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三章 宠辱两忘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① 宠:得宠。辱:受辱。

② 贵:重视。

③ 下:卑下。

④ 及:等到,在这里含有假设之义。

⑤ 若:即“乃”,古声韵中“若”、“乃”相同,在这里为才可以的意思。寄:寄托,交付。

⑥ 托:委托。

【今译】

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一般,重视大的祸患就如同重视身体一样。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很惊恐,失去它时也很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没有了这个身体,我又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在意天下的人,才可以将天下交付给他;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天下的人,才能够将天下委托给他。

【解析】

宠辱不惊

在这一章,老子谈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面对宠辱,另一个是如何看重自己的身体,其实也可以说成是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之中的荣辱得失。

老子解释了“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说,得宠是卑下的,这乍听起来令人难以理解,因为受宠是被别人看重的表现啊,怎么会是卑下的呢?原因就在于关系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所谓“宠”者,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而下对上,无论怎样爱戴,都不能叫做“宠”。在古代,“宠”又特别用于皇帝对他人的赏爱,还有一个与“宠”很相近的词叫做“幸”,皇上去某地,或者宠爱某人,就叫做“幸”,而“宠”、“幸”二字也经常连用。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体察到,受宠或得幸是被动的,只有地位在上者对自己给予青睐,自己才能够得到宠幸,说到底,得宠是一种接受施与的关系,而一谈到施与,也就有失平等了。

谈及“宠幸”,在古代用到这一词语最为频繁的可能也就是皇帝的那些妃嫔们。皇帝往往有着数量众多的妃子,但是他不大可能对每个人都平等待之,其中必然有某些人得宠,而又有某些人不得宠,还有某些人既得宠而又失宠。由此,得宠者荣耀加身,而不得宠者则会成为冷宫怨妇。当年,杨贵妃受到唐玄宗的宠幸之后,杨氏一家都受到封赏,杨贵妃的父亲追封为太尉和齐国公,叔叔擢升为光禄卿,母亲封为凉国夫人,大姐、三姐和八姐分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族兄杨、杨和杨钊(即杨国忠)分别封为鸿胪寺卿、御史和右丞相。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杨家一时荣耀无比。到马嵬兵变之时,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赐死,一家人多数落得可悲下场。一荣一辱,真是天差地别,但是,这荣辱皆不由己。

白居易还在诗中也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说明后宫妃嫔众多,而得宠者实为寥寥,一人得宠的背后,是三千佳丽的遭受冷落。极少数的得宠者是幸运的,然而绝大多数的未得宠者则是十分不幸的。与白居易同时期的诗人元稹有一首题作《行宫》的诗,诗中写道:“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些宫女们在自己最为美好的青春时节被送进宫掖,可是入宫之后得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白居易的另一首名作《上阳白发人》的诗中窥见一斑:“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这些当年“脸似芙蓉胸似玉”的如花少女们,只得在禁闭的宫中日复一日、空虚寂寥地枉然度过自己宝贵的一生。她们固然不愿就这样毫无意义地令自己“红颜暗老白发新”,可是她们对此是无可奈何的,因为她们是没有条件施宠于人,自身只是可怜地等待着他人宠幸的被动者,她们的命运是掌握在别人的手中的。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宠为下”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老子提倡出世,看淡世俗荣耀与耻辱。在《庄子·徐无鬼》中,有这么一段话。徐无鬼靠女商的引荐得见魏武侯,武侯慰问他说:“先生一定是极度困惫了!为隐居山林的劳累所困苦,所以方才肯前来会见我。”徐无鬼说:“我是来慰问你的,你对于我有什么慰问!你想要满足嗜好和欲望,增多喜好和憎恶,那性命攸关的心灵就会弄得疲惫不堪;你想要废弃嗜好和欲望,退却喜好和憎恶,那么耳目的享用就会困顿乏厄。我正打算来慰问你,你对于我有什么可慰问的!”武侯听了怅然若失,不能应答。

