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阿德勒谈人生——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
阿德勒认为,人生应该是一个生命的起点到生命终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意义或产生的意义,是个人能感知的,这种感知是主观性的,既然个人的人生的意义与所处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人生的意义也应由社会对其客观的评价。他意在告诉人们,只有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才能活出最大价值。
人生活于意义之中
人类生活于“意义”的领域之中。
——阿德勒
我们生活在意义之中,在意义的领域里我们所体会的并不是单纯的环境,而是感受环境对人的重要性。这是阿德勒所创建的心理学的核心。
阿德勒说:“生命的意义不可胜数,并且如我们所说,每种意义都可能有其不实之处。既然无人知晓生命的绝对意义,任何能为人所用的意义就不是完全错误的。所有意义都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然而我们也知道:有些意义很有效,有些却较糟糕;有些错小些,有些却错得大。我们还能发现什么为较好的阐释所共同具备的,什么为那些稍欠人意的阐释所缺少的。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真理的一个公共尺度,一个公共的意义。该意义能帮助我们解释与人有关的现实社会。在此,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是针对人类而言的,针对人类的计划和意图而言。除此之外,别无真理。即使别有真理,也与我们无关。我们既无法知道这些真理,而这些真理也毫无意义。”
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我们所经历的事物,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从人的角度来体验的。即使是最原始的经历,也受限于我们人类的看法。“木头”指的是“与人类相关的木头”,而“石头”指的是“作为人类生活中因素之一的石头”。一个人如果试图脱离意义考虑环境,那将十分不幸。他将因此与他们隔离开来,而他的行动于人于己也毫无益处。无人能脱离意义。我们是通过我们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的。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不现现实本身,而是经过阐释的现实。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下结论:这一意义或多或少总是未竟的、不完整的,甚至不完全正确。所以,意义的领域就是充满错误的领域。
然而,正如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被事物本身所惑,而是被我们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所惑一样。对于生活的意义,我们都习惯以我们自己赋予它的意义去感受它,也正因如此,我们所感受的并不是真正的意义,而是经过我们自己解释加工过的意义。所以在意义的领域里是充满错误的、不完全的。可是,倘若有人因此就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之中,这也是不现实的,不幸的。因为,他将从此自绝于他人,别人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他的举动也对别人起不了丝毫的作用。只是想象一下就觉得很可悲。
让个性发展,让社会精神在我们周围传播,是阿德勒在他的个体心理学中倡导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提高了对社会的兴趣,从而改变自己在生活中曾经存在过的错误的价值观念时,也就是我们开始认真体会人生意义的时候。其实正如阿德勒所说,“生命所遭遇的最大的困难,以及会对他人造成最大的伤害的,就是那些对人类整体没有兴趣的个体,就是这类个体,导致了我们人类所有的失败”。
角色伴随着责任而存在
生活的真正意义的标志是能够和他人分享,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东西。
——阿德勒
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什么又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每个人都只把这个问题和对它的答案表现于自己的行为之中。而且,很少有人能真正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却是我们谁也无法逾越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必须要有意义。不然当我们年逾古稀、回首往事时,我们会因为自己碌碌无为而羞耻,会因为自己毫无意义的一生而悔恨。
对于到底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这个困扰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又是怎样回答的呢?阿德勒认为,生活的真正意义的标志是能够和他人分享,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东西。因为即便是天才,也只能是因为他的生活被他人认定为是自己所需的,才被称之为天才的。当然这并不是要你为别人而活,只是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种社会精神。
佛特郡有一个古老的小镇,迪克的家就住在这个小镇上。听老人们说,火车很早就经过小镇,他的家乡曾经十分繁荣昌盛,后来经济萧条带走了小镇的非凡热闹,连教堂高高的塔尖上的那4只老钟也停止了行走。人们决计要唤醒那些代表着小镇悠久历史的老钟。在一次全镇民的联席会上,迪克——一个刚满18岁的商场服务员,竟被选为每天为钟开发条并校准时间的人。
一个星期后,满头银丝的钟表匠莫尔顿师傅刚修理完大钟,迪克就来向他讨钥匙。不料他提出,要迪克“到镇上走一遭,看看各种大钟的情形,谈一谈体会”,才能将教堂老钟的钥匙交给他。真是个怪老头,可迪克又拗不过他。
这天下班,迪克开始关注镇上所有的钟。嘿,还真有新发现,不管是镇府大厅的,还是银行、证券交易所的,这些钟不是停着,就是走得并不准确。他还注意到许多人经过这些钟时,会持起袖子对一下手表。迪克真想大声告诉他们正确的时间,以防人们误了上教堂做晨祷的时刻,错过证券交易所开盘的时机,让焦急等待约会的恋人满腹失望。
迪克又信步沿着铁路走去,高高的路基上有一座黄色的旧砖房,这是搬道工马里兰夫妇家。马里兰大叔值完通宵班正在休息,马里兰大婶却迎风坐在屋前,原来她正在倾听,倾听呼啸的北风是否会带来远处奔驰前进的隆隆火车声。
“你们没有表吗?”迪克好奇地问。
“有啊。可我们老啦,眼花啦。”
原先,马里兰夫妇可以依据教堂的钟声对时间,而如今他们只能轮流值班来护卫铁路。离开小屋,迪克的心不安地翻腾着。
“我们这里不是缺少钟,而是缺少责任。”迪克表述了自己的体会。
莫尔顿老人笑了:“好,请记住一个开钟人的责任。”随即就将一把粗粗的黄铜钥匙交给他。
月色中,迪克套上沾满油污的工装,一路攀登上去。他独自一人来到钟塔下,钻进漆黑的塔楼。
“我一定要让这古老的大钟走得像老人们记忆中的那么准确,全镇人的分分秒秒都应当滴答在同一个节拍上。”推开四扇沉重的钟面,他把头伸向夜色迷茫的星空,上完发条,抹完润滑油,一一校准了4个钟面上共8根胳膊般粗细的指针。他又用手绢使劲地擦拭钟面。他要让4只大钟像运转良好的机器那样,永远保持步调一致。
