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在分裂和统一中强大——历史篇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早在9世纪末,他们就已经建立起最早的俄罗斯国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也历经着恶劣气候的磨损,既奔放又忧郁,既懒散又吃苦耐劳。他们在抗争自然的同时也抗争着命运,他们所创造的历史,已成为人类历史上绚烂的篇章。
1.俄罗斯人的祖先是谁?
现代俄罗斯民族是由过去东斯拉夫人中不同部落所组成的南北两个民族混合组成的。基因分析证明,现代俄罗斯人与波兰人或乌克兰人没有多大区别。北欧俄罗斯人和芬兰-乌戈尔人在基因上也有很多类似之处。芬兰-乌戈尔人曾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北地区生活,在斯拉夫人北迁的过程中部分被同化。
斯拉夫人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斯拉夫人在欧洲中部和东部地区共分为三大支系: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东部斯拉夫人”主要是东欧平原上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西部斯拉夫人”主要是中欧地区的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索布人。“南部斯拉夫人”主要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
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世纪末和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罗马作家大普林尼在《自然史》一书中提到,在维斯瓦河一带居住着萨尔马特人、斯基泰人和维内德人。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也把生活在古代日耳曼人东边的居民称为维内德人。据考证,维内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1~2世纪曾分布在西起奥得河、东抵第聂伯河、南至喀尔巴阡山、北濒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今日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
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的史前时期,斯拉夫人的原始居住地是亚洲西部及欧亚大陆桥,公元前3~2世纪间移居到欧洲东部某些地区。公元5~6世纪时,日耳曼人受东北亚民族匈奴人的压迫向西迁移,连锁式地引起了斯拉夫人的大迁徙——向西进入奥得河和易北河-萨勒河之间的地区,向南进入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匈牙利、巴尔干地区,向北则沿着第聂伯河上游迁移。
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各斯拉夫民族几乎没有发展成为统一体。西斯拉夫人的文化和政治生活逐渐与一般的西欧、中欧模式合为一体。身为东斯拉夫人的俄罗斯人和巴尔干斯拉夫人因土地分别被蒙古人和突厥人所侵扰、统治,连续好几个世纪与西欧、中欧社会割断了联系。
2.俄罗斯是如何逐步走上统一道路的?
14世纪至16世纪上半期,俄罗斯人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一边反抗蒙古人的压迫,一边把分散的各个小公国、封邑领地逐渐联合起来,建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莫斯科公国,13世纪末由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分封而成,首都在莫斯科。从14世纪初起,莫斯科公国陆续合并四周王公领地,国势日渐强盛。14世纪20年代后,接受兴起于亚洲草原北部的钦察汗国的册封,取得代征全俄贡纳的权力,到14世纪40年代成为全罗斯最强大的公国。
1456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带兵讨伐诺夫哥罗德。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正式吞并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这是俄罗斯走向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重大步骤。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为后,并以拜占庭帝国的正统皇位继承人自居(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1480年,伊凡三世击败钦察汗国分裂后的大帐汗国,使俄罗斯从大帐汗国独立出来。
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推行于全罗斯的法典,在各地和各城市任命了大公的地方长官,从此,莫斯科公国的地位完全改变了——由过去东北罗斯诸多公国中的一个,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莫斯科大公的权力也发生了改变——由过去“几个平等王公中的最有权势的一个”,变成了整个俄罗斯唯一的君主,其他王公都是他的臣民,都是为他服务的。
伊凡三世死后,其子瓦西里三世先后吞并了特维尔公国、普斯科夫共和国(俄罗斯-爱沙尼亚边境)、梁赞公国,并于1514年占领立陶宛大公国的斯摩棱斯克。至此,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其疆域北达白海,南抵奥卡河,西及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拉尔山脉。直到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后,改称俄罗斯帝国。
3.彼得一世改革包括哪些内容?
