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时代的巨子——放在时代中看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的
要评价李鸿章,对其所属国家和时代,要有深刻了解,否则,难以真正了解李鸿章。
李鸿章所属国家,是一个数千年来君主专制,后专制政体发展到成熟,达到极限的国家。
李鸿章所属的时代,是一个满洲人入主中原,民族杂居,统治已久,汉族权利欲日渐恢复的时代。
时评家们总说李鸿章是个权臣,不知他们标准是什么。事实上,李鸿章怎么能和两汉的霍光、曹操相比呢?怎么能和明代的张居正相比呢?怎么能和近代欧、美、日本那些君主立宪国家的大臣相比呢?李鸿章的权利比他们要小得多。
中国古代的权臣,都是专权独断、挟持君主甚至可动摇江山社稷的人,而李鸿章却是忠诚不二的大臣,所以他不算权臣。
近代各国的权臣,他们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政务,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不顾及政敌的意见,而李鸿章却因循守旧,不敢有大的举动,所以他不算权臣。
李鸿章就是李鸿章,他所处的时代,与中国古代和近代外国的权臣有根本的不同。在这里,我们不妨放大眼光,纵览古今,作一分析。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来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发展到今天,这个政体也日益成熟,权臣们所谓的权力,这时也被统治者剥夺尽了。春秋战国时,鲁国的“三桓”(季孙、孟孙、叔孙),晋国的“六卿”(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中行氏、范氏),齐国的陈田,都是权臣。那时是纯粹的贵族政体,大臣们都是一层层选拔上来的。如同大树,枝桠太强大,必然会伤及树干。
两汉起,天下统一,中央集权制生成,但根基还不稳,致使外戚祸乱屡生。如霍光、邓骘、窦宪、梁冀等人相继而起,真是炙手可热,王莽趁机篡夺江山,此时贵族政治的余波还在。但如果家世门第上不去,那当权臣是根本没希望的。《后汉书》中说张奂、皇甫规等人,虽功劳盖世,权势很大,几乎可决定天子性命,但面对天子时,还是会恭敬跪拜,这就是“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的作用啊——他们感觉天子就是天子,理应跪拜。此时贵族掌权之风衰落,如果不是贵族出身,是不敢有不轨之心的。这是第一类权臣。
董卓之后,各路豪杰纷起,曹操窃取高位,靠武功成为权臣,是从曹操开始的。此后,司马懿、桓温、刘裕、萧衍、陈霸先、高欢、宇文泰等人,都走这条道路。这是第二类权臣。
而秦朝的商鞅,汉代的霍光、诸葛亮,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等人,出身平民,凭才学得到赏识,肩负重任,实行抱负,万民俯首,一时大权在握,无人望其项背,其权势几乎与近代君主立宪国家中的首相可比了。这是第三类权臣。
另有一类权臣,层次在下,他们向主上巧言献媚,窃取大权,好事不做,却带给百姓苦难,如秦朝的赵高,汉代的十常侍,唐代的卢杞、李林甫,宋代的蔡京、秦桧、韩侂胄,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都是卑鄙浅薄如强盗一样的人物,这种人不值得一提的。这是第四类权臣。
以上四类,基本把中国几千年来出现的权臣都概括进去了。
孔子
总之,古代权臣多,近代权臣少,为什么呢?与专制政体的日益发达有关。中国专制政体的发达,原因有二:一是儒家思想的教育渗透,二是雄才大略君主的个人能力。
当初,孔子目睹周朝末期贵族统治的弊端,就想着由一个贤明君主统治天下,为此他著书立说,建立起儒家思想教化民心,并一再强调其作用。西汉的叔孙通、公孙弘等人,认同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完善并利用,从而树起君主之权威。汉武帝标榜六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此教化并统治天下,从而凸显君臣的尊卑关系,人们才认识到权臣政治的弊端。
之后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就成为教化国民的主导思想,宋代学者又进一步补充、弘扬,使之更加稳固,凡官员、名流,及洁身自好的文人学子,无不以此为指导,检点言行。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人们都自觉地消除野,规范自己的言行。如汉代的诸葛亮,唐代的郭子仪,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及李鸿章,等等,都是受此思想深刻影响的人。
另外,历代君主不断总结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也使儒家思想日益得到完善。这样,贵族掌权的现象,到汉末几近消失。汉光武帝刘秀和宋太祖赵匡胤,优待功臣,却削夺其兵权;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对待功臣,则是设嫌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以绝后患。虽然做法不同,但夺其兵权、巩固其君主地位却是相同的。
到近代,郡县制度实行,土地世袭制消失,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牵制,统治大权却掌握在皇帝手里。即使你当朝宰相十年,封疆千里,只要皇帝一纸诏书,你就可能被削夺官职,被擒拿关押,与平民百姓无异。身居要职的人,几乎无人可幸免。所以,他们只好追求持盈保泰,以保全身家性命。
难道说他们的性情修养比古人高吗?不是。实在是势态所逼啊!所以,志存高远又心性骄傲的人,不得不有所顾忌,谨慎言行,不露锋芒。这样,君主放心,天下就大定了。那些洁身自爱的官员,也常有如履薄冰之感,并警示自己,不想身居要职,以避嫌疑;即使遇有国家大事,虽明白自己应坚持原则有所担当,但也不敢力排众议,违抗圣旨。
