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弗恨厥学坠 祇怜“吾道穷”——孔子传(5)
孔子不但教导学生好好学习,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任何人比他强一点,他都虚心受教。他一生有很多老师:老子、蘧伯玉、晏婴、老莱子……不胜枚举。别人看见孔子博学无双,猜想没人能当他的老师,不知他的知识是谁教的。其实“圣人无常师”,他到处求学,只不过没有固定的老师罢了。
孔子时常鞭策自己不能放松学问和道德的培养。他说:“品德不善,学问不修,听见好的不能学,自己错了不肯改,是我心里最怕的。”他自己有错,别人指出,马上改正,毫无愠怒之色。他的弟子子游当了武城地方的长官,请孔子去参观,孔子看到这个小邑一派平和景色,家家户户还响起弹琴唱歌声。孔子心里挺高兴,笑着对子游说:“杀鸡用得着牛刀吗?武城这小地方,也值得用礼乐教化吗?”子游答道:“我曾经听夫子说过,‘君子懂礼教则知道爱人,小人懂礼教则容易安分守己’。武城虽然小人很多,但恐怕也应该这样教导吧。”孔子对左右弟子说:“你们听到没有,子游的话很对。我刚才说的是开玩笑罢了。”孔子还特别高兴别人能看出他的缺点,他认为这是一个人修养越来越高的表现。“君子的错误,就像天上太阳出现蚀缺一样,人家都能看到,错误一改正,就如同日食过去了一样,大家照旧仰慕他。”
孔子就是这样严于律己,勤学深思。弟子们都对他五体投地。子贡曾说过:“夫子的文采彰明,我还勉强能看得到,而夫子一谈到天道和命运,哲理特别深奥,我简直摸不到门了。”聪明如颜回,也叹道:“越看越高,越钻越坚,看似在前面,忽然就到后面去了。夫子就是这样伟大而不可捉摸。夫子以学问道德教诲我们,似乎有魔力,想不跟从也不行了。但是即使竭尽我的才力,也别想赶上他。想找到他勤思好学的道路,也不知怎么找。”孔子乡里的人们都说:“孔子真伟大啊!似乎样样都懂。”孔子听了这话,谦虚地说:“我能有什么本事呢。拿六艺来说吧,我是掌握了射箭还是掌握了驾车呢。如果硬要说我掌握了一样,那也许只能驾驾车吧。”
五、获麟
孔子回到鲁国的第二年,就经历了一场大痛,他的爱子伯鱼患病死了。晚年丧子,白发送黑发,这是多么不幸的事。还好,这年他的孙子子思也出世了,给他带来一丝安慰。子思后来也像孔子一样,广收门徒,宣传孔子的思想,其再传弟子孟轲还效法孔子,四处游说诸侯,弘扬儒家的思想。
鲁哀公十四年的春天,鲁国国君和贵族大夫们带兵出外,到大野这个地方打猎。叔孙氏手下一个叫商的人抓到了一头怪兽,这种兽很像鹿,但是比鹿大了许多,身上披满鳞片,两个角竖在头顶上,蹄子像狼蹄,屁股后还拖着一条牛尾巴。不像是中原有的动物。鲁哀公一伙都围上来观看,不知道这动物叫什么名字,觉得形状怪异,颇为不祥。就把管理林木的官叫来,命他把这怪兽牵走,任意处置。
孔子听说了这事,赶快驾车到那里去看。然而,他一看见那头怪兽,立刻心里一沉,随即呆若木鸡。他悲哀地对着怪兽说:“为什么你现在出来呀!为什么你现在出来呀!”回过头去,老泪纵横,抬起衣袖,边擦眼睛边说:“这是麒麟啊!本来应该在天下大治时出来,现在天下荒乱,它出来得真不是时候啊!我没前途了!”
