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全文约2.3万字。马克思用德文写于1845年3月。此文马克思生前未发表,它是在马克思遗稿中发现的。这篇手稿是马克思为评论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家弗·李斯特于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1卷。国际贸易,贸易政策和德国关税同盟》一书而写的文章的草稿。
李斯特作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为了尽快发展德国资本主义使之达到英法等国的水平,并使它不受外国资本竞争的损害,他赞成保护关税政策,把发展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说成是发展生产力。当他的书问世时迎合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愿望,在德国被大肆宣传,俨然成了在政治经济上推动德国的“福利、文化和力量”的良方。恩格斯在1844年11月19日给马克思的信中提到他打算写一本小册子批判这本书,不过后来他并没有写出这样一本专门评论李斯特的小册子。仅在他的《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有一篇演说批判了李斯特把德国资本家对保护关税的渴望变成了体系。但是,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表示过赞同马克思准备批判李斯特的理论观点的计划。马克思的这篇笔记生前未曾发表,保存下来的是不完整的三个片断。马克思在笔记中首先准确地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经济学家李斯特具有的与西欧资产阶级不同的时代特点,指出在德国资产阶级还没有使工业发达起来以前,无产阶级已经存在,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开始令资产阶级畏惧。马克思在评论中揭露了李斯特替资产阶级辩护的实质,指出李斯特主张保护关税制度是企图以大谈国家民族利益来掩饰自己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马克思说:“工人的民族性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民族性,而是劳动、自由的奴隶制,自我售卖”,这是《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这一论点的萌芽端倪。
在笔记中,马克思科学地评价了英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同社会的现实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是这种运动在理论上的表现。马克思指出:“如果说亚当·斯密是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那么它的实际出发点,它的实际学派就是‘市民社会’,而对这个社会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在经济学中准确地加以探讨。”马克思在笔记中批判了李斯特把物质财富和交换价值完全等同起来的错误,认为把物质财富变为交换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结果,是发达的私有制社会的结果。废除交换价值就是废除私有制和私有财产。马克思进而指出:“劳动是私有财产活生生的基础,作为创造私有财产的源泉的私有财产。”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按其本质来说,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因此,废除私有财产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这样,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从以私有财产为对象转到以劳动为对象,这种思想开始接近剩余价值理论。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正是从分析资本主义劳动直接得出的。
在笔记中,马克思批判了李斯特的所谓“生产力”理论,第一次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概念,他写道:“为了破除美化‘生产力’的神秘灵光,只要翻一下任何一本统计材料就够了。那里谈到水力、蒸汽力、人力、马力。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力’。”马克思认为,推动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财富生产的力量不是某种心灵的或意识的东西,而恰恰就是自然界和人体的物质活动的力量本身。是物质生产力,包括人的力量以及人所使用的自然的力量和动物的力量。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因此而把人的力量同自然的、机器的和牲畜的力量混为一谈,他指出,人是生产力的主体,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把人变成了“物”,“整个人类社会只是成为创造财富的机器”。
在笔记中,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双重含义:(1)在不考察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前提下的工业是社会生产力,工业可以被看作是大作坊,在这里人第一次占有他自己的和自然的力量,使自己对象化,为自己创造人的生活的条件。(2)从肮脏的买卖利益来看,工业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工业和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工业之间的关系,认为工业在其发展中违反自己的意志而无意识地创造了生产力,今天这种力量仍然是资产者的奴隶,资产者把它们看作是实现他的自私的利润欲的工具,明天,它们将砸碎自身的锁链,表明自己是人类发展的承担者。这就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并且开始形成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结构理论的初步思想,成了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的关节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56年~1985年版,第239页~2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