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散文卷(2)
【解题】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集结。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战国著名思想家。在人性方面,他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注释】
[1]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适合出兵打仗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有利条件;人和指人心的团结与和睦。
[2]城、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内城和外城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因此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兵革:兵器和铠甲。
[4]委:放弃、弃城。
[5]域民:限制百姓。域,本指界限,这里引申为限制。
[6]畔:同“叛”,背叛。
[7]有:要么。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1]之中,傅说[2]举于版筑[3]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5]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7]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8]于虑,而后作;征[9]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题】
这是《孟子》一书中最能激动人心的一章,内容丰富,说理深刻,行文优美,语言凝练,堪称古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1]畎亩:田间地头,意为农民。
[2]傅说:商王武丁时的大臣。傅说是囚犯,被指派修筑城墙,后来武丁发现他有大才,便立即破格重用了他。
[3]版筑:一种筑墙工作,指在两块墙板中填入泥土夯实。
[4]胶鬲:曾以贩卖私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没有得到重用,后来辅佐周武王成就大业。
[5]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楚王发现他有大才后,任命为令尹。
[6]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期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听说他的才名后,用五张羊皮把他买了回来,并重用了他。
[7]曾:同“增”,增加。
[8]衡:通“横”,堵塞。
[9]征:表征、表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1],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2]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3],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4]之教,申[5]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6]不负戴[7]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8],途有饿莩[9]而不知发[10],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11],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题】
这一章历来被学者看做是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施政宣言,中心思想是如何施行仁政,如何由仁政而王道。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在施行仁政和王道时的具体措施,与早期儒家“先富后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注释】
[1]洿池:地面低洼处形成的水池,这里指养鱼的池塘。
[2]斧斤:泛指斧头等伐木、砍柴的工具。
[3]畜:家畜。
[4]庠序:商朝把乡村的学校称之为“序”,到了周朝又称之为“庠”,都指的是乡村的学校和小私塾等。
[5]申:反复告诫。
[6]颁白者:指头发花白的老人。颁,通“斑”。
[7]负戴:肩扛头顶。
[8]检:收敛、约束。
[9]饿莩:即饿殍,指因饥饿而死的人。
[10]发:指发放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灾民。
[11]罪岁:归罪于年成。
孟子谓宋勾践[1]曰:“子好游[2]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4]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题】
孟子在同别人谈到士应加强道德情操的培养时指出:士人在穷困时能够不丢掉义这个道德规范,所以能自得其乐;在得志时不偏离道这个行为准则,所以使百姓不至感到失望。古代的君子,得了志,恩泽普遍施加到百姓;不得志,也能自修自身品德,以此表现于世人。穷困时搞好自身的品德修养,得志时便兼善天下。
【注释】
[1]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
[2]游:游说。
[3]嚣嚣:安然自得的样子。
[4]得己:自得。
景春[1]曰:“公孙衍[2]、张仪[3]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解题】
这一章是围绕着“什么人才算是大丈夫”这个概念展开的。孟子认为作为大丈夫,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和“与民由之”的伟大志向;二是要有坚持这一伟大志向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注释】
[1]景春: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2]公孙衍:号犀首,魏国人,著名的说客,曾经担任过五个国家的相国。
[3]张仪:魏国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连横”,一生致力于游说各诸侯国服从秦国。
大学(节选)
春秋·曾子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解题】
大学是“四书”之一。“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本篇选录的部分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既是全文的宗旨,也是儒家教学的目标。
【注释】
[1]道: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使彰明、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即光明正大的品德的意思。
[3]亲民:使人弃旧图新、从善如流。
[4]知止:知道目标的所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题】
本篇选录的部分,提出了儒家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为儒家为古时知识分子设立的人生追求阶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心理。
【注释】
[1]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身心品行。
[3]致其知:使自己获取知识。
[4]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墨子》二则
战国·墨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1],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解题】
《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其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墨子名翟,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为极”。
【注释】
[1]兼相爱:互爱互助。
《中庸》一则
战国·子思
子曰:“好学近乎知[1],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解题】
《中庸》是“四书”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后裔子思修改整理而成。《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注释】
[1]知:通“智”。
《礼记》二则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1],教学为先。《兑命》曰[2]:“念终始典于学[3]。”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5]也。《兑命》曰:“学学半[6]。”其此之谓乎!
【解题】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本篇作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不像白纸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
【注释】
[1]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2]兑命:《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兑命》。
[3]念终:始终想着。
[4]困:疑惑、迷惑。
[5]长:促进。
[6]学学半:前一个“学”的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的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荀子》三则
战国·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哀公》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荀子·不苟》
【解题】
《荀子》是荀子作品的集结。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劝学(节选)
战国·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故不积跬步[2],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3]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4],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5]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题】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注释】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到达很高的精神境界。得,获得。
[2]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两脚为“步”。
[3]骐骥:骏马。
[4]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5]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螯:蟹钳。
《孙子兵法》二则
春秋·孙子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解题】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淮南子》二则
夫大寒[1]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2];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3]。
【解题】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因此而得名。
【注释】
[1]大寒: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那时天气是最冷的时候。
[2]莫服、莫乘:没有人佩带、乘坐。
[3]不为莫知而止休:不因没有人知道而停止,是说君子行仁义之事不求名、不避宠。
过秦论(节选)
西汉·贾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1],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2]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3]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4]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5],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6]而七庙隳[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