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30岁前,你要尝试改变
30岁前,我们将走出可爱的校园、离开眷恋的父母、告别儿时的伙伴,踏上人生的漫漫长路,向着未来出发。此时,我们应该对自身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认识自己,也看清别人。这样,我们才能主动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并与周围的人、事、物和谐共处。
1.认识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在古希腊的智慧神庙阿波罗神殿大门上写着:“认识你自己!”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阿波罗格言”。同样,“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人者智”、“取长补短”等,这些俗话哲言都揭示,为人处世要学会正确看待自我、认识别人并取长补短。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
在一条繁华的大街上,两个残疾人有说有笑地走着。其中一个是盲人,而另一个只有一条腿,两人相互依靠,脸上没有半点忧伤,有的只是来自对对方的依恋和感激。有个小孩觉得好奇,走到他们跟前,好奇地问:“你们怎么不自己走啊?你们看我一个人多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们都这么大了,还要扶着走!”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停下脚步,对小孩说:“我们也很自由啊!我当他的眼睛,他当我的拐杖,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你说呢?”小孩略有所思,蹦蹦跳跳地走了。
是啊!正是有了这种“我当他的眼睛,他当我的拐杖”的取长补短,他们才生活得快乐,才在人来人往中显得无比自信。
丹麦天文学者第谷有出色的观察能力,他花了很长时间观测行星的位置,但是他不擅长理论研究,结果得出了许多错误的结论。后来,第谷请了德国天文学者开普勒做助手,开普勒观察技术不如第谷,但有理论研究才华。结果开普勒在第谷精密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深刻的理论研究,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显然,离开了开普勒,第谷观察材料或许派不上用场,而少了第谷,开普勒也不会有这样伟大的发现。正是两位学者的取长补短,天文学领域才出现了两位杰出的科学家。
两位残疾人的结合,走出了自信和快乐;两位学者的结合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我们生活和谐,工作进步,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宋朝诗人卢梅坡在他的《雪梅》诗中这样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雪争春,究竟哪个美?其实是无法加以评论的。纷纷扬扬,自天而降的雪,洁白而无瑕,“凌寒独自开”的梅,淡雅而清香,它们以各自的特长共同装点了冬季的靓丽景色。
自然界如此,现实生活亦然。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名人志士,无不在取长补短上下足功夫。体坛名将邓亚萍虽然铸就了乒坛辉煌,但她最初却连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为此,退役后的她不是贪图安逸,满足现状,而是以“补短”的决心和毅力,来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最终取得了英国剑桥博士学位。
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价值认同,都期盼事业取得成功,但这需要全面而过硬的素质作支撑,也需要最大限度地压缩自身薄弱空间。世界上的人、事、物都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因此,唯有互补,才会相得益彰,各显千秋。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圣人崇尚的“思齐”、“自省”指的正是借鉴学习,这与取长补短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取长补短是一种廉价的“拿来主义”,30岁之前谁也不敢说自己只有长处,没有“短板”,相反,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怎样“拿来”。如果一个人总是以自己的长处自诩,而对别人的长处不屑一顾甚至妄加嘲笑,结果往往既害了自己又苦了别人。
人们常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要躺在安逸的温床上自鸣得意地放大自身长处,更不要忽视别人的优点,生活和工作如此,人际交往也一样,只有知人所长,补己所短,并把这种智慧融入我们的成长过程,才能改变自己、不断进步。
2.每个人从生下来起就在推销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30岁之前的年轻人,求职时,以精美的简历来吸引企业的眼球;工作后,又以各种证书来博得别人的赏识。以为有了这些就能技高一筹,从此获得想要的一切。其实不然!现在企业最注重的是你的实际工作能力,而非富丽堂皇的外在包装。因此,对缺乏实际经验的人来说,练好企业青睐的本领、技能,才是关键所在。
30岁之前,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尚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无论是大企业的工薪族,还是小企业的“三班倒”,可以说都是打工者。俗话讲得好:打工不练“功”,到头一场空。既然是打工者,就应该掌握真才实学,做到“内功”深厚,技艺精湛。这样,说话才有分量,办事才有底气,我们的未来才充满希望。
那么,到底该如何练好“内功”,精通技能,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呢?还是先来看看刘峰的故事。
5年前,刘峰以优异成绩从南方某著名高校毕业,和许多同学一样,毕业后他装订了厚厚的简历,带上了英语六级证、会计合格证、岗位培训资格证等大大小小八九个证书,满怀对理想的憧憬迈出校门,踏上了求职之路。
刘峰先后辗转了多个城市,终于应聘到上海一家不起眼的小企业做市场策划工作。但两年下来,不仅所学专业没派上用场,而且职位依旧。看着与自己一起毕业的同学一个个风光地穿梭于高楼大厦、优越地谈笑于高档会所,而自己却拿着低廉的工资,还风里来雨里去地跑,刘峰一下子就没了“脾气”,心也“拔凉拔凉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刘峰终于明白,现代社会,有学历、有证书的人遍地都是。而谈到真正的技术,自己却实在是太缺乏,更别说精益求精了。于是,工作之余,他认真向同事们请教、及时了解策划前沿知识,还为企业开创性地设计出急需的策划软件。
一年的时间悄然而过,刘峰成了企业策划方面的行家里手。因为工作成绩优秀,领导对他信赖有加。很快,刘峰被任命为企划部的主管。一年半后,由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及其良好的技能水平,刘峰又受命负责华南区企划部长,成为行业内小有名气的中层管理者,这一年,刘峰28岁。
