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左右历史风云的帝王将相(3)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大军进攻明王朝,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了好几座城池,很快攻到了宁远城下。宁远城的守将是名将袁崇焕,在他的率领下,明军在城上架起了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这种大炮射程远,杀伤力大,将后金军队打得血肉横飞。努尔哈赤的军队伤亡惨重,只得撤兵。
当时随明朝军队目睹战斗的朝鲜人李星龄在他的《春坡堂日月录》中有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了重伤,袁崇焕还派人带着礼物问候,实则讽刺挖苦。努尔哈赤身受重伤,不久便去世了。
如果这段记载是真实的话,那么努尔哈赤的死就要直接归咎于宁远之战中所受的炮伤了。
不过在有些史料中,记载了努尔哈赤在宁远战败后仍然坚持练兵,还时常外出打猎,这就让我们怀疑努尔哈赤是否真的死于炮伤。
或许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确实受了伤,但并没有导致他死亡,而是战后的精神压力,再加上过度劳累,使他患上了一些疾病,才将他推向死亡。
顺治帝出家为僧真假难分
顺治帝本名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5岁登基,驾崩时年仅24岁。当然,这只是官方说法,更多的民间传说是,顺治皇帝没有驾崩,而是出家当和尚去了。这是真的吗?
在《清世祖实录》中,对此的有关记载异常简短:“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短短几字,病因病况只字未提。而据史料记载,顺治皇帝得病,从初二到初七,短短的五天时间就命丧黄泉了。由此可见,他得的不是寻常之病。可是让人感到疑惑的是,档案中的记载只是说顺治身体不适,到底病况如何却毫无解释。这难免让后人纷纷猜测。
顺治崇佛已久,而且早有出家之意。但导致他最终决定出家的,还与董鄂妃之死有关。董鄂妃是顺治帝的爱侣,但红颜薄命,年仅22岁时就病逝了。董鄂妃死后,顺治帝伤心欲绝,无心朝政,顿觉红尘无可恋。有记载统计,顺治皇帝在董鄂氏死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先后38次到高僧馆舍,彻夜论禅。
据《起居注》记载,康熙即位后不久,孝庄皇太后曾多次带着他到五台山礼佛。此类活动本可以在北京举行,可他们偏偏不远千里来到五台山,而且这样的活动不止进行过一次。如此看来,顺治在五台山出家修行,也许才是隐藏在礼佛背后的真相。
圣祖康熙的长寿之谜
康熙帝在位时间61年,是清朝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不仅如此,康熙去世的时候69岁,这在当时已经是高龄了。那么,康熙帝之所以长寿,是否有什么专门的养生之道呢?
史载,康熙的饮食习惯比较简单,他不喜欢吃大鱼大肉,而是喜欢吃些粗粮淡饭。《圣祖御制诗文集》中这样记载:“淡泊生津液,清虚乐有余”“山翁多耄耋,粗食并园蔬”说的都是康熙帝喜欢粗茶淡饭的习惯。
康熙帝不太相信道教中气功的养生之术,当有人向他进献气功术的时候,他先让太监学习,看看效果,最终,康熙帝没有接受道士的气功养生法。康熙帝也不相信有长生不老之术。他坚信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有抗拒之法。57岁那年,他出现了白头发、白胡须,有人立刻向他进献了乌须方,康熙帝笑着辞退了。他说:“自古帝王鬓斑须白者,史书罕载,吾今幸而斑白矣。”
中国人很重视补品补药,但是,康熙帝却很反对。有一个太医叫孙斯百,在给康熙帝进药时,使用了人参,康熙帝服用后,非常急躁。康熙帝大怒,认为都是人参惹的祸,于是批道:“孙斯百等各责二十板,永不许行医。”他看到皇八子胤禩经常服用补品,十分不满,他说:“凡人之性喜补剂,不知补中有损。”所以,他主张一切任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
不过康熙帝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他每天睡觉很早,天黑就睡下了,起床也很早,每天大约在寅时(3~5点)就起床了。康熙帝十分重视穿衣服的厚薄,尤其在冬季,人最容易感冒。所以,康熙帝说:“朕冬月衣服,宁过于厚,却不用火炉。”康熙帝认为,如果穿得很少走出大殿,就会感冒,那样会很危险。
康熙帝喜欢泡温泉,清朝称之为“坐汤”。他经常陪着祖母去九华山庄、赤城、遵化等地泡温泉,他认为坐汤可以养皮肤,愉悦身心,修身养性,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当然,这种“习惯”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由此可见,康熙帝之所以如此长寿,主要归功于他自身平时的养生,至于还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宫廷养生之道,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谜。
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吗
雍正继位之谜一直深受学术界的关注。有些人认为雍正继位是合法的,是奉康熙皇帝的遗诏,也有人说雍正篡改了遗诏。那么,这两种说法哪种正确呢?
