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常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世界经济一体中的重要一极——经济篇

欧洲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其他各大洲之首,究其原因,早期殖民主义疯狂的资源掠夺、工业革命策源地社会生产力的飞速提高、社会形态与政治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较小阻力,使得欧洲的经济有了腾飞式的发展。当然,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欧洲的经济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冲撞,使其经历了漫长的恢复与回暖期。而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多发达国家的土地上,其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1.战后西欧的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

“二战”后,欧洲的经济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分别是:1945—1950年初的恢复时期、1950年初—1973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974—1982年的“滞胀”时期、1982—1990年初的缓慢增长时期、1990年至今。欧洲经济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衰退之后,慢慢有所回温。

先来看恢复时期。提起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便不能不提到“马歇尔计划”。这是美国于1947年7月启动,并持续长达4个财年对西欧经济复兴与重建的一项援助计划。在此期间,西欧通过技术、金融、设备等各种形式,计从美国得到的援助价值高达130亿美元。虽然美国援助西欧的初衷是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相对抗,但在事实结果上,其对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48年至1951年,即“马歇尔计划”实行的过程中,整个欧洲尤其是西欧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当然,也不能完全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归功于“马歇尔计划”,事实上,欧洲作为前两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的地方,工业化程度已经非常之高;虽然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但工业革命奠定的工业和技术基础还在,人才和管理经验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西欧经济复兴的障碍。

1951年,“马歇尔计划”如期终止,美国停止了对西欧的援助,但此时的西欧经济已经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带着强大的发展惯性,进入了长达20年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西欧经济飞速发展,除了因为恢复时期开了个良好的头而外,西欧国家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动因,同时,兴起于美国的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在欧洲的广泛应用,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经济的飞速发展。

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西欧经济迎来了战后的第一个低谷——经济滞胀。此时,欧洲经济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同时还伴随着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究其原因,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由促进经济发展变为掣肘了。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大都呈现亏损状态,既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同时也给政府加上了沉重的包袱。因此,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政府只能加大税收,使得企业利润下降、个人收入减缓。这个时期的西欧呈现出两个原本矛盾的情况:国民收入降低的同时,物价反而飞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欧洲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对于原本就处于经济危机之下的欧洲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西欧各国通过调整经济政策,使得经济渐渐走出滞胀的泥潭。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实行的货币紧缩政策——摆脱了由于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而造成的经济危机。虽然经济恢复了缓慢的发展,但是,六七十年代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经历了飞速发展、经济危机时期的困顿、经济恢复期的挣扎之后,时间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如果说在此之前,西欧各国经济都是依附于美国的基础上各自发展,那么,从这个时期开始,西欧的经济便进入了一体化时期。1993年,西欧国家基本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1999年,欧元启动,并在11个成员国之内实现货币联盟。一体化后的西欧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很缓慢,整个经济发展曲线是一个“U”字形。这一方面是由于福利制度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使得这里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创新动力不足。但在总体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经济震荡。

2.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最早产生于意大利?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几个十分重要的国家,如英国是第一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再如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最彻底的国家。而意大利,则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地方,至于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中世纪的意大利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组成,实际上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既然没有统一王国,意大利的封建统治基础则相对比较薄弱,农民并未被牢牢地捆缚在土地上,所以,他们也更容易离开母地进入城镇,并在于城镇谋生的过程中,与劳动力需求者形成雇佣等新的生产关系。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除此而外,在绕过非洲南端直抵印度的新航路开辟以前,意大利这个深深踏入地中海的“长靴”,一直紧扼亚、非、拉三大洲交界处的海陆咽喉,所以,大规模的、洲际间的商品贸易最先在这里产生。一方面,商品贸易对非农业商品的需求渐渐变大,需要大量的生产者;另外一方面,商品贸易活动本身也需要大量人力参与其中。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促使了意大利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当然,最早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扫清了思想障碍。文艺复兴以前的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都陷于天主教神学的枷锁之中;文艺复兴第一次唤醒了人们的自由意识,并使人们开始思索,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新的生活方式与幸福的可能。

但是,遗憾的是,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却并非第一个建立起来的。究其原因,海上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意大利原本优越的地理位置不再重要,政治的分裂也使得意大利没有形成统一而完整的国内市场;再者,意大利的新兴商人是由封建统治者身兼的,所以,没有封建势力与新兴资本主义阶层的尖锐冲突与对立,自然也不存在社会变革的动因。