两年过去了,教堂的大钟已经重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在繁忙的邮局,一个什么人大声问道:“现在几点了?”人们不约而同地持起袖子看一眼腕上的手表,或者掏出怀表,异口同声说:“12点了。”并且照例会加上一句:“我刚对过教堂的大钟。”
一个负责人的人,在完成一件事时,总会做好一切该做的事情,这样,他就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所以,做事时要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就不会有人将重担托付给我们。有许多人本来具有出色的能力,却因为不具备勇于负责的精神,一生平淡,无所建树,甚至经常出现疏漏,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因无作为,便无地位可言。相反,另外有一些人,刚开始表现得并不出色,但为了改变自身的境况,他们勇挑重担,全身心地、尽职尽责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结果,慢慢取得了成就,个人地位也不断晋升。
要知道我们都会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也都会伴随着一份责任而存在,然而这份责任并不是负担,而是一种需要。被他人需要,就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因为被需要,生命才变得更有意义,具有存在感。试想有那样一天,你不再被任何人需要,也不需对任何人负责,你的存在除了对你自己,对任何人都没有意义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景。你会因此觉得没有责任而感到轻松自在吗?不!因为那带给你的不是无责的轻松,而是无尽的空虚与孤独。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都有他的生活意义,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性格特征等都遵循这个生活的意义,每个人的作风、行动中都蕴藏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似乎断言:“我就是这个样子,宇宙就是那种形态。”这便是他赋予生命与自己的价值及意义。
——阿德勒
“人人生而平等。”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认真努力生活的个体都有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无数个唯一的生命构成这个大千世界,作为这无数个唯一中的一员,你有权利更有义务为这个生活的世界添上浓重的一笔。
我们没有办法选择以怎样的外在来到这个世界,也无法选择迎接我们的是怎样的环境。但是一旦你的双脚踏上了这片土地,你的人生就只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了,除了你自己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决定你人生的走向。与此同时也不要依靠任何人。家人可以给你人生的指导,做你最坚强的后盾,但是他们不能替你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朋友可以给你扶持,陪你共进退,伴你走一过人生的许多重要的时刻,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去完成。
你不能当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当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接受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你就获得了属于你自己的人生。生命只有一次,但是都被赋予了绽放的机会,只看你能否将它抓住。理想与现实之间最难的只有第一步。所以,珍惜你所拥有的,用上帝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你,迈出勇敢的一步,为自己打造一个美好而有意义的人生。
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人呢?很简单:做自己!因为只有敢于活出自我本色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生命的主角,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有一个叫凯丽的女孩,她从小就特别腼腆而敏感,而且她一直很胖,而她的脸更是让她看起来比实际还胖得多。凯丽的母亲认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总是对她说:“宽衣好穿,窄衣容易弄破。”同时,母亲总照这句话来打扮凯丽。凯丽也从来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动,甚至不上体育课。她非常害羞,觉得自己和其他人都不一样,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女孩子。
长大之后,嫁了人的凯丽仍然没有改变。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满了自信。凯丽尽最大的努力学着像他们一样,可是她怎么也做不到。而家人为了帮助凯丽变得开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只是令她更退缩到她的壳里去。她开始变得紧张不安,躲开了所有的朋友,情况最糟糕的时候甚至到了连门铃响都害怕的地步。凯丽知道自己有些自闭,可又怕她的丈夫会发现这一点,所以每次他们出现在公共场所的时候,她都假装很开心,甚至有时装得有点过头,事后,她也会为此难过好几天。最后,痛苦的凯丽觉得再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她想到了自杀。
但是有一天,婆婆的一句话点悟了她。那天,她听到婆婆谈自己怎么教养几个孩子。婆婆说:“不管事情怎么样,我总会要求他们保持本色。”
“保持本色”这几个字像一道灵光闪过脑际,凯丽明白了原来所有的不幸都起源于她把自己套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模式中去了。
凯丽后来回忆道:“在一夜之间我整个改变了。我开始找出自我。我试着研究我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优点,尽我所能去学色彩和服饰知识,尽量以适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主动地去交朋友。我参加了一个社团组织——起先是一个很小的社团——他们让我参加活动,把我吓坏了。可是,我每一次发言,都能增加一点勇气。今天我所拥有的快乐,是我从来没有想到可能得到的。”
