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答顾东桥书(节选)
答顾东桥①书(节选)
【题解】
本文是王阳明回答顾东桥心与理关系的书信节选。文章首先解释“知行合一”之义,然后解释“主观”之心与“客观”之理的关系。王阳明认为,“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心外无理,并发挥孟子学说,主张求仁于心、求义于心。王阳明“心”与“理”的主张,或可为我们的个人价值与个人主动精神提供些许帮助。
知之真切笃实②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③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④,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如来书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⑤其间,姑为是说⑥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
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⑦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⑧之处,此告子“义外”⑨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⑩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11]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12]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13]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注释】
①顾东桥,顾璘。顾璘(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居士,江苏长洲人。②笃实,踏实、坚实。③精察,精细观察。④本体,哲学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本源。⑤抑扬,褒贬。⑥是说,此说。⑦晦庵,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朱子,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⑧暗,愚昧。不达,不明白、不通达。⑨告子“义外”,《孟子·告子上》载:“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⑩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孟子·公孙丑上》载:“我(孟子)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11]恻怛,恻隐。[12]外心,用心于外。[13]圣门,儒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