐增多以后,你会觉得这样做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你如果主动提议带爱人去植物园度周末,或带爱人去参观插花表演,就证明你的自主意识已大为强化了。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那个人。
2.重建自信法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能从根本上矫治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 “瞧你笨手笨脚的,我来帮你做”,等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或者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绝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回避型人格障碍
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则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做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非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付。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4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不肯接受过多的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研究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感,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响
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心理若得不到妥善调适,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完美无缺,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知道,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自己身上也有优点。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信任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鼓励自己:“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慢慢地培养起自信心。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给自己制订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阶段的要求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周,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10分钟。
第二周,每天与他人聊天20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钟。
第三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做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在公共场所尝试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其实,第六周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以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恋型人格障碍
希腊神话中,一位名叫纳西索斯的英俊少年,一天,他于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见倾心,再无心恋及他人他事,在水边依依不忍离去,终于憔悴而死。后来,心理学上便以纳西索斯的名字来命名自恋症。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戏剧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戏剧型人格的人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却内向、冷漠。自恋型的人过分看重自己,对权力与理想式的爱情有非分的幻想。他们渴望引人注目,对批评极为敏感。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人很难表现出同情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希望受人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只要出现其中的5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的自我中心特点大多表现为自我重视、夸大、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他们一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辞,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暴跳如雷。他们对别人的才智十分嫉妒,有一种“我不好,也不让你好”的心理。在和别人相处时,很少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由于缺乏同情心,所以人际关系很糟,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情,加之他们有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容易在各方面遭受失败。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在童年时期受到过多的关注和无原则的赞赏,同时又很少承担责任,很少受到批评与挫折。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根本的动机是得到他人的赞赏与爱,然而,因为他们对他人的冷漠和藐视,而常常被他人所拒绝,这恰好是他们害怕得到的恐惧的后果。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道:“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出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
2.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
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人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力、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也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种人格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其中1/3~2/3的人都属于此类型人格障碍。其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15)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
(16)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迸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临床心理学家还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如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30岁以后,大约有30%~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者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入,其一,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羞愧心理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控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衷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又毫无作用。
实践证明,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心理医生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入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强迫型人格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儿童或成人会不由自主地去数钟声、台阶,甚至天上的星星;全神贯注地思考某个名词、韵律或典故;一遍遍认真推敲写就的文稿;废寝忘食地探索某个公式、假说或定理;一丝不苟地按顺序起床、进食、上班和入睡;反复洗手等,这些现象就叫强迫现象。这些人难以容忍些微的过错和失误,不允许丝毫的杂乱和污秽。他们讲究整洁和秩序,一切都要仔细检查,反复核实。这实际上成了他们的优点:做事认真可靠,遵时守信,井井有条,只不过灵活性有些逊色而已。这些固定刻板的行为对他们而言已经习以为常,不会给他本人带来任何痛苦,并且可以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或外界的影响而中断,也不会伴有焦虑。
其实,在我们每个正常人身上,都会多多少少地出现一定程度的强迫现象,这些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当强迫思考或行为总是纠缠着你,操纵着你,使你欲罢不能,无从回避,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强迫性人格障碍,甚至强迫性神经症。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性格障碍,多见于尚属成功的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
强迫型人格障碍者特征如下: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3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苛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出决定。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以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怨恨。
强迫型人格具体行为表现有3个方面:
(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如门锁上后还要反复检查,担心门是否锁好,写完信后反复检查邮票是否已贴好、地址是否写对了,等等。
(2)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
(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处理事情有秩序、整洁、守时,但对节奏明快、突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对新事物接受慢。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强迫型人格障碍一般形成于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相关。父母管教过分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绝不准许其自行其是,造成孩子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的心理,从而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逐渐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医生家庭,由于过分爱清洁,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有研究还表明,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要高。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顺其自然法
强迫型人格的主要表现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法是顺其自然,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是会消除的。
2.当头棒喝法
“棒喝”是借用禅宗中的“德山棒,临济喝”的说法。德山常以大棒惊吓学生,使执迷不悟的学生顿然开悟,而临济则以模棱两可的问题问学生,学生犹豫不能作答时,临济则大喝一声以示警醒。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经典与规矩时,就会对多变的现实感到无所适从。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已经习惯于按教条办事,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发现生活中的独特事件,用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来改变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
分裂样人格障碍
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曾在科研领域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数学定理。尽管他在科研事业上出类拔萃,然而他却是一个人格障碍患者。他性格孤僻内向,成天关在小房间里看书学习、演算公式、攻克难题,几乎谈不上有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他为人沉默寡言、兴趣索然、生活随便,给人一种“古怪”的印象。40岁左右才在家人催促下结了婚。结婚时不知如何操办家具布设,婚后不知道上街购买生活用品。由于过分内向离群,对外界反应不敏捷,社会适应性很差,多次发生车祸,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他所表现出的这些人格特征,心理学上称之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一般表现为:内向、孤僻、胆小、懦弱、自卑、害羞、沉默寡言、不爱交往、不关心别人对他的评价、缺乏知己、行为怪癖(但尚能使人理解)。他们尽管没有丧失对现实的认知能力,但社会活动能力差,又缺乏进取心,常静坐沉思,沉溺于幻想之中。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对人态度冷淡,怕见生人,不主动与人打招呼,也不愿意介入别人的事,尤其回避那些竞争性情境。几乎没有自信心,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做事,往往话到嘴边就犹豫起来,吞吞吐吐、浑身紧张、手足无措;做作业、写文章或干别的事都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害怕被人耻笑。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
(1)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当、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惯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符合上述项目中的3项的人,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从以上的诊断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于是,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因而,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患者对别人的意见漠不关心,对别人的赞扬、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也有一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刻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这类人的性欲淡漠也颇为突出,内心世界却极其广阔,常常想入非非,但常常缺乏相应的情感内容,缺乏进取心。他们总是以冷漠无情来应付环境,以“眼不见为净”的方式逃避现实,但他们这种与世无争的外表不能压抑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成因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形成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婴儿出生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终日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样人格。
导致分裂样人格的主要原因是个体不能适应环境。有分裂样人格的人在青少年时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但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经常遭受挫折、失败、屈辱,尊重长期得不到满足,因而自卑、怯懦、胆小等特点逐渐发展、强化和巩固下来,成为他身上稳定的人格特征。他们好高骛远、能力不足,或缺乏合作经验,因而易遭受挫折;缺乏机会,与他人合作不好,人际关系不融洽,因而很少获得成功;经常受到家长过分的苛责和打骂、教师或上级过分严厉的批评指责;受环境压抑或社会观念影响(如遗传决定论、宿命论等),承认自己天资不如人;以时运不济来解释自己的处境,聊以自慰。其结果必然助长自卑心理。性格内向,不好交往,使他们不了解周围的人,别人也不了解他们。他们难以得到他人同情、谅解和帮助,于是自卑、怯懦、胆小和内向等人格特征更加强化巩固。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治疗
1.兴趣培养法
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而给予优先注意的认识倾向,并具有向往的良好情感。因此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体做法如下:
(1)提高认知。要求本人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人生的理想和追求目标。应使其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愉快旅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像欣赏宇宙万物那样,每时每刻都在奇趣欢乐的道路上旅行,这样才能充满生活乐趣和前进的动力。
(2)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接受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
(3)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内容有绘画、书法、音乐、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
2.自我调适法
分裂样人格常从童年期形成起就维持一生,很少改变,而且各种表现比较稳定,不易发生衰退。迄今无特殊药物治疗这种病态人格。不过有分裂型人格的人智力尚属良好,有的人还能获得杰出成就,中外一些艺术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也有患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因此,有这种人格症状的人不要自卑,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人格缺陷,注意多与他人接触,不要总是担心会被人耻笑或误解;要尽量轻松愉快地与人谈话、交往,在与人交往中跟他人相互了解,争取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用友谊来取代孤独。此外,必须摒弃遗传决定论、女不如男和宿命论的观点,努力实践奋斗,以勤补拙。要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至理名言。只要选准适合自己特长和条件的奋斗方向,经过自己努力,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另外还可以通过饲养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来激发生活的情趣,实现自我满足感和改善其冷漠的心态。
攻击型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是青少年期和中青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患者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的冲动,办事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患者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调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
(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卑或罪恶感。
(5)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上述表现是主动攻击型的表现。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其主要特征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这类人外表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故意拖延时间、故意晚到、故意不回电话或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顽固执拗,不听调动。他们的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们虽然牢骚满腹,但心里又很依赖权威。
主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与前面提到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类似,但又有区别。一般说来,主动攻击型人格呈现较为持久的攻击言行,缺乏自控能力,以对他人攻击冲动为主要表现;反社会型人格主要表现对他人和社会的反抗言行,常屡教不改、明知故犯,常以损人不利己的失败结局告终,不能吸取经验教训。简言之,主动攻击型人格的行为以自控能力低下为特点,而反社会型人格则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特征。
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攻击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生理原因
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以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有报告称暴力犯罪者中脑电波多见异常,特别是慢波活动与正相尖波,在普通人群中为2%,在攻击型人格患者中则为14%。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心理原因
患者对自我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有很大的相关性。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断、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心理原因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于自卑心理与其后产生的补偿效应。每个人都会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另外,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一旦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挫折攻击”理论提醒我们: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挫折,因而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挫折越大,越有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甚至使用暴力。
3.社会原因
目前,电视、互联网已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带有武打、凶杀等暴力内容的影视作品使得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年人容易产生认同感和模仿行为。另外,社会上流行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常使青年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4.家庭原因
一般说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暴力行为发泄不满。在专制型的家庭,或者家长有暴力行为,儿童常遭打骂,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而且,孩子很容易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进入青春期的男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己身体的某些外部特征和外部行为表现的认识上,还要鼓励他们经常反躬自问和独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学习、成才上去。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文艺、体育活动,让青春期男孩体内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另外,培养各种爱好和兴趣,使其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健康成长。