18世纪初,俄国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彼得一世改革。在彼得一世即位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
军事改革
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是在大北方战争期间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他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1700年,彼得一世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为了提高军队干部的技术和指挥能力,彼得一世把大批贵族青年派往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去学习军事,并重金聘请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担任要职。为了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彼得一世亲自主持制订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1716年,彼得一世颁布了著名的《军事法规》,1720~1722年,又颁布了《海军章程》。
行政机构改革
为了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愿望,1699年彼得一世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为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圣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
1708年12月8日,彼得一世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1719年,在保留省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对国家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彼得一世也特别的重视。1711年2月22日,他下令建立参政院,取代原来的贵族杜马。
宗教改革
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了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限制教会的权力,将其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其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文化教育改革
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
经济改革
彼得一世非常注重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他一方面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一方面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同时积极引进西欧的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
为了保护和刺激年轻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彼得一世制定了很高的进口税,同时规定凡是开办工场的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彼得一世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大大加强了国内市场的联系,使俄国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4.彼得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圣彼得堡,俗称彼得堡,名字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是俄罗斯非常著名的城市,始建于1703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俄罗斯历史上,彼得堡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的涅瓦河河口。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查亚茨岛上建立要塞,后扩建为城,称圣彼得堡。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其后的200余年,它始终是俄罗斯帝国的心脏。1914年,圣彼得堡改称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又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恢复圣彼得堡旧名。
1703年5月27日,圣彼得堡奠基仪式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隆重举行。彼得大帝首先在兔子岛上修建了彼得保罗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进攻。至此,波罗的海出海口纳入了俄罗斯版图,彼得大帝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海军,而彼得大帝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俄罗斯的海军之父。
1703年即为圣彼得堡的奠基年,自此,城市渐渐地从要塞开始发展起来。建造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约10万名工匠被派驻到工地上劳作。由于彼得堡是一片沼泽地,所以彼得大帝还下令,把全国所有的石头运到这里充当地基,其他地方禁止用石头盖房子。此外,从外地来这里的船只也要交税,而所谓的税并不是钱币,而是随船运来的石头。
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均在这里爆发。炮轰冬宫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如今还停靠在涅瓦河边,发出十月革命第一声炮响的大炮还昂首指着冬宫。二战期间,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900天,寒冷和饥饿夺走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但英雄的圣彼得堡人民依靠勇气、意志和信心守护着自己的城市,直至取得反围困的胜利。卫国战争后,苏联政府授予圣彼得堡“英雄城”的荣誉称号,圣彼得堡人的精神也成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今的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这里拥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个科研机构,其中包括彼得大帝时代建立起来的科学院。圣彼得堡也是俄罗斯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城市、工业中心和重要的海港及造船基地。
5.叶卡捷琳娜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叶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出生于普鲁士什切青市一个败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普鲁士军队中的一位将军,后被封为公爵,封地是安哈尔特-采尔勃斯特公国,这只是当时德国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公国。索菲娅自幼活泼好动,甚至有些淘气,胆子也很大,经常闯祸。
1742年,索菲娅的远房表哥,荷尔施泰因王子卡尔·彼得·乌尔里希,也就是俄国彼得大帝的外孙,被他的姨妈——俄罗斯女皇叶丽萨维塔选中,成为俄罗斯皇位的继承人。
在腓特烈二世的安排下,1742年冬天,安哈尔特公爵夫人带着索菲娅来到柏林,觐见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对索菲娅公主印象很好,认为她可以成为俄罗斯皇储的妻子。
1762年4月,叶卡捷琳娜生下一个男孩,孩子的父亲是奥尔洛夫。孩子降生几个月后,彼得方才闻讯,他大发雷霆,下令将叶卡捷琳娜逮捕。但彼得的副官犹豫不决,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彼得才撤销了逮捕叶卡捷琳娜的命令。此后在庆祝同普鲁士签订和约的国宴上,彼得当着诸多国内外来宾的面,公开侮辱了叶卡捷琳娜,二人的关系顿时急转直下。与此同时,奥尔洛夫兄弟加紧了在近卫军中的串联活动,暗中形成了一个数百人的军官集团,准备策动政变,推翻彼得三世,支持叶卡捷琳娜登上皇位。
1762年6月底,形势突变,一名参与策划政变的近卫军军官被捕,政变阴谋暴露。6月28日,叶卡捷琳娜和奥尔洛夫兄弟设法取得伊丽莎白女皇在世时的宠臣拉祖莫夫斯基、沃尔康斯基公爵和帝师潘宁的支持后,提前发动政变,推翻了彼得三世。随后,叶卡捷琳娜登基称帝,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八位皇帝,也是俄罗斯帝国有史以来的第四位女皇。
从彼得大帝制定的皇位继承法来看,叶卡捷琳娜的做法无疑属于谋反篡位,于是叶卡捷琳娜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昭告天下,解释她获得政权的合法性。她先后两次签署宣言,痛陈彼得三世的倒行逆施。叶卡捷琳娜在宣言中称她的登基是“俄罗斯人民的选择”。
6.俄罗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是谁领导的?
