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晚清第一权臣的功与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乱世唤英雄——发达前的国内外形势

世界风云,西风东渐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父亲李进文,母亲沈氏,生有4个儿子,长子李瀚章,官至两广总督;三子李鹤章、四子李昭庆都投身军旅,立有战功;李鸿章排行老二,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

李鸿章从小在一家普通私塾读书,25岁中进士。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入翰林院。

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出生时,在西方,法国大革命刚刚结束,拿破仑被流放到一个孤岛死去。西欧风波平息,局势稳定,各国不再打仗,而是休养生息,但却把野心和目标投向东方。

于是,几千年来一统至今的中国,开始进入多事之秋:伊犁划界条约,在北方俄国挑衅;鸦片战争,在南方,英国人肇事。

这时的世界,也是多事之秋、各国正需人才的时候。此时,瓦特新发明了蒸汽机,大型轮船、军舰,冲风破浪,使万里之遥大大缩短,天涯之隔如在近邻。加之苏伊士运河成功开凿,使东西间的距离骤然缩短。

于是,西风开始东渐,而且,这股力量奔腾澎湃,如狂飙,如怒潮,击石拍岸,天地日月顿时因之变色,对东方的老大中国来说,这力量来得猝不及防,而且势不可当。

可见,李鸿章出生的时代,中国开始与世界发生关系,也开始了中国与世界各国难舍难分交涉的时代。


读后感悟

1.李鸿章出生的时代,正是世界风云发生变化,科技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这股改革之风势必会刮向中国,而当时中国还在天朝帝国的自我陶醉的闭关锁国中。

2.所谓乱世出英雄,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3.从历史的角度看,李鸿章一出生,也许就注定了要背负他的某种历史使命,这个使命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乱云迭起,时代唤英雄

再看中国国内形势。自乾隆朝以来,大清国开始盛极而衰,民生凋敝,官场腐败,很多麻烦事接踵而至。

乾隆六十年,湖南、贵州红苗叛乱;嘉庆元年,白莲教起义,势力蔓延5个省区,前后持续9年,到嘉庆九年,耗资2亿两白银,才平定之。同时,海寇蔡牵等人,又以越南为根据地,侵扰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到之处,烧杀掠夺,无所不为,到嘉庆十五年,才被平定。天理教李文成、林清等人又起来作乱,滋扰山东、河北一带。在陕西,还传来万行五变乱的警报。

咸丰帝

道光年间,回疆张格尔叛乱,边境安危受到惊扰,官军前去讨伐,用了整整7年时间,才平定叛乱。嘉庆、道光年间,国力开始衰落,民心浮躁,满朝上下又多醉生梦死之人,一片歌舞升平。国家都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还视若无睹,有识之士为此担忧。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流血牺牲的历史。所谓的人才,也多是杀人的人才。纵观古今大事,只有动乱时才出英雄,和平时则没有。一直是这种情况。

道光、咸丰末年,所谓的英雄们,开始磨刀霍霍,跃跃欲试,以待大显身手的时机。中国自创国以来,就没有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的先例,百姓一直是被奴役的对象。当受到暴政欺压,求告无门时,反抗方法只有两个:小则罢市,大则造反,这是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所以改朝换代,也被看作平常事,所谓成王败寇。

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出身于平民,今天是盗贼,明天就成为君主,强者为王。因为有此风气,历代都有平民揭竿起义,可说是不绝如缕。其间百数十年是太平时期的,也不过是因为经历了上次祸乱,人心思平,厌恶战争,加之人口锐减,谋生不再艰难;或者君主统治有方,以小恩惠笼络了民心,得些威望,以补不足,暂时得到安稳。而实际上,动乱或者说隐患,从来没有杜绝——一旦有可乘之机,就有可能揭竿而起。所以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实在是用血腥写成,用肝脑涂抹而成的。

清朝起于关外,入主中原,统治汉人。汉人向来自尊自大,蔑视他族,当然不乐意接受统治。所以明朝灭亡后,就有人组织了秘密会党,企图造反光复大明江山,200多年不曾灭绝,甚至蔓延到18个省。这些人屡屡煽动造反,但因清朝的英明君主相继出现,使动乱没有发生。

但百姓被统治压迫的时间一长,积郁一久,其造反之心就产生一触即发之势。道光、咸丰两朝以后,官场腐败,劣迹种种;政府平庸,弊政繁琐,外国入侵又纷至沓来。

面对此境况,爱国人士们一心想扫除阴霾,破旧立新;狡黠凶恶之徒想趁机夺权,这也是形势所致,时代唤英雄。

于是,一代英雄洪秀全、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便因时因事,相继出现了。


读后感悟

1.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只能产生两大阶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要么统治,要么被统治。政治清明,才可能有太平;政治昏暗,则乱民造反生。成王败寇,就是道理。历来如此。

2.在梁氏眼里,由于中国的专制制度,中国百姓从没有参与政治的传统,因此就不可能有西方社会的政治民主。有明君,则百姓福,否则,奸雄出,战乱生,百姓难。

3.中国的改朝换代,是由流血和牺牲换来的,乱世时才出英雄。

4.李鸿章出生的时代,清朝正由盛转衰:政治腐败,民心思乱。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个奸雄或英雄开始浮出水面。就此意义讲,李鸿章的出现,也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

初识曾国藩,早年多砥砺

最初,李鸿章作为优贡生【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以人才贡献给皇帝的意思。贡生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意谓优贡生。】客居北京。由于曾国藩很赏识他的文章,于是,李鸿章就成为曾国藩的学生。

