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经过不懈努力和精心准备,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一批通识教育系列教材终于出版了。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通识教育”不是一个新词,而是一个舶来品。早在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就提出了“通识教育”的说法。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民主社会中的通识教育》,通称《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通识教育改革在美国大学渐成风潮,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影响到我国内地。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内地知名高校结合中国实际和本校特色,在通识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都进行了不尽相同的有益探索。
对于高校来说,通识教育要求大学生拥有宽阔的视野,了解并掌握与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与其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看上去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在其综合素质甚至人格、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以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使命,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培养的人才应兼具基于国民素质准则下与专科学生层次相匹配的公民素质以及基于职业准则下与高等技能人才相匹配的职业素质。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并不是许多功利性人士所认为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通识教育应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进行研究实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相关改革才刚起步。近年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占有先机,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首先,我们成立了高职通识教育研究院,以学院资深教授领衔,引进人才,内部挖潜,统筹规划本校的通识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其次,我们进行了多层次的通识教育改革研究。学院多次召开通识教育改革的相关研讨会,鼓励教师进行通识教育实验课程研究,将获得立项的通识教育实验课程开发项目纳入校级课题。同时,我院在省、市一级的通识教育研究中也屡有建树。此外,在研究的基础上,学院还积极进行丰富的融通通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学实践。我们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之下建设了“人与人文”、“科学与生活”及“专业与素养”三大系列课程,力争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科学常识和职业素养。
可以说,这批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就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一系列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对于教材,我们的主要设想有两点。一方面,这些通识教材都必须经过全新的规划和设计,要适应于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素养的需要。它们既不是原有专业课的“简化版”,也不应是对读者学识起点要求很低的《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常识推介,更绝对不允许出现东拼西凑的水平低下之作。另一方面,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高职通识教育教材还应在通俗性、趣味性上下功夫,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润物细无声”,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通识教育改革的初衷。正如我院通识教育研究院院长邱开金教授说的:“高等教育与高技能人才的定性,高职通识教育的定位绝不是唯一传授知识,也不是简单的说教一种方法,它所关注和告诫的是哲理,触发的是觉悟,留下的是切身受用的”。当然,对于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读者来说,选择我们的通识教育教材在茶余饭后阅读,进而提升自己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素养,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识教育改革在内地的高职院校起步不久。我们对于通识课程教改的信心坚定,也深知探索过程中的曲折。对于这批教材,虽已殚精竭虑,但难免存在不周全之处,其中存在的疏失甚至错误,恳请专家学者、普通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