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风云际会壮士飞——国民革命军空军飞行员陈允瑞寻访笔记
2012年9月17日,“腾讯网”图片纪实影像栏目《活着》策划了一期名为“被雪藏的抗战老兵”的专题。翻过专题封面,这组照片的第一张就足以震撼人心—那是一只很小的、残疾的手,指头与手腕都带有明显的烧伤痕迹,掌心处是一张很小的、残缺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中的人穿着民国时期中国空军的飞行服。图片下方有这么一行小字:
“陈允瑞,93岁,贵州人。毕业于国民党某空军学校轰炸飞行科,曾驾驶飞机在日本人的头顶上扔过炸弹。民国三十四年,陈允瑞去美国受训。1945年9月,他在一次夜航训练时遭遇发动机故障,被严重烧伤,在美国治疗了39个月。他的脸、手、耳朵、鼻子都做过整形,手留下了终身残疾。”
被雪藏的抗战老兵
得知老人身居贵阳的消息后,我一直很想前往拜访,但苦于没有老人的具体联系方式而一直未能如愿。直到2013年的秋天,在鲜光茂大哥的帮助下,我总算得以和这位久仰的空军老人见面。陈允瑞老人居住的地方是一座老旧的居民楼,正如腾讯网“被雪藏的抗战老兵”专题中所描述的一样:“这栋旧楼的采光不好,于是陈允瑞给家里的客厅装了两个灯,一个节能灯、一个日光灯;平时,他和老伴只开节能灯,只有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他们才打开日光灯。”
进入陈允瑞老人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主耶稣基督的画像,画像对面有一块黑板,上面用粉笔写满了一串串非常漂亮的英文。之前我已经了解到,陈允瑞老人在“文革”期间因其“身份问题”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直到“文革”后才到贵阳师范学校教书,由于记录在册的工龄时间短,他退休后的工资每月只有1440元,他的老伴则没有收入。为了补贴家用,退休后的陈允瑞便在家中开设了一个英语补习班,给邻家的孩子补课。但近年来老人由于听力衰退,已经不能再给孩子们上课。
那天,陈允瑞与老伴得知我们要去拜访,他们便提前准备了水果与点心。当时我就感觉,陈老一家尽管生活拮据,但礼节却做得非常周到。他本属于社会精英,若非当年在意识形态下的影响,他的生活大概会很不一样。任何一个社会有贫困的人都很正常,但像陈老这样的人陷于贫困则很不正常。
我们向陈老爷子说明来意后,他的老伴从房间中拿出了一本包了很多层油纸袋的大开本书。那本书的封皮是蓝色硬壳,上面竖着书有“风云际会壮士飞”七个繁体大字,大字的旁边还书有一行小字—“空军官校第十二期特班毕业五十周年之回忆”。翻开这本纪念相册,陈允瑞老人指着一些飞机的老照片向我们介绍那些飞机都是什么型号,自己又驾驶过哪一些飞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指着照片上一架老式轰炸机对我说:“我开着这种飞机,在日本人的脑壳(头)上丢过炸弹。”
受辱与复仇
陈允瑞的军旅生涯始于1937年,那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在贵阳读高中的陈允瑞怀着一腔热血报考了空军学校。当我们问起老人考军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时,他立即大声地说:“考得严格哦!先检查身体,考空军啊,检查得非常严格。考取以后由贵阳坐汽车,经过重庆到成都,到成都黄埔军校受训……”
志愿者鲜光茂大哥向我提供的关于陈允瑞老人的资料有这样的记载:“考核非常严格,在空军入学时,就认真选拔合格学生,他们入学时合格的学生有350余名,经过入伍训练、初级飞行训练后,只剩下130名,到毕业时只有105名,其中轰炸飞行科46名、驱逐飞行科59名,当年他们飞行50个小时完成初级合格,还有经过中级、高级飞行合格后毕业。老兵陈允瑞轰炸飞行科毕业。”
陈允瑞于1938年7月1日正式入学,那时正是战争最为惨烈的阶段。就在陈允瑞与他的同学们在军校学习时,战斗在前线天空的优秀飞行员们正在不断牺牲,随着高志航、李桂丹、刘粹刚、乐以琴、陈怀民、阎海文等中国空军的王牌飞行员相继陨落,日军逐渐掌握制空权,全国多个城市皆受到了空袭的灾难。在成都受训期间,有一件事令陈允瑞老人至今难忘。老人很愤慨的对我们说:“这个日本鬼子太厉害了,那个时候又没有飞机和他打,我们在成都,他那个飞机狗日的在成都的飞机场落地,落地后抓起一把草,飞回去了!狗日的太厉害了!”
