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弗恨厥学坠 祇怜“吾道穷”——孔子传(1)
我欲仁,斯仁至矣。
公元前479年春季,也就是鲁哀公16年4月,孔子患病的消息已在鲁国的大街小巷到处流传。正在外经商的端木赐一听到这个消息,便撇下手上的事情,驾上车就往老师家里奔去。在院子里,他看见那位将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的老人正拄着一根拐杖,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望望天又望望远方。正是初春,院里才有些许青色。这位名叫赐但被人们习惯叫作子贡的人凝视着老师那佝偻的身影,不禁悲从中来。他知道那个身影一消失,郁郁多文的周代文化将急剧黯淡,他和其他一些弟子的心灵也会陡然丧失依托。
孔子回过头来,低声呼道:“赐,你怎么现在才来呀!”紧接着孔子叹了口气,用沙哑的喉咙低吟道:
泰山真的要崩坍了吗?
梁柱真的要摧折了吗?
哲人真的要枯萎了吗?
孔子虽然不可一世地把自己比作泰山梁柱,但自己也意识到了大势已去,立刻老泪纵横地对子贡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没有谁能尊崇我的思想。我昨天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房柱中间。那是我们殷人停棺材的地方。而我正是殷人的子孙啊!7天之后,孔子死了。时年73岁。
一、出道
关于孔子的出生情况,颇富传奇色彩。当然基本上是后人的附会,在此不必赘言。倒是有必要将其家世略加阐述,这对他一生经历,也许并非是无足轻重的。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宋国和鲁国是邻国。孔子五代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而从宋国避祸奔鲁。宋国的开国君主是微子启,原为殷王室贵族。周武王灭殷,封微子启于宋,让他继续承祀殷国宗祠。微子启死后,由弟弟微仲继位。那就是孔子远祖。从微仲传了九代到孔父嘉。本来孔父嘉姓子,可能由于他比较有名的缘故,子孙开始以孔为姓氏了。木金父由于父亲被杀,在宋国站不住脚了,因此避难奔鲁,从此定居鲁国陬邑。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孔父嘉的五代孙。叔梁纥在有孔子之前已生了九女一男。那个叫孟皮的儿子是个瘸子,叔梁纥怎么看也觉得孟皮不像样子,难以承继宗庙,他觉得应该再要一个儿子。但是叔梁纥那时已60多岁了。这么大年纪再娶妻,是不合乎礼法的。那时各国都希望增长人口,认为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对生育不利。叔梁纥却不甘心,仍然鼓足勇气向颜家求婚,颜家有3个女儿,老大老二都不愿意,只有不满20岁的小女儿颜征在表示愿意嫁给叔梁纥。颜征在本来可能很钦慕叔梁纥。再说叔梁纥虽年事已高,还算比较强壮。叔梁纥也确实在诸侯间以勇力闻名。他立过两次大的战功,最有名的一次是在偪阳之战。当时以晋国为首的几个诸侯国攻打一个叫偪阳的小国。叔梁纥作为鲁国武士,也参加了作战。当他们攻入偪阳城时,守城的人突然把城门上吊起的悬门放下,意欲把入城队伍拦腰截断,然后分别消灭。正在这危急时刻,叔梁纥赶到,用手托起悬门,使先入城的队伍能够赶紧退出,避免了损失。所以一时威名遍传。
由于叔梁纥年纪大了,也怕自己不能得子,所以和颜征在结婚之后,就去向尼丘山祷告。孔子生下来时头顶坍陷,四围却比较高,很像尼丘山的样子。所以干脆就取名叫丘,字仲尼。尼丘山在后世也随着孔子的名气变得越来越神圣。后人甚至去尼丘山凿石做成砚台,认为质地很好,用得特别舒心。但恐怕都想借此沾沾孔子这位圣人的光。唐朝的李贺对此不以为然,写诗嘲讽尼丘山砚不值一哂。
孔子3岁时,叔梁纥就死了。葬在离城东二十五里的防山。但是孔子却不明白父亲的坟地到底在哪儿。他母亲颜征在本来由于嫁给老翁,属于野合,脸上就不大光彩。加上年少守寡,很是羞愧,也没好意思参加送葬。所以在她自己死的时候,孔子想把父母合葬,由于找不到地方,只好把母亲的棺柩停在街上。孔子从小就是一个谨慎小心的孩子,乡里人都比较尊重喜欢他,最终有一个好心人告诉了他。他才算把父母合葬了。
颜征在死后不久,鲁国贵族季孙氏请士一级的贵族宴会。孔丘大概也以为自己有资格参加,本来他父亲也是个赫赫有名的武士,就穿着孝服跟着别人想进去。季氏的家臣阳虎看见孔子一幅酸丁样,又是个乳臭未干的青年,就酸溜溜地挖苦他:“季孙家宴请宾客,可并没敢宴请像你这样的大学者呀。”孔子没有办法,只好告退。当然,历史也给这两人开了个玩笑。几十年后,人们看见在曲阜的大街上,这两人的车子又相遇了。那个叫阳虎的家伙一改昔日的傲慢神色,恭敬地邀请孔丘去当官。但圣人孔丘却有些不愿意。当然,孔丘也许早已忘了年轻时受到的那番侮辱了。