自从见到麒麟之后,孔子几乎彻底垮了。连一直在编订的《春秋》也终于停手了。《春秋》是鲁国的国史,因材料散乱,孔子重新修订,从鲁国先君隐公元年开始。因为鲁隐公是较仁慈但结局悲惨的君主,由于不忍心夺弟弟的君位,而反被奸臣杀害,鲁国从此便埋下了内乱的种子。结束于鲁哀公十四年春获麟时为止。麒麟是传说中的祥兽,如果世有贤君,会自己出来献瑞,但现在世道大乱,麒麟出来本不合时宜,而且还落在商这类低贱之人手里,鲁哀公一伙还视它为不祥之物。可见周室衰败,天道降异,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了。周室必将为他姓代替,孔子深感绝望。在修《春秋》时,他特别注意遣字造句,表面看来只是叙事,实际已暗寓褒贬。以鲁国史事为主,尊崇周室,称周王为天王,其余各诸侯以公侯伯子男王等爵位称之,对一些诸侯僭越称公称王表示不满。比如提到楚王,因楚始封是子府,故称楚子。许国始封是男爵,故称许男。晋文公称霸,召集诸侯在河阳会盟,竟然派使者叫周王也来参加。周弱晋强,周王不敢不去。孔子却为他遮羞,说“天王狩于河阳”,把周王被迫赴会说成是打猎。现在麒麟不适时而出,他觉得再编《春秋》已没有多大意义了。天下不可能恢复到周初时王室强公室弱、公室强大夫弱的局面了。由于《春秋》这部书到获麟截止,所以后世把《春秋》又称为《麟经》。把孔子编《春秋》暗寓褒贬的手法称为春秋笔法。麒麟出现在后世成为一些统治者自以为已修德政的表现。汉晋时的史书多次提到获得麒麟,皇帝大喜,认为自己是有德之君,天下太平。
正当孔子还沉浸在伤心中的时候,又一个打击不期而至。他最挚爱的弟子颜回死了。年仅41岁。
颜回比孔子小30岁,体质素来孱弱,家境贫寒,好学多思。后来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颜回。他好学,他不把对此人此事的怒气,迁移到别人别事上去。他一次犯了过错,绝不会再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听到过好学的人了。”当颜回死的消息传来时,孔子悲痛欲绝,捶胸叹息:“唉!天亡我啊!天亡我啊!”号啕大哭。他的妻子儿子前几年死时,他也没这么悲痛过。他待人,一向以学问、道德和品格为标准,绝不因亲属关系而有所偏私。弟子们都劝他:“老师哭得太哀痛了。保重身体要紧。”孔子说:“是哭得太哀痛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哀痛,还为怎样的人哀痛呢?”
两件事接踵而至,孔子更加丧失了以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之心。当初见麟时,他已隐约觉得天暗示自己将亡了。他叹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问:“为什么说没人知道你呢?”孔子说:“我不得志,但也不抱怨天,也不抱怨别人。我了解人世的情况,心志也和天相通,知道我的也许只有天罢。”
孔子终身不失自己的节操和理想。这年夏天,齐国发生内乱,国卿陈恒杀死齐简公,立简公弟骜为齐平公,自己为相专政。这件弑君犯上的事激起了孔子的极大愤慨。他如临大典,一本正经地洗发沐身去见鲁哀公,对哀公说:“齐国的陈恒把君主杀了,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告诉三桓吧,这事我管不了啊。”孔子这个年迈老人,像个天真的小孩子碰了钉子那样,退了出来,自言自语地嘟哝着:“因为我愧居大夫之位,遇到这样大事,敢不来报告吗?”孔子果真跑去报告三桓。三桓不答应出兵讨伐。孔子一面退出,一面又自言自语地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位,遇到这样大事,敢不来报告吗?”这幕戏剧性事件,就这样不了了之。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污辱自身节操,伯夷叔齐才能做到啊!柳下惠少连屈身仕污朝,降志辱身矣。虞仲、夷逸隐居起来,但每有言论往往合乎法度。”由此他评价自己:“我就不像他们那样专趋一途,无论什么环境,我都能够适应。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而已。”
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已72岁了。这时卫国发生了大乱。孔子的两个弟子正好在卫国做官,是卫当权者孔文子的家臣,他们就是子路和子羔。孔文子死后,其子孔悝继续执政。这年冬天,被逐在外的卫太子蒯聩伙同其姐姐发动政变,把卫出公逐出,并劫持孔悝逼他立誓拥蒯聩为君。孔子深知自己两个弟子的脾气,忐忑不安地预言:“唉!子羔可能会安全回来,子路则一定要死了。”过了几天,子羔回来,报知子路死状。孔子正在吃饭,当听说子路被乱刀砍成肉泥之后,号啕大哭,把桌上一碗肉圆全部倒掉,叫道:“天杀我呀!天杀我呀!”从此再也不吃肉羹。
本来子路可以逃出卫国的。但他是个耿直的人,对孔子的教导总要身体力行。平时疾恶如仇,因为身体强壮有力,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孔子曾欣慰地说:“没有颜回,我的弟子们不会团结;没有子路,我则有时会遭到别人侮辱。”因为子路孔武有力,他在孔子旁边,谁也不敢欺负孔子。但孔子早就预言子路的性格对自身不利,他指出:“像子路这样平时在我身边也大大咧咧,将来恐怕不得好死啊!”