(3)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访谈,使其正确对待挫折。人生在世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要正视挫折,总结经验,找到受挫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采取攻击行为。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他们的承受能力,并能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措施。①培养必要的涵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心比心,互相尊重;适度容忍,宽以待人,避免产生攻击行为。②升华作用。即使受挫,也要尽量转移到较高的需要与目的上去,把攻击的能量转移到学习、工作上来。③补偿作用。受挫后,尽量用另一个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以获得集体、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安慰。④积极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他们学习好的行为榜样,从积极的方面引导他们。
表演型人格障碍
小艾是一家公司客户服务部的普通员工,工作很努力,可有一点与众不同,她喜欢高谈阔论,时常有意无意标榜自己。在爱情方面,吹嘘帅哥们是如何欣赏她,追求她,而她又是如何刁难他们,大放厥词。为了招人注意,甚至不顾个人尊严。而且,平时喜怒无常,高兴时嘻嘻哈哈、劲头十足,稍不顺心即大吵大闹,弄得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一天,正当她瞎吹时,经一位朋友提醒,她顿时觉得自己并非魅力超群,立刻萎靡不振,非常难过。然而伤心归伤心,事后她依然我行我素。
小艾的“毛病”,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又称癔症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特别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的最大特点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此类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各种年龄层次都有,尤以中青年女性为常见,一般年龄都在25岁以下。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症状: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以自我为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稍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夸张而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3项,方可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喜欢表现自己,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并有一定的感染力。他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常爱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这类患者情感变化无常,容易心理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有情绪激动的反应,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喜欢捉弄别人。玩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谄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较浅,表面上热情、好客、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自私自利。
(5)自我中心意识强。这类患者喜欢别人的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他时才合其心意,并表现出欣喜若狂的态度,否则会强烈攻击他人。
(6)性心理不成熟。此类患者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表演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此类型人格障碍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治疗:
1.提高认识,帮助患者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
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2.情绪自我调整法
表演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做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
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3.升华法
表演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我们不妨“将计就计”,让他们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来的淤积能量在表演中得到升华。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为了使观念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表演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第二节 走出自闭,沐浴群体阳光
俗话说,“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自我封闭的人,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的成功设置了障碍。其实,人生需要朋友,朋友在关键的时候可以成为你走向成功的桥梁。
凯思·柯林斯说:“把自己封闭起来,风雨是躲过去了,但阳光也照射不进来。”自我封闭的人是把自己锁进了坟墓,而能成为掘墓人的,却只有自己。打开心灵,才能容纳大海,告别自闭,才能沐浴阳光。
自闭摧毁幸福
现代社会,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人却声称内心孤独。一位中学生说,即使是在拥挤的教室、热闹的街市和同学的生日聚会上,都能感受到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孤独是一种思想上、情感上无以沟通、无倚无傍、无人理解与认同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心情抑郁、情绪低沉,久而久之,就会走向自闭。
自闭的人往往深居简出,与世隔绝。他们更多地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他们或逃避现实,或期望过高,或孤身不嫁,或推卸义务,总之,他们要达到的结果就是将自己封闭起来。
有一个叫姚勇的个体户,自从参加一位朋友的生日宴会后,就突然感到莫名恐惧,不敢外出见人,终致无法经营自开的一家百货店,而闲在家里。家人也为此整日愁眉不展,后来在朋友的百般追问下他才道出了原因,他对朋友说:
“我两年前下岗,自己开了一家百货店,生意挺不错。不久,街坊一位长得挺‘帅’的哥们儿也开了一家更大的商店,开后不久生意就红火起来。一次我和他一同去赴一位朋友的生日宴会,都是同行,他大受朋友们的欢迎,不少人争着和他聊天,像众星捧月似的,搭理我的人却很少,于是顿感心中不安,中途退席回家。从此,不时感到惶恐不安,老觉得我绝不可能超过他而感到害怕。开始还只是怕和他在一起,后来连见到他也害怕,整天担心他会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不久,就连顾客上门买东西也感到害怕。无法继续营业而停业待在家里,甚至不敢出门会客,如此情况已有一年多了。不知道这种状况还能持续多久,我老婆现在也不想和我生活在一起了。”
姚勇的遭遇让我们了解了自闭的可怕。自闭不仅让自己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心灰意懒,精神恍惚,最后终致自己不能容纳自己,走向极端。
自闭是阳光心灵开放的一剂毒药,是对自己融入群体的所有机会的封杀,自闭不仅会毁掉自己的一生,也会让周围的朋友、亲人一起忧伤,总之,自闭会葬送一生的幸福。所以,生活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我们一定要走出自闭的牢笼,走入群体的海洋。
自闭带给你的究竟是什么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追求,并且希望达到完善,这本是一种天性。但人性的历程始终是得失相随,难有十全十美的时候,因而每个人也都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行。特别是当人们遇到挫折或打击后,应积极努力地将紧张或焦虑心态转移或发泄出来,防止其持续作用而损害健康。如果人们面对挫折和打击,将自己“封闭”起来,甚至消极悲观,独居一隅,这样发展下去,就会构成现代生活易发的“自闭”心理状态而不能自拔。
暂时的自闭孤独有时也是一种休息、放松及宣泄。但是这种自闭只能是暂时的,如果长时间陷入其中,必然会导致心灵的失衡,形成好走极端的倾向。而且,长期的封闭会阻隔个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处在封闭环境之中的人,感觉不到封闭,就必然导致精神的萎靡、思维的僵滞,它使人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终可能导致人格异常与变态。
在一家生物公司工作的小张便是这样的。他和一名同事一起参加了优秀员工的角逐,但结果是他落选了,他的同事被选上了。小张很不服气地说:“论能力、论口才,我哪一点比他差?可他选上了,而我却落榜了。不就是那个副经理是他老乡吗,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以后的其他活动他也“不屑”参加。不得不承认,工作中好多事情也是少不了人情的,有些事情也是依靠人情才能解决的。既然现实已经如此就不得不接纳,去坦然面对。像小张这样的人一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很容易走向自闭。
在社会里,经历小张这般遭遇的为数不少。起初,他们都是抱着一腔热忱,想在工作里大展身手,但现实却令他们失望,多少受了点挫折便自暴自弃了,甚至“心如死灰”,似乎“看破了红尘”、“世人皆醉我独醒”……这些人大多数在上学期间活泼开朗,只是到了工作时才“连连受挫”,因此也无意于“争名夺利”了,也不再“出头露面”了,逐渐变得内向、自闭起来。
自我封闭的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可能出现,其症状特点有:不愿意与人沟通、害怕和人交流、讨厌与人交谈,逃避社会,远离生活,精神压抑,对周围环境敏感。由于他们的自我封闭,所以常常忍受着难以名状的孤独寂寞。众所周知,人类的内心世界是由感情凝结而成的,所以我们才能在邻居或朋友之间建立起诚挚的友谊;才能在夫妻间建立起美满的婚姻和家庭;社会也才能通过感情的纽带协调转动。真挚的感情无影无形,但它却比任何实际的东西都更有价值。
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圈子内,对自己、对社会都没有好处,所以自闭的人都应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注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并大胆表现它的美好和幸福。
打开自闭心灵,寻找快乐的天堂
一个富翁和一个书生打赌,让这位书生单独在一间小房子里读书,每天有人从高高的窗外往里面递一回饭。假如能坚持10年的话,这位富翁将满足书生所有的要求。于是,这位书生开始了一个人在小房子里的读书生涯。他与世隔绝,终日只有伸伸懒腰,沉思默想一会儿。他听不到大自然的天籁之声,见不到朋友,也没有敌人,他的朋友和敌人就是他自己。
很快,这位书生就自动放弃了打赌。
因为书生在苦读和静思中终于大彻大悟:10年后,即便大富大贵又能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
可以说自从世界上出现人类以来,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即使是病人,聚在一起也比独处要轻松,尤其是现代社会,与世隔绝、独处一室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做法。人际关系就像是一盏灯,在人生的山穷水尽处,指引给你柳暗花明的又一村繁华。要创造完美的人生就要从铺好你的人脉开始……
张辉在一家公司做一名管理人员。在公司产品遭遇退货、赔款,濒临倒闭,公司高层们急得团团转而又束手无策时,张辉站了出来,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此举不仅一下子解决了公司的难题,还为公司赚了几百万。
因工作出色,张辉深受老总的重视,不久就成为全公司的一颗明星。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胆略,他又为公司的产品打开国内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两年时间内为公司赚回几千万利润,成为公司举足轻重的人物。
张辉踌躇满志,以为销售部经理一职非他莫属。然而,他没有被提职。本来公司董事会要提拔他为公司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却由于在提名时遭到人事部门的强烈反对而作罢,理由是各部门对他的负面反映太大,比如不懂人情世故、不和同事交往、骄傲自大……让这样一个闭门自封的人进入公司的决策层显然不太适宜。
销售部经理一职被别人担任了,他只好拱手交出自己创建、自己培养成熟的国内市场。这就好比自己亲手种下的果树上所结的果子被别人摘走一样,令他非常痛苦和不解。
他不明白,公司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呢?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后来,还是一个同情他的朋友为他破解了他的迷惑。
难怪那一次,他出去为公司办理业务,需要一批汇款,在紧要关头却迟迟不见公司的汇票,业务活动“泡汤”,令他很难堪。实际上是一个出纳员给他穿了一次小鞋。因为平时他对这个出纳不巴结、不献媚、不送小礼品,也就是说没有把她放在眼里。
还有一次他在外办事,需要公司派人来协助,却不料人还没有到,马上又把人撤回来了,原来是一些资格较老的人觉得他很“孤傲”、“目中无人”,在工作上从不与他们交流……所以想尽办法拖他的后腿,让他的工作无法展开。
尽管张辉工作业绩辉煌,但他忽视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那些他不熟悉的、不放在眼里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照样会坏他的大事,阻碍他在公司的发展和成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只好伤心地离开了公司。
许多杰出的人士,之所以被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击垮就是因为不善与人沟通,不注意与人交流,被一些非能力因素打败,在中国这样的一个重人情世故的国家,不能融入人群无异于自毁前程,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穷困潦倒的英雄,但只要懂得与群体感情的投资,就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人是高级的感情动物,注定要在群体中生活,而组成群体的人又处在各种不同的阶层,具有各自的属性,适当时进行感情投资,有利于在社会上建立一个好人缘,只有人缘好,才能有一个好的形象,你的人际交往才能如鱼得水,没人缘的人自然会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懂得人情的聪明人,平时就很讲究感情投资,讲究人缘,其社会形象是常人不可比的,遇到困难很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这样的聪明者其交友能力都较一般人占有明显的优势。
赢得好人缘要有长远眼光,要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在别人有事时不计回报,“该出手时就出手”,日积月累,留下来的都是人缘。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来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
就像西德尼·史密斯所说:“生命是由众多的友谊支撑起来的,爱和被爱中存在着最大的幸福。”一个人如果孤立无援,那他一生就很难幸福;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就犹如在雷区里穿行,举步维艰。“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八面玲珑的人可以在每条大路上任意驰骋。
第三节 不再自私,快乐与人共享
自私是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与表现不为本人所察觉,私欲强的人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在自己私欲得到满足的时候却心安理得地享受,所以,自私的人,没有人愿意与其共事,因而他也永远难以取得成功。
世间成大事的人一般都是做事坦荡、能克制私欲的君子。
自私就是自毁
卢克莱修说: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克制这种本性而代之以无私的给予,而后者则任其肆意横行。
自私是一种极端利己的心理,自私的人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计较个人得失,不讲公德;更有甚者会为私欲铤而走险,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自私也是诱发贪婪、嫉妒、报复等病态心理的根源。
历史一再证明,自私的人是没有好的结局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自私就是自毁,自私者到最后只能独自吞噬恶果。
一个美国士兵在越南战争中受伤,成了残疾人,他不知道父母还肯不肯接受自己,就先给家里打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是我有一个战友在那可恶的战争中踩响了一个地雷,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他已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一起生活。”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孩子。不过他恐怕不能和我们住在一起,他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拖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父亲的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就断了。几天后,父母接到警察局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跳楼自杀了。悲痛欲绝的父母在停尸房内认出了他们的儿子,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
我们无法想象留给那对父母的是怎样的悔恨与悲哀,但我们却能够深深地意识到自私留给自己心灵以及生活的惨重戕害,然而自私之心不分时空,不分人群,它如影随形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心里一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意,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个眼睛马上瞎掉,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两个眼睛都瞎掉!
原本,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礼物,可以让两位好朋友共享,但是人的狭隘、自私,左右了自己心中的情绪,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是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人瞎眼的“双输”!
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地段,自私仍在上演。
有两个重病人,同住在一家大医院的小病房里。房间很小,只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人,在他的治疗中,被允许在下午坐在床上一个小时(有仪器从他的肺中抽取液体)。他的床靠着窗,但另外一个人终日都得平躺在床上。
每当下午睡在窗旁的那个人在那个小时内坐起的时候,他都会描绘窗外景致给另一个人听。从窗口可以看到公园里的湖,湖内有鸭子和天鹅,孩子们在那儿撒面包片、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携手散步,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地方人们玩球嬉戏,后头一排树顶上则是美丽的天空。
另一个人倾听着,享受每一分钟。一个孩子差点跌到湖里,一个美丽的女孩穿着漂亮的夏装……他朋友的述说几乎使他感觉自己亲眼目睹外面发生的一切。
然而,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他心想: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可以独享看外头的权利呢?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机会?他觉得不是滋味,他越这么想,就越想换位子。他一定得换才行!有天夜里他盯着天花板瞧,另一个人忽然惊醒了,拼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铃叫护士来。但这个人只是旁观而没有帮忙——尽管他感觉同伴的呼吸已经停止了。第二天早上,护士来的时候那人已经死了,只能静静地抬走他的尸体。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人开口问,他是否能换到靠窗户的那张床上。他们搬动了他,帮他换位子,使他觉得很舒服。他们走了以后,他用手肘撑起自己,吃力地向窗外望去……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自私,让他失去了一个伙伴,自私让他再也无法领略那如画的风景,自私让他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狭隘!自私,只会让我们步入生命的死谷,在人性阴暗的“无间道”中经受着炼狱般的痛苦与煎熬,永远得不到阳光与雨露的滋润……
学会付出,学会与人分享
俗语说:“赠花予人,手上留香!”学会付出是美好人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处世智慧和快乐之道。有一句名言说:“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学会分享、给予和付出,你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和满足。幸福犹如香水,你不可能泼向别人而自己却不沾几滴。的确,在生活中,超越狭隘、帮助他人、撒播美丽、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快乐、幸福和丰收会时时与我们相伴。对此,罗曼·罗兰说得很精彩:“快乐和幸福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
贝尔太太是美国一位有钱的贵妇人,她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游玩。
年轻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小孩子扎进花丛中捕捉蝴蝶:老人蹲在池塘边垂钓;有人甚至在花园当中支起了帐篷,打算在此过他们浪漫的盛夏之夜。贝尔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群快乐得忘乎所以的人们,看着他们在属于她的园子里尽情地唱歌、跳舞、欢笑。她越看越生气,就叫仆人在园门外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这一点也不管用,那些人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游玩。贝尔太太只好让她的仆人前去阻拦,结果发生了争执,有人竟拆走了花园的篱笆墙。
后来贝尔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让仆人把园门外的那块牌子取下来,换上了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那些贪玩的游客看了这块牌子后,对这座美丽的花园望而却步了。可是几年后,有人再往贝尔太太的花园去,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的园子里玩的快乐的游客。
篱笆墙是农家用来把房子四周的空地围起来的类似栅栏的东西,有的上面还有荆棘,不小心碰上会扎入。篱笆墙的存在是向别人表示这是属于自己的“领地”,要进入必须征得自己的同意。贝尔太太用一块牌子为自己筑了一道特别的“篱笆墙”,随时防范别人的靠近。这道看不见的篱笆墙只是一种自私的表象,而它隔开的不只是人的脚步,更是心与心的距离,当所有朋友都远离,当所有脚步都绕路而行,那么再美的花又有什么用,无人分享,就永远无法实现它们本身的价值。
有一年的圣诞节,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他的办公室出来时,看到街上一个小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并不时触摸它,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属于自己这个阶层。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说,“这是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小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角钱?”