从刘峰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要想在30岁之前体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就一定要练好内功。
而“练功”最现实的途径莫过于立足本职、认识自我、努力学习、精通技能,这样才有机会成长和进步。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纠正自己的行为,认清自己,从零开始,你将重新走上职场坦途。”
现如今,各行各业不到30岁的年轻人已成为职场经济的主体,每年从各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中专生,还有海归、社会青年等称得上阵容庞大。然而这些同龄人所面临的环境却并不乐观:工作苦、待遇低、条件差。不少30岁之前的人,在这种既不稳定、也不富裕的苦日子中浑浑噩噩地浪费了自己的大好青春。
现实往往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总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不练“内功”,而一味地承受这些苦差,那么,这样的艰难岁月将会遥遥无期!而30岁前不努力,30岁后徒悲伤的结果也将毫不留情地摆在我们面前。
有鉴于此,作为30岁不到的人,我们没有理由满足当前、只求安逸。都说年轻就是财富,这财富就应该包含良好的技能和超人的职业素养。尤其在社会对我们还存有偏见,保持怀疑的情况下,这些内在的东西更显珍贵。
有道是,时世造英雄。很多时候,在逆境中更能磨炼一个人的心智。因此,现实越是怀疑我们,我们就越要勤修内功,由学识不足变成学识渊博,尽快把自己炼成精品,用真功彰显实力,用实力证明自己。
3.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
30岁前,是人生的一个坎儿。无论你毕业于哪所名校,也不管自己怎样的满腹经纶,你都不能忘记自知、自省,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
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生活中,人往往就是这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解自己的确比了解别人更难,持此观点者,古往今来,不胜枚举。
贞观十六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对司空房玄龄等大臣说:
“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人,但要做到这一点却非常困难。比如说一位君主,每天都要处理成千上万件国家大事,情况又非常错综复杂。人非圣贤,心智能力又有限,怎能把每件事情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这样说来,君主只有依靠匡正谏诤的臣子来直言不讳指出他的过错,才能补救过失。由这件事我常思念魏徵,他忠诚耿直,遇到问题时能随时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就是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丑都会看得一清二楚。”
说到这里,唐太宗举起杯子,向房玄龄等几位大臣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该这样做。
“自知者明。”是道家鼻祖老子的一句话,明,是心灵之明。“自知者”,明于道。这里的“明”就是指省己知己,认识自我。可以说“自知者明”蕴含的智慧,需要人们终生修炼。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他把吹捧者的内心揭示无余。
一般来说,可怕的自我陶醉往往比公开的挑战更危险。自高必危,自满必溢;胜时自己就认为完美无缺;成就大就居功自傲;名声高便贪图安逸……这些都是30岁前的年轻人极易犯的错误。所以,不管你有多能耐,都要明白“自以为是者不足,自以为明者不明”的道理。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中炫耀自己的光亮时,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自明,然后能明人才是我们的正确选项。
有医学专家说,一个人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意识,直到两岁左右才会照镜子,并通过镜子,把表情与当时的心情体验联系起来,同时由此发展出一种能力:以他人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待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逐渐形成监管自己行为来适应环境的能力。
可见,医学专家说得没错,人非生而知之,这就决定了人都是从愚笨最后走向成熟的。基本的自知力是心智健全的标准,如果一个人不“自知”,轻则招人反感,重则浑浑噩噩,一败涂地。
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
首先,要“察己”。客观地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因此,善于总结自己优缺的人是聪明的。现今很多年轻人手上,都有一部iPhone手机,它有一个很好的自拍功能,调整一下正反键就能将自己的图像拍下来,好的保存,不好的删除掉。做人也应该这样,要学会认识自我、“省己”、“察己”,好的优点加以保留,不好的东西及时清除。
4.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价值观取向,是指一个人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家庭、朋友、群体乃至组织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取向。人的价值观取向是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学习和经历的产物,因此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取向。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
胡波,25岁,本科毕业一年了,也曾做过两份工作,一份是统一饮料销售,一份是网站布线,后来由于看到别人不上班照样吃喝玩乐,没有钱还开着宝马,感到自己很失败,所以先后辞职,人生定位十分模糊,不知如何才好。
半年后,胡波整日郁郁寡欢,终于抑郁成疾。
生活中,像胡波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都是价值取向缺失造成的。他们中有的生活在过去,把自己当作小孩,害怕离开父母;有的冷眼看世界,批判一切,仇视一切;还有的事不关己,沉迷网络,参加各种团体,结果走上犯罪的道路。
价值观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30岁之前的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走向。
而端正态度,明确价值观取向将有助于弄清自己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发展潜质。
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时代,每个人都面临太多的选择。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各自都可以根据需要、兴趣、情感等作出价值判断。此外,社会价值取向的评价标准功利化、世俗化,也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带来更加复杂的挑战和考验。
