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为政以德,众星拱之
《为政篇》主要讲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以及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同时对孝、悌等道德范畴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立业德为主,修身德为先。以德修身,以德为政,政通民惠,则如同北极星独立苍穹,满天星辰拱之环绕而熠熠生辉。
为政贵在立德,做人同样德行为贵。良好的品行可以成就幸福的人生,用有限的生命实现无价的生命内涵。
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古语译读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古语智慧
为政者能实行德治,就如同照彻黑暗夜空的北极星,臣民都将紧随在其左右。德政的建立在客观上能促进政治的安定祥和,有益于百姓的生产生活。这样的为政之德也是大众所翘首期盼的,这也是千年前儒家所主张的以道德教化的治国原则。但是,结合当今的情况来看,德治只能算是治国原则中的一种,同时予以法治,才可以使社会变得民主、平等、和谐。
把这句话引申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组织,必须首先身体力行,成为下属的表率;同时要明白这个团队的使命和任务并且坚定不移地履行,就像天空中的北极星,永远处在应在的位置。
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古语译读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其中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古语智慧
孔子所讲的“思无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即《诗经》的创作表现了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了“文以载道”,因此在客观效果上才体现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二是思想上,虽然《诗经》中绝大部分写的都是男女情爱之事,但是内容却是纯真无邪的。
诗之言,凝练精准;诗之意,博远精深,言近而旨远。德之所立,在于思想的升华,在于淘洗心底的杂质,涤荡去心中欲望的邪念,使自己的思想纯正。因此,多读思想纯正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陶冶情操,拂拭心灵。
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古语译读
孔子说:“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古语智慧
孔子的这种“政”“刑”“德”“礼”的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是非常适合的。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就是“政”和“刑”,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具备的。但同时,因为管理的对象是人,所以如果仅仅依靠“政”和“刑”去管理人,肯定是行不通的。西方的许多管理学家很早就已经开始反思这个问题了,我们在借鉴其成功之道之时却不知道,其实,我们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种管理思想,即孔子所讲的“德”和“礼”。因此,多读一读先贤的著作,管理者可以从中体悟到许多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当然,先贤的思想并不仅仅只限于管理,还有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技巧等着我们去细细探寻。
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语译读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完全成熟。到四十岁,已经不会陷入迷惑了。到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到六十岁,已经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古语智慧
孔子用寥寥数语就概括了自己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从孔子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以完善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只有将这两点奉行到底,才有机会成为一个在道德修养上有所建树的人。
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古语译读
孟懿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孝道,我回答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时,依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后,依照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古语智慧
生老病死,生命轮回,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带我们来到这个五彩纷呈的世界。敬事父母,义不容辞。父母有生之年当尽孝养之心,终老殁世之时当行祭祀之礼,缅怀之意。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孝敬父母的“无违”。这里面有正反两层意思:一是我们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让父母生气伤心;二是在侍奉父母的时候也要运用一些智慧,比如说在父母有过错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迎合,而应该善意地提醒,以避免父母做出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这样才是对父母真正的“无违”。
人物链接
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鲁国的大夫,孟孙氏是鲁国三家掌握实权的大夫之一,另外两家是季孙氏和叔孙氏。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6岁。
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古语译读
孟武伯请教孝道。孔子说:“要使父母只担心儿女的疾病,不必为其他方面的事担忧。”
古语智慧
从表面文字看来,孔子的这个回答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稍加体会,我们就能明白孔子的这句看似答非所问的话其实蕴含着一个至深的道理。
孔子并没有直接说,孝就是善待父母,尊敬父母,供养父母,而是从生活中一个细节入手,体现出了孝的本义:想知道什么是孝吗?只要想一想你生病的时候父母为你担忧的心情,你就会知道答案了。也就是说,所谓孝在乎的不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而是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然后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就可以了。这种心情每个人都应该深有体会:当年幼的我们因生病躺在病床的时候,父母总是会满怀爱怜地给我们喂汤喂药,给我们讲故事,答应我们一些过分的小要求……这一幕幕温馨的场面,不是时常会在我们的脑际萦回,在文学家的笔端流淌吗?记得这些,然后以同样的心情和行动去回报父母,这就是孝了。
人物链接
孟武伯:名彘(zhì), “孟”是姓氏,“武”是谥号,“伯”则是指他的排行。他是孟懿子的嫡长子,鲁国“世家公子”。
七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古语译读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道,只看作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其实,就是犬马也都能得到喂养。如果对父母缺乏敬爱之心,那供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古语智慧
孔子的这段话说出了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看一个人孝顺与否,主要是看他在父母年老的时候能不能赡养他们;第二,赡养父母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只是像饲养犬马那样停留在给予温饱的程度上,是不能算作孝的,也就是说,赡养父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在里面,那么就不是完整的孝道。
可惜的是,当今社会许多人对待父母的态度都极其冷漠,逃避赡养义务的人大有人在。如果实在逃不了,也仅仅是供父母以物质需求,在情感上却十分吝啬,不与父母沟通情感这样的赡养只能是片面和残缺的。想想我们小时候,父母是怎样呵护我们,陪伴我们,宠爱我们的?如果我们能做到父母对我们的万分之一,对父母来说也称得上是极大的安慰了。而这,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孝。
人物链接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也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八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
古语译读
子夏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孝道难就难在子女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仅仅碰到事情由子女效劳,遇到好吃好喝的,让年长的享用,难道这样就算尽孝道了吗?”