老子讲的是“宠辱若惊”,而实际上要告诫人们的是“宠辱不惊”。为什么应当做到“宠辱不惊”呢?因为宠和辱都是外在的,无论是得到了宠爱,还是遭受了侮辱,都只意味着他人对待你的态度而已,于你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变,而对你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呢?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如何,而是你自身所具有的真实价值的高低。一个人最高的满足不是从外获得的,而是得自于自己的内心。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十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五个层次。若经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五个需要层次中,前四种需要大体上是通过外在的关系而获得的,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源自于一种内在的体验。什么叫做“自我实现”呢?“自我实现”说的不是自己想要拥有多少财富,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然后自己获得了,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不叫做自我实现,这只是满足了自尊。那么,真正的自我实现是什么呢?它指的是当一个人自身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的时候在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生命的满足感。马斯洛为此特别提出了“高峰体验”,所谓“高峰体验”,指的是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而超然的情绪体验。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自我,更深刻地说,是最接近其真正的自我,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或特质的顶点,自我的潜能发挥到了最大的程度,另外,获得了高峰体验的人,或者说达到了自我实现的人,会更少地关注物质财富和地位,他们更可能去寻找生命的自在意义。通过马斯洛的理论来反观老子对于宠辱的敝弃,就可以更加明了,为什么说宠和辱都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菜根谭》中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可以说深得老子思想的精髓。

要有忘我之心

与“宠辱若惊”相并列,老子又讲了“贵大患若身”。“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没有了这个身体,我又会有什么祸患呢?乍看起来,这说的似乎是废话,一个人连身体都没有了,还会有什么大患、小患的呢?可再一琢磨,老子说的并不是那么回事。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没有身体的,没有了身体,这个人又如何存在呢?其实,这里的“无身”并不是指没有身体的意思,而是指的“忘我”,是忘却掉自己身体的存在。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所提到的“无己”、“无功”和“无名”,就相当于老子所讲的“无身”,在老庄看来,“至人”、“神人”、“圣人”,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进入了这一境界之后,也就无所谓荣辱,无所谓有患与否了。

其实,世人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多嗜好和烦恼,都是因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古人告诫我们:“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意思是说,“假如已经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知道物的可贵呢?”“假如能明白连身体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拥有,那么世间还有什么烦恼能侵害我呢?”这个说法,是对老子大道的领悟,堪称至理名言。

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指出:中国传统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问,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做起事来,“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处于功利境界的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处于道德境界的人,就会考虑到社会的利益,会“正其义不谋其利”,所做的各种事情都是符合社会道德的。处于天地境界的人,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这种境界已经超越了道德。生活在道德境界的是贤人,而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则是圣人,也可以叫做至人、神人,这样的人,就已经是无身、无己、无功、无名的了。而成为圣人,正是人生的最高成就,也是哲学所要完成的最为崇高的任务。换一种角度说,天地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

最后,老子说道:“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啊,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在意天下的人,才可以将天下交付给他;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天下的人,才能够将天下委托给他。《庄子·让王》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国和魏国争夺边境上的土地,子华子就拜见韩国的昭僖侯,昭僖侯正为此而忧心如焚,寝食难安。子华子对昭僖侯说:“如今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来到你面前来书写铭誓,誓语说:‘如果左手抓取东西,那么右手就被砍掉;如果右手抓取东西,那么左手就被砍掉,不过抓取东西的人一定会拥有天下。’君侯会抓取吗?”昭僖侯说:“那我当然是不会抓取的。”子华子说:“很好!由此来看,两只手臂比天下更为重要,而人的自身又比两只手臂重要。韩国比起整个天下实在是很微小的,如今两国所争夺的土地,比起韩国来又更是微不足道的了。你又何苦愁坏了自己的身体、损害着自己的生命而去担忧那边境上的弹丸之地呢?”昭僖侯听了这话,豁然开朗,欣喜地说道:“说得好!劝我的人那么多,还从没有一个人说过如此高明的言论啊。”于是,昭僖侯果断地放弃了与魏国的边境争执。

其实,世事变幻无常,不论官位、财富、权势都是如此,即使是自己的四肢躯体也属于上天赋予我们的形体,假如我们超越一切物相来看客观世界,不论是父母兄弟等骨肉至亲,还是天地间的万物都和我属于一体。一个人能洞察出物质世界的虚伪变幻,又能认得清精神世界的永恒价值,才可以担负起救世济民的重大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人世间一切困扰你的枷锁。