3.为什么前两次工业革命都发生在欧洲?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一共发生过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40、50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此外,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三次工业革命中,只有第三次最先发生在美国,而后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欧洲国家。而前两次工业革命,均是最先发生在欧洲,这绝不是偶然。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兴起于英国。究其原因,17世纪中期的英国,刚刚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封建统治被推翻,代之以君主立宪制。虽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不够彻底,新建立的统治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但已经足够让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自上而下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举措,从而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打好了政策基础。同时,英国的资产阶级通过早期的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早期圈地运动迫使大量失业农民进入城市受雇于工场主,他们在长期的作业过程中积累了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为机器的发明创造了可能。而当既有的生产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时,一场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指向生产手段变革的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和美国。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因而,生产力的突破性变革必然不会局限在一国之内;另一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得益于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的结合,科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基本全赖于工匠的技能和经验,可复制性不高,所以容易局限。

从严格意义上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步发生于欧洲和美国,亚洲如日本等国随后。欧洲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的地方之一的原因,其实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原因的“扩大版”:此时,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已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且其中不乏革命十分彻底的国家,更易于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同时,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这些国家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是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此外,国内统一市场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在工业生产里的娴熟运用。

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是欧洲与美洲同时发生的话,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最早发生在美国。从三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的平移,略可管窥世界经济重心由欧洲向美国平移的趋势。

4.什么是“欧元区”?

所谓“欧元区”,是指在欧盟成员国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并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国家所组成的区域。

在讲“欧元区”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欧元。

欧元跟其他国家的法定货币一样,分为硬币和纸币两种。图案设计在硬币上和纸币上有不一样的标准。欧元硬币的两面,一面即所谓的“共同面”,有固定的图案设计,另外一面可由发行国自行决定展现内容和设计风格。如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喜欢印上国家元首的头像。而且,不同国家发行的拥有不同设计图案的硬币,在欧元区的其他国家同样是法定流通货币。纸币相对来说就较为简单了,其设计统一采用奥地利纸币设计师罗伯特·卡利纳的设计方案,以各种风格的门、窗、桥梁等建筑元素作为主景。欧元有7种不同的面值,分别是5、10、20、50、100、200、500欧元,这7种不同的面额上面的建筑物风格,分别是古典派、浪漫派、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铁式和玻璃式、现代派建筑风格,颜色分别是灰色、红色、蓝色、橘色、绿色、黄褐色、淡紫色。

欧元可在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内自由流通。由于欧元“代表了欧洲一体化的思维,加强了欧洲人的共同意识,在促进欧洲一体化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因而,2002年,专门奖励为欧洲的统一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机构或事物的“卡尔奖”,被颁发给了欧元。有人说,这是卡尔奖第一次颁发给一个理念。

简单地介绍完欧元,我们再来看“欧元区”。

虽然欧元区正式产生于1999年1月1日,但早在1992年的欧盟首脑会议便确定了1999年1月1日起实行单一货币和统一货币政策的决议。1998年,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11国制定了货币趋同标准,因而,当1999年1月1日欧元出现时,这11个国家也顺理成章成为了第一批欧元区成员国。

此后,有一些国家陆续加入其中,如2001年加入的希腊、2007年加入的斯洛文尼亚、2008年加入的塞浦路斯和马耳他、2009年加入的斯洛伐克、2011年加入的爱沙尼亚等。2014年1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加入欧元区,欧元区迎来了第18个成员国。

欧元区的实质是超国家的捆绑经济实体,通过一元化的货币和统一化的货币政策,简化欧洲统一市场内国家间的贸易程式,同时促进资源和资本在成员国之间的无利差流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欧元区亦不例外。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不管国内的经济情况如何,都将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权柄上交给了欧洲央行,从而不利于制定最贴近本国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走向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欧元区体量较为庞大,欧洲央行对于经济形势变化做出的反应自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英国之所以迟迟未加入欧元区,恐怕也是由于其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上的顾虑。

当然,这是放在欧元区和欧元区国家内部说的。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欧元区流通范围的扩大,欧元即将成为与美元抗衡的第二大货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统治地位,从而也会促使世界经济朝向较为平衡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欧元的流通和欧元区的出现,是“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道路上的里程碑事件。

5.什么是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2009年以来发生在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通俗点来讲,便是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其政府的债务超过了偿还的能力范围,从而存在的违约风险。曾令世界震惊的“冰岛破产事件”,便是属于这次欧债危机的序曲,但由于冰岛较小,以及其地理上的边缘位置,再加上救助及时,所以并未对欧洲产生太大的震荡。而希腊,处于欧元区的中心,其国稍有震荡,葡、西、意等国便会遭波及。而事实上,希腊的债务危机已经千钧系于一发了。