我们还不到30岁,生逢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最美”与“最丑”并存,“最好”与“最坏”交织。
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逃避不是理由,堕落更是不该,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在泥沙俱下之中擦亮双眼,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取向,守护自己的价值底线。
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意义,其实也就是是否有价值。因此,30岁之前,我们应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自我审视、自我约束、自我调控中获得信心。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羁绊、挫折与诱惑,但只要我们心地纯正、方向明确就好。
30岁之前,风华正茂,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我们的福分,因此,大家不应该在利益的加减法中迷失方向,也没有必要不加分析和思考地“怀疑一切”或者“一切不疑”。而应该排除外部干扰,坚定维护自己的正确价值观,满怀信心地为美好明天而努力!
5.跑好人生的“龙套”
“跑龙套”,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由于龙套的功用主要是为了陪衬主角或应故事发展之用,所以,一般称其为“跑龙套”。在现代电视剧或电影屏幕上,他们或许一闪而过。
但是,对于很多知名演艺界人士而言,角色虽小,但依然不可或缺。他们认为,没有“跑龙套”的帮衬和配合,也就不会有主角的精彩表现,更不会产生让观众喜欢的作品。
在1976年的电影《红楼梦》中,周润发给伍卫国“跑龙套”;在1980年的电视剧《上海滩》中,黄日华给周润发“跑龙套”;1983年,又一个“跑龙套”的人——周星驰出现了,在电影《喜剧之王》中,周星驰被人说成是个“死跑龙套的”!对此,他的解释只有一句话,“其实,我是一个演员”……结果,这些“跑龙套的”后来都成了角儿,成了大腕儿。可见,“龙套”跑得好,一样能成功。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30岁前的年轻人,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他们认为,既然想成功,那做的就应该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事业上就应该演主角,不应该大材小用地去“跑龙套”,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只有做主角,演“大戏”,方能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远大抱负。
殊不知,大事皆由小事而成,小事不愿做,所谓的大事就只能成为空话、大话。
不可否认,在这个张扬个性,名利纷争的浮华时代,不少人眼高手低,贪图享乐,心浮气躁,不屑于“跑龙套”,认为天生我材就是成就大事的,对身边的琐碎小事过于认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可他们却忘了,这正是磨炼意志,积累经验,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0岁之前,我们也许刚刚走出校门、也许初涉职场。不说“跑龙套”,就是想跑也不知道如何“跑”法,工作没有方向,事情无从下手——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实践经验。此时,我们就要清晰地意识到,在一个公司和企业里,有总裁、总经理、部长、科长等领导,他们都是主角,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他们决策,许多“大戏”需要他们去主演。但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跑龙套”者,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是一个“跑龙套的”,就无足轻重。要明白,即使是主角,也是从基层做起,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拥有今日的荣耀。
所以,我们应先学会做个合格的“跑龙套”者!即使职位卑微,也要谦恭学习,勤奋工作,放下虚荣和安逸,把“跑龙套”作为一种历练,用100%的热情去做1%的事情。只有从平凡而细致的事情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机遇才会垂青于你。
6.读懂你的性格密码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勤劳或懒惰、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等都是性格特征。性格一旦形成,将左右人的思维及行为方式。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当然是有好坏之分的。
因此,一个人要想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就要想方设法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发扬性格上的优点,做一个性格完善的人。
美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和音乐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二十几岁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坏的性格倾向、习惯或伙伴的引诱。为此,他给自己制订了一项包括13个项目在内的性格修养计划:节制、静默、守秩序、俭约、果断、勤勉、公平、真诚、稳健、整洁、宁静、坚贞、谦逊。同时,为了监督自己逐条执行这些项目,他把这13项内容记录在小本子上,画出7行空格,每晚都做一番自省:如果白天犯了某一种过失,就在相应的空格上记下一个黑点,并持之以恒。
就这样,富兰克林通过长年累月的自我反省和探索,终于让这些代表性格缺陷的黑点符号全部消失。直到晚年在撰写自传时,富兰克林也不忘提起这段经历,认为自己的成功应归功于年轻时对性格完善的努力。
我们知道,自然状态的铁矿石根本毫无用处,但是,如果把它放进熔炉铸造,然后进一步提纯,再加以锤炼和锻冶,最后,它就可以制成优良的器具。
正是这种烈火焚烧、反复锤炼的过程,才赋予了铁矿石实用的价值。
古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的性格也一样,不经过认真的打磨,就不可能达到高尚的境界。
培养良好的性格,对自己、对集体都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自制力、主动、果断、坚毅的人,一般都能够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够正视现实、克服困难,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相反,如果缺乏良好的性格品质,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那么30岁之前,我们应如何来优化自己的性格呢?
