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通历史典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人物篇(3)

励精图治: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又称唐明皇,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0年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改年号为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黄袍加身: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代开国皇帝,祖籍涿州,生于河南洛阳,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公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即帝位,国号宋,定都开封。

他用各个击破、先南后北的战略,先后攻灭后蜀、南汉、南唐等诸国,加强对契丹的防御;杯酒释兵权,削弱禁军将领和藩镇兵权;派文臣代军人掌握地方行政,遣使臣掌握地方财政;分散宰相权力;兴修水利等。他的政治措施加强了专治主义集权的统治,基本上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他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方针,对形成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影响。

契丹英雄:辽太祖

辽太祖阿保机(872—926),耶律氏,汉名为亿,是辽王朝的创建者。他出身契丹贵族,公元907年被推为可汗,统一契丹八部,控制邻近的奚、女真等族。他采纳汉族士大夫建议,推翻选举可汗制度,于公元916年自立为帝,国号契丹,定年号为神册,建都临潢(今内蒙巴林左旗)。在位期间,他改革习俗、筑城堡、发展农商,创制契丹文字和成文法典,并先后攻取营、平等州及渤海。这对契丹封建化过程的推进及历史发展有重大意义。

女真英雄:金太祖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068—1123),汉名为旻(mín),因此也称完颜旻,金王朝创建者。1113年任女真族部落联盟酋长。次年率兵反辽取胜。1115年元旦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他推行“猛安谋克”制度,命人创制女真文字。1120年与北宋订“海上之盟”,夹攻辽国,夺辽大片土地。这对女真族历史发展有重大意义。

射雕英雄: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开国君主,名铁木真,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1206年被推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建立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制定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改变诸部长期混战的局面。即位后,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1226年,他率兵南下进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灭西夏,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族交往日益密切的客观趋势,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有为天下: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即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继承蒙古汗位。1264年,迁都大都(今北京)。1271年,正式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他在位期间,任用汉族官僚,注意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重视农业,设置司农司,劝课农桑,还设置河渠司,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他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使元代社会矛盾一直都很尖锐。

平民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至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朱元璋自幼穷苦,曾为地主放牛,相传还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任吴国公后击败陈友谅为吴王。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定国号为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一代雄主: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即位后年号永乐,世称永乐皇帝(1402—1424年在位),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自幼习练兵事,渐通经史兵法。1370年封燕王,1383年就藩,拥有重兵,镇守北平(今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卒,皇太孙朱允炆嗣帝位后削藩,危及燕王。1399年7月,朱棣为夺帝位,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号称“靖难”之师。于1402年6月南渡长江,攻取京师(今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帝位。为巩固政权,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朝臣,并株连亲朋,史称“壬午之难”。同时削藩,加强中央集权。1421年,迁都北京。

朱棣在位期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戎马生涯:努尔哈赤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满族,爱新觉罗氏,生于女真贵族家庭。八旗兵创建者和统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努尔哈赤花了三十年时间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落,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但是他不满足偏于一隅之地,逐鹿中原成为他的理想。1618年,他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努尔哈赤戎马生涯四十多年,创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八旗兵,培养出一批统军有方的将领。他常亲自率军征战,指授方略,强调以智取胜,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以少克众的著名战例。其军事思想对后来也有较大影响。

失意一生:顺治

清世祖顺治皇帝(1638—1661),名爱新觉罗·福临,是皇太极第九子,其母为永福宫博尔济吉特氏庄妃,即孝庄皇后。1643年承袭父位,时年6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1644年改年号为顺治。9月自盛京迁都北京。福临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他于1651年亲政。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尽管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在与朝中反对汉化的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政治和爱情的失意,使他英年早逝。历史上关于他的死存在多种说法,更为他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千古一帝:康熙

清圣祖康熙(1654—1722),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8岁登基,10岁丧母,在其祖母孝庄太后的教导下长大成人。他虽年幼,却年少老成,16岁便铲除了鳌拜,继而平定三藩叛乱,稳定了西南边陲;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收复台湾,扩大了大清的版图;北拒沙俄,签订了《尼部楚条约》;西征蒙古,进一步稳定了大清的西北疆土。

康熙大帝好学上进,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崇尚节约。他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由于他的文治武功,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

十全老人:乾隆

清高宗乾隆(1711—1799),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后禅位于十五子颙琰(yóng yǎn),即嘉庆帝,自己成为太上皇,他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化修养很高,作诗多达四万首。乾隆也认为自己在军事上颇有成就,因此自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

乾隆即位后,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平定蒙古、新疆地区的叛乱,完善治理西藏,修建海塘,并主持编撰《四库全书》。但是其晚年好大喜功,任用大贪官和珅,大兴土木,又六下江南,耗费国家大量人力物力,整个清王朝也在乾隆末期由盛转衰。

末代皇帝: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于1908年至1912年在位,年号宣统。3岁登基,由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在张勋复辟期间,复位5个月后再次退位。1932年在日本扶持下,执政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自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满洲国执政,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1945年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1959年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

兵家武将

兵圣:孙武

孙武(约前535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齐国贵族、将门之后,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年轻时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约公元前517年,孙武因不堪齐国攻争频仍,于是离开故乡千乘,南下吴国,并在吴国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胥,自此成为莫逆之交。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顾孙武劝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结果大败,气愤病死。孙武及伍子胥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并助夫差成功大败勾践,报仇雪恨。相传孙武晚年退隐江湖,并以其战争经验改良《孙子兵法》,使之成为一代巨著。

奇谋战圣:伍子胥

伍子胥(?—前484)名员(yún),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性格刚强,青少年时,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励农商以充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他与孙武等制定先西破强楚,以解除对吴国的最大威胁,继南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春秋末期吴国的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

罕见智士:范蠡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虽然有圣人之资,但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不为世人所识。他于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二十多年,终使勾践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尽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为“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将门之后:孙膑

孙膑(?—前316),本名不传,今山东鄄城人,孙武后代,战国时期军事家。少时孤苦,年长后与庞涓师从鬼谷子学习《孙子兵法》,显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诱他到魏,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在马陵之战中,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相传他晚年找了一处清静的地方,总结、研究早年所学兵法知识和自己的作战经验,撰成《孙膑兵法》89篇,另附作战图4卷,但已失传。

身系存亡: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时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李牧、白起、王翦)。廉颇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为人也襟怀坦白,敢于知错就改。在秦赵长平之战中,因赵王轻信秦国的“反间计”,被夺走兵权。赵王任用只会空谈的赵括,致使赵军大败。十多年后,赵国亡。

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衰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