保罗点点头。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保罗原以为小男孩希望的是也能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小男孩说出的却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地看着这个男孩,然后问他:“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
小男孩惊喜万分地答应了。
逛了一会儿之后,小男孩转身向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门前?”
保罗微微一笑,他想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大而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他又想错了。
“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台阶,进入屋内。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并带着一个显然是他弟弟的小孩。这个小孩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着一只脚。他把弟弟安置在下边的台阶上,紧靠着坐下,然后指着保罗的车子说:“看见了吗?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讲的一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不用花一角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和这一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讲的橱窗里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将小弟弟抱到车子前排座位上。他的哥哥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爬了上来。于是三个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之旅。
在这个圣诞节,保罗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予真的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即使你拥有金钱、爱情、荣誉、成功和刺激,也许你还不会有快乐。快乐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只有给予和付出,你才能实现这一追求。
海伦·凯勒曾说:“任何人出于他的善良的心,说一句话有益的话,发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为别人铲平粗糙不平的路,这样的人就会感到欢欣是他自身极其亲密的一部分,以至使他终身去追求这种欢欣。”的确,在生活中,从一个表情、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件小事开始,学会付出,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快乐会时时与我们相伴。说到底,拥有快乐其实很简单。
付出爱心,你就种下希望
哈伯德说:“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真理——帮助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去帮助别人。”的确,为别人付出爱心,就种下一片希望,也就会品尝到丰收的喜悦。
帮助别人,给予别人方便,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给自己也带来方便。因为人们都有“相互回报”的心理,你对别人的慷慨付出往往也会得到别人的无偿回报。
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女孩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女孩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年轻女子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
数年之后,那位年轻女子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定。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他在上面签了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一满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梵界讲究善恶轮回,因果报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所谓的“因果报应”只不过是心存感激的受惠者对施惠者的一种报偿而已。对他人施予善行,往往能收到别人更加丰厚的回报。明智的父母都懂得让孩子奉献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而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本身就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和富足。下面要讲的一个故事,再一次说明了这一点。
多年以前,在荷兰一个小渔村里,一个勇敢的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全世界的人们懂得了无私奉献的报偿。
由于全村的人们都以打鱼为生,而海面上瞬息万变,危机四伏。因此为了应对突发海难,人们建立了自愿紧急救援队。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海面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吼,巨浪掀翻了一条渔船,船员的生命危在旦夕。他们发出了SOS的求救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报,火速召集自愿紧急救援队的成员,乘着划艇,冲入了汹涌的海浪中。忧心忡忡的村民们都聚集在海边,翘首眺望着云谲波诡的海面,他们每人都举着一盏提灯,为救援队照亮返回的路。
一个小时之后,救援队的划艇终于冲破浓雾,乘风破浪,向岸边驶来。村民们喜出望外,欢呼着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竭地跑到海滩后,却听到自愿救援队的队长宣布:由于救援船容量的限制,无法搭载所有遇险的人,无奈只得留下其中的一个人;否则救援船就会翻覆,那样所有的人都活不了了。
刚才还欢欣鼓舞的人们顿时安静下来,才落下的心又悬到了嗓子眼儿,人们又陷入了慌乱与不安之中。这时,救援队长开始组织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前去搭救那个最后留下来的人。16岁的汉斯自告奋勇地报了名。他的母亲忙抓住了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汉斯,你不要去。你知道,10年前,你的父亲就是在海难中丧生的,而3个星期前你的哥哥保罗也出了海,可是到现在连一点消息也没有。孩子,你现在是我唯一的依靠了!求求你千万不要去!”
看着母亲那日见憔悴的面容和近乎乞求的眼神,汉斯心头一酸,泪水在眼中直打转,但是他强忍住没让它流下来。“妈妈,我必须去!”他坚定地答道,“妈妈,您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样呢?妈妈,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责任。只要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地去履行我们的义务。”汉斯张开双臂,紧紧地拥吻了一下他的母亲,然后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队的划艇,冲人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这一个小时,对忧心忡忡的汉斯的母亲来说,真是太漫长了。终于,救援船再次冲破迷雾,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只见汉斯正站在船头向岸上眺望。救援队长把手握成喇叭状,向汉斯高声喊道:“汉斯,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
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我们找到他了,队长。请您告诉我妈妈,他就是我的哥哥——保罗!”
只有你付出爱心,你才能有收获希望,只有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救援的双手,在你困难时,你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第四节 握别自负,不学夜郎自大
自负心理就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不切实际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以致失去自知。自负者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孤傲、自大是他们惯有的常态,但是自负最终会让人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只有握别自负,从孤芳自赏中清醒过来,才能开创人生辉煌。
自负能夺走生命
有人说,自负是我们自掘的一个陷阱,当我们得意忘形的时候,常常堕入其中。自负的人往往自欺欺人,吞掉了苦果还要装出甜蜜的样子;自负害人,它甚至能夺走人的生命。
当许明自杀的消息传遍整个大学校园的时候。人们不禁为之震惊,尤其是熟悉许明的同学、老师和老乡,更为他的轻率而备感痛心。
许明4年前以省第一的成绩考入这所重点大学。进校后,学校领导、老师对他倍加重视,他们说“终于有机会发放5000元的状元奖金了”。仅他个人的宣传就搞了半学期,许明成为了全校闻名的人物,全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老师的宠爱、同学的羡慕以及一些人的吹捧,让许明有了飘飘然的感觉。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从此,他变得极其自负高傲。老师的话他有时还能听进去一些,同学的话他从来就不听完,还总是借机嘲笑、贬低别的同学,对什么事都嗤之以鼻。由于他的过分自负,他没有一个朋友,孑然一身更让他谁也瞧不上眼。每天他想着头顶上省状元的桂冠,自鸣得意。他经常因为觉得老师讲课讲得不好而不去上课,他从不参加集体活动。他时常沉浸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世界里而混沌度日。老师为他的滑坡而担忧,经常劝导他要戒骄戒躁,可是他总是把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他自负地认为,自己这么聪明,对付那些考试是小菜一碟。就这样,虽然他从未在期末考试中持“红灯”,但成绩不容他乐观。自己得不到奖学金,他就说别人只会读死书;自己评不上优秀称号,他就说别人只会溜须拍马、笼络人心。
到了大四,保研名单上自然没有他。他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考研,或找工作。然而他仍自负地认为,自己是省状元,我不上研究生谁上。于是,他自负地向全班同学宣称他要考上全国最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硕士研究生。从此,他也能起早贪黑地学习了,无奈,由于大学期间专业功底太差,他学习起来总是力不从心。3月份公布成绩时他的专业课均没有上线,这无疑是当头一棒。他拿到成绩通知单时如霜打的茄子一般。第二天早上,人们在14层高的办公楼前发现了许明的尸体,他的口袋里装着一份浸透了鲜血的成绩通知单和一封遗书。他说:“因为我知道自己再也骄傲不起来了,对我而言,没有了骄傲就如同剥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在深深惋惜许明年轻的生命的同时,更察觉了人性的深处的悲哀,也许许明到最后也不知道是自负让他失去了生存的勇气,是自负剥夺了他的生存的欲望。
大文豪王尔德说:“人们把自己想得太伟大时,正是以显示本身的渺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谁也不是常胜将军。自负者习惯沉浸于虚无的胜利幻想中,他们常常因为一次的成功就自我满足,眼前显现的永远是早已逝去的鲜花与掌声。他们把别人给予他们的荣誉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如今自己都做了些什么,都收获了什么。自负者总认为曾经的成功能长久,总认为别人一直会甘拜下风。所以,他们自视清高、目中无人,更有甚者非但自己不思进取,还伺机嘲讽别人的努力,最终导致了正常心理的扭曲。
盲目自负让你失去更多
许多人总是把自负当成是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和赖以为生的精神动力,事实上,自负是一种精神与心灵上的盲目。
盲目地自负,会使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容易失败。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这种盲目的自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第一个方面,对别人的批评虚心接受。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弱点提出的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比尔·盖茨曾说:“如果我们有了一点成功便觉得了不起,这是不可取的行为。然而如果我们为自己的成功自鸣得意时,有一个人来教训我们一番,那么,我们就可以称之幸运了。”
肖恩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但面貌英俊,而且热情开朗。他决定找一份与人交往的工作,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很快,他就得到一个好机会—— 一家五星级宾馆正在招聘前台工作人员。
肖恩决定去试试,于是第二天清早就去了那家宾馆。主持面试的经理接待了他。看得出来,经理对肖恩俊朗的外表和富有感染力的热情相当满意。他拿定主意,只要肖恩符合这项工作的几个关键指标的要求,他就留下这个小伙子。
他让肖恩坐在自己对面,并且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宾馆经常接待外宾,所有前台人员必须会说4国语言,这一指标你能达到吗?”
“我大学学的是外语,精通法语、德语、日语和阿拉伯语。我的外语成绩是相当优秀的,有时我提出的问题,教授们都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肖恩回答说。事实上,肖恩的外语成绩并不突出,他是为了获取经理的信赖,自己标榜自己。但显然,他低估了经理的智商。事实上,在肖恩提交自己的求职简历时,公司已经收集了有关的详细信息,其中包括肖恩的大学成绩单。
听了肖恩的回答,经理笑了一下,但显然不是赏识的笑容。接着他又问道:“做一名合格的前台人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你……”经理的话还没说完,肖恩就抢先说:“我想我是不成问题的。我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是最快的,做前台绝对会很出色的。”
听完他的回答,经理站了起来,并且严肃地对他说:“对于你今天的表现,我感到很遗憾,因为你没能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的能力。你的外语成绩并不优秀,平均成绩只有70分,而且法语还连续两个学期不及格;你的反应能力也很平庸,几次班上的活动你都险些出丑。年轻人,在你想要夸夸其谈时,最好给自己一个警告。因为每夸夸其谈一次,诚实和谦逊都要被减去10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肖恩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很多人只知吹嘘自己曾经取得的辉煌,夸耀自己的能力学识,以为这样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和赞扬,赢得别人的信任,但事实上,他们越吹嘘自己,越会被人讨厌;越夸耀自己的能力,越受人怀疑。
谦逊基于力量,自负基于无能。夸耀自己和自我表扬并不会为我们赢得好的机会,只会断送我们的前程。因为一个喜欢标榜自己的人,往往会失去朋友——没有人喜欢和一个自我表扬的人在一起,失去别人的信任——别人不但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更严重的是你的品德和灵魂也会遭人批评。无疑,一个没有好人缘、不可信的人是永远也不会与成功邂逅的。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人应该谦虚,不要让自己的名字像水塘上的气泡那样一闪就过去了。”如果你认为自己拥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卓越的智慧,但如果没有谦虚镶边的话,你就不可能取得灿烂夺目的成就。你要永远记住:“伟人多谦逊,小人多骄傲。太阳穿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
谦虚永远有益
达·芬奇曾经说过:“浅薄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谦逊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你无往不胜的要诀,因为谦和、温恭的态度常常会使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这也是巨大收获的开头,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谦逊就像跷跷板,你在这头,对方在那头。只要你谦逊地压低了自己这头,对方就高了起来,而这最终会为你打开成长之门。
有人问苏格拉底是不是生来就是超人,他回答说:“我并不是什么超人,我和平常人一样。有一点不同的是,我知道自己无知。”这就是一种谦卑。无怪乎,古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西塞罗会说:“没有什么能比谦虚和容忍更适合一位伟人。”
一颗谦逊的心是自觉成长的开始,就是说,在我们承认自己并不知道一切之前,不会学到新东西。许多年轻人都有这种通病,他们只学到一点点,却自以为已经学到一切。他们的心关闭起来,再没有东西进得去,他们自以为是万事通,这就会成为我们所会犯的最严重的错误。
西方哲学家卡莱尔说:“人生最大的缺点,就是茫然不知自己还有缺点。”因为人们只知道自我陶醉,一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态度,殊不知这种态度会遭到多数人的排斥,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老子曾用“水”来叙述处世的哲学:“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上善的人,就好比水一样,水总是利万物的,而且水最不善争。水总是往下流,处在众人最厌恶的地方,注入最卑微之处,站在卑下的地方去支持一切。它与天道一样恩泽万物,所以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在圆形的器皿中,它是圆形;放入方形的容器,则是方形。它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固体。这正是我们必须学习的“谦逊”。
《荀子》中记载了一段故事:
有一天,孔子参观鲁国的宗庙,留意到一种叫“欹器”的装水容器。便叫弟子倒水进去。水一倒满,欹器立刻翻覆。孔子看了,便感慨地说:“啊!是装满就会翻覆的东西。”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欹器以满覆。”简单地说,也是告诫人不可太自满,所谓“谦受益,满招损”就是这个道理。《易经》亦云:“人道恶盈而好谦。”你可以豪气万千,但绝不能傲气半分,纵然有超人的才识,也要虚怀若谷。
就整个人类发展史而言,虽说人类已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而实质上我们仍处于创世纪的熹微中。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身边所有的一切——无论是朝阳的灿烂辉煌,还是银河的博大深邃——一种敬畏与谦逊之感怎会不从心底升起?