俄国农民领袖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是俄国历次农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采取了很多维护大贵族和大地主利益的政策,残酷剥削和压榨广大人民。当时,地位最卑下、遭遇最悲惨的是农奴,他们是地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不仅可以任意侮辱打骂他们,还可以把他们当牲口一样任意买卖。稍不如意,就把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或罚做苦役。人们忍无可忍,都想起来反抗沙皇,可惜苦于无人领头。不久,这个领头人终于出现了,他就是普加乔夫。
1773年9月17日,普加乔夫率领80多名哥萨克去攻打雅伊克城堡,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
随后,普加乔夫展开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到处传布檄文,声称要给哥萨克“河川、土地、草原、薪饷、武器和粮食”;给巴什基尔人、哈萨克人、卡尔梅克人和鞑靼人“土地、水源、草场、森林、自由和粮食”。号召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推翻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普加乔夫的宣传和鼓动下,哥萨克的农民、工人和各族人民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起义军很快发展到3万多人,叶卡捷琳娜二世惊惶失措,急忙调动三路大军,增援奥伦堡。
1774年7月12日,普加乔夫把起义军分成四个纵队,向俄国南方另一军事重镇喀山发动猛攻,并很快攻破喀山城,政府军丢盔弃甲,仓惶逃走。两天后,政府军发动猛烈反攻,起义军只得弃城而走。普加乔夫率军西渡伏尔加河,向顿河挺进,打算发动顿河地区的哥萨克,去攻打察里津,然后进攻莫斯科。在西进途中,又有很多群众参加起义,起义很快席卷了诺夫哥罗德省和沃龙涅什省。
叶卡捷琳娜二世惊恐万分,急忙从土耳其战场上调回苏沃洛夫的部队去追击普加乔夫。当普加乔夫的起义军刚刚逼近察里津时,苏沃洛夫的部队就尾随而来了。
1774年8月25日凌晨,双方在萨尔尼科夫展开决战,起义军被击溃。普加乔夫带领200多名残部,东渡伏尔加河,逃往草原深处。此后,起义队伍不断缩小,最后只剩下不到50人。
1774年9月4日,起义军军事委员会成员特沃洛戈夫、炮兵长官丘马科夫等发动叛变,把普加乔夫捆绑起来,交给了雅伊克镇的沙皇政府当局。
1775年1月10日,普加乔夫在莫斯科被沙皇杀害。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宣告失败。
7.亚历山大一世为何被称为“两面神”?