一句“保持本色”的提醒,让凯丽解放了自己,恢复了健康的心态,从而也找回了自信与快乐。凯丽经历苦难才学到的教训告诉我们: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应该永远保持自我,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全新的自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优缺点,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因为某些世俗的观念,就将自己改造成他人。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怎么看我们那是他个人的问题,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我们怎么样看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自己价值观的优先顺序,把自己摆在第一位。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成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样我们才会干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事业,开创出与众不同的人生局面。
自我完善比接受教育重要
完善自我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必须具备这样一种冲动:对改善自我的渴望。
——阿德勒
阿德勒说:“教育是人类依靠书籍和教师来逐步发展自己心智的过程。”然而在现在,即使一个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也不必灰心丧气。因为,他仍然可以为自己找到一条接受教育的途径,那就是通过“自我完善”。事实上,我们身边存在着众多“自我完善”的机会,也存在着大量有助于“自我完善”的资源。如今,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有益的资源。比如,质优价廉的图书、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以及夜校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还以教育资源稀缺为借口来逃避“自我完善”的话,就无法令人信服了。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做一些无聊且浪费时间的事情,比如看闲书、打扑克、玩台球、讲故事、毫无目的地闲逛等。我们白白浪费了这些大好的时光。所以如果你有改善自我的欲望,那么你就要努力去战胜自己,战胜那个玩物丧志的自己,唯有如此,你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对于那些力求自我完善的人来说,我们必须战胜阻碍我们前进的“狮子”——自我放任。只有战胜了这个敌人,你我才能够取得进步。
人们年轻时利用休闲时间的方式,往往为以后的人生定下了基调。它让人们知道他是否已经心如死灰,或者他是否仅仅把人生当作了一次享乐的旅程。
许多年轻人会发现,他们一不留神就已经被自己的竞争对手甩在了身后。但是,通过自我反省,他们会发现这种落后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停止了努力,没有进行广泛的阅读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浪费了许多可以好好利用的时间。这样当别人在不断进步的时候,他只能在原地踏步了。而原地踏步就等于退步,不是吗?
把休闲时间用来阅读和学习不仅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也是你目光高远的体现。历史上就有许多利用休闲时间进行学习的著名事例。这些成功人士并没有把休闲时间用来享乐,而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甚至牺牲了一部分睡眠时间和进餐时间来进行学习。
伊莱休·波利特当年的学习环境极其艰难,但是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美国著名的慈善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16岁时,伊莱休·波利特在一个铁匠铺做学徒。他必须整天待在那里工作,有时甚至还需要加夜班。但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还是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会在口袋里随身装上一本书,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拿出来阅读。晚上看,休息日也看,甚至连吃饭的时候也在看。总之,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任何时间都不放过。每天早上,当那些家境富裕的孩子或者贪玩的孩子还在床上伸懒腰、打哈欠,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年轻的波利特就已经开始学习了。
出于对知识的追求,对完善自我的强烈欲望,他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一位富有的绅士曾提出资助波利特到哈佛大学去读书,但是被他拒绝了。波利特认为虽然自己每天要在铁匠铺里花上12~14个小时,但是自己依然有能力通过自学来获取学识。波利特是一个有着坚定决心的人。在铁匠铺上班之余,凭借着自己挤出来的零星时间,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就掌握了7门外语。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实在是令人震惊的。
在阿德勒时代,人们要获取知识是相当困难的。那时书籍不仅数量少而且价格高,学习条件也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在过去,人们在每天繁忙工作之余,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借助昏暗的烛光,努力克服身体上的疲倦,以便使自己进入一种忘我的学习状态之中。其中的艰辛,我们可想而知。但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还是涌现出了许多取得杰出成就的伟大人物,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叹和佩服。一些成功的人士不得不面临身体上的病痛,甚至残疾,然而他们顽强地克服了这些困难。相比之下,我们目前的学习环境已经优越了许多。在我们周围,完善自我的机会比比皆是,书籍也是汗牛充栋,但是我们取得的学识却远没有前人那样多,这实在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告诉你,过去的你不是你
你一旦给我贴上标签,你就是在否定我。
——阿德勒
你是谁?当你听着一个人这样问你的时候,你的内心在想些什么?你是不是着急忙慌地在自己的头脑中闪回出无数过往的画面,然后,你在总结了这些画面的基础上,志满意得地或者垂头丧气地告诉问者:“我是一个成功者”“我是一个失败者”“我是一个画家”“我是一个学生”“我是一个奴隶”……
阿德勒说,当人们在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时,几乎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从过去的经验里总结出一个合乎自己现在状态的身份。这是人们自我认识的一个普遍规律。我们总是要从过去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的各种行为中来自我界定,自我认识,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应该警觉,这样毫无顾虑地对自己的进行界定,往往会蒙蔽自己对自己潜在能力的认识,限定今后自己的发展道路。
