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龙冰华的心里落差
按下辛淑贤的遭遇暂且不表,先来说说另一个受害者龙冰华(应当事人要求,文中使用其化名。主体事实准确的前提下,其行事细节略有改动)。
55岁的龙冰华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上有两个哥哥,下添两个妹妹。小时候,由于父母的工资甚是微薄,家庭负担又重,从小到大,他家中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缺吃少穿几乎是家常便饭。此外,5个兄弟姊妹的青少年阶段,由于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都没有认认真真地念过书。
后来,龙冰华参了军,在部队上倒是学了不少文化知识。转业不久,就开始从事财务工作,还娶了个在国家机关里供职的媳妇,生活开始大大改善,但也只能说是每月有着固定的工资,旱涝保收,衣食有了保障,远远谈不上富裕,更是与富贵扯不上边儿。
2006年的一天,龙冰华正准备下班,刚刚走到二楼的楼梯间,手机铃声响了。
是大妹妹打来的。
“哥,你知道英霞公司吧?”
“不知道啊。”
那时候,尽管哈尔滨英霞实业有限公司的名头早已经在很多社会层面叫响,但是于龙冰华,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我有个以前的同事,在那里工作。她给我打电话,说靠着她的关系,可以到那里投资,保本付息,每个月百分之三的利息,利息一个季度返一次。”
“千万别去投啊,那都是骗人的。”
“我了解了一下,这个公司有政府支持,很可靠。要不先去考察一下再说?不靠谱咱就不投……听说以后发展了别人,还有推荐费,算下来每年的回报率在40%以上啊。”
这不是天上掉馅饼么?要知道,这跟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定期利率2.52%相比,几乎可以称之为天文数字——前者的投资回报,是后者的16倍。
而且,老百姓把钱放在国家的银行,固然安全可靠,但是每时每刻,都有一个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巨人,咬牙切齿地对它们进行挤压、侵蚀,毫不留情地让它们变形、缩水,致使它们越来越不值钱,并且还向一堆废纸无限地靠近。
这就是让全世界普通百姓都有着切肤之痛,但是却又无可奈何的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的孪生兄弟,货币贬值。
龙冰华明显地感觉到,尽管他和老伴的工资,都从最初的几十元,经过20多年漫长的爬升,摸高到了如今的一千多元;住房,也从当初10多平方米的筒子楼单间,换到了今天80来平方米的公寓两室一厅,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落差,在顽强地潜滋暗长。并且,随着时日的增长,这种落差越来越挥之不去。
这种落差,一方面,来自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演变。最初,大家都以奉献为光荣,谁学习成绩好,谁工作能力强,谁就会受到舆论的青睐,和四围人群的推崇;谁艰苦朴素,谁道德品质高,谁做的好人好事多,谁对国家和集体的奉献大,谁就会受到舆论的赞美,和四周人群的尊敬。
这种价值观在龙冰华身上有着深深的烙印。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面对又脏又累的农活,许多城市里出来的孩子都有着天然的厌恶和抵触情绪,大多数时候,都是能躲就躲,能闪就闪。但龙冰华一劳动起来,总是十分投入。有时候,别人早就猜拳行令打牙祭去了,他却仍然默默地在地里干活,从无怨言。
1979年转业后,他被安排到了公路建设的第一线。由于他吃苦耐劳,认真负责,而又正直诚实,很快就被提拔为工长。1981年,更是被抽调到了公路局,经过专业的强化培训后,开始从事财务工作。
对于他这样一个从极其普通的工人家庭里走出来,既没有朝中要人来相助,又缺乏溜须拍马之技能,还正直诚实得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年轻人,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并且一步步获得上进,还能从事放到如今只有领导的亲信才能够从事的财务工作,委实显示出那时的官场,这种价值观也是相对主流的。
后来,仿佛一夜之间,整个社会的风向开始转变。拜金主义不再是可耻的价值观,甘居贫穷也不再被视为光荣。谁谁成了万元户,谁谁下海捞得了第一桶金,占据了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主题。
再后来,成功这个词语开始在各个层面泛滥。但是,人们鉴定是否成功人士的标准,几乎简单到只剩下了一条,那就是这个人的兜里,挣了多少钱。拥有金钱的多少,代表了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更可以决定这个人的社会地位。
再后来,人们的倾向越来越极端。邓小平老爷子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到的“白猫黑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理论,开始被断章取义地曲解,甚至简单粗暴到不问过程,只看结果,也就是说,为了成功,你可以不择手段。
整个社会正式进入了“笑贫不笑娼”的时代。如果你有幸身在官场,或者通过努力跻身入围,却没有为妻室儿女谋取私利,会被讥笑为傻。如果你十年寒窗苦读,拥有了高学历与渊博的学问,却囊中羞涩,两手空空,会被嘲弄为迂。
如果你开着名车,拥有豪宅,衣着光鲜,举止考究,那么你立即会引来羡慕的目光,嫉妒的眼神。因为你是许多人遥不可及的目标。而这钱的来路,许多人其实并不关心,关心的也只是这钱是否安全,自己是否也能挣得到。至于频频见诸报端的“仇官仇富”现象,那只是后来的后来,人们对权贵资本主义下公平正义越来越成为稀缺物事的逐渐觉醒,不在本书展开讨论之列。