古语智慧
民谚道:“久病床前无孝子。”病榻前侍汤奉药的孝子大多会在时间的消磨中感到疲惫,于是眉头便开始紧蹙,声嗓便开始粗大,心头也会随之滋生出厌倦和逃避。要知道,所谓孝,并不仅仅在于供养父母吃喝,帮助父母办事,还在于对待父母的态度。例如,当我们下班回到家,感觉很累,这时候父亲让我们去给他倒一杯茶,或许我们会照做,但是把茶端过去的时候,却大多会沉着脸,语气生硬地说:“喝吧。”在我们这样的态度下,试想父母心里该是何种感受?伤心、难过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孝敬,孝敬,没有敬,怎能算得上是孝呢?
人物链接
颜回: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春秋末鲁国人。为人谦逊好学,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不幸早逝。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九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古语译读
孔子说:“我整天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反问,像个愚钝的人。等他退下去,我考察他与别人私下的讨论,却也能进行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钝。”
古语智慧
对老师人格的敬仰,治学精神的崇拜无可厚非,但如果因为对老师的顶礼膜拜而致使自己故步自封,就十分可惜了。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对学术的怀疑和思辨,将促使学业的进步。
十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古语译读
孔子说:“观察他做的是什么,再考察他用什么途径去做,再考察他这样做的心理动机。那么,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古语智慧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往往可以从外在表现观察出来,话未出口,先有三分气象,举手投足,已露七分心机。所以,要想了解一个人,不但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这样才能真正辨明是非,看清曲直,做到不被迷惑,不被利用。
这个道理在企业管理中非常适用。管理者用人不能仅看表面的东西,还应该通过工作中的各种表现看到其本质。总之,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人的问题,如果能贯彻孔子所讲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能用对人,企业也就有了希望。
十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古语译读
孔子说:“能够在温习旧知识时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古语智慧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他看来,只有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才能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实用。学习贵在创新,“温故而知新”正是创新必须要经过的一条路。在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视野,打破常规,才能得以创新发展。
十二
子曰:“君子不器。”
古语译读
孔子说:“君子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供一定用途)。”
古语智慧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是能够肩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的人。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而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当博学多才。
孔子的这一论调在今天仍然适用,作为掌权者,管理者,必须能够通观全局、领导全局,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十三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古语译读
子贡问如何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应做到先实行了你所要说的话,再把这话说出来。”
古语智慧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要实干,不要空谈。这一道理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无论是在国家建设,企业建设还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实干都是必经途径,空谈都是必须要摒弃的。
十四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古语译读
孔子说:“君子用道义来团结大多数人,而不是用利益去聚拢一小撮人;小人则用利益去勾结别人,却不用道义去团结大家。”
古语智慧
孔子讲的这番道理,很鲜明地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重义,小人重利。但是,把这一道理运用到今天,或许就会有人提出异议了: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家出来谋生都不容易,工作不好找,工资长不高,可是老板一面天天跟你讲仁义道德,一面却迟迟不发工资,这样的话,谁还跟他混呢?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道义能当饭吃吗?因此,很多人都会对孔子的这番话提出异议。
然而这样想却是有失偏颇了,而且也误了孔子的原义。孔子并不是反对利益的获取,只不过是更加强调利益获取的正当性而已。也就是说,获取利益可以,但是要通过正当的途径,以道为指导,而不应该采用非道义,甚至卑劣的手段去获取。
十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古语译读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有危险。”
古语智慧
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也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孔子所提出的这种学习方法历经千年而不衰。
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与思,不断的反省、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这样才能让认识不断提高,经验不断充盈,知识不断更新。
十六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古语译读
孔子说:“研究透奇异和极端的东西,这些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古语智慧
对事物所持观点可以相左,但做人必须中正。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因此,不要固执一念,更不要心存偏颇一味地否定他人,攻击别人对人对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十七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语译读