鲁国有个大夫叫孟釐子,有一次病得很厉害,他想自己快要死了。就告诉他的儿子说:“孔丘这人可了不起,他是圣人商汤的后代。后来的祖先曾做过宋国国君。他的第十代祖先弗父何是宋缗公的儿子,宋缗公死了,继位者应该是弗父何,但弗父何让给弟弟继位。后来弗父何的孙子正考父又辅佐了三代君主,受过三次册命。不但不骄傲,而且更加谦虚。他自己铸了一口大鼎,上面刻着铭文,大意是:‘由于自己很恭敬下人,人家也不好欺侮我。我铸这口大鼎不是为了烹大鱼大肉,只是想熬熬稀粥,能勉强糊口就行了。’我听说,圣人的后代,暂时还没有发达,后世也一定会出了不起的人。现在孔丘年纪这么小却这么懂礼义,难道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孟釐子一口气说完这些话,以为自己要死了,哪知却没有死成。等后来他真正亡故的时候,这番话却派上了用场。他的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去拜孔子为师,向他学礼。这一年,恰巧季氏家族的当权者季武子也死了,季平子继位。
后来孔子终于成了季氏手下的小吏,专门掌管仓库,平时就干些称量计算的工作,还帮季氏养过牛羊。他在任时,牛羊大大繁殖,这在以前可是了不起的功劳,牲畜多少代表国家财力高低。因此孔子的官越做越大,后来居然成了司空。
但是孔子想到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去学习周礼和古文献。周朝虽然衰落,但名义上还是普天下的君主。自周公旦制礼以来,制度保留得最为完备。孔子一直以平治天下为己任,认为周朝没有威势,比夷狄还不如,原因在于礼崩乐坏,尊卑秩序乱了套。礼这个东西真是一种美德,它能宰制万物,役使民众。天下有礼才能上下不乱,长幼有序,国家才能太平。
南宫敬叔这时就向鲁君建议,请鲁君资助车马费,并说愿与孔子同往周天子处学礼。鲁君就给了孔子1辆车、2匹马和1个童仆。当时周朝的藏书室官吏相传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老子,即李耳。老子和孔子谈了很久,这次谈话的内容不得而知,总之不会太投机。因为孔子的儒学和老子的道学究竟是两回事。不过总算两人都是有才学的人,惺惺惜惺惺,最后老子对孔子说:“你刚才跟我谈了那么久的礼,都是古人的陈词滥调,他们骨头都变成粉了,再谈有什么意思呢?君子碰到明主就出来帮帮忙,碰不到就算了,顺其自然,像我这样,不管天下事,每月按时领俸禄,不是挺好吗?我听人家说,好的商人一定是把宝贝藏得很隐秘,让别人摸不着头脑。君子也是这样,尽管很聪明,却装出一副很愚蠢的样子,使人无法揣测。一则显示出修养,一则可以不遭人忌妒,以得善终。不过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像你,还年轻,有些娇气和欲望就无法压制,要知道,这样对你是没什么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也不过这些罢了。”
后来孔子要回国了。临走时老子还送了孔子几句话:“有钱的人往往送给别人财产。有德的人一般赠予别人几句好话。我是个穷鬼,就妄称一回仁人罢。你要知道,有些聪明的人经常不得好死,就是因为他们喜欢议论别人;口辞便给的人也经常不得好死,那是因为他们喜欢揭别人的疮疤,以图一时的口舌之快。你是个明晓事理的人,你自然明白你的身体并不是你自己专有的,你是父母的儿子,是君主的臣民,就应该适时替父母君主想想,要孝敬父母,替国家做事,就不能把生命白白丢掉。”
二、周游
在孔子生活时代的鲁国,正在逐渐衰弱下去。西北的晋国是个强国,国君晋平公淫乱,权力旁落,六卿专主国政,到处扩张。南方的楚国日渐崛起,楚灵王常常率兵北伐中原。齐国在鲁国北面,是鲁国邻邦,也是个泱泱大国。鲁国就处在这三强国的中间,成了受气筒。如果和楚国亲近些,晋国就不高兴。投靠晋国,楚又派兵来侵。在应付这两国的同时还得时时注意齐国的脸色,一不小心,齐国军队就气势汹汹向边境开来。
鲁昭公20年,孔子30岁。齐景公和国相晏婴到鲁国来访问,知道孔子大名,就问孔子怎么才能治好国家:“秦穆公当年国小地僻,为何能称霸?”孔子说:“秦虽然国小地僻,但志大且行为中正。像百里奚这样的贤才,各国不能用,当作奴隶。秦穆公慧眼识英,用5张羊皮就把他换到秦国,和他谈了3天,马上封为大夫,把国政委给他,从而大治。像这样的国君,成为天下共主都可以,区区的霸主算得了什么。”“说得好。”齐景公抚须大笑。不过也只是一笑而已,景公并不真信孔子的说法。