事实上,谦逊是通往进步之门的钥匙。没有谦逊,我们就会太过自满,以致不敢去面对今后的挑战。没有谦逊,我们就不会睁大两眼满怀好奇地去探索新的领域。如果我们不能保持谦逊的态度,我们或许就不敢承认错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开始。
谦逊意在表明上帝无限地超越我们曾经对他作出的任何评说,无限地超越人类的理解与悟性。只有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愈加谦逊,我们才能搬开前进道路上由我们的“自我”设置的绊脚石。
只有保持谦逊,我们才可能有相互学习的机会,因为,谦逊使我们相互之间敞开心扉,并使我们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只有保持谦逊,我们才可能坦诚地与他人交换意见;只有保持谦逊,我们才可能避免犯下傲慢与褊狭的罪恶,并避免争端。
第五节 涉过狭隘的沙漠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呐喊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的确,这句箴言亘古未衰自有它的迷人之处。人的胸怀本该是最宽阔的地方,而现实中常有人心胸狭隘。狭隘作为一种感情体验,是对生命的不完善的震怒,是对生活产生不满的消极反抗。心胸狭隘的人常妄自尊大或充满抱怨,这种心态极大地限制个人的发展,会在人生路上设置障碍。
狭隘遮人心脉
狭隘作为一种感情体验,是对生命的不完善所感到的震怒,是对生命压抑的极度不满而呈现出的消极反抗。它通过埋怨、谩骂或仇视以达到心理烦闷的宣泄,是人生中一种特殊而典型的情绪。
狭隘心态的产生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受个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控制和影响。同时还受到个人文化教育程度、思想意识水平、道德修养高低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的制约。心胸狭隘的人常常不自量力,妄自尊大。他们由于对自己或别人在某方面存在着很高的期望值,一旦这种期望得不到满足,就对他人充满抱怨、嫉恨。这种心态会极大地限制个人的发展,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设置障碍。
狭隘的人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广、不宏大。有才能的人往往朴实无华、谦逊平和,不具备真才实学的人往往华而不实,经常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相。
古语有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虽然胸襟狭小之人未必是小人,但他们也常常爱疑神疑鬼、无中生有、草木皆兵。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人夜里做了个梦,在梦中,他看到一位头戴白帽、脚穿白鞋、腰佩黑剑的壮士,向他大声叱啧,并向他的脸上吐口水……于是从梦中惊醒过来。
次日,他闷闷不乐地对朋友说:“我自小到大从未受过别人的侮辱。但昨夜梦里却被人辱骂并吐了口水,我心有不甘,一定要找出这个人来,否则我将一死了之。”
于是,他每天一早起来,便站在人潮往来熙攘的十字路口,寻找梦中的敌人。几星期过去了,他仍然找不到这个人。
结果,他竟自杀而死。
啼笑皆非之际,你是否想到,幸亏他记忆不错,要寻找的是梦中的壮士一样的人,找不到便自尽;倘若他真将街上的某个人认为是梦中的壮士,那岂不是要与别人拼命,这不仅是城门失火,而且还要殃及池鱼。
其实,人常常假想一些敌人——这在心胸狭隘者那里尤盛——然后在内心累积许多仇恨,使自己产生许多毒素,结果把自己活活毒死。
心胸狭窄之人往往对于芝麻绿豆般的小事耿耿于怀,这是因为他锱铢必较。虽然他不一定让别人吃自己的亏,但他一定不吃别人的亏。所以,一个人如果心胸狭窄,他很难把别人对自己的不满抛在脑后,他会时时掂量,寻找机会,加倍奉还给别人。
李善长是明朝宰相,他在帮助朱元璋打天下时立下赫赫功劳,地位极尊,但他为人却较为苛刻,外表宽和,内实狭隘,性格执拗,爱记恨人。
开国之后,李善长曾任丞相,权势很大,其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犯有贪污罪,当时任御史中丞的刘基调查此事,李善长多次从中说情阻挠,最后,刘基还是奏报了朱元璋,将李彬杀死。自此,李善长便怀恨在心,暗设计谋,令人诬告刘基,自己还亲自弹劾刘基擅权。结果,刘基回家避祸。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对他有冒犯之处,李善长就罗织罪名割了杨的鼻子和李的胸乳,导致二人一死一伤。
后来,李善长又培植私人集团,导致朝纲混乱,引起忠臣直士的反对。最后,终因胡惟庸谋反一案受到株连,被迫自尽,全家70余人也尽行赐死。
李善长身居宰相之位,却无宰相的肚量。对于肚量狭小、爱记仇恨之人而言,有权势而无肚量,不仅不是幸事,反而会成为祸端。这是具有很深讽刺意味的历史。
生活中,心胸狭窄之人成就小事也许是可能的,但要想干一番宏图伟业,却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所以,只有打开心胸,你才能自由翱翔于人生的天空。
狭隘把爱情送进监狱
狭隘的人用一层厚厚的壳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活在自己狭小冷漠的世界里。他们处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无关爱之情,无恻隐之心,不懂得宽容、谦让、理解、体贴、关心别人。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牺牲别人的利益来得到自己的利益,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狭隘的人往往同时也是目光短浅的人,正如法国思想家拉罗什富科所说的:“精神的狭隘造成顽固,人们不轻易相信离他们的视界稍远的东西。”
即使是再好的事物遇见狭隘的人也会以最终失败收场。爱情本是人间最美丽的情愫,然而当爱情遭遇狭隘时,仍会以悲剧告终。
范涛毕业后,进入一家医院工作,这本来是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由于他的人生目标过高,所以对这个结果很不满意。他对自己很苛求,越是这样,他就越是狭隘。这种长期的不良心理,使他看待外界的一切都带上了有色眼镜,他常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他迫切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苦思冥想让他渐渐地变得迷信起来。
极度的焦急导致了他严重的行为反常,他变得越来越傲慢、狭隘、狂妄。他上班经常迟到,工作上和同事斤斤计较,怕多干活,怕吃亏,常常表现得目空一切,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他同样对爱情充满着强烈的渴望,所以同事曼婧的出现让他平添了许多遐想,他眼前总是浮现曼婧那青春妙曼的身影、可爱美丽的笑容,身边总是响起她活泼开朗的笑声,于是他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追到曼婧。
因为曼婧的美丽可爱,所以追求她的男孩很多,但她一直觉得自己年龄小,刚参加工作,所以不想过早地谈恋爱。有一天,原来的一位一直追求曼婧的男同学来医院找她,她决定和这位同学出去谈清楚,告诉他自己不想谈恋爱,所以当医院的同事请曼婧一起去吃饭时,曼婧坦率地说出了不能和大家一起吃饭的原因。这件事被范涛知道后,心中产生了深深的嫉恨。时间过去好久,范涛见曼婧对自己还是无动于衷,决定用更直接、更明白的表达方式对曼婧说清楚。他觉得自己明确地提出之后,曼婧一定会答应的。当他鼓足勇气对曼婧表白了之后,得到的答复却是毫无回旋余地的拒绝。范涛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心胸狭窄的他固执地认为是曼婧害了他,捉弄了他,特别是曼婧拒绝他以后,由于曼婧个性活泼,所以当大家在一起玩时,曼婧并不刻意回避他。这更让范涛感到曼婧是故意让他在大家面前出丑,使他难堪,所以心胸极度狭隘的他产生了报复的心理。
又过了一段时间,范涛感到和曼婧成为恋人的梦想已完全破灭。他认为曼婧违背了“天意的安排”,杀死曼婧的决心变得坚定了。反复考虑了多种复仇的方案,最后他选择了爆炸。他开始了自制遥控炸弹的试验,他搞来一些农村人用来炸鱼的雷管,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就试验成功了。
一天早上,范涛给曼婧写了一张纸条:“曼婧,你好!权且再最后一次发神经!! !立意已久,手段高超,之所以不现凶,仍是对神的虔诚。”纸条上还用钢笔重重地画了一把大刀,因为看不懂,曼婧就把这张纸条给几个平时玩得比较好的同事看,遗憾的是因为范涛这个人平时不可思议的举动很多,而且他的迷信众所周知,所以大家都没有在意。范涛看到曼婧收到警告后竟然无动于衷,仍旧整天乐呵呵的,他感到非常气愤,觉得曼婧是自取灭亡。因为范涛知道曼婧的生活规律,经过多次实地勘察,范涛把爆炸地点选在了医院单身宿舍二楼的洗手间。
双休日的第一天,单身楼里离家近的同事都回家了,曼婧家在郊区,而且要值班,就没回家。范涛下午把炸弹放进了洗手间的水池旁的墙洞里,他上了单身楼对面的急诊楼的楼顶。晚上大概9点左右,整个医院变得很安静了,范涛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单身楼的洗手间,因为他知道曼婧一定会在这儿洗漱。他看见曼婧进去,就按下了手中的遥控器,一声巨响之后,曼婧被炸得面目全非。所幸的是发生在医院,经及时抢救,曼婧捡回了一条命。
范涛在当晚就被警察抓捕归案,而让人深思的却是他在警察局的那一番告白,他说:“她竟和科室的人说我自作多情……我并不是付出什么就要得到什么回报,再怎么也得看在我对她好的份上,不该说这些伤人心的话吧……她如果单独和我语气温柔而坚定地说出我们之间不可能,我最多只会捶几下胸脯,把感情压下去就没事了。她同学找她,她却可以把同学喊出去讲清楚,就凭这一点我恨她。”
故事结束了,而范涛的自白却让我们震惊,蹙眉深思,是什么让范涛、曼婧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是什么让爱情这个神圣的字眼蒙上恐怖?是狭隘,来自人性的狭隘。狭隘让人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让自己的人生蒙上一层灰尘,最终走入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圈套。
人生需要豁达
一颗克服了狭隘的心灵犹如久旱后的甘霖,使人从琐碎的烦恼中挣脱,变得坦荡,变得清灵,变得心胸开阔。所谓:心无芥蒂,天地自宽。容纳须有一个豁达的胸襟。
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是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具有豁达性格的人,即使在生命僵死之处,也能看到流过的法则,他们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会使整个人生都溢彩流光。在这种光彩之下,寒冷会变成温暖,痛苦会变成舒适。这种性格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辉,使美德更加迷人灿烂,使人性更加完美。
“如果你握紧一双拳头来见我,”威尔逊总统说,“我想我可以保证,我的拳头会握得比你的更紧,但是如果你来找我说:‘我们坐下来,好好商量,看看彼此意见相左的原因何在。’我们就会发觉,彼此差距并不那么大,相异的观点并不多,而看法一致的观点反而居多,也会发觉只要我们有彼此沟通的豁达、诚意和愿望,我们就能达成共识。”
大约在100年前,林肯就说过这个道理:
“当一个人心中充满怨恨时,你不可能说服他依照你的想法行事,那些喜欢骂人的父母、爱挑剔的老板、喋喋不休的妻子……都该了解这个道理。你不能强迫别人同意你的意见,但却可以用引导的方式,温和而友善地使他服从。”
曾经有个格言:“一滴蜂蜜比一加仑的胆汁更能吸引苍蝇。”如果你想说服一个人,首先要以一颗豁达明理之心来看待他的所言所行,然后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915年,洛克菲勒是科罗拉多州最受人轻视的人。美国工业发展史上最血腥的罢工,在科罗拉多进行了两年之久。愤怒而粗暴的矿工,要求科州煤铁公司提高工资,该公司正属于小洛克菲勒所有。物产被破坏,召军队来镇压,发生多起流血事件。罢工者被枪杀,尸体满布弹孔。
然而洛克菲勒却平静下心来,以一篇充满大度的演说平息了即将要吞噬他的风暴。而且为他赢得了不少崇拜者。他提供事实的态度,友善得使罢工工人回去工作,绝口不谈提高工资的事。
下面是那段著名演说的开场白,请注意他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善意。要知道,洛克菲勒演说的对象,前几天还想把他吊死在酸苹果树上;但他的话甚至比面对一群传教医生还要谦逊和蔼。他的讲词用了这些句子,像“我能到这儿来很荣幸”、“我去过你们的家庭”、“见过各位的妻儿”、“今天我们都是以朋友而不是陌生人的身份在此会面”、“友善互爱的精神”、“我们共同的利益”、“我能在此,完全靠了各位的支持捧场”。
“今天,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洛克菲勒开始说。“这是我第一次有幸会见这家伟大公司的劳方代表、职员和监工,齐聚一堂。我可以告诉各位,我很荣幸到这儿来,而且有生之年将不会忘记这场聚会。
“这场聚会若在两星期以前召开,我对这里的大多数人一定很陌生,我只认得几张面孔。上周我有机会到南区煤矿所有的工棚去看了一遍,并且和各代表有过个别谈话,除了不在场的代表外,统统见过了;我拜访过你们的家庭,见过各位的妻儿,今天我们都以朋友的身份见面,不再是陌生人,我们之间已经有了友善互爱的精神,我很高兴有此机会和各位一起讨论有关我们共同的利益问题。
“既然聚会本来是由厂方职员和劳工代表共同参加,我能在此,全靠各位的支持捧场。因为我既非员工代表,也不是劳工代表;然而我深深觉得,我跟你们关系十分亲密,因为就某一点来说,我代表了股东和董事们。”
面对剑拔弩张的冲突,如果你发发脾气,对人家说一两句不中听的话,你会有一阵发泄的痛快感。但对方呢?他会分享你的痛快吗?你那火药味的口气、睚眦必报的态度,能使对方更容易赞同你吗?这个时候,只有豁达才能让你化险为夷,给你最丰盈的回报。
人生注定是一条坎途,一条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路途,人这一辈子与其悲悲戚戚、郁郁寡欢地过,倒不如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地活。可人生一世,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怎样才能活得洒脱自在?豁达就是这其中的奥秘。豁达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神的解放,人要是成天被名利缠得牢牢的,得失算得精精的,树叶子掉下来都要悲伤,那还谈何超脱与豁达。豁达就要有点豪气,乍暖还寒寻常事,淡妆浓抹总相宜。
凡事到了淡,就到了最高境界,天高云淡,一片光明。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结果是一回事。你就记住一句话: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必须符合时空条件,有“时”无“空”,有“空”无“时”都不行,那你就得认了。人活得累,是心累,常唠叨这几句话就会轻松得多:“功名利禄四道墙,人人翻滚跑得忙;若是你能看得穿,一生快活不嫌长。”
豁达是一种宽容。恢宏大度,胸无芥蒂,肚大能容,吐纳百川。飞短流长怎么样,黑云压城又怎么样?心中自有一束不灭的阳光。以风清月明的态度,从从容容地对待一切,待到廓清云雾,必定是柳暗花明。
人生不售回程票,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豁达的人才能走出狭隘,拥有幸福,他们能随时随地背起自己的行囊,奔向远方陌生的旅程。
第六节 改掉吝啬,掌握得失平衡
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他人却不肯伸出援助之手的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吝啬行为已不再限于钱财,而扩展到更宽阔的领域,吝啬破坏了人类固有的仁爱、同情之心,破坏了人类社会一切美好的关系。
鉴于此,我们一定要改掉吝啬的习惯,为自己的内心建设一座可以人人欣赏的美丽花园,慷慨地对待你周围的人,你才能得到更多。
吝啬的代价
生活中有人称吝啬的人为“一毛不拔”、“铁公鸡”,这说明了吝啬行为的一个表象,实质上吝啬者的吝啬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冷漠,他们过分看重自己的财物,甚至可以为了蝇头小利而六亲不认。然而,当他们抱着自己辛苦守下来的“财富”的时候,也许那时才会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贫穷。吝啬会让人失去很多,工作、事业,甚至家庭。
齐国有一名叫夷射的大臣,经常为齐王出谋划策“整治”别人,齐王视为近臣。一次齐王宴请他,由于不胜酒力,有些过量,他便端着酒杯到宫门后吹风。守门人曾受过刖刑,是个无聊之人,欲向夷射讨杯酒吃。夷射天生吝啬,再加上对他很是鄙弃,便大声斥责道:“什么?滚到一边去!像你这样的囚犯,竟然向我讨酒喝?! ”
守门人想分辩时,夷射已悻悻离去。守门人非常愤恨。这时因下雨,宫门前刚好积一摊水,状如有人便溺之物,守门人便萌生报复心理。
正好,次日清晨,齐王出门,见门前一摊其状不雅的水迹,心中不悦,急唤守门人道:“是谁如此放肆,在此便溺?”