就这样,李鸿章得以与曾国藩朝夕相处,向他学习儒家义理和经世致用之学说。应该说,李鸿章的毕生学养,就得益于这段时间的积累。

此后,李鸿章进入翰林院。不到三年,金田之乱爆发。洪秀全在广西起义,仅两年多时间,其势力就蔓延半个中国,东南部的重要城市相继陷落。真是土崩瓦解,形势危急,令清朝统治者慌乱。

此时,李鸿章正在安徽老家,作为幕僚,在安徽巡抚福济和吕贤基处参赞军事。当时,庐州已陷落,附近地区也被太平军占领,一时形成两面夹攻的犄角之势。

福济想收复庐州,但苦于不能实现。李鸿章就建议先攻下含山、巢县,断绝太平军的后援,然后攻取庐州。福济同意,并授权李鸿章,让他指挥军队。李鸿章一举就攻克含山、巢县。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名声就此传出。这年是咸丰四年十二月。

洪秀全攻陷武昌时,曾国藩正在老家丁忧守孝。皇上一道圣旨,让他组织团练,抗击太平军,曾国藩义不容辞,慷慨答应。曾国藩决心操练出一支劲旅精兵,力挽狂澜,以解国家之难,并以此为己任。湘军就此成立。

湘军,是淮军的母体。此时的八旗绿营(清朝常备兵之一-。顺治初年﹐清廷在统一-全国时将收编的明军及其他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单位组建﹐因以绿旗为标志﹐故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旧兵,都是些懒惰怯懦的废物,将领们也都平庸无能,不尽忠职守。曾国藩深入调查,感觉到必须消除军中的腐败作风,重新组合,另换一套班子人马,否则不能奏效。为此,他到处招募人才,统筹全局,百折不挠,改革士气。清朝兵力的恢复,从此开始了。

太平天国玉玺

洪秀全占领南京后,开始骄傲懒惰,加之内讧,太平天国迅速衰落。如果当时官兵中有得力人才,带兵来进攻,太平天国瞬间就可剿平。但无奈官军的骄横腐败,比太平军还厉害。

咸丰六年(1856年),向荣指挥的江南大营溃败;咸丰十年(1860年),钦差大臣和春、江南提督张国梁指挥的江南大营再次溃败,江苏、浙江相继沦陷,太平军气势更加高涨。

咸丰七年(1857年)丁未以来,清朝与英国开战,张国梁、和春阵亡,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了圆明园。

真是天时、人事皆不利,厄运交加。至此,大清传了十代的江山,虽没灭绝,但已是岌岌可危了。

曾国藩虽统兵十年,但管辖的也仅是长江上游一带,这固然与曾国藩深谋远虑、谨慎行事、不急功近利、节节进攻的战略有关,但也与朝廷对他不够信任,使他权力不够,不能充分发挥有关。所以,当湘军转战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区时,因地方官员的牵制而贻误很多战机。这种情况屡有发生,致使他很长时间不能建立功业。

当金陵大营第二次溃败时,朝廷才认识到不重用曾国藩不行了。于是,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朝廷任命曾国藩代理两江总督,很快,又给他实权,并授予他钦差大臣,监督办理江南军务。

此时,兵权、财权才统一于曾国藩一身,他才得以和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共商苏州、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战事,大局才开始有所转机。

李鸿章做福济的幕僚时,福济推荐他为道员,却遭到郑魁士的反对,于是他没得到此职位。当时,关于他的谣言纷纷,毁谤四起,使他不能在安徽老家立足。

后来,李鸿章虽然被授予了个福建延邵建的道员遗缺,但徒有虚名,没实际职守。

直到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率军转战到建昌,李鸿章便前去拜访,于是留在曾国藩幕府做事。

咸丰九年五月,曾国藩调遣抚州的湘军旧部四营,并新招募组建了五营,任命他弟弟曾国荃为统帅,到江西景德镇助剿,让李鸿章作为参谋一同前往。

肃清江西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指挥部待了两年多。

咸丰十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商讨建立淮扬水师。曾国藩奏请任命李鸿章为江北司道,没获得批准;又荐举李鸿章为两淮盐运使,奏折到达北京,却赶上咸丰帝到承德避难,事情就被搁置下来。

此时李鸿章已经38岁了,却怀才不遇,抑郁焦虑,只有拍腿空叹岁月蹉跎,仕途坎坷了。生命已过半,心想命该如此,不敢再谈功名了。

唉!这是上天在有意磨砺李鸿章吗?故意使他志气不得申,颠沛流离十余年,以磨砺其气量,增长其才干,为他日后担当大任做准备。

事实也是如此,李鸿章跟随曾国藩做参军的几年,正是他学习并积蓄能力的时期,也成为他终生受用的一段经历。


读后感悟

1.一个人光有能力不够,还要有机遇。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只是机遇问题。李鸿章初在老家做幕僚时,就显示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但是,这还只是一个开始,才露端倪。真正的成功还远着呢。

2.李鸿章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军事上,都得益于曾国藩。所谓良师益友和知遇之恩,曾国藩对李鸿章,既是良师,又有一份知遇之恩。

3.曾国藩和李鸿章相继出现的时期,也是满汉权力此消彼长的时期。当曾国藩以实力证明自己时,也为李鸿章后来的发展机遇埋下了伏笔。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任何英雄人物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李鸿章同样如此:上天必要“苦其心志”,磨砺之,使之潦倒半生,反反复复,志不得申。然后,在历史需要他时,才让他走上舞台,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