正因为子路有力知义,所以一听到主人孔悝被劫,马上赶去。路上碰见子羔向他奔来,气喘吁吁地说:“门已关了。”子路说:“我过去看看再说。”子羔劝道:“别去送死了,快走吧。”子路说:“求利而逃难,不是君子所为。我平时得人家的俸禄,一定要救人家。”于是跑进去,对蒯聩说:“你何必要抓孔悝呢。即使杀了他,他手下会放过你吗?”蒯聩不听。子路想放火烧房子,使蒯聩放了孔悝。蒯聩急了,命令部下去攻子路,用戈把子路的帽子缨带砍断,帽子落地。这位忠实的孔门弟子,临危不忘老师教导说:“君子临死时,不能不戴帽子。”立即把帽子戴好,缨带结上,然后被打死。他的死是对孔子这位72岁老人的最后的沉重打击。
第二年,孔子死了。葬在曲阜城北约一里路的泗水旁边。鲁哀公很伤心,在祭文中写道:“苍天不善,不把这位大贤留下有惠我国,使我一个人孤单地处在君位上。茕茕无依,悲痛莫名。呜呼哀哉!尼父,不要太苦自己了。”子贡听后说:“鲁哀公恐怕不能死在鲁国了。夫子曾说过:‘不守礼节则昏乱,不正名分则必犯过失。’夫子生前不予任用,死后假惺惺表示可惜,不符合礼。祭文中自称‘余一人’,僭越天子礼法。必遭后报。”果然,在这之后第二年,季康子死了,鲁哀公想趁机发难,攻灭三桓,夺回失去的权力,却反被三桓击败,逃亡,死在外面。
许多弟子为孔子服丧3年,又相对哭泣尽哀,然后相别而去。独有子贡一人留下,在墓旁筑了茅舍继续守丧,共守了6年才离开老师坟墓。有些弟子和鲁国人因为追念孔子,把家搬到墓旁住下的百余人家,于是把这里叫作“孔里”。后来又把孔子的住房和讲堂以及弟子宿舍,改为孔庙,用以纪念孔子并收藏孔子衣冠琴车书等生前用物。
司马迁在写完《孔子世家》后很感慨地说:“我读孔子的书,能想见他的为人。到鲁国去,参观孔子庙堂、车服、礼器,见诸生按时在这里习礼。我心里无比感动,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主,乃至于贤人,多得不可胜数。但只是当时风光一阵子,死了以后则销声匿迹了。而孔子一介布衣,传十多代,学者都以他为楷模。从天子以及王侯,凡是学习六艺的,都以孔子的说法为标准。孔子真算是大圣人。”
(史杰鹏)
主要参考文献
《论语》,《诸子集成本论语正义》,中华书局版。
《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点校本。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春秋左氏传》,《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版。
《春秋公羊传》,《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版。
《大戴礼记》,中华书局解诂本。
《孔子评传》,匡亚明著,齐鲁书社版。
《孔子》,井上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