守门人见机会来了,故作惶恐支吾道:“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站在这里。”
齐王果然以欺君之罪赐夷射死。
为一杯酒而丧命的确可悲,但如果没有他平日为齐王出谋划策“整治”别人所种下的“祸根”,也不会招此劫难。一杯酒本不足以挂齿,但正是由于夷射的吝啬,才导致杀身之祸。这样的例子不仅在古代常见,现代人的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马华是一家大公司的出纳,由于公司规模很大,财会部门就设立了两个办公室。马华的办公室在6层的最里边,十分隐蔽,而且透过窗户,可以眺望不远处的公园的美丽风光。因此,公司的许多同事都喜欢聚在她的办公室聊天,哪怕只是临窗看看公园,也能消解些上班的劳累。因此,马华的办公室在休息时间总是有许多人,大家坐在一块儿互相交流工作心得、谈谈公司规章的缺陷,而公司的一些管理者也都愿意来到马华的办公室与大家一起交流。
刚开始时,马华觉得没有什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华变得越来越无法忍受这种情况。她私下抱怨:“太多的人在我的办公室,我的工作都被影响了。”“窗外的景色虽然很美丽,但我却从来没有仔细欣赏过。”于是,她就在办公室门的把手那儿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工作中”。这样,马华就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工作了,自己想做什么就什么,窗外那一大片美丽的风景也独属于她自己了。
开始时,一些同事还是三五成群地在休息时间来串办公室,但是,马华总是在说:“我在工作,我要工作,没有时间休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事不再来她的办公室,即使来办公室,也只是因为工作的关系。
一段时间后,马华成了公司内的孤家寡人,同事们不爱和她交流,工作出现问题时,同事们也不再热心地帮助她。
后来,由于公司的经营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得不裁减人员,裁减人员名单上的第一个人名就是马华。
不管是古代的夷射还是现代的马华,他们都因为吝啬而得到了生活的惩罚,一个毙命、一个下岗,看来,吝啬的代价是巨大的。有时,别人所求于你的,往往对你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他而言,却意义重大。你给了,虽然有点儿细小的损失,但却得到了一颗感恩的心;你不给,虽然自己毫发无损,却在别人的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人之所以看重滴水之恩,其实因为里面透露了一种人生的智慧。因为滴水之恩往往来自于陌生人。给予这种恩惠,是人家的好意;不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因此,滴水之恩,往往是更为值得珍视的恩情。
打破吝啬的樊篱
罗素说过,吝啬,比其他事更能阻止人们过自由而高尚的生活。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摒弃吝啬的不良习惯。
凡吝啬的人一般都是自私的、贪婪的。这类人只是嫌自己发财速度太慢,总嫌发财“效率”太低,总想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获,因而挖空心思地、不择手段地算计他人、算计集体、算计社会,一般的情况是:在吝啬者口袋里的金钱或多或少地带有不洁的成分,廉耻、天良、真理,都会沉溺在吝啬者的吝啬之中。
这种过于吝啬习性的一种表现是与人交往只索取不奉献。
有个勤劳而忠实的男孩叫汤姆,他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并且拥有一座在村庄里最美丽的花园。小汤姆有很多的朋友,但其中有一个磨坊主叫汤恩。汤恩是个很富有的人,他总是自称是小汤姆最忠厚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到小汤姆的花园来时,都以最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篮子各种美丽的鲜花,在水果成熟的季节还拿走许多水果。
汤恩经常说:“真正的朋友就该分享一切。”而他却从来没有给过小汤姆什么。
冬天的时候,小汤姆的花园枯萎了。“忠实的”磨坊主朋友从来没去看望过孤独、寒冷、饥饿的小汤姆。
汤恩在家里对他的家人说:“冬天去看小汤姆是不恰当的,人们经受困难的时候心情烦躁,这时候必须让他们拥有一份宁静,去打扰他们是不好的。而春天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小汤姆花园里的花都开放了,我去他那儿采回一大篮子鲜花,我会让他多么高兴啊。”
磨坊主天真无邪的儿子问他:“爸爸,为什么不让小汤姆到咱们家来呢?我会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给他一半。”
谁想到磨坊主却被儿子的话气坏了,他怒斥这个白白上了学仍然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他说:“如果小汤姆来到我们家,看到了我们烧得暖烘烘的火炉、我们丰盛的晚饭,以及我们甜美的红葡萄酒,他就会心生妒意,而嫉妒则是友谊的大敌。”
磨坊主汤恩的高论让我们看到了吝啬的人在面对生活时的丑恶嘴脸。吝啬者金钱、财富都不缺,然而其灵魂、其精神却是在日趋贫穷。
吝啬果真能给吝啬者带来愉快吗?不能。其实吝啬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宁的,他们整天忙着的是挣钱,最担心的是丢钱,唯恐盗贼将他的金钱全部偷走,唯恐一场大火将其财产全部吞噬掉,唯恐自己的亲人将它全部挥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永远不会是愉快的。
所以,我们要打破吝啬的樊篱,走出吝啬的灰暗,寻找生命中那一份与人分享的蓝天。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头上的每一根头发到脚上的每一个脚趾头都很吝啬,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个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想去教化他,于是到了他住的城镇去开示。佛陀就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很感动,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为此深感烦恼,便跑去找佛陀,对佛说:“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是做不到。”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后要他张开左手,佛陀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就呆住了,急得满头大汗,仍然舍不得给出去,最后,他突然开悟:“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赶紧把草给出去,自己也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约花了一分钟,就把草给出去。后来,他只要很简单地就可以把草给出去。佛陀又说:“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张开,将草交给别人。”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给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最后,佛陀对他说:“你现在把这把草给别人。”他便把这把草给了别人。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有钱人便把财物布施给别人,最后把房子也布施给了别人,结果终于得到了他以前从未有过的幸福。
施予的追求没有资格的限制,再吝啬、再坏的人,只要决心想给予,就可以通过训练开启布施之心。
所以,在生活中,让我们学会“布施”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得到更多,学会给予,才能收获幸福,懂得付出,才能有更多收获。
世上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
在商业社会,金钱、地位这些物质上的东西似乎在人们的眼中变得格外重要。当人们从穷怕了的时代刚刚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时候,有些人很容易地就成了拜金主义者、唯利主义者,在他们看来别的什么都是无所谓,钱才是好东西,再多也不怕被压趴下。为了钱,为了私利,有的人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犯法,铤而走险。
殊不知,人生在世,除了金钱、地位,还有很多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有一则寓言说:
从前有个特别爱财的国王,一天,他跟神说:“请教给我点金术,让我伸手所能摸到的都变成金子,我要使我的王宫到处都金碧辉煌。”
神说:“好吧。”
于是第二天,国王刚一起床,他伸手摸到的衣服就变成了金子,他高兴得不得了,然后他吃早餐,伸手摸到的牛奶也变成了金子,摸到的面包也变成了金子,他这时觉得有点不舒服了,因为他吃不成早餐,得饿肚子了。他每天上午都要去王宫里的大花园散步,当他走进花园时,他看到一朵红玫瑰开放得非常娇艳,情不自禁地上前抚摸了一下,玫瑰立刻也变成了金子,他感到有点遗憾。这一天里,他只要一伸手,所触摸的任何物品全部变成金子,后来,他越来越恐惧,吓得不敢伸手了,他已经饿了一天了。到了晚上,他最喜欢的小女儿来拜见他,他拼命地喊着“女儿别过来”,可是天真活泼的小公主仍然像往常一样径直跑到父亲身边伸出双臂来拥抱他,结果小公主变成了一尊金像。
这时国王大哭了起来,他再也不想要这个点金术了,他跑到神那里,跟神祈求:“神哪,请宽恕我吧,我再也不贪恋金子了,请把我心爱的女儿还给我吧!”
神说:“那好吧,你去河里把你的手洗干净。”
国王马上到河边拼命地搓洗双手,然后赶快跑去拥抱女儿,女儿又变回了天真活泼的模样。
简单的寓言却富含深刻的哲理:人不光需要财富,人更离不开亲情和爱。人是感情的动物,小气冷漠,只会割断亲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赡养老人,养育子女,夫妻恩爱都是人之常情,吝啬会失掉许多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有的人总是对自己曾经缺少关爱的童年耿耿于怀,其实越是自己曾经失去的,才越应通过施予而找回。
著名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人世间的事情,总是有了付出才有收获,而得与失之间互为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诚恳,感动了一个叫冯谖的落魄人,此人为报答孟尝君的礼遇而投到他的门下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自告奋勇地说自己愿去,但不知将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使者来了,均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笔勾销,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了。薛邑的百姓没料到孟尝君如此仁义,人人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何物,冯谖如实回答,孟尝君大为不悦。冯谖对他说:“你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吗?我已经给你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倾城而出,夹道欢迎。孟尝君感动不已,终于体会到了冯谖“市义”的苦心。
总而言之,你如果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一定要记住:金钱不是万能,不是一切,只是用来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罢了。若你不注意发展你的人格而只注意赚钱,那么,全世界银行金库里的钱还不够替你买到快乐!金钱变为你的生活目的时,怕连你的生活也要保不住了。这个时候,你不放弃生活,生活也会放弃你!