【从政之道】

林则徐进抚衙

大家都十分熟悉“虎门销烟”这段历史,而主持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则备受人们的敬重和景仰。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出生时家境贫困,但父亲是个读书人,所以林则徐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更加上天性聪颖,因此少小之时学业就十分优异。考中举人之后,22岁的林则徐应房永清之聘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

一天,房永清突然接到福建巡抚发来的加急公文,通令拿办作恶多端的大盗林则徐。房永清大吃一惊,因为他此前就与林则徐相熟,对林则徐的人品非常了解,怎么向来堪称道德楷模的林则徐一下子就成了盗贼呢?尽管带着这样的怀疑,但是巡抚的命令不可违背,然而他还是不忍心将林则徐关押入狱,于是就亲自去告诉林则徐,想让林则徐赶紧逃跑。可令房永清没有想到的是,林则徐对此处之泰然,他说,自己即使跑了,不还是要被抓回来的吗?更关键的是,自己无罪,又何须逃跑呢?因此,房永清就带着林则徐一同去面见巡抚。不想,福建巡抚张师诚见到林则徐,毫无动怒之意,反而是热情地迎接了他,并且拿出了一份新年贺禀,问是不是林则徐所写。

原来,张师诚在各地属僚发来的新年贺禀中见到林则徐写的这一份文辞和义理都远超出众人之上,于是引发了招此人进抚衙效劳的想法。为了考验一下林则徐的胆量,张师诚就虚拟了一道逮捕令,看一看林则徐会不会就此被吓跑。令他欣喜的是,林则徐没有让他失望,由此看来,这个年轻人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襟怀磊落,胆气不俗,的确是一个可塑之才。从此,林则徐就转到了抚衙工作。

到了年底的时候,巡抚也需要写贺禀给皇帝,而在张师诚这里,这一任务就由林则徐来承担。林则徐为了赶回家乡与母亲一起过除夕,就抓紧时间将文稿赶制了出来,尽管是提前完成的,但是却没有丝毫的马虎。可张师诚看过之后,却略略地改动了几个字,又让林则徐重写一份。其实,那几个字根本无关紧要,改了之后也并不比原来的字样高明,但巡抚的旨意,身为属员的林则徐不便违抗,于是就连夜又将贺禀重写了一遍。天亮之时,张师诚看到了新誊写过的贺禀,颇为高兴,并且深切地赞许说:“你今后一定会比我发达得多,可谓前途无量啊,我愿意把我的子孙托付给你。”

因为要重写贺禀,林则徐回家的日期就被耽搁了一天,所以他在路上就更是焦灼得很,不知母亲会如何惦念,可是当他到家之后,却发现母亲的心情很平静,似乎他的晚归完全在母亲的意料之中。原来,张师诚昨天就已经派人送信说,林则徐要迟一天才可回来,并且还送了二百两银子给林母。林则徐这时才知道,改写贺禀的事情,又是巡抚对自己的一次考验。

苏轼在论说汉朝开国名臣张良的《留侯论》一文中说了这样的一番话:“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从上面两件事中可以看出,林则徐就是这样一个“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后来,果然如张师诚所言,林则徐不久即考中了进士,此后不断得到擢升,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并且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官阶之显贵、身份之荣耀已可谓人臣之极。

【为人之道】

以酒色自戕的咸丰皇帝

清朝的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但是到了道光晚年的时候,前三个儿子都已经先他过世了,而后三个儿子年龄还都很小,五阿哥又过继给了亲王绵恺,这样,实际上可以立为储君的就只有四阿哥奕和六阿哥奕。为了考验这兄弟两个,道光就选了一日,令他们到南苑骑射,从而比试一番。在个人能力上讲,奕是高过奕的,射猎也是他的所长,一天下来,获得的猎物颇为丰富,道光见了,非常高兴,觉得奕确实有本领。再看奕呢?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怎么会这样呢?是他连一件猎物都打不到吗?奕的射猎虽然不是很佳,但也还并非无能到此种地步。