欧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希腊政府于2009年10月20日公布的一个数字,即希腊当年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而欧盟设定的该项比例上限为3%,差距惊人。随后,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被全球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穆迪相继再三下调。而这一危机,早在希腊为了争取加入欧元区而请高盛公司通过“货币掉期交易”方式替其隐藏掉一笔巨额的公共债务时便已埋下。而希腊本身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国内人口持续老龄化,致使政府的负担一再加重,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债务缺口日益扩大,最终导致崩盘。

到了2009年,希腊的负债已经达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但希腊刚陷入危机时,欧元区并未对希腊的危机予以足够的重视;一来担心助长欧元区里过分寄望于别国而己不作为的恶习,二来是对别国的支援肯定会遭到本国内纳税人的不满,三来欧元区内并未建立起完善的危机应对与协调机制,希腊的危机愈演愈烈,接着,2011年末,西班牙债务超过警戒线,几乎同时,匈牙利政府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进行金融援助,德国的债券市场亦遭遇疯狂抛售,而葡萄牙主权评级遭惠誉降至垃圾级别,至此,欧债危机已波及整个欧元区。

为了应对持续扩大的欧债危机,欧洲央行推出了“无限购债”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班牙等国的压力,但未得到根本解决。

6.欧盟为何要推进经济一体化?

所谓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过程。

世界范围内,在经济一体化方面起步最早、发展最深入的,无疑是欧洲联盟了。不管是通过关税协定,还是通过申根协定,再或者通过设立欧元区以统一货币与货币政策,欧盟的经济一体化政策,已经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与欧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至于欧盟为何要推进经济,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先从历史上来看。在历史上,欧洲这块土地上,曾产生过数个统一的大帝国,如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以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等,这些帝国不管是昙花一现,还是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统治,均对欧洲整体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但凡是割据无主、小国林立之时,也往往意味着频仍的战乱与潦倒的民生,因而,欧洲人对于某种形式的统一是有一定情结的。

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牌,欧洲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版图几乎已确定;苏联成为欧洲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欧洲成为争夺对象。这时候,欧洲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唯其走上联合的道路,才不致沦为大国的附庸。所以,欧洲的一体化被提上日程。经济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历史因素,欧盟推进经济一体化,还存在着现实层面的考虑。即在欧盟成员国的范围内,打通关税壁垒、建立区域性的统一市场,能够有效地降低贸易成本,同时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充分的竞争,使得欧盟内部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除此之外,2009年,希腊的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欧盟一体化的进程。虽然这次债务危机一部分源于欧元本身的结构性缺陷,但欧元区国家在债务危机发生后,携手对抗危机(如欧元区国家通过相互担保,从市场上筹措金融稳定救助基金)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使得各个国家非但恢复并坚定了经济一体化的决心。

当然,近年来欧元区经济的衰退,使得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受阻,但未来真正的走向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7.“欧洲四大经济体”是指哪四个国家?

欧洲四大经济区是指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4个国家既是欧洲老牌的工业强国,同时也是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中,英国、德国和法国同时在欧盟之中扮演着各项政策措施制定与推广的强力推动者,因而被称为“欧盟三驾马车”。

英国不仅是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更位列世界四大经济实体,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自1973年加入欧盟以后,一直在欧盟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最先完成两次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有着十分雄厚的工业基础,即使到了今天,英国仍然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和电子产品的制造基地。当然,近些年来,随着英国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工业的地位逐渐被航运、金融、保险等以服务为主导、依赖于软实力的新型产业所替代。

德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征是“出口导向”型,且出口产品均是高、精、尖产品,如电子产品、航天、精密器械、军工产品等,这些产品无一不以做工精细、质地优良、技术领先,称誉世界。此外,德国还有十分发达的汽车制造业。与德国的工业相比,其农业相对来说比较没有存在感,但这并代表德国不事农业;恰恰相反,德国以不到3%的从业人员比例,经营着超过国土面积一半的农田,可见农业机械化的程度非常之高。

