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玩总述
第一节 古玩源流
古玩,过去叫做“骨董”,就是零散杂类。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故以食品杂烹之,曰‘骨董羹’;杂埋饭中蒸之,曰‘骨董饭’。”《骨董十三说》中又解释说:“‘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晓也。‘骨董’云者,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
也有人说“骨董”就是古铜的转音。不过,“骨董”并不只是指铜器,这种说法明显不够合理。其他对“骨董”的解释还有好多种,但都不够准确全面。综上所述,还是用“零杂”解释“骨董”更为贴切一些。也有将“骨董”称作“古董”的,是因为“骨”和“古”同音,不过这样说还算符合“古董”多古物的实际情况。现在另有一种说法:古董,就是古代遗存下来的珍奇物品的通称,原来杂类物品的含义已经不存在了。在明代,各种书籍还称“骨董”或“古董”。“古玩”则是清代的叫法,是“古代文玩”的简称。
收藏是人类的天性,保古尊古也是世人共有的美德,所以世界各国无不以保存他们先哲的遗物为重大的事情。中国的文明起源最早,各种名物的产生也最早。大禹铸造九鼎,夏、商、周三代争宝鼎,这是中国保存古物的开始,以后历代都以把保存前朝文物当成重要的事情。不过,古玩以现流传下来的存器物为限。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艺术在三代时就已经非常发达了。三代的文化艺术品虽然很多,然而遭到秦始皇毁灭之后,世上存在的就不多了。如今所能见到的只有出土的铜器、玉器。秦汉时期文化很发达,精美的器物也很多,铜器、玉器仍能继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向前发展,所以秦汉的铜器、玉器制作还能达到三代的水平。
骨董
古玩过去叫“骨董”,其种类繁多,包括瓷器、陶器、木器、珠宝等古代各种零散杂类。按董其昌的说法,“骨董”的意思就是明晓古人所遗留下来的文物精华。
秦汉时期,生产的文化用具很多,最著名的是有关汉字书写的用具,如秦代的蒙恬造笔、汉代的蔡伦发明造纸,都是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明。虽然当时的原物没有保存下来,但今天所有的书写用具确实是从原物演变来的。至于秦砖、汉瓦,人人都知道它们很珍贵。还有碑碣、摩崖石刻等,历代的文人雅士也都很重视。
博古架
博古架自古以来就是收藏、摆放古玩最常见的用具,现在随着收藏热的盛行,在许多家庭里又出现了。
晋人的书法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南北朝的造像艺术成为后代艺术家灵感的源泉。唐代绘画的成就、砚石的开采,都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五代后期,虽然兵荒马乱,但文化艺术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柴世宗时期火度高、质地密的瓷器烧制成功,南唐李元年间拓帖的创制,这些都是人类文化史中的优秀成果,任何社会变化都不能掩盖它们的光辉。
到了宋代,虽然国力衰弱,然而文化艺术却高度发达,成为中国文化事业最兴盛的时期,如瓷器、玉器、铜器、漆器、书法、绘画、造纸、印书,无不尽善尽美,达到新的高峰。所以今天评论古玩的人,都以宋代生产的器物为最高水平,认为其最精妙。宋代以前的器物最真实、精美的说法,姑且存之听之,正确与否,实在是很难说清的。
元代立国时间不长,加之它是北方游牧民族,不重视文化艺术,所以八十年间并没有新的成果。到了明代,学习唐、宋二代,花大力气恢复弘扬前代文化艺术,虽然没有创新,但瓷器、书画方面还能与唐、宋相比,宣德的铜炉、景泰的彩绘,成为明代文物工艺的特色。
清代盛行仿古,凡是古人造过的器都设法仿制。由于清朝历代皇帝的热心提倡,全国民众的努力仿效,古器物的保存,新器物的产生,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所以今天市场上的古玩,半数以上是清代的产品。因其时间不久远,保存比较容易,这就是现在文物市场上清代古玩的数量比较多而且品质也精妙的原因。清末的古玩市场,宋代器物最好,明代器物不太被重视,可以收购,也可放弃。
白玉雕舞人
唐代制作,高8厘米。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2004年拍卖,成交价6.6万元。
唐代经济繁荣,手工制作工艺高超,玉雕技艺精妙。
民国初年,非常重视明代器物,清朝产的器物不被看作古玩。在今天,连袁世凯洪宪年间生产的瓷器都成为稀世之宝,其精品很难买到,也难看到。
《大阅图》第三卷《阅阵》
清代金昆、梁诗正等宫廷画家作,设色描金绢本手卷,高68厘米,长15.50米,2001年在香港举行的佳士得“中国文物精华”拍卖会上以1764.5万港币成交,合人民币1840万元。
该卷是《大阅图》四卷中现存的两卷之一,描绘乾隆帝亲临军营检阅的盛况。
古物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少,而新的文物珍品的产生并不容易。这样,古玩数量的减少是必然的结果。假如有识之士站出来,提倡爱护古文物,并将这些艺术发扬光大,那实在是值得中国人额手称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