所以阿德勒说:“你一旦给我贴上标签,你就是在否定我。”是啊,当一个人被别人贴上标签的时候,这个人的潜在能力就已经遭到了他人的忽视。同理,当我们对自己贴上标签时,我们也已经放弃了发展其他潜能的可能。
这是一个到处贴着标签的世界。商店橱窗里贴着标有商品价值的标签,制服上贴着区别不同工种的标签,不同单位的门前摆着表明各自职能的标签……标签已经成为我们界定这个世界的唯一标识,以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百年孤独》中描写出了这样一个情节:马孔多的村民在失眠症的侵扰下开始慢慢地失去记忆,以至于阿德里亚诺家族的人不得不将自己家里的东西贴上标签,才能识别这些东西的作用。但是,当记忆完全失去的时候,谁又能知道鸡蛋和桌子的区别呢?为了把握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类不得不将其分类打包,区别对待。
在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之中,人们也爱上了为自己贴上一张标签。这张标签有时来自他人,有时来自自己,但更多的时候却是二者的综合。
通过这张标签,你确定了自己的身份,感知到了自己的存在。存在感,这是我们可以心态平和地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但是,当我们时刻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时,我们也正沉溺于过去的历史当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的事物在不断地出现,而存在感却在阻止着我们去尝试新的东西。因为,当我们接触到这些新的事物时,我们通常会因为无所适从而感到焦虑不堪。于是,标签成为了我们逃避现实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借口。当你接触陌生的数学知识时,你可以说“我是文科生”,从而加以拒绝;当你需要增加自己的计算机技能时,你可以说“我是老年人”,从而加以逃避。一个标签,可以给我们提供众多逃避的借口。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想逃避一种活动,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想掩饰自己能力的不足,我们都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
当你对自我加以界定,并喜欢上以标签来推搪事情的时候,你就注定在今后的日子里无法获得更多的发展。你会保持原状,你会丢掉发现更多自己的机会。这样的话,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一个学习不好的人为什么无法提高自己的成绩,一个生性腼腆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孤僻。因为,当他们被这些标签所束缚的时候,他们就会做出符合标签所界定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自我的既定认知。
标签是一种对你过去的评价,但是,我们不能将标签认为是一生的论定。因为,我们的内心为我们储备了无穷的智慧和潜在能力,我们必须灵活多变地将它们开发出来。这样,我们才是一个发展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为了消灭掉既定的标签心理,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过去的刻板思想。每个人都是从过去中成长、发展的,过去给我们提供了养料,但是也禁锢了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决心打破过去所形成的刻板思想,使自己的对新出现的事物产生足够多的兴趣,使自己乐意去尝试新的东西,不断地丰富自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堵塞我们思想源头的石头,必须马上除去。
二、认识到标签的危害。标签的危害上文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里只想再次强调,以便引起你我的重视。我们不是商品,我们不是从模子中出来的成品,我们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人类,我们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三、制订不同于以往的计划。循规蹈矩限制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使我们无法发现自己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潜力。制订一个不同于之前的计划,并马上加以实行,弄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具有发展的潜力。
四、请一些朋友进行监督。一个拥有坚强毅力的人,是不用别人监督的。但是,大部分人却经常缺乏这种可贵的品质,因此,我们必须需要一些人来对自己进行监督。监督的好处有二:一是促使自己顺利完成改造标签心理的计划;二是如果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可以有人及时地对你加以提醒。
五、树立一种坚定的信念。只有强大的信念,才能摧毁既有的观念,占领心灵的高地。在前文,我们已经知道,当我们不停地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便会建立起一种牢固的信念。因此,在消除标签心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对着你的内心,请真诚地默念,“过去的你不是你”。
阿德勒告诉我们,过去的你不是你,你是早晨喷薄而出的朝阳,你时刻都是新的,你拥有着广阔的前途,众多的潜力。过去的你已经消逝,当前的你才冉冉升起。你不怀念过去,也不陶醉于未来,你就是当前的你,一个拥有无限塑造可能的你。
认识自己,挑战自己
我们总是容易被标签遮蔽发现的双眼,从而限制了自我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阿德勒
闻名于世的希尔顿酒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人事安排制度,而这来源于一次应届生的招聘。
希尔顿酒店在建立之初,招进了一批应届毕业生。如何安排这批毕业生,成了老板希尔顿考虑的重中之重。因为,这是一批有才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能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很可能埋没了这些人才。而像往常一样,一个一个地进行选拔则太浪费时间。希尔顿一时没了主意。这时,一个年轻人向希尔顿提出了一个建议:“虽然我们对这些人不了解,但是他们必定会对自己有所了解。所以,我们不妨将职位罗列出来,让他们自己挑选。”
希尔顿采纳了这个方法。在这个方法的指导下,大多数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位。而一些无法确定自己适合哪方面岗位的人,则被派去干些杂活。很快,这家刚成立的酒店就开业了。
此时,希尔顿突然想起了那个为他出主意的年轻人。他找来那个年轻人,询问他的基本情况。这个年轻人回答道:“我叫布里奇,是你刚招聘来的毕业生。不过,现在我已经是你的人事主管了!”希尔顿听后哈哈大笑:“你说得不错,在进行招聘的时候,你就已经在实行人事主管的职责。你不做人事主管,还能由谁来做呢!好样的!”