亚历山大一世在俄国历史上有“两面神”的称号:一面是跃马香榭丽舍大街的“战神”,一面是屈服于农奴主的“好好先生”,缺乏对内的魄力让这位沙皇空留下许多令人慨叹的遗憾。亚历山大一世是俄国历史上最难以捉摸的沙皇,他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称霸欧洲,却被普希金蔑称为“一个懦弱而狡猾的君主”。
亚历山大即位后,那些垂涎他地位和权势的女人纷纷对他投怀送抱,但在亚历山大心中却始终只有一个女人的位置——叶卡捷琳娜公主。叶卡捷琳娜公主是亚历山大的大妹妹,二人年龄相当,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的岁月竟让两人产生了超出兄妹的感情。
亚历山大出生于1777年12月12日(俄历),他的祖母是俄国著名女沙皇叶卡捷林娜二世。叶卡捷林娜二世很疼爱亚历山大,但对他的要求也极为严格。每天早晨,祖母都要求亚历山大在低于15℃的房间里开着窗户洗冷水澡,以磨炼他的意志。在他刚满6岁时,祖母将家里的女保姆赶走,找了12名家庭男教师教育他,以锻造他威猛、坚定的性格。
亚历山大的父亲保罗大公狂躁霸道,粗鲁愚钝。保罗在当政时期暴虐蛮横,喜怒无常,就连亚历山大也成了受害者。他对父亲唯命是从,做任何事都要请示,就连自己的时间也不能自主支配。父亲会随时召见他,让他汇报一些琐事的细枝末节,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他会因不称职而遭到训斥。渐渐地,亚历山大结交了一些有实权的朋友,他们都对沙皇保罗的统治不满,常常在一起商量如何废除妨碍自由的桎梏,实现全体公民的平等,建立公正、博爱的社会。随着保罗自负、狂躁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他,并着手策划推翻他的统治,扶植亚历山大即位。
1801年3月11日夜,反对党冲进沙皇寝室,将保罗杀死。当夜,亚历山大躲在一个套间里,战战兢兢地守在妻子身旁。当父亲被杀的消息传来时,他嚎啕大哭。虽然父亲是死于他人之手,但这却是自己所期望的,因而心里充满了负疚感。
1812年9月,拿破仑发动对俄国的进攻,并攻占了莫斯科。起初,拿破仑军队势如破竹,但随着隆冬的到来,法军缺少住所和补给,拿破仑无意再战,决定向亚历山大求和。亚历山大对拿破仑的要求不予理睬,决心将战争进行到底。拿破仑不得不撤出莫斯科,亚历山大命令俄军全线追击,法军伤亡惨重。拿破仑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8.1861年为什么是俄罗斯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了俄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同时,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1856年3月30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召见莫斯科贵族时,已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参加委员会的大多是大贵族地主,他们并不热心改革,所以委员会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改革诏书公布后,各省根据诏书先后成立了省贵族委员会。至1858年底,在欧俄各省,除阿尔汉格尔斯克外,已普遍建立起了贵族委员会。1858年2月,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改组为农民事务总委员会,负责领导改革的准备工作。它仍由大贵族地主组成,所以,改革工作仍然没有什么进展。
大贵族地主虽然仅占贵族阶级的10%,但却拥有30%的农奴。他们享有高官厚禄和种种特权,是封建农奴制的坚决拥护者和有力支柱,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沙皇诏书的公布,引起了他们的极大不满。在苏沃洛夫伯爵的领导下,彼得堡委员会拟定的方案是最保守的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全部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在完全服役的条件下可无限期地使用份地;保证地主对农民的支配权。可见,他们是农奴制改革的最大障碍。
贵族地主和他们的代言人自由派,虽然也对封建农奴制持批判态度,可是自由派和农奴主同属一个阵营,他们并不愿意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农奴制,只希望用和平手段进行一些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改革。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对沙皇诏书表示热烈欢迎,只有少数人认为,此举既不利于地主,也不利于农民。
由于他们的政治观点不同,所在地区的条件不同,对改革的意见也就不完全一致。结果提出的方案和奏折形形色色,数以百计。尽管他们的方案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的矛盾尖锐,决定了改革失败的结果,但是改革承前启后,历史意义重大,既暴露出最坏的一面,也指明了未来的道路和方向。
9.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会被刺杀身亡?
在俄罗斯历史上,亚历山大二世是与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齐名的皇帝,是俄罗斯近代化的先驱。
亚历山大二世登基后,深深明白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进步的最大障碍。然而,这个问题牵涉面非常之广,以至于历代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触动它。但是,历史已经将责任无可推却地放到了亚历山大二世面前,改革每迟一天,问题就更严重一步。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终于下诏进行改革。在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又规定全部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但赎金常常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两三倍。亚历山大二世本想使农奴主和农奴都感激自己,但被解放的农奴感受到最多的却是混乱和不知所措,他们实际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使用的有减无增,纷纷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结果,农民的反抗斗争更加激烈,1860年农民骚动仅有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则增至1176次。
亚历山大二世是欧洲历史上遭遇刺杀最多的帝王。从1866年到1880年,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
亚历山大二世成为刺杀靶子的原因,除了其改革遭到反感外,其晚年腐化的生活和对革命运动的无情镇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亚历山大二世的镇压下,革命团体活动不减反增。1874年之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义势力有所抬头,并屡次发动刺杀行动。
1879年,新成立的激进组织民意党执行委员会成立专门的刺杀组织,训练专门的刺杀人员。在经过两次未遂刺杀后,民意党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的马车从冬宫出来转过街角,早已埋伏在那里的罗斯萨柯夫冲上前投出一颗炸弹,将亚历山大二世的卫兵炸成重伤。亚历山大二世以为自己又逃过一劫,遂从马车里出来,想察看一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不料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他立即倒在了血泊中,投弹者是另一名行刺者格里涅维茨基,他自己也当场被炸死。当天下午,亚历山大二世因流血过多身亡。
10.亚历山大三世为何被称为“加特契纳的囚徒”?