孔子说:“由!我把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教给你,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古语智慧
世界如此之大,知识如此之博,对于每个人来说,未知的东西都要远比已知的事物多,没有人能够尽窥天地奥秘,悉知万物本源。因此,切记不可装腔作势,不懂装懂,这样不但害人,也将毁了自己。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只是治学诚实的精神,负责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更能体现一种器量,一种风范和境界。
十八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古语译读
子张向孔子学习求取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谨慎地说出,这就能减少过失;多看,有疑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谨慎地实行,这就能减少懊悔。言语少过失,行为少懊悔,俸禄就在里边了。”
古语智慧
儒家的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仕做官是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途径。孔子倡导“学而优则仕”。在他看来,弟子们学好了本领是应该报效国家的。同时他又告诫弟子,为官是不容易的,应该做到凡事小心谨慎,这样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官员。
把这一道理引申到现代,就是在告诫人们,要始终记得“小心驶得万年船”的道理,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做到谨慎为人,谨慎办事,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也是个人对国家负责的态度。
人物链接
子张:即颛孙师,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人。子张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十九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古语译读
鲁哀公问孔子说:“怎样做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拥护;把邪恶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拥护。”
古语智慧
做一个贤明、公正的人是不容易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看到官员作风不正的新闻时,总是会说,要是我到了那个位置,一定公正廉明。可是真的到了那一天,却很少有人能做到绝对公正。因为人们总是会受人情的包围,比如,人家送个高帽子,心里明知道是奉承话,可还是会听得很舒服,结果在人家的请求下,有些事情就没办法做到公正了;再比如,把这种言语上的高帽子换成实际的钱财,有些人或许干脆就会把原则丢在一旁了。由此可见,做一个正直、贤明的人是十分不易的。但正因为不易,我们才要敢于去尝试,去努力,去实践。
二十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古语译读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人民对在上者敬重、忠诚并勤勉办事,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对你就会敬重;以敬老爱幼的胸怀对待他们,他们对你就会忠诚;提拔正直善良的人,教育能力不足的人,他们就会勤勉办事了。”
古语智慧
自修其德、以德行政。庄重与孝慈是为政者德行修养的重要方面。处事认真、待人诚敬,自然可以受到百姓的敬重;敬重上级、关怀部属,用仁爱之心造福百姓,自然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选贤任能,倡导德育,使众人都能见贤思齐、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不断改善。
人物链接
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为其谥号。鲁国大夫,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鲁国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二十一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古语译读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古语智慧
孔子论政,常以政治为人道中一端,因此,孔子虽重政治,其实更重人道。儒家孝忠悌文化,影响了国人两千余年,至今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孔子虽然官当的不大,但其儒家的学说是积极入世的哲学,孔子也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因此,不管别人怎样看待孔子,至少孔子自信是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政治的。
有时候,我们做一些事情不一定能够获得别人的理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二十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古语译读
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我不知道那怎么行得通!这就像大车上缺少,小车上缺少軏,这车怎么走呢?”
古语智慧
夫子认为,信是人立身之本,处世之基。做人谦恭诚信,一言脱口,似金石落地,铿锵有声。在古代“信”已与曾经的言说内容无关了,只有道义在召唤,最后,只剩下对自己人格的守卫,利益不顾,生死从容。在今天,诚信素质仍然是公民社会道德素质最重要的内容。可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信义都是做人的根本。
二十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古语译读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以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古语智慧
这里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其含义为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是顽固保守派。
引申到今天,孔子这一理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依然值得提倡,即要想获得发展,就要有创新和变革。
二十四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古语译读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献媚。眼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怯懦。”
古语译读
无论是“谄”还是“怯懦”,大概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就是内心有妄想,有执着。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检讨自己,面对显贵,不要去谄媚逢迎;面对不公时,要挺身而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