接着再来看法国。与英国、德国等老牌工业国家相比,法国由传统的农业国家转变为现代工业国家晚了半个世纪。但由于“二战”期间及其后法国政府对于经济的强力干预,再趁着“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援助的当口,法国迅速实现了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原本在法国经济学家让·莫奈主导下发展起来的煤炭、钢铁、运输、农业机械设备等工业部门,迅速被石化、电机、汽车、火车、宇航、造船、通信设备等新兴工业部门取代。如今,法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欧洲经济强国。

意大利同样是欧洲发达的工业国家。但受限于意大利本国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因素,意大利工业发展之中所需的原材料及能源大都依赖进口。当然,近些年来,为了摆脱能源受制于进口的现状,意大利也在加紧开发新能源,如地热、水能及太阳能,而且成效显著。

在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推行国企私有化以前,在意大利国营企业的主导下,钢铁、造船、机械、石油、化工、军火等重型工业发展迅速;在大规模进行私有化改制后,意大利彻底成为一个由小企业主导的国家;轻型工业如服装、首饰、酿酒、家具等,这些企业往往是在充分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因而具有超强的专业能力。所以,对于意大利来说,企业小往往并不意味着弱,恰恰相反,意大利的企业都是走“小而精”的路线的。与意大利的工业发展受限于其资源匮乏不同,意大利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也使得旅游业成为意大利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

这四大经济体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共同支撑并引导着欧洲经济发展的整体走向。

8.为什么欧洲的奢侈品工业那么发达?

欧洲的奢侈品工业为什么那么发达呢?这恐怕得追溯到17世纪初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为代表的王室。可以说,欧洲王室奢靡之风始于路易十六,也正是欧洲王室对于奢侈品的大规模需求,促进了欧洲奢侈品工业的发展。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及庞大的后宫亦对奢侈品十分偏爱,不管是各地上贡的珍奇异宝,还是专为皇家打造的奢侈品。因此,贵族的享乐需求自上而下地催生了奢侈品工业,这一点不管是欧洲还是欧洲之外,都是相通的。

但问题是,如今再去盘点全球知名的奢侈品牌,我们便会发现,大凡拥有良好口碑,同时价格也不菲的奢侈品,大都创始于欧洲,且大都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得它们保存至今,并且仍然焕发着经久不衰的活力呢?

原因之一大抵是这些品牌与王室或皇族的关系。在我国,专为皇家打造奢侈品的机构并非独立的家族企业,而是一个政府机构,说白了,匠人们即使拥有再高超的手艺,也不过是一个由皇家供养着的艺人。而欧洲则不同,欧洲的奢侈品牌从创立之日起,便是以家族作坊的形式存在的,拥有极高的独立性。他们的收入来源是王室订单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价,而非王室开的工资。因此,哪怕经历社会变革,哪怕时移世易,只要一个家庭企业拥有后继者,且后继者愿意传承这个企业,那么,它便能一直存在下去。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欧洲的这些奢侈品品牌一直能够独立于机械工业所带来的生产力变革潮流之外;这些品牌的手工工匠对自己的手艺有绝对的自信,而不受诸如“机械生产解放手工劳动”之类的蛊惑。即使到了今天,不管是服装还是珠宝,哪怕是汽车,他们也能通过手工打造出非凡的品质。现在看来,他们的坚持是对的,当人们再也不满足流水生产线下制造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商品时,他们更愿意为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商品埋单,哪怕其品牌溢价存在一定的虚高成分。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与欧洲人对于艺术的独特领悟与感受力有关。欧洲的奢侈品品牌十分擅长讲品牌故事,不管是其品牌鼻祖创业期间的步履维艰,还是其当初怎样灵光一现得到了品牌设计的灵感,再加上子孙对于自己祖辈基业的敬重,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如何加入自己对于品牌的全新理解等,都使得这些品牌背后蕴藏了深厚的内涵与情感。

当然,手工匠人是奢侈品牌的核心支撑力量,欧洲的家族企业往往愿意斥重金礼遇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而非购买一台流水线作业的机器;匠人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获得十分优沃的生活,这也是匠人们得以长久存在的原因。

9.欧洲有哪些非凡的家族企业?