原来,他的老师杜受田知道奕的射猎本领不如奕,如果正面交锋,奕肯定是要吃亏的,于是他就逆其道而行之,索性让奕什么也别打,就空着手去见道光。道光一见奕这个样子,很不高兴,就质问他:“你这是怎么回事啊?”奕赶忙很谦恭地回答道:“父皇常教导儿臣要以仁爱治天下,方今之时,春光正好,也是很多母兽孕育幼仔的季节,如果将它们射杀了,那么尚未出生的幼仔也会跟着一同死去啊,因此儿臣实在是有所不忍。”要说这一招,说它高明也可,说它拙劣也不为过,因为一方面,这避免了显露自己的短处,而显扬了自己的长处;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呢,这无非就是一种掩饰自身无能的小把戏,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的,到底效果如何,还是要取决于用在谁的身上。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于这番言辞,道光皇帝是深以为然的,觉得还是四阿哥奕更富仁悯之心。

此后又有一次,道光皇帝在生病的时候分别召见了这两个皇子,对他们说自己已经年迈,恐不久于人世,将来的大清江山,就得交付给他们兄弟了,然后向他们考问治国之策。奕是先被召见的,面对父皇的提问,就将自己平时所学的满腹经纶很好地发挥了一番,说得头头是道,讲得滔滔不绝,充分地显露出了自己不凡的见识。而后奕进见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呢?他的老师杜受田又将秘诀传授给了奕。原来,奕不仅武功不如其弟奕,在文才上较奕也是有所逊色的,这样,如果进行正面的较量,奕还是得甘拜下风,但是杜受田有对策,皇帝大人不是欢喜仁悯之心吗,那好,就来个对症下药。这样,奕在面对道光皇帝之策问的时候,不是口若悬河,极力表现自己的治国才能,而是痛哭流涕,哑然失声。道光对此感到惊异,奕就对父亲说:“儿臣只希望父皇永寿康宁,方才听到父皇倾诉老病之意,心中悲不能止!”这又令道光非常地感动。

经过这两番较量,道光皇帝终于决定密立奕为储君。1850年,69岁的道光皇帝驾崩, 20岁的四皇子奕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丰。然而,道光皇帝经过深思熟虑而慎重选择出来的新君在继位之后的表现却颇令国人失望。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这十一年间,大清王朝呈现出一派江河日下的景象。诚然,在咸丰继位之时,帝国的盛世就早已成为记忆中的怀望之景,当时的大清国已是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之中,但是咸丰统治时期,却令这个国家败落的程度加速了许多。咸丰一朝,内部,有太平天国在席卷着大清的东南半壁江山;外部,有一群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列强,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对中国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前后持续四年,国都北京一度失陷,英吉利和法兰西军队的铁蹄在大清皇都纵横蹂躏,同时,俄国从中渔利,鲸吞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然而,在国家面临如此危厄的时刻,咸丰皇帝又在做些什么呢?

其实,在这种忧患的格局之下,咸丰在新莅天下之时,是寄予了励精图治的殷切希望的。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衰微已久的国势决非三日五日可以扭转得了的,加之咸丰自身的个人能力又很有限,在执政之后不久,就感觉到自己对于国家的危难之局没有挽救之力,于是很快就心灰意冷,由励志图强转为纵情享乐了。

当英法联军进军北京之际,咸丰皇帝没有号召京城军民,众志成城,共同保卫自己的国家和首都,他没有留下来坚持抵抗,而是早早地以“巡狩”为名逃到了热河行宫,也就是现在的承德避暑山庄。到了承德之后,咸丰也没有组织将士,积极商讨御敌之策,而是尽情地沉湎于酒色享乐。看一看咸丰“巡狩”所携带的最为重要的随行人士是哪些呢?是宫女和戏班,咸丰就是这样每日纵肆于美色丝竹的梦乡之中。不仅如此,他还酗酒无度,几乎是每日必饮,而每饮必醉,醉后还要闹得不可开交。此外,他还吸食鸦片。如此折腾自己,身体还能好得了吗?因此,虽然清廷屈辱求和,外国军队不久就撤出了北京,但是咸丰皇帝还没有来得及返回皇宫,就在热河行宫一命呜呼了。咸丰皇帝撒手西去之后,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留给了他六岁的小儿子,也将一个风雨飘摇、破败不堪的国家留给了多灾多难的国人。

老子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一个爱惜自己身体的人,才可能爱惜天下,才可以将天下交付给他,而视咸丰皇帝以酒色自戕的行为,我们就更可以体会到老子此言的寄意之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