之后,希尔顿酒店的人事安排都是遵从这一制度。
认识自己,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把自己淬炼成为一匹千里马。否则,你只能碌碌无为,“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了。
由此可见,在我们决定认识自己的同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向自己发出挑战了。因为,认识自己并非一件易事。阿德勒指出:“我们总是容易被标签遮蔽发现的双眼,从而限制了自我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日本保险业推销之神原一平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他得到了一位高僧的指点,要求他改变自己的性格。原一平马上对自己做了一番深刻的反省,但是,他发现,当他越是想要了解自己的时候,自己却变得越发模糊,甚至已经成了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为此,原一平发动自己的客户参加“批评原一平”集会,让他们畅所欲言,批评指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为了能够使自己筹划的“批评原一平”集会收到预期中的效果,原一平制定了三项原则:
一、为了保证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集会的人数将控制在五人以内。
二、每次邀请的对象都不能相同。
三、热情地招待这些参加集会的客户。
制定完原则后,原一平又对集会做了进一步的细化:
一、集会的目的是为了批评原一平,指出原一平的缺点。
二、集会要每月按时举行。
三、集会的地址要选在安静的餐馆里,以晚餐的形式举行。
四、集会每次邀请五人,并选出一人作为此次集会的负责人。
五、集会邀请过的人,至少一年后才能再次参加。
六、集会之后,向参加集会的客人赠送礼物。
就这样,原一平通过筹划的“原一平批评”集会,开始向自己发起挑战。第一次批评会,就使原一平收获颇丰。他的客户言无不尽:
——你的个性太过急躁,容易发火,沉不住气。
——你的脾气太坏,亲和力太差,而且不细心,经常粗心大意。
——你总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很容易导致失败。你必须要倾听他人的意见。
——你不会拒绝,总是很轻易地答应别人的请求,这样会导致你的信誉危机。因为,只要你达不到你的承诺,别人就会传播你失信的恶名。
——你欠缺丰富的知识。你是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此你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你才能和每个人找到共同的话题。
——千万不要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真诚才能长远。因此,你不能唯利是图,而要使自己的经商过程中带有人情味。
通过集会,原一平对自己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些真诚的建议和批判中,他不断地向着自己的缺点发起冲击,终于将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原一平曾不无感触地说:“每一个人一生当中,最要紧的就是及时发现自己的劣根性,并有能力将其克服。……一个推销员之所以难成大器,就是因为他不能克服自己的劣根性,没有能力向自己挑战。这种克己修身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人格成长的过程。一个人之所以无法取得成功,我想,正是因为他未能通过这一段人格成长的考验吧!”
所以阿德勒说:“一个人如果想要认识自己,那么他已经对自己发起了挑战。这种挑战是艰苦卓绝的、旷日持久的,但也是催人奋进的、发人深省的。只有向现在的自己发出挑战,我们才能跳出过去生活的藩篱;只有向现在的自己发出挑战,我们才能发生新的自己,才能创造新的生活。”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当你内心深处蹦出这样的自我疑问时,你就已经有了挑战自我的动力。这时,请你及时行动起来,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吧!
依赖是成功最大的敌人
这或许就是存在于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的一个错误观念,即我们认为只要依赖他人,持续不断地得到他人的帮助,那么我们终将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阿德勒
阿德勒说:“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可以做到独立自主,但是注重培养这方面能力的人却少之又少。事实上,我们所见的很多人都在依赖于某些事物或某个具有一定能力的个人。有的依赖于金钱,有的依赖于自己的朋友,有的依赖于自己的外表,有的依赖于自己的出身。”是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依赖别人,走别人走过的路,仿效他人或是让别人帮你来思考、拟定计划和完成工作,这是再舒服不过的事情了,因为这根本不需要你自己的努力。
然而,实力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正如你不能通过观看他人的锻炼来加强自己身体上的肌肉。事实上,没有一件事情会像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那样会大大地削弱一个人独立自主的能力。一旦你依赖于他人,你将永远不会变得强大。
车夫驾着一辆满载干草的车子走在乡间的路上,没想到却陷进了泥坑里。在乡下的田野上,会有谁来帮这个可怜人的忙呢?这完全是命运之神有意惹人发怒而安排的。
陷入泥坑里的车夫肝火正旺,骂不绝口。他骂泥坑,骂马,又骂车子和自己。无奈之中,他只得向举世无双的大力神求救。
“赫拉克勒斯,”车夫恳求道,“请你帮帮忙,你的背能扛起天,把我的车从泥坑中推出来对你来说应该是举手之劳。”
刚祈祷完,车夫就听到神从云端发话了:“神要人们自己先动脑筋、想办法,然后才会给予帮助。你先看看,你的车困在泥坑里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陷入泥坑?拿起锄头铲除车轮周围的泥浆和烂泥,把碍事的石子都砸碎,把车辙填平,你不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行呢?”
过了一会儿,神问车夫:“你干完了吗?”
“是的,干完了。”车夫说。
“那很好,我来帮助你。”大力神说,“拿起你的鞭子。”
“我拿起来了……呀,这是怎么回事?我的车走得很轻松!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你真行!”