首先,要乐于交际,和谐相处。兴趣广、爱交际的人会学到许多知识,训练出多种才能,这对好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其次,改正认知偏差。由于受不良环境影响,人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同人打交道,总是疑心重,处处设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要想改变这些,必须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认知。
再者,努力探索,不断完善。人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一切客观的环境因素都要通过主观的自我调节起作用,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式塑造着自我,包括塑造自己的性格。
随着探索的相对成熟,其性格的发展也从被动的外部控制逐渐向自我控制转化。如果一个人能意识到这一变化,就会自觉地确立性格锻炼及探索的目标并加以完善。
最后,适时调节。一个人偶尔心情不好,不至于影响性格,若长期心情不好,其性格就会出现偏差。如长年累月爱生气、喜欢激动等,就容易形成暴躁、易怒、神经过敏、冲动、沮丧等特性。因此,要注意调节自己,学会乐观生活。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从好的方面去想,这样烦恼就会自然消失。有时,如果实在苦恼,可以找一个崇拜的长者或知心朋友沟通。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可见,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要改变自我,争取锻炼机会,丰富各方面经历,并在实践中探索、完善,使自己的性格慢慢高尚起来。长此以往,别人就会信赖你、尊重你。
7.成功因兴趣引路
相信在很多阅读本书的朋友心里,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现代社会,艺多路广,我还不到30岁,多掌握一些技能多好啊!不错,谁都希望成为事业上的全才,工作中的多面手。但是,你是否想过,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只想着“全面开花”,却往往忽视和放弃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人生是个漫长的过程,谁都希望在生命的旅途中事业成功、快乐幸福。但现实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不幸的人随处可见,他们并非懒惰,相反,一生勤恳;他们有能力,甚至不缺乏远见,然而到头来却美梦难圆,一件大事也没做成。除了如身体、心理、环境等方面因素外,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点。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上天给每个人平等的精力和时间,想取得成功就得学会集中精力和时间筹划好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少人在30岁之前也为自己作过安排,憧憬过理想,谋划过未来,有的还付诸行动:
看见别人做生意赚了钱,自己也投身商海,于是,抓紧做,结果没兴趣了,只好放弃;又发现别人搞设计出了名,于是依葫芦画瓢,又没兴趣了,只好收手;最后听说炒股来钱快,一拍脑袋,于是,再花一段时间……如此反复,喜好不定,没有固定目标,就像一头盲目拉磨的驴子,转了N圈睁开眼却发现还在原处。
30岁之前,是大部分人选择事业方向、获得稳定收入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事业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30岁后的成功与幸福。因此,我们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更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因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成功的概率往往更大。如果我们在择业上、工作上随意放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就会在陌生的领域和环境中无所适从,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不良循环中。
水滴石穿大家都知道。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成功和辉煌在石头的另一面,自己是水,精力和时间是一滴滴的水珠,水滴是有限的,要想穿越石头,获取成功和辉煌,你要怎么做?很简单,照着一个点连续滴下去。一滴水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长时间地滴下去汇集在一点上,再坚固的石头也会被滴穿。所以,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避免盲目乱干,要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
古今中外,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并专注做好一件事,最终名垂青史的例子不胜枚举。
李时珍,不放弃对医学的兴趣,阅读了800多种医学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结合自身经验,历时27年编成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令人敬佩。
袁隆平,不放弃对水稻的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倾注毕生精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事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们用行动启示我们:无论身在哪个领域,从事何种职业,想要有所作为,就不能放弃自己的兴趣点。选准了目标,就要始终如一。诚如比尔·盖茨所说:“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就会掉到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我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为我一生只选定了一把椅子。”
某电视栏目讲述了一位老人40年如一日,把兴趣放在写日记上。一张张发黄的纸片,一段段见证生活的文字,记录了老人的荣辱沉浮和时代变迁,让人动容。这位老人的一句话,更是寓意深刻:“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个结果。”朴实的话语道出这样的真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一个兴趣都能够换来青史留名,但一个人对兴趣的坚守却一定会赢得尊重。
成功固然需要付出,但同样需要兴趣。因为有兴趣才有目标,而目标是成功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