第七节 化解邪恶,拥抱善良
心一味地追求外物为邪,人没有同情心为恶。人性中善恶兼备,恶的那一部分,常常被我们掩埋到心灵的最深处,并在潜滋暗长中滋生毒害我们心灵的汁液,以难以察觉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情和行为。化解邪恶意味着拥抱善良,善良是驱除邪恶的力量,它能赶走邪恶带给我们的苦痛,让我们的心重新找到阳光。
恶念须常止
生活中,常有一些家长告诫孩子:在外面受人欺负时,一定要懂得还击,使劲打,往狠里打,打坏了,流血了,有大人呢!只要在外面不受欺负就行。这样的训诫古往今来,屡见不鲜。然而,这样一来,邪恶心理就从小在孩子的心中蔓延了。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云翔6岁时因意外患上了抽搐症,整个人处于半植物人状态,而云翔的爸爸是个残疾人,妈妈经受不了生活的变故已经改嫁,他13岁的哥哥在这样穷迫的情况下,呕心沥血地维持了一家,并不惜一切代价使其起死回生。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云翔19岁的时候,终于完全治愈了抽搐症,而他康复后,为了满足私欲,先是抢占了哥哥的未婚妻,气死亲生父亲,最后发展到逼死亲生母亲、谋杀亲哥哥,一系列可谓丧尽天良、毫无人性的行为。
云翔的人格为常人所无法接受,甚至无法理解。这是一种犯罪型人格障碍,其基本特征是没有“良心”,做任何坏事一点儿也不觉得难过,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且总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类型的人一般智力发展发育良好,只是私欲极重,不择手段地去攫取,富于攻击性和破坏性。
然而现实生活中,具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倾向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私欲,有的营私舞弊、贪污诈骗,有的杀人放火、拐卖儿童,有的卖淫嫖娼、走私贩毒,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危害。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在儿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碍,回到上例中,如云翔小时候干了坏事,自己总是一推了之,而背黑锅挨打的总是哥哥,而其父却因其成绩好、聪明灵俐,百般偏爱袒护,忽视了对他的品行教育,以至酿就了他后来极端自私的人格,做出令世人无法接受的邪恶之事。
很多时候人的恶念是被惯性所牵引的,时间长了,恶念便成了一种常事而被人忽视。
北极圈附近的人们的猎貂行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生长在北极圈附近的人们来说,猎杀貂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像猎杀北极熊之类的大动物风险那么大,而且身手笨拙的猎人可能会因此而搭上身家性命。虽然貂的肉很少,但貂皮却可以卖上一个好价钱。
然而,猎杀貂的过程却是十分残忍和冷酷的,在整个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恶。
夜幕降临时,猎人穿上厚厚的棉衣出发,到貂类经常出没的地方躺下,假装快要冻死的样子。貂生性慈悲,看到有人卧在雪地里,它们会从暖暖的洞穴里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温暖那些假装冻死的人。于是,猎人就轻易地抓到了貂。
这种令人齿寒的捕貂方法被记者报道后,引起了美国动物保护协会的抗议,并且信奉上帝的西方人无法接受,他们认为这是人类最为丑陋最为险恶的行为。
很多人认为,应该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猎人加以制裁,希望通过政府的力量,对该国的经济进行制裁,以惩罚那些捕貂者。
但是,当地人并不认为这有悖于人道。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貂的习性,而这种捕貂的方法更是流行了上千年,他们的祖祖辈辈一直是这样捕貂的。
但严厉的谴责还是让那些捕貂者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迫于舆论压力,当地开始制止这种“忘恩负义”的捕貂行为。
在经过十几年的禁猎后,这种捕貂行为被当地猎人所废弃,如果还有人采用这种捕貂方法,会被同行所不齿,并无法加入参加捕猎动物的猎人组织行动。
动物的善良让身为动物的灵长的我们相形见绌。邪念扭曲人的心灵,造成人类的心理贫穷。而心理贫穷的程度永远同邪恶成正比。所以,对于恶念,我们需要常常牵制。而在牵制恶念的时候,善念也便产生。
索耶放学的时候,他的父亲正在院子里干活,他气冲冲地回到家里,进门后便使劲地又咬牙又跺脚。看到索耶生气的样子,父亲就把他叫了过来。
索耶走到父亲身边,气呼呼地说:“爸爸,我现在非常生气。帕特以后甭想再得意了。”
父亲一面干活,一面静静地听索耶说:“帕特让我在朋友面前丢脸,我现在就希望他遇上几件倒霉的事情。”
索耶说完后父亲走到墙角,找到一袋木炭,对索耶说:“儿子,你把前面挂在绳子上的那件白衬衫当作帕特,你用木炭去砸白衬衫,每砸中一块,就象征着帕特遇到一件倒霉的事情。我们看看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索耶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他拿起木炭就往衬衫上砸去。
父亲问索耶:“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他说:“累死我了,但我很开心,因为我扔中了好几块木炭,白衬衫上有几个黑印子了。”
父亲看到儿子没有明白他的用意,于是便让索耶去照照镜子:索耶在一面大镜子里看到自己满身都是黑炭,从脸上只能看到牙齿是白的。
父亲说:“你看,白衬衫并没有变得特别脏,而你自己却成了一个‘黑人’。你想在别人身上发生很多倒霉事情,结果最倒霉的事却落到自己身上了。有时候,我们的坏念头虽然在别人身上兑现了一部分,别人倒霉了,但是它们也同样在我们身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污迹。”
的确,很多时候,当自己倒霉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想办法使自己走出不幸,而是希望自己的朋友比自己更倒霉,就像现在的某些女孩子没有办法减去自己身上的重量,就希望上天能够让她的伙伴们都胖起来一样,邪念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于人于己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产生邪念的时候受害最深的往往是自己。
善心,散发恒久的芬芳
休谟说:“人类生活的最幸福的心灵气质是品德善良。”一个心地善良,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女孩,我们能嗅到她灵魂的芬芳。生活需要善良,社会需要善良,所以,我们要远离邪恶,拥抱善良。
两年前的除夕新年假期,杰佛瑞和安妮到一个小岛上,租了一间小屋。就在抵达后的第一天,安妮在小木屋外,刚坐下来想看一会儿书,忽然听到一声很微弱的“喵”,声音像是在哭泣。安妮往矮树丛里看过去,一眼就看见了它——一只骨瘦如柴的黑色小野猫,皮包骨之外连毛都不太多。看起来它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东西吃了,恐惧和饥饿让它整个身子抖个不停。安妮知道只要一喂它,接下来的10天它就会跟定了他们。可是一想到它已经饿成那个样子,安妮于心不忍,转身进屋找了一个熟鱼罐头,放在它看得见的地方。
这只猫哼哼唧唧地叫了大约有20分钟,始终不敢走过来靠近罐头。安妮可以想象它还在害怕——它已经习惯被附近的游客吼叫追赶,所以不相信安妮竟然不会伤害它。安妮坐在地上,用很温柔的声音跟它说话,向它保证只要给她机会,她一定好好照顾它。
终于,小猫开始小心翼翼地往那罐熟鱼走过去,用最快的速度狼吞虎咽一阵之后,又飞蹿回矮树丛里。可是安妮知道它一定还会回来。事实上它的确回来了——就在当天的晚饭时间。当然,安妮也准备好了。安妮去附近的杂货店买来了一堆猫食,这回它只考虑了5分钟,便培养出足够的安全感,走过来开始享受它的晚餐。
安妮照顾这个黑色瘦小的朋友约10天左右。白天里,大多数时候它陪着他们在太阳底下散步。有几天晚上下起雨来,安妮听到它叫她,于是打开前廊的门,让它有个干爽的地方休息。每天早晨醒来,安妮都会迫不及待想去看它那躲在树丛后面偷偷窥视他们的小脸蛋儿。杰佛瑞不断地提醒安妮:我们走了以后,下一个房客很可能又会把它赶走,可是安妮就是不愿意去想这件事情。
假期结束,注定分手的一天终于到来。小猫咪看着他们收拾行李,在安妮的脚边跟进跟出,仿佛在说:“请不要走。”安妮写了一张纸条给下一个住进这间小木屋的人,求他们继续喂这只猫,安妮还把没吃完的猫食都留给他们。可是就在他们收拾妥当,拎起行李走到大门前,小猫咪直挺挺地蹲坐在安妮的前面,用那绿色的眼睛直直地看着安妮,安妮忍不住哭了。“我抛弃了它,”安妮深深地责备自己,“我知道我不可能带它回美国,可是我给了它我的爱,现在又残忍地丢弃它……要是一开始我不让它尝到慈悲的滋味,对它可能比较好。”
突然间,安妮的脑子里有一个声音轻轻地对她说:“是你让它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了慈悲的滋味,它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个经验。在有生之年,它都会记得:曾经有人爱过它,爱永远不会白费。”
安妮永远不会有机会知道她的小黑猫下落如何,她希望有人会继续照顾它。然而安妮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它,她在那次假期中,经历了许多宝贵的爱的品味。她的爱和慈悲,尽管非常短暂,但确实改变了它的命运,而它的爱也影响了她。
任何时候,我们都千万别低估了一个小小的善行。善行所能带给别人的作用,非同小可。
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可是,当她念一年级的时候,医生却发现她那小小的身体里面竟长了一个肿瘤,必须住院接受3个月的化学治疗。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样活泼了。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被拉下的功课,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老师非常理解小苏珊的痛苦。在苏珊返校上课前,她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3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现在,苏珊常常忘了自己还戴着一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
每个人都应该在心中播种善良的种子,如此,日后方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善良即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一个爱的字眼,有时能把人从痛苦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并且带给他们希望;一个微笑,有时能让人相信他还有活着的理由;一个关怀的举动,甚至可以救人一命。有不少人,他们曾经非常认真地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电梯里有个陌生人跟他们打了个招呼,或接到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说“我心里正念着你”之后,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仅仅一个关爱的真实刹那,就足以改变一切。
一个性格内向的年轻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父母相继病逝,情场又十分失意,事业上也频遭挫折,不断受到小人排挤。他万念俱灰。一天,他来到一家商店,想买一把水果刀,准备杀掉所有与自己有隙的敌人之后自绝于世。
他要了好几把刀,反复试着刀锋,终于选定了一把。付过钱后,正待离开,售货员小姐忽然叫住了他,把刀要了回来。他冷冷地站在那里,困惑地看着她往刀锋上缠着纸巾,缠了一层又一层,缠好之后,她手握刀锋,将刀柄一方朝着他,把刀递到他的手里。
“你这是干什么?”他问。
“这样就不容易碰伤了人。”小姐笑道。
“其实你不用管那么多,只需要卖刀就行了。”
“这里卖出的刀是去削水果还是去沾鲜血,的确和我没有一点儿关系,”小姐依然笑道,“可是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得好一些。”
他拿起刀走出了商店,心里忽然十分温暖。原来这世界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无情,原来还可以有人不为任何利益地关心着他。虽然不多,但一点点也就足够珍贵了。
那天下午,他买了许多水果,细细地用那把刀享受着果汁的芬芳与甘甜。他边吃边流泪边想象着那个女孩的善意规劝。如果不是那个陌生女孩,他的命运恐怕就要改写,从此就会天壤之别。自此,这把刀成了他警戒自己的法宝。
原来一点点的善心善举,就有这么大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使人重获新生。
第八节 鼓起勇气,与羞怯说再见
古代说女子之美,有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之态的赞叹,也有“女人含而不露、谓之羞也”的说法。现代也有形容女人未见开口先绯红满面的羞态。但是凡事有法度,如果见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不敢对视对方的目光,面红耳赤,虚汗直冒,心里发慌,那就是一种病态的羞怯心理了。这种心理往往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正常交流,甚至会成为自己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此时开始,鼓起勇气与羞怯说再见。
脸颊为谁而红
步入社会后,在人前易脸红的毛病不堪其苦。明明知道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想改变自己,自如地与人交往,但就是做不到。有时同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本来还好好的,突然心里“咯噔”一下,心跳加快,一股热血直往脸上冲,自己难堪不说,还叫别人莫名其妙,常常被别人笑话,致使与人交往时几乎成了惊弓之鸟,不敢与人交往。但又渴望与人交往,在你的身体里常常经历着两个不同自我的战争:一个害羞、懦弱、缺乏自信,一个则强迫自己去改变自己。所以感到生活真是太沉重、太累了,这是因为害羞过度,已经发展到了一种病态的羞怯心理。
潘亮是一名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小伙子。尽管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但他对与其他人交往有一种恐惧感,见到人脸就红。尤其是陌生人,如果与他们在一起时,他便会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脸红得能够滴出血来。当他与别人并肩而坐的时候,心中总是想要看看别人,这种欲望很强,但又因为恐惧而不敢转过脸去看。如因有事必须与他人接触时,不论对方是男是女,潘亮一走近对方,便感到心慌、神情紧张、面部发热,不敢抬头正视对方。如果与陌生人坐在一起,相距两米左右时,他就开始感到焦虑不安、手心出汗,神情也极不自然。由于这一原因,他很害怕与别人接触,进而害怕到出去做业务,这影响了他的工作成绩和正常的生活,潘亮的内心感到非常痛苦。
每个人在与自己不熟悉或比较重要的人交往时,都会出现一种紧张或激动感,并反射性地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等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从而使人的心跳加快,毛细血管扩张,即表现为脸红。这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正常反应,随时间推移会习以为常。但由于你缺乏自信,因而特别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以致对脸红特别在意。害怕别人会因此议论你,想自己不脸红,但又无法消除,见人脸红便成了你的心病。与人交往前你便担心自己会脸红,交往时更是认真体验自己有无脸红,时间一长,就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形成了兴奋点,只要你一进入与人交往的环境,就会出现脸上发热感和内心的焦虑不安,加上别人对此的议论或讥笑,更使你紧张不安,惧怕见人,从而形成一种羞怯的心理。
羞怯心理会阻碍你人生的发展,束缚你前进的脚步。所以,一定要从内心克服羞怯,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人和事。
羞怯为精神作茧
羞怯是一种难以描绘的情感屏障,是人人都能触及到的精神茧壳。而人往往又在这种心理的网罗下作茧自缚,所以,要破茧成蝶,就要打开束缚,勇敢地面对生活。
“真的,我本应该非常快乐,”一位女孩曾经对心理医生这样说道,“但是,我却并不快乐。一种可怕的害羞使我每次发现他人看着我的时候都会羞红了脸。我该怎样做呢?”