在孔子35岁这年,鲁国发生了一次大乱。这在鲁国历史上是少见的。这次内乱有远因,有近因。远因是由来已久的鲁国公室衰微,世卿专横,政在季氏的局面,使鲁昭公不得不想方设法铲除季平子,以恢复公室权力。近因是这年夏天,恰好由于季平子和另一贵族郈昭伯两家斗鸡而引起纠纷,鲁昭公就利用这一矛盾,支持郈氏,企图趁机灭了季氏。哪知季氏联络另外两家贵族叔孙氏和孟孙氏率兵反攻昭公。昭公大败,被迫逃亡齐国。在这种乱哄哄的局面下,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孔子在齐国当了一个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他去接近齐景公,还和齐国的乐官关系比较好。有一次听了乐官演奏的《韶》这支古曲,非常高兴,便跟着学,学得很专心。以致连续3个月吃肉都不知肉味。后来他终于见到了齐景公。景公也许还不曾忘记上次在鲁国和孔子的谈话,就饶有兴趣地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说:“君王要过像君王一样的生活,臣子要守臣子的礼节。父亲要具备父亲的威严,儿子要做到儿子应有的孝顺。”景公这次听了大发感慨,叹道:“真有道理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然有粮食,我哪里能吃得这般安稳呢。”这句话倒是发自肺腑的。后来景公又问孔子怎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要求孔子具体讲讲治国措施。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点在于节省花费罢了。”景公听了也照样很高兴,就想把尼谿地方的田封给他,使他做一个有采邑的齐国贵族。晏婴听了表示反对,他对景公说:“儒生都是一些不守法律的人物,而且特别骄傲,不能虚己下人。崇尚厚葬,浪费财力。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谈起礼节来一套一套的,特别多的繁文缛节,对国家人民没有任何好处,大王还是不要用他为好。”后来,齐景公见了孔子就不再问关于礼方面的问题,并且逐渐对他冷淡,说:“要我待你像你们国家季氏的地位那样高,我不能做到。”孔子听了觉得不高兴,又风闻齐国一些贵族要杀他,心想只有偷偷地回鲁国去了。在走之前孔子还有些不甘心,特地跑去见齐景公,指望景公挽留他,但是齐景公却打了个哈欠,说:“我老了,用不了像你这样的大才了。”孔子才最后绝望了。
孔子42岁的时候,流亡在外的鲁昭公终于死了,鲁定公即位。过了5年,季平子也死了,他的儿子季桓子接位。季桓子有一次挖井,挖到一个陶罐,里面装了一个像羊的东西。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当时已以博学闻名的孔子。但是他耍了个花招,特意说是挖到了一只狗,想借此测测孔子的深浅。孔子淡淡地说:“挖到的不是狗,应该是羊吧。”季桓子一听吓了一跳,知道瞒不过去,只好承认,并表明想知道原委。孔子说:“我之所以敢肯定是羊,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听说,山里面的怪物有怪夔和魍魉;水里面的怪物有怪龙和罔象;土里面的怪物则叫大羊。没有听说土里能挖出狗来的。”季桓子这才对孔子的学问心悦诚服了。
吴国进攻越国,踏平了越国首都会稽城。获得了一根特别长大的骨头,用它能推动一辆战车,行走如飞。吴王很惊讶,但不知道这是什么骨头,听说孔子博学,就派使者去问。使者见了孔子,就卖关子说:“最大的骨头是什么骨头?”孔子说:“当年大禹召众神到会稽山,防风氏这个神来晚了一些,大禹很恼怒,就把他杀了,还把尸体抛在山上陈列。防风氏身材极大,他的骨头能够推动战车。这可能是世上最大的骨头罢。”吴使心里暗暗吃惊,又抢问道:“神到底指哪些东西?”孔子说:“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以利天下,有权力祭祀守护名山大川则可以称为神。仅能守护国土者只能算是公侯。”吴使又追问:“防风氏守护什么山川。”孔子回答:“汪罔氏的君主守护封山和禺山,姓釐。在舜帝、夏、商时叫汪罔,在周时叫长翟,今天叫大人。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防风氏。”吴使很服气地说:“真是圣人啊,博学到了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