纸醉金迷,这种过去一直被批判被贬低为象征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开始被大大小小的报刊杂志“平反”,并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宣扬甚至推崇。
性,这种个人隐私,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以含蓄著称的东方民族的伦理道德观里,几千年来一直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物什,也被一下子扯去了遮羞布,开始在一些电视画面和公开出版物中抛头露脸。更加让人感觉到退回到丛林社会的是,个别女性为了炒作自己,以博得更大的名气,获得更多的金钱,竟然通过视频,把自己的床底之欢,纤毫毕现地大白于天下,任凭社会大众与三教九流的辱骂与评说。
而这一系列的变化,龙冰华都没有赶上趟,他还是那个正直诚实爱较真的他。所以,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却不但越来越不讨领导喜欢,反而越来越成为了领导们眼中的“刺头”,他的事业,也就开始原地踏步;他的业务能力越来越强,办事效率越来越高,却再也没有上进过。后来,还被调离了财务岗位。
龙冰华的体验中,官场风气的不正,从1984年就开始了。1985年后,很多过去靠业务能力就能解决的事情,慢慢地就变得需要钱袋子在前面开路了。后来,正如大家所亲身体验到的那样,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而龙冰华心里落差的另一方面,就是前面提到的通货膨胀。参加工作以来,从小两口到老两口,他们一直省吃俭用,除了接济家人外,从牙齿缝里省下的每一分钱,都存到了银行。
最初,看着存折上那个数据的不断增长,他们感觉踏实而喜悦。然而,逐渐地,他们发现,那些钱的购买力,越来越低。油盐菜米酱醋茶,鸡鸭鱼肉,这些一日三餐的必需品,以前都是用分最多用角为销售单价,现在早已过了数元和数十元大关。其它如锅碗瓢盆、衣服鞋袜之类,涨幅更甚。
教育,医疗,这些过去或者费用极低或者免费甚至还有国家补助的消费,如今明里或者暗里,动辄就需要支出数百元,直至数千元、数万元、数十万元,切切实实成了老百姓手中的烫手山芋,弃之可惜,食之心疼。
做财务工作多年的龙冰华算了一笔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被公众质疑为严重缩过水的CPI指数,从1980年到2006年,中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6%。
CPI是Consumer Price Index的英文缩写,中文称呼为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对跟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变动进行统计而得出的一种指标。国际上,通常拿它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当CPI>3%时,表明出现了通货膨胀;而当CPI>5%时,表明通货膨胀已经相当严重。
6%的增幅显示,中国这些年来的通货膨胀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然而,即使是这个已然被质疑为严重缩水的CPI指数,也还存在重大的结构性缺陷。在中国CPI指数的统计体系中,食品价格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比重,教育、医疗、居住价格的比重过低,尤其是居住,不仅只有13%,远远低于美国的42%,还只是包含了租房价格,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并不在计算之列。
如今,哈尔滨市区的商品房销售价格,已经从最初的几百元/平方米,飙升到了一万多元/平方米,如果把这个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价格变动因素纳入统计权重之中,CPI指数的增幅数据会高到令人崩溃的地步。
所以,即使是高达6%的通货膨胀率,也远远低于龙冰华们真实的生活感受。
另一角度,这种心理落差的积极一面也显示,龙冰华们的投资、理财意识开始觉醒。但是对他们而言,手中尽管也有了数万乃至数十万元的积蓄,除了放在银行里眼睁睁缩水贬值之外,投资渠道却相当有限。
开公司经商?龙冰华还真尝试过。他先后承包过农场,开办过养鸡场,还跟亲戚合资买过一辆东风牌卡车跑货运,但是大多以失败告终,少数时候也挣到了钱,却几乎全部用来资助了兄弟姐妹——他们下岗的下岗,失业的失业,多数时候都是靠做小买卖或者打短工养家糊口。
投资房地产?最初,是本钱不够;接下来,能够贷款购买了,是胆子不够大,投资意识也还没有被激活;事到如今,眼见个别普通居民由于入市较早而小有斩获,投资意识也渐渐强烈,但是,房价已经高到令普通老百姓望而生畏的地步,心里盘算着随便一套房都需要贷款数十万上百万,胆子更小了。
投资黄金、白银或者其它期货?过于复杂,风险也太大,不好把握。
投资股票?他和周围其他散户一样,到处打听消息,捕风捉影,却在多数时候,都只有赔钱的份儿。中国股市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就是,90%以上的普通散户,都成了被狠狠宰过的羔羊。
如今,英霞公司这样的“宝贝”出现了,这种近在眼前,又宣称既能保本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到高额回报的投资方式,对众多渴望财富升值直至一夜暴富的普罗大众来说,自然有着天大的吸引力。
但是,各种传媒很少间断过的揭露报道,街谈巷议的口耳相传,这些普罗大众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也并非全然没有警惕。
龙冰华就是如此。乍一听到妹妹的询问,他头脑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肯定是一个骗局。
殊不知,他最终还是跟妹妹一样,掉入了别人精心设计的圈套。不仅如此,还连带兄弟姊妹和一大串亲戚朋友,都上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