马克·吐温说,人类是唯一会羞怯的动物,人类有时也需要羞怯一点。可是,人们却不应该在正常行事的过程中羞怯,但同时也不应该在一个连动物都会害羞的场合下无动于衷。
同样,羞怯是一种痛苦,它使我们变得懦弱、不安、不快。我们会感觉自己很愚蠢,像一只被观赏玩弄的动物一样。但是,害羞是可以克服的。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否则我们就会发展到一个极端,这是更可怕的,尤其是对别人来说。
萧伯纳在年轻的时候非常害羞,有一次,他到一条街去付账,他甚至会在街上来回走,没有勇气去敲门。
今天,人们可以对萧伯纳作出很多种评价,但是没有人会说他害羞。他之所以喜欢做惊人之举,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为了弥补自己的害羞。
在美国有40%的成年人有羞怯表情,在日本60%的人为自己害羞,在我国则几乎所有的人都有羞怯的时候,连宋代大诗人苏轼也曾有过“归来羞涩对妻子”的尴尬场面。心理学家认为,羞怯心理并不都是消极的,适度的羞怯心理是维护人们自尊自重的重要条件。有人调查表明,羞怯的人能体谅人,比较可靠,容易成为知心朋友;他们对爱情比较忠诚。女性适度的羞怯,可以使之更显得温柔和富有魅力。一个害羞的女大学生对潇洒的男子来说其吸引力可超过一个漂亮的交际花。当然,这里讲的是“适度”,如过于羞怯,那就有了心理障碍。
我们如何才能控制自己害羞的情绪呢?答案就是:不要再考虑自己,下定决心,勇敢地着手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下定决心去做自己不敢于做的事情。当然,这样做最初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我们感到害羞的事情,我们可以控制它。摆脱自我约束即便不是最重要的艺术,也是人生的首要艺术。
8种技巧让你远离羞怯
现代社会,交际能力愈来愈显得重要,但相当一部分人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从而给交际带来了障碍。
成年人的害羞比例比青少年要小。但这并不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羞怯感会自动消失。必须采取一些克服它的办法才行。
先天羞怯的人通常需要进行某种松弛训练,如做深呼吸运动等。他们需要学会如何使自己镇静下来。无论是先天羞怯还是后天羞怯,都需要接受一些社交训练,如练习同陌生人交谈。害羞者可以从非常具体的目标做起:“某天我将向一个陌生人作自我介绍。”然后,就事先背诵或练习谈话内容,想好话题。
后天羞怯的人需要更实际地估价自己。如果他们注意一下其他人,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怯起因于许多事情,同样,克服羞怯的方法也有很多,以下技巧可以让你远离羞怯。
(1)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例如:将两脚平稳地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下,每天这样做二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2)害羞使人呼吸急促,因此,要强迫自己做数次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这可以使一个人的紧张心情得以缓解,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3)改变你的身体语言。最简单的改变方法就是SOFTEN——柔和身体语言,它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谓“SOFTEN”, S代表微笑;O代表开放的姿势,即腿和手臂不要紧抱;F表示身体稍向前倾;T表示身体友好地与别人接触,如握手等;E表示眼睛和别人正面对视;N表示点头,显示你在倾听并理解它。
(4)主动把你的不安告诉别人。诉说是一种释放,能让当事人心理上舒服一些,如果同时能获得他人的劝慰和帮助,当事人的信心和勇气也会随之大增。
(5)循序渐进,一步步改变。专家告诉我们,克服害羞是一项工程,也是一场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的战斗,每一个胜利都是真实可见的,只要我们去做。
(6)学会调侃。首先得培养乐观、开朗、合群的性格,注重语言技术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去关注社会、洞察人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调侃”,对于害羞的人而言,是一味效果很不错的药剂。服了它,你的一句话,可能就会让生活充满情趣,让你自己也充满自信。
(7)讲究谈话的技巧。在连续讲话中不要担忧中间会有停顿,因为停顿一会儿是谈话中的正常现象。在谈话中,当你感觉脸红时,不要试图用某种动作掩饰它,这样反而会使你的脸更红,进一步增加你的羞怯心理。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这只是由于精神紧张,并非是不能应付社交活动。
(8)学会克制自己的忧虑情绪。凡事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多看积极的一面。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情绪和情感,相信大多数人是以信任和诚恳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不要把自己置于不信任和不真诚的假定环境中,那样,对别人就总怀有某种戒备心理,自己偶有闪失或者并无闪失,也生怕别人看破似的,这样自己就会惶惶然,更加重羞怯心理。人们可以通过意志的力量来改变自己性格上的许多东西,克服诸如优柔寡断、神经过敏、胆怯等不良心理。一些知名演员、演说家、教师,在青年时代曾是胆怯害羞的人,但是后来他们却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口若悬河,就是他们意识到非克服害羞心理不可所取得的成效,而非佼佼者的得天独厚。事先做好准备,答题时就会应对自如;熟记演讲内容,演讲时便会口若悬河;发言开口时声音洪亮,结束时也会掷地有声。除了这些“策略”与“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为有能力才会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羞怯的心理。
第九节 纠正偏执,勿使人生败走麦城
偏执是不可小觑的缺陷。具有偏执性格的人,往往是高度的敏感,对别人小小的伤害和嘲讽常耿耿于怀,而且思想行为极其固执孤僻,对别人的成功常抱怀疑和猜忌的态度,总之,偏执是一种可怕的病态心理。所以我们一定要结束固执的心理,改变能改变的一切,容纳不能改变的一切,摆正心态、从容生活。
偏执诞生“狂妄”
一个人有主见,有头脑,不随声附和,不人云亦云,我们说这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就不被人认可了,而且长期的偏执,还会产生刚愎自用的性格。
项羽英勇善战,堪称英雄,但他为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以至于鸿门宴上失掉机会,关键时刻失掉谋臣,最终一败涂地。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初,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项羽兵围荥阳,截断汉军粮道,刘邦的形势非常危急。
汉军缺粮,时间一久,就难以固守,于是派出使臣向项羽议和,提出荥阳、成皋一线以东归楚,以西归汉,以鸿沟为界,两国就此罢兵,分而治之。项羽听了使者的话,就想议和。范增进言道:“刘邦即将兵败,今日不杀,日后必悔。当初在鸿门宴上,你已经失了一次机会,此时再不灭掉刘邦,将来就必定要被刘邦所灭。”项羽听了他这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拒和,发兵猛攻荥阳。
刘邦见议和不成,在荥阳城内整日忧心忡忡。一次他对陈平说:“天下纷纷,究竟何时得了?”陈平说道:“大王所虑无非是那项王,我料项王良将并不多。项羽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不能明察人事,大王若肯捐弃臣金,贿通楚人,流言反间,使项羽君臣相疑,然后乘机进入,破楚就容易了。”
刘邦听后,连说:“金银何足惜,只要能破楚兴汉,财物尽管用。”便命左右取出黄金四万两,交与陈平,叫他按计行事。
陈平受金退出,回到住所,立即唤来几名心腹小校,叫他们扮成楚军模样,怀金出城,混入楚营,贿赂楚王左右,散布谣言。数日后,楚营中流言四起,说钟离昧自恃功多,得不到分封,将要联汉攻楚。这事正是项羽所担心的,如今出了这样的传言,项羽不得不相信,所以处处提防钟离昧。
为了弄清真相,项羽决定以议和为名,遣使入汉,顺便探察城内虚实。陈平听说楚使要来,正中下怀,便和刘邦布好圈套,专等楚使上钩。
楚使进入荥阳城,便往汉王府拜见刘邦。刘邦假装酒醉,敷衍数语后,便命陈平将楚使带出。
陈平将楚使带入宾馆,留他午宴,两人静坐片刻,一班仆役已将美酒佳肴摆好。陈平装作自己只是替刘邦招待客人,并不认识来使,于是问道:“范亚父可好!是否带有亚父手书?”楚使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来议和的,并非由亚父所派遣。”
陈平听了,故作惊慌的样子,立即掩饰说:“刚才说的是戏言,原来是项王使臣!”说完,起身走出。楚使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进来,将满桌的美食全部抬出,换上了一桌粗食淡饭。楚使见了,不由得怒气上冲,当即拍案而起,不辞而别,饿着肚皮返回了楚营。
一到楚营,楚使立即去见楚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告诉了项羽,并特别提醒项羽,范增私通刘邦,要时刻注意提防。
项羽听后,勃然大怒道:“前日我已听到传闻,今日看来,这老匹夫果然私通刘邦。”当即就要派人将范增拿来问罪,还是左右替范增排解,项羽这才暂时忍住,但对范增已不再信任。
范增对项羽一直忠心耿耿,他见项羽为议和又放松攻城,便找到项羽,劝他加紧攻城。项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荥阳,恐怕荥阳未下,我的头颅就要掉了!”范增见项羽无端发怒,一时摸不着头脑,但他知道项羽性格多疑而刚愎自用,肯定是听到了什么流言,对自己也产生了戒心。想起近年自己对项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灭汉,但项羽不听忠言,反而怀疑自己,范增十分伤心。他再也耐不住了,便向项羽辞别,项羽也未挽留,任他自去,自此项羽失掉了最重要的谋臣。
项羽的刚愎自用与偏执的心理让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谋臣,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生容不得狂妄,而来自于偏执的狂妄更是让人死守一隅,把自己的偏见当成至理名言,如果不纠正这种“项羽遗风”,就很可能误入人生的狂妄偏执的峭壁,让自己进退维谷,痛苦不堪。
不要死钻牛角尖
从小我们就懂得“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道理,它们无一不在说明坚持不懈带来的成功,那些“半途而废”的行为让人惋惜,然而生活中就有些事情需要“半途而废”的精神,它带给我们的就是变通,不钻牛角尖,不一条路走到黑,不一个眼打井,就是不让我们固守一成不变的东西,这也是人生应该掌握的改变固执的智慧。
从前,村庄里有一位对上帝非常虔诚的牧师,40年来,他照管着教区里的人,施行洗礼,举办葬礼、婚礼,抚慰病人和孤寡老人,是一个典范的圣人。有一天下起雨来,倾盆大雨连续不停地下了20天,水位高涨,迫使老牧师爬上了教堂的屋顶。正当他在那里浑身颤抖时,突然有个人划船过来,对他说道:“神父,快上来,我把你带到高地。”
牧师看了看他,回答道:“我一直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我真诚地相信上帝,因为我是上帝的仆人,因此你可以驾船离开,我将停留在这里,上帝会救我的。”
那人划着船离去了。半天之后,水位涨得更高,老牧师紧紧地抱着教堂的塔顶,水在他的周围打着旋转。这时,一架直升机来了,飞行员对他喊道:“神父,快点,我放下吊架,你把吊带在身上安好,我们将把你带到安全地带。”对此老牧师回答道:“不,不。”他又一次讲述了他一生的工作和他对上帝的信仰。这样,直升机也离去了,几个小时之后,老牧师被水冲走,淹死了。
因为是一个好人,他直接升入天堂。他对自己最后的遭遇颇为生气,来到天堂时,情绪很不好。他气冲冲地在天堂中走着,突然间碰到了上帝,上帝说道:“麦克唐纳神父欢迎你!”老神父凝视着上帝,说:“40年来,我遵照你的旨意做事,而当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让我被淹死了。”
上帝微笑着说:“哦!神父,请原谅,我确信我给你派去了一条船和一架直升机,是你的偏执害了你。”
的确,偏执者坚持己见,缺乏变通的智慧,因而常常正邪不分,忠奸不辨。没有见识,就不能观其人,听其言,察其行,因此就不能知彼知己,不能客观、公正地判断一切人或事,这样势必后患无穷。
有一个大学生,爱上了他的一个女教师。这个女教师虽说还只有30来岁,可结婚已经两年了。所以,这个学生对她的爱,应该说无论如何是没有指望的。
可是,这个学生却十分执著于自己的这种所谓爱情,不顾一切地追求这位女教师,又写情书、又送鲜花,还跑到她家里去,弄得她十分恼怒。后来女老师的丈夫知道了,狠狠教训了他一通。可是,他还是不知回头,依然写情书、送鲜花,痴情不改,执著得像个不怕牺牲的斗士,一直闹到神经错乱,被送进精神病院为止。
这个大学生的这种执著,就是一种死钻牛角尖的偏执。
偏执心理是一种病症,患上这种病的人,往往走极端,死不回头,还自以为是,分明是自己做错了,却总觉得是别人不对;当自己不能和别人取得一致意见时,从来不反思自己的对错,而总是去探究别人做错了什么。
所以,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变通,不要一味地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有时换一种方向,天地会更开阔。
克服偏执,心随境迁
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也不可能一切永不改变,固有的规律和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变化的世界。所以不要完全相信自己的经历,要克服刻板的态度,灵活地面对人生。只有这样才会不死抱原有的看法不变。诚然,摒弃偏执似乎不能做到,但克服偏执,做起来就不那么难,随时随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外界已成的状况,我们就能避免更多的挫折和失败,更接近成功的终点。