这时神发话说:“你瞧,你的马车很便当地就离开了泥坑!遇到困难,要先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老天才会助你一把的。”
自己的问题自己办,当我们还没尽力时,我们如果放弃本来很多我们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那就同时意味着我们自己放弃了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一切可能性,放弃了自己亲手解决问题后的那份喜悦!所以,遇到困难时,真正能帮助我们的只有自己。
有的人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们奋斗时一样吃苦,就不惜一切代价要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优越的环境。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给害了自己的孩子。父母为孩子所提供的优越条件,往往会成为阻碍他们进步的绊脚石。要知道,我们人类天生就是善于依赖他人的模仿者。为了生存,我们很容易就会养成依赖他人、模仿他人的习惯。而一个年轻人所需要的则是主动性和拼搏的精神,如果你给他提供了拐杖,那么他们就不会独立行走了。只要你为他们提供了帮助,那么他们就会对你产生依赖。
所以阿德勒说:“如果你想锻炼自己的韧性,磨炼自己的意志,那么你就得依靠自己。如果你寄希望于他人,那么在你内心所产生的,只能是依赖性。”
是的,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人的资助,会让你认为自己没有必要付出更多地努力和奋斗,因为会有人为自己铺垫好一切。如果你心里产生了这样的想法,那么你早晚会被这样危险的想法所吞噬。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在等待幸运之神降落到自己头上。虽然他们无法确定这些幸运的事情会是什么,但是他们总是在期待着、盼望着,希望自己生命中的贵人早日出现。因此,在这样的想法下,他们不愿意主动地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愿意去努力地积聚获取成功的资本,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在某种冥冥之中的力量帮助下,他们在起步的阶段就会比他人具备更大的优势;就会获得启发,找到一种领先他人的方法。
或许,最让我们感到恶心的事情就是,一个健康的小伙子,他有着宽厚的肩膀、粗壮的小腿、适当的体重,但是他却总想着不劳而获,将自己的双手插在裤兜里,站在那里向别人寻求帮助。
可是,“天道酬勤”。那些只知道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幸运女神的眷顾,等待别人把钱主动地方在他的面前,或者祈求任何形式资助的人,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成就的。
事实就是,那种从来不寄希望于他人的帮助,能够坚定的依靠自身奋斗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
如果你养成了依靠他人的习惯,那么你的自信心将会受到极大的摧残。要知道,自信才是取得所有成就的奠基石。
一个大型公司的高层领导曾经谈到,他一直试图将自己的儿子赶到其他公司去,因为在那里他将受到真正的磨炼。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刚刚步入职场就跟随在自己的左右,这样做,很可能使儿子对自己产生依赖,进而妨碍了儿子前进的脚步。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在受到父亲或者亲属的扶持时总是难有成就,而当他们完全自食其力,被迫去做一些事情或是让自己承担失败的后果时,他们往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起惊人才干的原因吧。
一旦你拒绝了外界对你的帮助,那么你就会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技能;一旦你克服了依赖的秉性,那么你就踏上了成功的道路。
认识充满神秘感的“自我”
人在认识“自我”方面,即使是一件再明确不过的事情,往往不经别人提醒,自己也无法感觉到。
——阿德勒
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调查过,在100个人当中,仅有七八个人才真正知道自己或认识自己,而且还是比较抽象的认识。
不信,问问自己,究竟对自己了解到了怎样的程度?你能具体说出你的视觉速度、注意力的范围、记忆力的好坏、反应的快慢、联想力的强弱?不知道这些,或知道得不大清楚,怎么能说了解自己呢?你是不是觉得这太偏激了?
阿德勒曾说过:“对自己的了解不仅仅是最困难的事情,而且也是对人最残酷的事情。人,这个奇怪的生灵总是在企图永远逃避现实!”有人说,“我知道一切,但不知道自己。”还有人把“知道你自己”列为人生最大的难题。
“认识自己”是个重大课题,曾使人类文明史上多少思想家为之困惑,多少哲学家为之叹息,多少心理学家为之焦灼!
认识自己难,实在难。而且这种现象有着极大的普遍性。甚至许多伟大人物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歌德早年喜欢绘画,到发现自己的诗歌天赋,“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阴”。巴尔扎克办过印刷厂,当过出版商,曾经经营过软木树,开采过废弃的银矿,致使债台高筑,难道说这与他缺乏自知之明无关吗?
