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多面李鸿章——说在前面的话
自古英雄多毁誉
天下啥人既不招誉,也不招毁,活得最安全?答案是:平庸人。一个人如果招人厌恶,他可能是非凡奸雄呢!当然,天下多是庸人,说这话的也往往是庸人。可见,以平常人的眼光评价非常人,怎么可信呢?
李鸿章特写
享誉天下的,未必真君子;招人诽谤的,未必不伟人。所谓盖棺论定,其实就是死后也有难下定论。人们往往自以为是,所以,有人被骂,有人被赞。
那么,后世学者史家如何甄别评定呢?比如有的人,他今天得到的诋毁,与当初受到的赞扬相当;他今天受到的赞扬,与当初的诋毁相当。那么,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呢?
我的回答:他们是非同寻常之人。暂不论其是非常奸雄还是非常豪杰,单看他所处的时代、位置以及其作为,就不是平庸人的见识能一语道出雌黄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可看我的这本《李鸿章传》。
我佩服李鸿章的才干,惋惜其见识不足,但又同情他的遭遇。李鸿章曾游历欧洲,曾问德国宰相俾斯麦:“臣子想为国效力,但满朝与自己不合,百般阻挠自己,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对方回答:“首先要得到皇上的支持,他支持才给你特别的权力,才能执行,这样有什么事不能做呢?”李鸿章又问:“如果他的君主无论什么人的话都听呢?他身边的近臣和侍卫,常狐假虎威把持朝政大局,又怎么办呢?”对方回答:“只要臣子忠心事君,操劳国事,君主也会理解的,否则无异于妇人了。”
李鸿章无语。由此可见其心中的郁闷块垒,不是旁人能理解的。所以,我对他是既有批评又有同情。
读后感悟
1.自古英雄集毁誉于一身。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和行为特征,非常人所有,也非常人所能理解。享誉天下,未必真君子;招毁天下,未必不伟人。盖棺未可论定。
2.梁启超开篇即以史学之眼光,以如椽之笔,点出他为李鸿章作传的视角和观点:评价李鸿章这样的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时代,着眼于他的位置和所作所为,而不是非此即彼、想当然地信口雌黄。
3.作者开宗明义,点明自己对李鸿章的评价:既敬服又同情,服其才,怜其遇。因为理解,所以慈悲。就此意义说,梁启超可为李鸿章一知音。
4.在看这本《李鸿章传》时,在认同梁氏写作视角的基础上,注意独立思考,并联系历史和时代,才能真正有所获。
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李鸿章闻名世界,外国人都知道李鸿章,却不知有大清国。可见李鸿章的名气之大。虽然这不能说明全部,但李鸿章确实是中国近四十年来的第一流人物。读中国近代史,不能不读李鸿章;读李鸿章,必须参见中国近代史。所以我这本书,也可为《同光以来大事记》了。
大凡一国之气象,与它的历史有因应关系。要评价李鸿章,就需要结合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大势、中国各民族势力的此消彼长的发展方向,以及当代中外关系来考虑,如此才能了解李鸿章所处的历史地位。孟子说:“知人论事”,世事纷繁,自难评论,而人又岂是容易了解的?
一些时评家,常以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叛乱作为李鸿章的功绩,而以他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为其罪过。我以为这种评价有失公允。俾斯麦曾对李鸿章说,他并不欣赏一国中的内乱相争,而把抵御外侮当成功绩。李鸿章平定太平军和捻军,是兄弟相残,同室操戈,兄长得胜罢了,实算不上伟绩。这些年来因受外侮,国人积愤已久,更恨那些不平等协议,于是迁怒李鸿章。李鸿章固然有一定责任,但如果不是他,是别人,就能表现得更好吗?所以,批评李鸿章者,不过是旁观者想当然的臆测,呈一时口舌之快而已,而我不以为然。
李鸿章与俾斯麦
现在,李鸿章去世了。外媒评价他为“中国第一人”,有人甚至断言李鸿章的死,势必带来中国政局大变动。李鸿章是不是“中国第一人”我不敢说,但我敢说,目前清朝五十岁以上、三品以上的官员,无人可与之相匹;李鸿章的死,关涉到中国政局我不敢说,但我敢说中国失去一个李鸿章,如虎失其伥,是一个巨大损失,而且由此可能导致情势危急、前途堪忧、麻烦事更多。我不希望真如外国人所评价的那样,否则,我偌大一个中国,只有一个李鸿章,全靠他来支撑吗?如果这样,中国的问题何时能解决呢?