汉朝陈平,先是为魏王做事,因为犯了错,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他离开了魏王投奔了项羽,结果项羽又不赏识他,他又通过魏无知介绍来到了刘邦身边,刘邦任命他为都尉参乘典护军。周勃等人很不服气地问刘邦:“陈平虽然外表长得好看,但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听说他在家时与他嫂子私通,跑到魏国,魏王不信任他,又跑到楚王那里,楚王还是不用他,现在他又来归附您,您这么器重他,任命他很高的官职,来监督各部将领。我们听说陈平收受将领们送的金钱,谁送得多,他就对谁好;谁送得少,就给予极差的待遇。可见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还望大王明察。”刘邦于是也开始怀疑陈平了,他找来引荐陈平的魏无知,批评他举荐不力,魏无知说:“我推荐陈平,是因为他有才能,可以辅助你成就大业。而您今天问的是他的品行,如果今天有道德非常高尚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决定您命运胜负的能力,您会去用他们吗?现在楚汉相争,我举荐有奇谋异计的人,只是考虑他们的谋略是否对国家有利,而不去考虑他是否与嫂子私通、是否收取了贿赂。”汉王觉得魏无知的话有道理,于是又把陈平找来责问他说:“你侍奉魏王没侍奉好,投奔项王又不长久,现在又来到我这里,守信义的人难道总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回答说:“我侍奉魏王,可是魏王不采纳我的主张,所以我又转投项王。项王不重视、不相信人才,他只看重项姓本家人或他妻子的兄弟。我听说汉王能够量才用人,所以就来归附大王了。我空手而来,不接受金钱,就无法应付日常生活。如果我的计策中确实有大王值得采纳的,您就采纳它们;如果我的计策毫无价值,那么钱都还在这里,我会原封不动地送到官府,请求自动辞去官职的。”汉王于是重重地赏赐了陈平,并升迁他为护军中尉,全军将领都受他监护,众将们再也不敢说三道四了。
陈平后来果然献出了很多妙计,这些计谋都成功地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平定了内乱。后来,陈平被刘邦任命为右丞相。
有些人常常为了无法改变的事实沮丧,其实与其为了固有的事情悲哀,还不如接受它适应它。
这里有一个美国旅行者在苏格兰北部过节的故事。这个人问一位坐在墙边的老人:“明天天气怎么样?”老人看也没看天空就回答说:“是我喜欢的天气。”旅行者又问:“会出太阳吗?”“我不知道。”他回答道。“那么,会下雨吗?”“我不想知道。”这时旅行者已经完全被搞糊涂了。“好吧,”他说,“如果是你喜欢的那种天气的话,那会是什么天气呢?”老人看着美国人,说:“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我没法控制天气了,所以不管天气怎样,我都会喜欢。”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冲突和不顺在所难免,戒除偏执,适应和克制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成功者的箴言。
第十节 平息暴躁,做事要计后果
俗话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暴躁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痛苦和压抑毫无理性的释放。暴躁是在听到不顺耳的话或遇见不如意的事的时候,火气不加克制地喷放。暴躁的人,容易让健康过早地逝去,而且经常表现为精神恍惚、无精打采的状态。平和是化解暴躁的一剂良药,只要拥有了平和,我们就能抚平一颗暴躁心。
暴怒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忙碌和重复的事情,面对无变化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人难免烦躁,从而脾气就随着变坏。然而,一次、两次地爆发后,如果你还不加以克制,那么演变下来,就会养成暴躁的习惯。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因而人生总会有阻力,有逆风,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如爆竹一样炸裂,那么恐怕受伤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毁了前程。
1943年,二战著名将领巴顿在去战后医院探访时,发现一名士兵蹲在帐篷附近的一个箱子上,显然没有受伤,巴顿问他为什么住院,他回答说:“我觉得受不了了。”医生解释说他得了“急躁型中度精神病”,这是第三次住院了,巴顿听罢大怒,多少天积累起来的火气一下子发泄出来,他痛骂了那个士兵,用手套打他的脸,并大吼道:“我绝不允许这样的胆小鬼躲藏在这里,他的行为已经损坏了我们的声誉!”说完气愤地离开……第二次来,又见一名未受伤的士兵住在医院里,顿时变脸,问:“什么病?”士兵哆嗦着答道:“我有精神病,能听到炮弹飞过,但听不到它爆炸。”(炸弹休克症)巴顿勃然大怒,骂道:“你这个胆小鬼!”接着打他耳光,“你是集团军的耻辱,你要马上回去参加战斗,但这太便宜你了,你应该被枪毙,说着抽出手枪在他眼前晃动……”很快巴顿的行为传到艾森豪威尔耳中,他说:“看来巴顿已经达到顶峰了……”狂躁易怒的性格,使本有前途的巴顿无法再进一步,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士兵,不是认真了解情况,加以鼓励,而是大打出手,完全失去了一个指挥官应有的风度修养,破坏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失去了攀上顶峰的机会,为其“遗憾”之余,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有这样一个妈妈,她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当孩子淘气时,她总是大发脾气。可是,她越是发脾气,孩子们就越淘气。她惩罚他们,把他们关在屋里,大声叫骂,激怒不已。她当妈妈,带孩子,就如同带兵打仗一样。她每天重复着大声叫骂,一天天下来,她犹如从战场归来,累得筋疲力尽。
然而,愤怒就是这样捉弄人,孩子们知道淘气妈妈会骂、会惩罚,然而只要妈妈还在骂,他们就继续着他们的淘气。要知道愤怒根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使别人更想控制动怒的人。如果要孩子们说出他们为什么要淘气,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诉你:
“不管我们做什么,哪怕说一句不好的话,做一点点错事,就可以让妈妈气得发昏。就会在屋里给关一会儿,那是无所谓的,因为一会儿我们又自由了,而且又要挨骂了,骂过之后就好了。我们以这么低的代价就在感情上完全控制了她!既然我们对妈妈仅能施加很小影响,我们应多这样逗逗她,看看她会气成什么样。”
我们暂且不管妈妈与孩子谁是谁非,但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活中,不管对什么人暴怒,它只能使对方自行其是。而暴躁脾气的人只能独自忍受因暴躁留给自己的伤害。
暴躁让脾气成为真正的赢家
人生会遇到许多恶意的指控、陷害,如果因为这些而大动肝火,只会让事情越来越不可收拾。所以,生活中,只有能调控自己脾气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人。然而,稍一放纵,你的脾气就可能战胜了你成为了真正的赢家。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美国,有一位很有才华、曾经做过大学校长的人,竞选美国中西部某州的议会议员。此人资历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学多识,看起来很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但是,在选举的中期,有一个很小的谣言散布开来:三四年前,在该州首府举行的一次教育大会中,他跟一位年轻女教师“有那么一点暧昧的行为”。这实在是一个弥天大谎,这位候选人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尽力想要为自己辩解。由于按捺不住对这一恶毒谣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一次集会中,他都要站起来极力澄清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其实,大部分的选民根本没有听到过这件事,但是,现在人们却愈来愈相信有那么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众们振振有词地反问:“如果你真是无辜的,为什么要百般为自己狡辩呢?”如此火上加油,这位候选人的情绪变得更坏,也更加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在各种场合下为自己洗刷,谴责谣言的传播。然而,这却更使人们对谣言信以为真。最悲哀的是,连他的太太也开始转而相信谣言,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被破坏殆尽。最后他失败了,从此一蹶不振。
在战场所向披靡的拿破仑曾经说过:“我就是胜不了我的脾气。”可见,人往往很难战胜自己的脾气。在怒火中烧、一触即发的时刻,是否会想到“脾气来了,福气就没了”的道理。
有一位脾气暴躁的经理,早上一起床,发现快要来不及上班了,便急急忙忙地开着车往公司急奔。
一路上,为了赶时间,这位经理连闯了几个红灯,终于在一个路口被警察拦了下来,给他开了罚单。
这样一来,上班更是要迟到了。到了办公室之后,这位经理有如吃了火药一般,看到桌上放着几封昨天下班前便已交代秘书寄出的信件,经理更是生气,把秘书叫了进来,劈头就是一阵痛骂。
秘书被骂得颇有些莫名其妙的感觉,拿着未寄出的信件,走到总机小姐的座位,照样是一阵狠批;秘书责怪总机小姐昨天没有提醒她寄信。
总机小姐被骂得心情恶劣之至,便找来公司内职位最低的清洁工,借题发挥,对清洁工的工作没头没脑地又是一连串声色俱厉的指责。
清洁工底下,没有人可以再骂下去,她只得憋着一肚子闷气。
下班回到家,清洁工见到读小学的儿子趴在地上看电视,衣服、书包、零食,丢得满地都是,当下逮住机会,便把儿子好好地修理了一顿。
儿子电视也看不成了,愤愤地回到自己的卧房,见到家里那只大懒猫正盘踞在房门口,儿子一时怒由心中起,立即狠狠地踢了一脚,把猫儿给踢得远远的。
猫儿无言,成了发泄的工具。
由此我们看到脾气暴躁的人,容易迁怒周遭所有的人、事、物,这是自古而然的,所以孔子才会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控制自己的暴躁,不要怒火中烧
能够自我控制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脾气的好坏,全在自己。只要懂得克制,脾气这匹烈马就会被紧紧牵住,无法脱缰招惹是非。但克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真正的良药在于拥有一个平和的心灵,只有平和才是脾气最好的转换器。
乔治·罗纳在二战期间被迫逃往瑞典,之前他曾在维也纳当过很多年的律师,人生阅历和生活阅历都很丰富。到了瑞典,他已身无分文,他必须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他学过好几种外语,既能说又能写,因而他想到一家进出口公司找份秘书工作。他给很多公司写信,表明了自己的想法,绝大多数公司回信告诉他,现在处于战争时期,他们不需要这类职员,不过他们已把他的名字存入档案。
其中有一封回信这样写道:“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错误,你既错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需要,我也不会请你,因为你甚至连瑞典文都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字。”
乔治·罗纳读完这封信后怒火中烧,他简直要疯了。这个人也太讨厌了,自己的瑞典文写得狗屁不通,错误百出,还有资格指责别人,太狂妄了。于是他也写了一封信,想气气那个讨厌的家伙。
他转念又想:等一等,我怎么知道这个人说得不对呢?我学过瑞典文,可是它不是我的母语,或许我真犯了很多我不知道的错误。如果这样的话,我想找到一份工作,就必须努力学习。这个人可能帮我一个大忙,尽管他本意并非如此。他用这种难听的话表达意见,或许自有他的道理,我应该写封信感谢他一番。于是,他写了一封感谢信。
后来,他竟然被这家公司聘用了。
平息了怒火,换回了前程,有这样一种交换,你又何必抱着暴躁死守不放?
汽车大王享利·福特的发迹就源于他的自我克制。
在亨利·福特还是一个修车工人的时候,有一次刚领了薪水,兴致勃勃地到一家他一直十分向往的高级餐厅吃饭。年轻的亨利·福特在餐厅里呆坐了差不多15分钟,没有服务生过来招呼他。最后,餐厅中的一个服务生看到亨利·福特独自一人坐了那么久,才勉强走到桌边,问他是不是要点菜。
亨利·福特连忙点头说是,只见服务生不耐烦地将菜单粗鲁地丢到他的桌上。亨利·福特刚打开菜单,看了几行,就听见服务生用轻蔑的语气说道:“菜单不用看得太详细,你只适合看右边的部分(意指价格),左边的部分(意指菜名),你就不必费神去看了!”
亨利·福特惊愕地抬起头来,目光正好看到服务生脸上满是不屑的表情,当下使得亨利·福特非常地生气。恼怒之余,不由自主地便想点最贵的大餐。但转念,又想起口袋中那一点点可怜微薄的薪水,不得已,咬了咬牙,亨利·福特只点了一个汉堡。
服务生从鼻孔中“哼”了一声,傲慢地收回亨利·福特手中的菜单。
在服务生离去之后,亨利·福特并没有因为花钱受气而继续恼恨不休。他反倒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为什么自己总是只能点自己吃得起的食物,而不能点自己真正想吃的大餐。
亨利·福特当下立志,要成为社会中顶尖的人物。从此之后,他开始朝梦想前进,由一个平凡的修车工人,逐步成为叱咤风云的汽车大王。
人生需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要做到处颓势不倒,处逆境不躁,心静若止水才能明察秋毫。静如止水还要守住一份寂寞,忍耐一份孤独。不要随波逐流,别人做成的事,你不要羡慕,因为你不一定能做。守住自己擅长的领域,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纷扰打乱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