阿德勒认为,在人的灵性里面隐藏着众多深邃复杂的元素。人有一种神奇的“自我”世界。一本书曾这样写道,在学校里,学习语言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时,你能够保持最佳思维;在工作岗位上,你可以提出卓越的分解和处理问题的巧妙办法,可一涉及“自己”,大脑的运转往往会变得意想不到的迟钝,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阿德勒提出了“你了解自我吗”这个问题,要你能够毫不犹豫地在“是”和“不是”两种答案中作出选择。他接着指出,如果不了解自我的深层含义,在这样或那样感觉的支配下,你是很难作出回答的。
我们知道,“自我”人称“社会我”,而这个“社会我”无疑是自我创造的,但是自己却不一定认识。这是因为在对象认识的类别中,并不包括以自身为对象的情况,它必须是对脱离对象以外事物的认识。这样,在“对象认识”以外,还应该有“自我认识”。这就是说,人的认识大概可以分为“对象认识”和“自我认识”。由于常常犯角色混淆的毛病,这种认识能力总是很容易向对象认识方面偏离,而要想转向自我认识这方面,则是很困难的。比如说,如果有人问你,在这个世界上,对你自己来说,最亲近的是谁呢?是父母?兄弟姐妹?老师?亲密朋友?恋人?还是其他?一般人在填写中很容易首先意识到从父母到恋人这五种人,尤其是难舍难分的恋人和亲密无间的朋友,但却忘记了这个世界上与自己最亲近的人恰恰就是自己。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让我们拿小孩做游戏来说明。倘若有五个小孩在做游戏,如果你问其中一个小孩:“这里有几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奇怪的是大多数小朋友在认真计算后,会郑重其事地告诉你:“四个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出现在小孩子身上,也同样发生在青年人和成年人身上,可以说是常见的、人类自身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一定要积极认定自己
当你明白自我认定的演变过程,那么就有机会去拓展你的自我认定,乃至整个人生。
——阿德勒
阿德勒说:“你所持有的观念常常对你一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对自我的客观认定和评价更具重要意义。可以说对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认定就可能决定你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因为一个人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之后,就会给自己随时补课或让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扩充。这样的观念和意识必然导致一个人的人格和能力进一步完善、进而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常常会一味认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却无视于这样的认定是否正确;也就是因为这样的认定,所以大大地影响了我们的人生。
有一个人参加同学会时,突然被要求谈一些有关最近盛行的海外旅游话题。由于这是他头一次在众人面前讲话,所以话中常有断续和紧张的情况出现。但是同学会结束后,其中有一位老同学却跑来跟他说:“你所讲的内容非常有趣,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再听你演讲。”在被这位老同学恭维之前,他从未想过尝试在公众面前讲话。于是他开始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差劲,对自己的演讲才能多了一份信心。后来,这个人竟然成为企业经营问题的专门演说家了。
人生实在是奇妙,不管我们是怎样地认定自己,哪怕那种认定是不好的或有害的,最终我们的人生必然会跟着那种认定走。
譬如说,你坚决相信自己不够聪明,那么当这个念头真的控制了你的脑子,你就会发现它真的无法灵光起来。改变自我认定是件不可能的事,也就是我们常听人们说的:“我就是这个个性,改不掉!”人生若是持这种态度,根本就是在扼杀可能的机会,从而给自己留下永久而无可改变的难题。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他改变某些行为并不是件多么困难的事,然而要他改变自我认定就不简单了,甚至还会招来他的敌意。一个人最根本的信念就是对自我的认定,假若触犯了这种认定就会给他造成难以忍受的痛苦,有些人就因为坚守对自我的认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阿德勒看来,如果你在生活中一直尝试作某些特别的改变,却一再地失败,千万不要灰心。自我认定可以从多次尝试改变着手,只要你能表里如一,最后就必定能够成功。如果你还有心,更可以扩展这个自我认定,它必然可以迅速且奇妙地改善你的人生品质。他说:“当你明白自我认定的演变过程,那么就有机会去拓展你的自我认定,乃至整个人生。”
紫博拉是一位精力充沛、热爱冒险的女性,但她可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她是经过一个自我认定的转变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她说:“我小时候是个胆小鬼,我不敢做任何运动,凡是可能受伤的活动我一概不碰。”参加过几次罗宾的研讨会后,她有了一些新的运动经验(潜水、赤足过火和高空跳伞),从而知道自己实际上可以做到一些事,只要有一些压力即可。虽然她是这么想的,可是这些体验还不足以使她形成有力的信念,改变她先前的自我认定,她自认为是个“有勇气高空跳伞的胆小鬼”。依她的说法,当时转变还没发生,可是她不知道,事实上转变已经开始。她说其他人都很羡慕她那些表现,告诉她:“我真希望也能有你那样的胆子,敢尝试这么多的冒险活动。”一开始,她对大家的夸奖的确很高兴,听多了之后她便不得不质疑起来,是不是以前错估了自己。
“最后,”紫博拉说道,“我开始把痛苦跟胆小鬼的想法连在一块儿,我决心不再把自己想成是个胆小鬼。”事情并不是这么说说便完了,事实上她的内心有很强烈的争战,一方是她那些朋友对她的看法,一方是她对自己的认定,两方并不相符。后来又有一次要高空跳伞,她把它当成是改变自我认定的机会,要从“我可能”变成“我能够”,而让想冒险的企图从而扩大为敢于冒险的信念。
当飞机攀升到12500英尺的高空时,紫博拉望着那些没什么跳伞经验的队友和他们都极力压抑着的内心的恐惧,但故意装作兴致很高的样子,她告诉自己:“他们现在的样子正是过去的我,而此刻我已不属于他们那一群,今天我可要好好地展示一下自己的魅力。”她运用了他们的恐惧,来强化出她希望变成的新角色,她心里说道:“那就是我过去的反应。”随之,她很惊讶地发现自己刚刚已历经了重大的转变,她不再是个胆小鬼,而成为一个敢冒险、有能力、正要去享受人生的女性。
她是第一位跳出飞机的队员。下降时,她一路兴奋地高声狂呼,似乎这辈子就从没有这么有活力过。她之所以能够跨出自我设限的那一步,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她一下子采取了新的自我认定,从而自心底想好好表现,以作为其他跳伞者的好榜样。
紫博拉的转变很完全,因为新的体验使她能一步步淡化掉旧的自我认定,从而做出决定,去拓展更大的能力范围。她新的自我认定使她成为一位真正敢于冒险的领导者。
自我认定的转换很可能是人生中最有趣、最神奇和最自在的经验,这也就是何以有那么多成人会一整年都盼望着新年和自己的生日,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两个节庆能使他们走出自我,而改换成期望的另外一个自我。这个暂时的自我可能会让他们有勇气去做那些平常不敢做的事,而那些事他们一直想做却不敢做,跟他们平日的自我认定不够积极有关。
只要我们能积极地认定自我,我们就可以随时去做我们想做的事。人的潜能是无穷的,或者纯粹就是让“真实的自我”显现出来,去除过去及现在所贴在身上的一切标签,那么你就一定会是最棒的!