圣旨
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于是,满朝文武,都明哲保身。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来已久,日渐形成的。
读后感悟
1.李鸿章生在中国,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几千年来的思想习俗个人无法逃避。在这样的环境下,李鸿章志向即使再大,也有难申时,其胸中有块垒也是必然的。所以说,李鸿章是中国的。
2.李鸿章不算是权臣,因为中国已经过了权臣时代,他能做到有所成就,持盈保泰已属不易。这与他个人能力有关,也与他深谙儒家思想修养和官场智慧有关。
3.梁氏对儒家思想和专制政体的剖析十分深刻,它有利有弊,发展到最后,利在统治者而非个人。与外国的民主政治相比,这种体制的弊端一览无余。但当时,骄傲的统治阶级并不自觉。
4.“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封建士大夫的一种理想人生观。其实,它与明哲保身一样,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并非符合人性的智慧。
李鸿章是清朝的
本朝(清朝)源于东北一个小部落,后来日益强大,最后入主中原。一个数十万人的少数民族,统治数亿人的汉族,这与以往大不相同,汉人开始当然不顺从。满族人为统治汉人,在云南、福建和广东设三藩,任降将为封疆大吏,但结果造成尾大难掉,造反事件不断,费老大劲才平定,最后统一全国。
清朝八旗兵
鉴于这此教训,两百年来,成为权臣的只有满人,如鳌拜、和珅、肃顺、端华等人。武力上,除定鼎中原开国那一次战争,历次重大战役,如平三藩、平准噶尔、平青海、平回部、平哈萨克布鲁特敖罕巴达克爱乌罕、平西藏廓尔喀、平大小金川、平苗、平白莲教、平天理教、平喀什噶尔,出兵几十次,都用的是八旗兵,用亲王贝勒或满人。无论是内阁还是封疆大吏,汉人只处于备用的从属位置,对于国家政事,汉人更没有过问的权力。如顺治、康熙年间的洪承畴,雍正、乾隆年间的张廷玉,虽地位尊贵,但不过是统治者利用的棋子罢了。其余百官,更是微不足道。咸丰朝以前,重要的文武官员职位,从没让汉人担任。
洪秀全、杨秀清举兵发难时,赛尚阿、琦善作为钦差大臣,率领八旗兵去征讨,结果战机延误,致使太平军得以发展壮大。严酷的现实告诉清朝统治者:自己的八旗的战斗力下降,已不可用。这时,汉人开始被委以重任。
因此,金田战役,可以说是显示满、汉权力此消彼长的关键战役。但到曾国藩、胡林翼等人起兵于湖南湖北,已经成为平定江南的中坚力量时,朝廷还是任用满人为钦差大臣。当时朝廷已经不得不用汉人,但并不信任。为此,曾国藩、胡林翼等人,不得不亲近满人,军中每有汇报事宜,必要请满人领衔;遇有军功,必要推满人为头功;上报奏折,等满人同意了才发,其谨慎恭敬如此,内心的苦衷可想而知。
我看《曾文正集》得知,自从他攻破金陵,平定太平天国,建立大功后,每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以他的学识修养,尚且如此,更何况李鸿章呢?
所以我说:李鸿章所处的地位,是远远比不上以前的霍光、张居正的,更无法与近代欧洲和日本等国的权臣们相比。这是形势造成的。
说到李鸿章的地位,必须了解中国的官僚体制。李鸿章历任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表面看位极人臣——因为自雍正朝以来,实权都被军机大臣所掌握,国家政策的得失,军机大臣要负第一责任。虽然李鸿章作为总督、巡抚,有一定实权,非同于一般总督巡抚,但如果把近四十年来的政治失误,都归罪于他一人,当然是不对的。
现列举清朝“中兴”以来有实力的军机大臣如下:
案:从上表中,可看出满汉权力之消长。太平天国和捻军作乱之前,汉人中没有实权人物。到同治年间,文祥和沈桂芬两人,始开汉人掌权之端倪。其后,又出现李鸿藻、翁同龢。孙毓汶、徐用仪随其后。
总之,同治朝以后,汉人开始掌权,不只封疆大吏汉人已占到半数以上,就是内阁中枢,汉人的实力也迅速增强。到1898年8月以后,形势又变。这个话题,因说来话长,又与本书没直接关系,故不作详谈。
何必归罪李鸿章
由此可见,几十年来与李鸿章共事的都是什么人。对于他们的贤愚与人品,我们不便细说,但总的来说,他们都不是与李鸿章志同道合的人。那么,李鸿章请教俾斯麦的话,也是真实可信的呀!军机大臣中确实也有只会奉旨办事,不干实事的人。所以我同情李鸿章。
踌躇满志李鸿章
我这么说,不是有意偏袒李鸿章,而是我理解他的难处——就算他握有实权,努力执行,但在这样的体制和环境中,我认为他的成就也只能达到现在的程度。
如果李鸿章为真豪杰,那他为什么不凭借自己的地位,巩固实力、广植力量,来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呢?格兰斯顿、俾斯麦等,他们的工作难道就没有阻力吗?李鸿章因为有阻力就不作为吗?
尽管李鸿章有罪不当辞的地方,但如果归罪于他一人,当然是不对的。别的内阁大臣们呢?我中国4亿人民呢?也都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吗?
正因为看到了李鸿章的这种孤立处境,所以我为他辩护。至于他的功罪和人品,放到后面讨论。
读后感悟
1.与同时代的同僚相比,李鸿章的才智显然高出一筹,也因此,他显得鹤立鸡群,更显得孤独郁闷。这也是所有英雄人物的共同点。
2.与外国当权人物相比,李鸿章缺少治国魄力,不敢有出格行为,这是他的不足,也是他的无奈。当然,也许是他的“愚忠”。
3.相对于那些只听命,不作为的内阁大臣们,李鸿章显得更为出格出风头,李鸿章能在太后和皇上的支持下,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勇挑重担,从不推卸责任,也实属难得了。李鸿章尽力了。因此,不能把政治失误归罪于他,他应得到起码的同情。
4.但凡一个人,要想真正做点事,就不可能获得各方面的赞扬和支持,只要有支持的力量,就该竭尽全力,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