第一种观点,遗诏继位。意为遵照康熙遗诏,雍正合法继位。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重的时候,曾派雍正代他到天坛祭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这么大的事情,康熙没有委派别人,而是派雍正亲自代他去祭天,喻义自然不言而明。另外,康熙在弥留之际,把他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召到畅春园御榻前面,对他们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康熙所说的这句话就很明显了,皇位必然是传位给胤禛的。
第二种观点是雍正篡改诏书。有些野史上说康熙遗诏是传位十四子,可雍正串通大臣把“十”字改成“于”字了。但其实这件事经不住推敲,第一,在清朝时,“于”字还是繁体字,不可能将“十”更改成“于”。第二,大清的传位诏书是由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的,如果把汉文里的“十”字改成“于”字也还有可能,但满文可就没法改了。所以篡改诏书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但人们似乎对雍正继位有意见,还有一种《玉牒》改名的说法,也说雍正是篡位。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玉牒》里,雍正是皇四子,叫胤禛,而皇十四子叫胤祯。他们名字后面的“禛”和“祯”字,不但字形相似,读音也相似。所以,有人就说康熙传位的时候,本来是传给皇十四子胤祯的,可这时候胤祯不在北京,康熙就传位给皇四子胤禛,让雍正做了皇帝。
这几种说法好像都挺有道理的,但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恐怕只有雍正自己心里清楚了。
乾隆皇帝是海宁陈氏之后吗
乾隆皇帝全名叫爱新觉罗·弘历,民间有传言说他是浙江海宁陈阁老之子。这种说法到底是真是假呢?有何根据呢?
据说当年雍正帝胤禛还是皇子的时候,与在京为官的陈世倌交好。两家的夫人同时怀孕,当时胤禛子息不多,这在皇位争夺中是极为不利的。后来胤禛的夫人生下了一个女儿,而陈家生的是个儿子。胤禛为了在争夺皇位中处于有利地位,便把自己的女儿跟陈家的儿子调了包。那么,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其实这个故事是后人编造的。首先在弘历出生之前,胤禛就有了满8岁的儿子弘时,他完全没有理由去偷偷摸摸地抱养一个外人的孩子。况且如果真有这事,会有很多人知道,胤禛怎么会无端地给别人留下把柄。而且皇家刚生下孩子,都会口头上报给皇上,然后再由宗人府专门写奏折禀告。如果雍亲王府当时已按时辰报生的是女儿,过几天又改为男孩,这肯定是说不过去的。还有传闻说陈家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朝廷重臣蒋溥,她居住的楼称为“公主楼”。但当地熟悉历史的人甚至蒋氏的后人都不知道家乡有座公主楼。所以乾隆和海宁陈氏毫无血缘关系。
嘉庆帝为何着急杀和珅
乾隆驾崩后,嘉庆帝立即将和珅及其党羽逮捕入狱,很快将其判刑斩首。那么嘉庆帝为什么这么火急火燎地杀和珅而后快呢?
和珅富可敌国,只要将和珅打倒,没收家产,嘉庆帝就可以充盈国库。所以民间流传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但是恐怕历史并不是这么简单,即使和珅的确贪污,但他只要忠心侍奉嘉庆帝,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有人从一些史料中发现,嘉庆皇帝早就对和珅有提防行为,为了防止自己的地位被颠覆,就要立即除去和珅。
其实乾隆皇帝禅位时,给嘉庆留下了一个混乱的国家,吏治腐败,军队涣散,民不聊生,各地相继出现大大小小的起义。嘉庆明白,正是那些地方官僚的大肆搜刮,才使得怨声载道,激起民变。嘉庆帝曾总结说:“层层朘削,皆为和珅一人。”为了缓解民怨,嘉庆下令逮捕和珅。
不管以上哪种说法正确,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和珅贪污严重,并触犯了新统治者的利益,才导致家破人亡的惨剧。
嘉庆帝难道是被雷劈死的吗
嘉庆皇帝终年61岁,在位25年。死后被葬于昌陵,庙号为仁宗睿皇帝。他的一生勤勤恳恳,未曾有什么过失之处。对于嘉庆皇帝的死因,官方的记载都说是因病而死,但据一些皇室人员的口传,说嘉庆皇帝是遭雷击而死。真相到底如何呢?