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潜能
每一个人,即使是创造了辉煌成就的巨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的潜能还是很少的。
——阿德勒
你的潜能有多大?请你仔细回忆自己有没有做过连自己也吃惊的事情。只要下决心想,肯定能找出来。
有一天,拿破仑和一个侍卫策马扬鞭,在一片大森林里驰骋。“救人!救人!有人掉进水里啦!”远处传来一阵阵紧急的呼救声。“啪!啪!啪!”拿破仑用鞭猛抽三下马,坐骑便风驰电掣般地向呼救的地方奔驰而去。
当赶到湖边时,拿破仑看到一个士兵正在水里手忙脚乱地挣扎,同时尖叫着向湖中心漂沉,岸上的几个士兵则惊慌失措地大声呼喊。
拿破仑高声发话:“他会游泳吗?”
“他只能比划几下,现在已不行了。请问陛下,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一个士兵惴惴不安地答话。
“别慌!”拿破仑马上从侍卫手里拿过一只步枪,并向落水士兵大声吆喝:“你还往湖中心游吗?还不快向岸边游来!”话音刚落,他平端枪身,朝那人的前方连开两枪。
落水者刚听到拿破仑的命令,就传来“叭!叭!”两声枪响,只见身前高高地溅起两朵水花。他在惊恐中急忙调转方向,“扑通扑通”地朝拿破仑所站的湖边游来。一会儿,这士兵便游到了岸边。
落水的士兵得救了,他浑身湿漉漉的,像一只“落汤鸡”。他转过身子,发现持枪站在那几个士兵旁边的竟是拿破仑,吓得魂飞魄散,连忙拜谢:“陛下,我不小心掉进湖里,幸亏您救了我。只是卑下不懂,我快要淹死了,您为什么还要枪毙我?”
拿破仑哈哈大笑:“傻瓜,不吓你一下,你还有勇气游上岸吗?那样你才会真的淹死呢!”
士兵们拍拍脑袋,恍然大悟,朝拿破仑投去敬佩的目光。原来,拿破仑是用死来逼出士兵的求生意识,进而游回岸边,达到了救人的目的。
阿德勒说:“每个人对自己了解最少。对一个人来说,了解自己是非常困难的。对自己的显能也并不完全了解,更何况潜能。”
世界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个叫梅尔龙的美国人,19岁到越南打仗,被流弹打伤了背部,经治疗后没法行走了,被医生确诊为残疾,此后靠轮椅生活了整整12年。可生活在轮椅上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于是他经常借酒消愁。有一次他饮酒后坐着轮椅从酒馆回家,途中碰上三个劫匪抢他的钱包。他拼命挣扎,劫匪竟放火烧他的轮椅,灼热的大火烧得他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一口气跑过了一条街,竟全然忘了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事后他说:如果当时我不逃跑,就会被烧伤烧死。我忘了一切一跃而起,拼命逃跑,及至停下脚步,才发觉自己能够走动。从此他丢掉了轮椅,正常地生活工作。
心理学家耶尔说:人脑是一种比原子弹更具威力的心理炸弹,能在每个人封闭的力量的内部引起分裂,相应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创造世界跳高纪录的运动员布鲁梅尔在一次摩托车事故中受伤,无法行走,医生们一致认为,他将借助拐杖支撑他的人生。然而没过多久,他在多次手术后又越过了2米高度,再次回到了运动场上,这在旁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成功来自惊人的锻炼强度:47吨举重,肩负160千克重物的2500次弹跳……人的潜能之巨大可见一斑。
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人平常只要发挥了小部分潜能,就可能成为各行各业的排头兵;如果能发挥大脑潜能的一半,将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几个博士学位。
压力是潜能之舟,压力会把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促使人战胜困难,找到更好的处事方法。
两个孩子的母亲茉莉离婚后不久又失业了,没有固定收入,且未受过正式教育,又无谋生经验,在决定试着创业后,又选错了从商时机,似乎一切都落空了。有一次她去市场选购服装,发现只有一种尺码,式样呆板,做工粗糙。困境中的她发现了希望,她拿出全家仅有的100美元,开始在家里为别人改缝她设计的衣服。结果由于风格独特,很受当地人欢迎。后来茉莉的生意越做越大,服装销到全美各地,公司也越来越壮大。
阿德勒告诉我们,大凡成功的人都曾经受过各种压力。战胜压力的过程,这就是开发潜能的过程。但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当你为自己定位时,要充分估计自己的潜能,否则,定位反倒会成为限制自己更大发展的一把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