老人说起的这件事让我想起前些日子热播的讲述抗战空军的电视剧《血战长空》中,日军飞机降落成都机场将我军的军旗夺走的一幕。其实日军降落成都夺旗一事的真相究竟如何,学界一直颇有争议。据陈应明所编著的《中国空军抗日战史》一书记载,1941年10月4日有日军飞行员将战机降落在成都凤凰山机场,拔去一面警报旗后扬长而去。书中还有一篇日本零式驾驶员的回忆文章,称他们曾打算在成都太平寺机场着陆,破坏在地面停放的飞机,但因地面火力猛烈而未得逞,可惜一架跑空袭的苏制DB-3远程轰炸机(日机驾驶员将其误判为SB-2)过早返场,被日机击落。但也有其他观点认为,关于拔旗一事在日军方面并无记录,这一事件的真相应是“第十二航空队第三小队长东山市郎空曹长、羽切松雄一空曹、大石英男二空曹、中濑正幸三空曹竟不可一世地降落于成都太平寺机场,接下来就瞠目结舌地发生了东山、中濑两人在举目无人的光天化日之下,竟相约徒手一举将指挥所纵火烧毁,再升空扬长而去。”
面对众说纷纭,不免疑惑重重。带着疑问,我问了作为亲历者的陈允瑞老人,日军降落的是哪一个机场?日军有没有拔走我们的军旗?老人说:“成都太平寺机场。日本人抓得一把草,还有(机场)插的一些小旗子,他收了几把走。他拿旗子裹起(草),然后拿走的。好欺负人啊!”
带着国仇家恨,陈允瑞在军校中的学习也非常刻苦,他说当时诸如Co-si、At-6、Douglas、Fleet这几种型号的飞机他都开过。不久后,陈允瑞终于等来了向日军复仇的机会,老人告诉我们:“在成都的时候,我开轰炸机往北面飞去(可能飞往湖北境内),日本人在地面走,我在上面,看到他们日本人在地面走,我直接就(把炸弹)丢下去!”
