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与年轻人谈一谈——胡适谈读书的启蒙思想(6)
二、为人写扇子的话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王荆公小诗一首,真是有得于佛法的话。认得人生如梦,故无所求。但无所求不是无为。人生固然不过一梦,但一生只有这一场做梦的机会,岂可不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岂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过这几十年吗?
【读后感悟】
1.胡适开篇即指出“人生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应该不成其为问题。
为什么活着?答案无非是:活着。怎么活着?答案无非是:你想怎么活就怎么活。那么,人生有何意义呢?答案无非是:由你自己来定义。
2.胡适指出,人生的意义,完全由自己来定,完全是自己寻出来的。你想寻找意义,那么就会有意义;你认为有意义,那么就有意义。这个问题别人无从替代,也不能帮你解答。
3.人生有没有什么意义?胡适坦诚说:人生本来没有意义。如果说它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做点有意义的事。说白了,就是活在当下,不虚度光阴,做点自己喜欢也能做的事,做点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事。人生的意义就在此。
4.人生如梦,但终非梦。胡适认为,就算人生是梦,能有个梦也不错,所以,“要做个像样的梦”,才不枉此生。
5.人生本无意义,人生如梦幻泡影,人生是苦,人生有限,所有这些让人感到虚无。但人生终非梦,我们每个人都要活这个过程。既然活着,就要积极地活,尽一生的力量发掘自己、发挥自己,尽心尽力尽责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那么,无论对己对人还是对社会,就都不失为一种意义了。
六、保持思想上的自由独立
注:本文原标题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引子】
此文写于1954年9月3日,原载于1955年4月台北《自由中国》第12卷第7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体现了胡适作为自由知识分子坚持自由独立的主观。这个思想贯穿他一生,也是他一生的坚持。正因为这个坚持,成就了他的高尚的“公知”形象。
从中国向来知识分子的最开明的传统看,言论的自由,谏诤的自由,是一种“自天”的责任,所以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几年前,有人问我,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Patrick Henry在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Giveme liberty,or give me death),在中国有没有相似的话,我说,我记得是有的,但一时记不清楚是谁说的了。
我记得是在王应麟的《困学纪闻》里见过有这样一句话,但这几年我总没有机会去翻查《困学纪闻》。今天偶然买得一部影印元本的《困学纪闻》,昨天捡得卷十七有这一条:范文正《灵鸟赋》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言可以立儒。”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时往往专指谏诤的自由,我们现在叫作言论自由。
范仲淹生在西历989,死在1052,他死了903年了。他作《灵鸟赋》答梅圣俞的《灵鸟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1036)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这比亨利柏烈的“不自由,毋宁死”的话要早740年。这也可以特别记出,作为中国争自由史上的一段佳话。
梅圣俞名尧臣,生在西历1003,死在1061。他集中有《灵鸟赋》,原是寄给范仲淹的,大意是劝他的朋友们不要多说话。赋中有这样的句子:
凤不时而鸣,乌哑哑兮招唾骂于里闾。乌兮,事将乖而献忠,人反谓尔多凶……胡不若凤之时鸣,人不怪兮不惊……乌兮,尔可,吾今语汝,庶或我(原作汝,似误)听。结尔舌兮铃尔噱,尔饮啄兮尔自遂,同翱翔兮八九子,勿嗓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尔累。
这篇赋的见解、文辞都不高明(圣俞后来不知因何事很怨恨范文正,又有《灵鸟后赋》,说他“憎鸿鹄之不亲,爱燕省之业附。既不我德,又反我怒……远已不称,昵己则誉”。集中又有《谕乌诗》,说:“乌时来佐凤,署置且非良。成用所附己,欲同助翱翔。”此下有一长段丑诋的话,好像也是骂范文正的。这似是圣俞传记里一件疑案,前人似没有注意到)。
范仲淹作《灵鸟赋》,有自序说:
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而殊途矣。
因为这篇赋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所以我多摘抄几句:
灵鸟,灵鸟,尔之为禽兮何不高飞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彼哑哑兮如想,请臆对而忍谕:
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虑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高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听甚迩,人言曷病!彼希声之凤凰,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大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
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苛圮兮,吾将畴依……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这是900多年前一个中国政治家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赋中“忧于未形,恐于未炽”两句,范公在十年后(1046),在他最后被贬谪之后一年,作《岳阳楼记》,充分发挥成他最有名的一段文字:
嗟夫,予当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微斯人,吾谁与归。
当前此三年(1043),他同韩琦、富弼同在政府的时期。宋仁宗有手诏,要他们“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忌”。范仲淹有《答手诏条陈十事》,引论里说:
我国家革三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这是他在所谓“庆历盛世”的警告。那十事之中,有“精贡举”一事,他说: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进诸科士皆合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盈,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
在乎教以经济之才,庶可以救其不逮。或谓救弊之术无乃后时?臣谓四海尚完,朝谋而夕行,庶乎可济。安得宴然不救,并俟其乱哉?……这是在中原沦陷之前83年提出的警告。这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忧于未形,恐于未炽”;这就是他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从中国向来知识分子的最开明的传统看,言论的自由、谏诤的自由,是一种“自天”的责任,所以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从国家与政府的立场看,言论的自由可以鼓励人人肯说“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的正论危言,来替代小人们天天歌功颂德、鼓吹升平的滥调。
【读后感悟】
1.“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出自宋代范仲淹之口,比美国开国时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还要早800年,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争取自由言论的传统。可见,自由并非舶来物,中国自由就有。
2.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与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一位有良知和责任的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社会改革,不苟且而生,宁做诤臣、为真理而战的精神。
3.胡适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争取言论自由,是一种“自天”的责任,出于道义,不能不说,甚至可舍生取义,所以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4.胡适一生追求真理,坚持独立自由。他虽为一介书生,但独立不倚,不惧强权,始终保持着清醒和理性,始终以批判的精神审视社会,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和正义,与一切不自由、不公平和陈腐落后作斗争。在他身上,可看到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精神。
5.胡适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虽是书生,但绝不只是埋头于学问,而是积极入世,知行结合,积极传播进步的思想和文化,绝不违心做人做事,始终保持着一个自由独立的“公知”形象。
6.胡适曾说过:“当国家多事之秋,说话太多是不聪明的。”但他毕竟是胡适,他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改不了仗义执言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