西方有哲言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李鸿章当然是英雄。但他是时势所造的平常英雄。遍观天下,各时代有其时势,遍观二十四史,李鸿章这样的英雄为数众多。而创造时势的英雄,千载难逢。这就是中国历史古老但因循守旧,缺少创新,落后世界的主要原因。我写这本书时,这种感慨一直在内心涌动……
读后感悟
1.国外评价李鸿章为“中国第一人”,国内则对他褒贬不一,生前身后,李鸿章从来就是一个争议人物。唯其非凡,才有争议;唯其争议,才更具吸引力。
2.对某些史家对李鸿章非功即罪,或者此功彼罪的评价,梁启超予以否定,认为不过是书生之见。在他眼里,李鸿章也许不是“中国第一人”,也许不足以动全局,但确是中国最关键、关系巨大的人。
3.作为史家,在为李鸿章立传的同时,梁启超想的最多的是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希望能为老大而病患之中国找到一剂良药,故着眼既在李鸿章,又在中国,体现出一个伟大史学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体现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深沉思考。传记中的史家和政论家的笔法,使得他的《李鸿章传》具有独特的魅力,所谓大手笔也。
4.如梁氏所说,李鸿章也许不是一个创造时势的英雄,但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李鸿章时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人只有审时度势,潜心修炼,抓住时代的机遇,才能发挥自己的能量,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愿为李鸿章一知己
史家在评价汉朝的霍光时,常感叹其不学无术。我认为对李鸿章也可冠以此四字。为什么呢?因为李鸿章不通晓世界大势,不懂国与民之间相互依存的道理,不懂民生之重要性,不懂得扩充国民实力,而是苟安于现状,仅凭自己的理解,捡拾点西方的皮毛来学习,做一些修修补补的“糊纸匠”工作,这怎么能真正强大国家呢?他不自知,还要以自己的雕虫小技和外国的大政治家抗衡,怎么能抵挡得了呢?所以,他让出国家大的利益,争取些蝇头小利。
可,这是李鸿章的错吗?是他不尽力吗?不是他的错,只是他认识没到位;不是他不鞠躬尽瘁,而是他能力有限,只能做到这地步。
孟子说:“在尊长面前不顾礼节地大吃猛喝,却要求自己不用牙齿啃腊肉,这叫失大体而存小仪,顾此失彼,不知轻重。”很对呀!我认为李鸿章晚年所做事,桩桩失败,皆因为此。
所以,对于李鸿章,我们又何必追责呢?因为他只是一个顺应时势的英雄,而非创造时势的英雄。明白了此,就会理解他、原谅他。
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受这个社会思想、习俗以及观念的影响,甚至会受其束缚而不能自拔。李鸿章也难脱其臼。毕竟,李鸿章生在中国而非欧洲,毕竟他生在几十年前而非——当时,并没有一个长辈或是同辈的英雄,对他引导或——当时中国能孕育出的英雄人物,充其量也就是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了。所以,我们不能把李鸿章的失败归咎于他一人,更何况他心中也抑郁不平。
李鸿章坐像
所以我敬李鸿章的才干,惜其见识不足,哀其遭遇。此后,还会产生这样的人吗?
天下时势已大变,未来的英雄,自然与以往不同。希望这个英雄不要因我宽容李鸿章而不求长进,宽恕自己。
读后感悟
1.李鸿章是人杰,但不是完人,他同样有缺点,所以对他不能求全责备。
2.李鸿章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他背负着一个时代的使命而来,所以评价他要看他承前启后的历史,看他同时代的人。
3.在梁氏看来,李鸿章败在对民主民生的见识不足,看不到世界政治发展的大势,因循于腐朽思想习俗,工作不分轻重,不能开拓一时局面,但同时又为其开脱:要做到此,非李鸿章一人之力可为。
4.在时代的洪流下,个人往往只能随波逐流,顺逆有道、成功如李鸿章者,已难得矣。他虽见识不足,但志向已够深远,工作已够卓著,功名荣耀已够高,而苦衷又怎么会少?功在盛年,罪在晚年,时耶?命耶?也许这正是李鸿章的悲哀所在。
5.梁氏在为李鸿章“开脱”的同时,不忘警醒后来之“李鸿章”们——不要因此懈怠,宽恕自己,只需做自己,不要做“李鸿章第二”。预见深远,殷殷诚诫,用心良苦,真大家风范,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