奥纳西斯家族

在希腊,盛传着这样一条诅咒:奥纳西斯家的女人,坐拥好几世都花不完的金钱,却无法得到一辈子甜蜜幸福的爱情。而这个奥纳西斯家所指,便是亲手缔造了一个海上王国的希腊船王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奥纳西斯所代表的奥纳西斯家族。

奥纳西斯在成为船王之前,还只是去希腊谋生的难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制作并出售希腊烟,而后通过走私烟草,在捞得第一桶金后,走上了发展海上航运的道路,终而问鼎希腊船王的宝座。

船王奥纳西斯生前有过无数段风流艳史,曾娶了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肯尼迪,而与著名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玛利亚·卡拉斯的艳史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与他相比,他们家族的女人可就十分不幸了。以他的女儿克里斯蒂娜为例,这位富豪千金一生经历了数次婚姻,均以失败告终,她的生活中不乏追求者,但无非是贪慕她的地位和财富。

直到今天,奥纳西斯家族的庞大事业仍然在有序地运转着。

马克斯家族

马克斯家族是英伦三岛上以经营服装和食品等轻型产品为主的家族,其家族企业是由犹太人马克斯于19世纪末创建的。与其他家族企业顺理成章的传承与振兴不同,马克斯家族的企业在创始人去世后一度落入他人手中。由于马克斯去世时,其子才19岁,故而大权旁落也在所难免。为了夺回父亲留下的基业,马克斯的儿子西蒙通过与犹太商人伊利斯的联姻获得支持,从而夺回了家族大权。

而今,马克斯家族仍然是英伦三岛上十分著名的财富家族。

罗斯柴尔德家族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19世纪初崛起于欧洲的金融巨鳄,其创始人梅耶·罗斯柴尔德与他的5个儿子“罗氏五虎”,通过在欧洲各大城市撒网式地开设银行,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家族的银行产业链,并迅速从金融业扩张至铁路、煤炭、钢铁、石油工业。可以说,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金融帝国。当然,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新的股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其他大财团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分占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风光。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家训之中,有如下几条:

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

只要你们团结一致,你们就所向无敌;

你们分手的那天,将是你们失去繁荣的开始;

要坚持家族的和谐。

到了今天,罗斯柴尔德家族在金融行业所占份额已经微乎其微了,但作为老牌金融巨头,其影响力仍然存在。

10.什么是容克经济?

容克经济是德国处于普鲁士时期的一种经济形式。

在了解什么是“容克经济”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容克”。容克是Junker的音译,代表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可以说,从16世纪起,容克便主导着普鲁士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方面面,因此,普鲁士一度也被称为容克国家。

在容克国家里,由容克阶层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便是容克经济。

在容克经济下,国家大部分的土地都掌握在容克地主手里;在资产阶级兴起之前,容克地主们一门心思地考虑如何通过自己的勤勉管理与压榨农奴们的血汗,从而使自己的庄园获得更好的收成。于他们而言,任何改变现状的努力都是离经叛道,任何影响自己庄园正常作业的事情都是大逆不道。可以说,容克地主曾经是一个非常保守而又顽固的阶层。在他们主导下的普鲁士经济也是死气沉沉。

资产阶级的兴起给容克地主们的脑袋里吹进了一股新鲜之风,他们开始渐渐地学会如何在重农的同时发展商业,而资产阶级也试图挤进贵族阵营,两个阶级出现了融合的可能。但是,这仍然不能改变容克地主们根深蒂固的封建保守意识,他们绝对不给他们的农场工人以任何逃离土地而成为自由人的可能。普鲁士一来没有庞大的市民阶层,二来没有充足的雇佣工人,因此,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可以说,容克经济是欧洲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得风生水起之时,仍然盘踞在德国发展前进道路上的一股强大阻力。

11.什么是“莱茵模式”?

“莱茵模式”又称“德国模式”,是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尔贝尔(Michel Albert)在其著作《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中最先提出的,意指莱茵河流域的西欧国家(如德国)所推行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莱茵模式提出之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模式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完全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另外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说,这两种经济模式各走两个极端。

“莱茵模式”崇尚市场经济,由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自发调节作用,使得经济在自由而充分的市场经济中得到健康而迅速的发展,同时,这种经济模式又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阶段,加入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缩小充分的市场竞争环节中带来的收入差距。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社会福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莱茵模式是自由主义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的折中主义。

通过鼓励市场的调节机制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差距的莱茵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社会公平。因为在市场调节阶段,很有可能受限于生产资料的多少、机遇的不同而使得人们获得不一样的发展机会,政府宏观调控的介入,便是人为地减弱这种不公平的存在。

“二战”后,莱茵模式的确为一些国家的经济复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德国经济的复兴便是鲜明的例子,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个模式的弊端。因为过分地强调公平,过分地以高福利强调对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关注,使得政府在税收不足以支持巨大的福利开销时,不惜大规模举债。对欧洲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的欧债危机,便或多或少地缘于这种高福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