据说嘉庆帝一行人到了避暑山庄之后,稍事歇息,就率领大臣和侍卫们前往木兰围场狩猎。结果在回来的路上遇上大雨,被困在荒郊野外,一时间雷电交加,大地震撼。忽然一道光亮之后嘉庆皇帝被雷电击落马下,当场身亡。
此外,还有人说,嘉庆皇帝不是死在野外,而是在避暑山庄内遭到雷击,触电身亡。嘉庆皇帝因嬖宠一个小太监,两人经常在“云山胜地”幽会。有一天,他们两人正在此寻欢,忽然下起了雷雨,一时间雷电交加,一道闪电击中小楼,嘉庆当即触电毙命。嘉庆被雷电烧得面目全非,已经无法收殓入棺。这种消息是关系到王朝稳定的大事。于是在皇二子旻宁的主持之下,决定暂时封锁消息,不将嘉庆暴死的消息通告京师。然后,秘密地将一名与嘉庆皇帝相貌身材差不多的太监绞死,假扮嘉庆收殓棺中,而将皇帝的骸骨收在棺材底部,以掩人耳目。
当然,这些说法只是一些丝毫没有史实根据的传说。在宫廷正史之上都没有相关资料的记载。而且,即使嘉庆皇帝真的是遭雷击而死,官方的记载也不敢提及此事。因为皇帝遭雷击而死,就等于是大逆不道,遭到天谴。谁写了这样的事情都会犯大忌讳。
光绪帝难道是被毒死的吗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驾崩。不久,慈禧太后也死了。帝后殡天,引发了世人的无端猜测,朝野上下出现了好几种说法。有人说是慈禧派人毒杀的,也有人说凶手是李莲英,还有人说凶手是袁世凯。
在启功先生《启功口述历史》一书中记载,慈禧太后临咽气之前,让一个小太监端了只碗对光绪说:“这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酸奶。”光绪皇帝喝了这碗酸奶,就驾崩了。
认为李莲英是凶手的人很多,还包括英国人濮兰德及德龄公主,这两人一口咬定,因为李莲英是慈禧太后的亲信,光绪皇帝恨之入骨,李莲英害怕慈禧死后遭到光绪报复,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
另一些人认为是袁世凯暗中派人杀了光绪皇帝。这是因为光绪在和康党一起谋算慈禧太后的时候,拉袁世凯入伙,结果袁世凯假装答应,暗地里却背叛了维新派。事后,戊戌六君子被害,而袁世凯干脆一咬牙把光绪也杀了。这段记载,源自于末代皇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
那么,在这些观点中到底哪一个更可靠呢?目前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文臣篇
周公匣子里藏了多少秘密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王朝。第二年,武王得重病去世,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当时,成王年幼,并且刚建立的周王朝也不稳固。于是,周武王临终时,把年幼的太子姬诵和军国大事托付给了他的弟弟周公旦。
虽然周公摄政尽职尽责,但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却心中不服。他们自己不被重用,就嫉妒周公的权力和地位。因此,管叔和蔡叔四处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害怕成王被谗言蒙蔽,所以就逃到楚地躲藏。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在装有文书的匣子里居然发现了一份周公的祷词。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现在姬诵(姬诵就是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错。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后来,成王果然病好了,但谁也不知道周公曾经这样做。看到匣子里的祷词,成王不禁被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他立即派人将周公迎了回来。
在周公的辅佐下,成王治理国政从不懈怠,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周王朝更加兴盛起来,而周公的贤德也被人代代传颂。
邹忌用什么妙计进谏齐威王
齐威王继位初期,沉溺于酒色,齐国政治腐败,渐渐沦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弱国,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幸好,齐威王虚心纳谏,重新振作,终于还是把齐国推上了正确的轨道。而说到齐威王虚心纳谏,就不得不提齐国的名臣——邹忌。
然而,众所周知,邹忌只是一个平民,那么,他是如何进谏,并让齐威王听从他的建议呢?
原来,邹忌深知齐威王迷恋弹琴,便自称是高明的琴师,因此,获得了面见齐威王的机会。
邹忌先是称赞了齐威王的琴艺:“大弦弹出庄重,像一位名君;小弦弹出明朗,像一位贤相。大王指法精湛,弹得和谐动听,有深沉,有舒展,灵活而又相互协调,如同一个国家明智的政令。如此悦耳的琴声,不得不称赞!”
邹忌还说,弹琴如治国,应弹哪根弦就认真地去弹,不应该弹的弦就不要弹,正如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国富民强、政通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