“日本人那时候太猖狂了,欺负人啊!”陈老又一次愤然说道。
胜利后的空难
“后来我们就到印度,从印度坐船到澳大利亚,然后直接飞美国。飞美国之后在那里又继续学飞行,从小飞机到大飞机,大飞机就是B-25,炸日本鬼子那个飞机,我开的就是那种。”陈允瑞老人回忆说。
那年与陈允瑞一起去美国的同期同学共23人,他们受训学驾驶的机种就是赫赫有名的B-25轰炸机。1942年4月18日,16架美国B-25米切尔型轰炸机从美军航空母舰上起飞,飞往日本东京进行轰炸,任务结束后即返航降落在中国。这就是二战史上著名的“轰炸东京”事件,因为那次任务是由战前曾是著名飞行员的吉米·杜立特中校一手策划,所以又称“杜立特空袭”。陈允瑞说,他之所以去美国学习开这种轰炸机,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学成回来,驾驶B-25轰炸机将日本侵略军炸出中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彻底胜利。这本是个普天同庆的时刻,但陈允瑞的厄运却在此时降临,那一天是1945年9月28日……
“那天是夜行,在回来的时候,(飞机)左边的发动机有问题,我是主驾驶,我就马上紧急降落。我落地的时候它的右轮胎坏了,在地上打转,接着就起火,机舱里面都是火,我全身都被烧伤,我的副驾驶也牺牲了……”陈允瑞老人说到这停顿了一会儿,仿佛若有所思,片刻之后,他用变得沉重的语气说:“秦建林,他叫秦建林(牺牲的副驾驶)。”
全身重度烧伤的陈允瑞被救援人员送进医院抢救,但由于他失血过多,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人来给他进行输血。老人说:“因为我流的血多,医生讲我要马上输血,他们找了几个人来给我看,我觉得哪个好,我选择一个,然后就睡着,我睡在这边,他睡在那边,两个人睡好后就看到一根管子递过来,他的管子不晓得是插在我身上的哪里,就看到那个血直接输过来……”
“住院住了几年,手都是补的,由大腿上取得皮子来补的。这个耳朵也是做的,是做的耳朵。”老人一边说,一边将他身上受伤的部位指给我们看。
飞行事故后,陈允瑞在美国住院39个月,他的脸部、耳朵、鼻子、手都做过整形,尽管如此,老人的手还是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应该记住的是“血海深仇”
陈允瑞伤愈回国后不久,国共内战的战局逆转,国民政府败守台湾,陈允瑞也在疏散人员途中被解放军俘虏。由于陈允瑞的手在事故中留下残疾,已经不能再驾驶飞机,但因他有丰富的飞行经验,于是被调到哈尔滨航校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教官。老人于50年代回到贵阳,期间当过代课老师,也在工厂做过事。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兴起再一次将厄运降临到陈允瑞身上。直到“文革”结束后,老人才恢复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那天我们对老人说:“您是民族的英雄!”
老人听后摇头说道:“算不上,算不上!我们是应该(抗日)的!这个日本鬼子气人,太气人了!这么多年了,我对日本鬼子的这个恨啊,就是消不下去。”
我记得曾经有志愿者看望陈允瑞老人时,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老认为可以告诉我们晚辈,对抗日战争,我们中国人应该记住什么?”
老人用笔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应该记住的是血海深仇。”
望着陈允瑞苍老的脸,我脑海中还是总能将他与黑白照片上英姿飒爽的是飞行员联系重叠起来。
老兵虽已老,但抗日军人的气势犹存。在我眼中,他依然是那只曾捍卫华夏蓝天的雄鹰—“凌云御风去,报国把志伸,遨游昆仑上空,俯瞰太平洋滨。看五岳三江,雄关要塞,美丽的锦绣河山,辉映着无敌机群。缅怀先烈莫辜负创业艰辛,发扬光大尤赖我空军军人。同志们努力努力,矢勇矢勤,国祚皇皇万世荣……”—《中华民国空军军歌》
附:
《风云际会壮士飞—空军官校第十二期特班毕业五十周年之回忆》纪念册中所载陈允瑞老人的自述:
余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家庭小康。在贵阳求学期间,七七事变发生,全面抗战开始,因而就近在贵阳考入空军士校,步入从军报国之途。民国三十一年飞行毕业,派第二大队六中队服务。三十四年随该大队赴美受训。同年九月二十八日,在道格拉斯机场夜航失事烧伤严重,在美住院治疗及整形共达三十九个月余,三十七年伤愈返回后,派第五军区工作,复调梁山供应分队任职。三十八年十一月,战事逆转,在疏散人员途中被拦阻,后为共军所俘,被强迫学习后派哈尔滨航校任教官。五十一年命令回乡转业,回贵阳各学校任代课教员谋生。因收入并不固定,乃赴一工厂做工,籍以供养八十高龄老母及七岁小儿。一九八九年四月,曾应美东同学邀请,赴纽约与同学相聚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