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因为害怕被暗杀,经常住在首都郊外的行宫加特契纳,被人们戏称为“加特契纳的囚徒”。
1845年2月26日,亚历山大三世出生于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二世本来已将长子尼古拉立为皇储,但在1865年,尼古拉意外地从马背上摔下来,不久后离世。本来在这一年,尼古拉准备与丹麦公主玛丽·苏菲·弗雷德里卡·达格玛(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成婚。但是出事以后,尼古拉自知来日无多,于是特意嘱咐二弟亚历山大娶达格玛公主为妻。亚历山大原本已有了意中人,但是为了哥哥的遗愿,他只好迎娶了素不相识的丹麦公主。
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皇储亚历山大继位,史称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大三世的统治是在亚历山大二世开创的繁荣局面下开始的。他即位后,无意树立新政,也无意过多干涉实际政务,于是他采取了类似董事长式的治国方法:组织任命了一批有能力的人,形成一个智囊圈子,让这些人先对国家政务进行研究,拿出几个处理方案,然后呈报皇帝本人,再作出最后决定。
由于有亚历山大二世屡遭行刺,最后丧命于民意党的教训,亚历山大三世和他的智囊们一致认为应该加强君主专制,对社会自由化浪潮加以遏制。1881年8月,亚历山大三世颁布诏书,制定了一系列强化社会治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并明确宣布了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几种情况,此外还加大了对罢工、游行等活动的惩罚。鉴于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是自由思想的策源地,亚历山大三世取消了亚历山大二世给予大学的自治地位。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体现了官僚统治集团的意愿。
1888年10月的一天,在距哈尔科夫不远的一个名叫博尔基的小站附近,因铁路工作人员的失误,造成亚历山大三世的专列出轨,事故造成23人死亡,19人受伤。虽然亚历山大三世安然无恙,但他在帮助家属脱险时却受了风,加上事故造成的心理阴影,他的身体大不如前,且每况愈下。此后,他开始暗中酗酒,逐渐地远离国政。1894年10月20日,亚历山大三世逝世。
11.列宁是怎样成长为职业革命家的?
1870年4月22日,列宁出生于俄罗斯帝国辛比尔斯克省的辛比尔斯克市(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的辛比尔斯克市),他拥有俄罗斯人、莫尔多瓦人、卡尔梅克蒙古人、犹太人、伏尔加德意志人、瑞典人的血统。
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在彼得堡大学学习时,由于积极参与民意党谋刺沙皇的准备工作,于1887年被处死刑,这件事对列宁影响极大。姐姐安娜从1886年开始参加革命运动,并多次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妹妹奥利嘉很有天分,经常和列宁在一起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可惜在高等女子学校读书时患伤寒病去世了。
1887年,列宁在喀山大学读法律系时,因在学校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并被流放到喀山附近的柯库什基诺村监视居住,后因母亲向政府当局申请,改到萨马拉省列宁姐夫所居住的农村继续被警察监视居住。
在此期间,列宁自学了大学法律系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由此接受并一生坚信共产主义。
1888年,列宁回到喀山,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1889年,举家迁居萨马拉,并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2年,列宁写下其生平第一部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同年,获得沙俄政府教育部批准,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校外旁听生的资格赴彼得堡参加大学毕业国家考试,并获得金质毕业奖章和大学毕业证书。随后,进入彼得堡一家律师事务所做见习律师,并参加了当地马克思主义者组织的工人小组活动。
1893年,列宁移居彼得堡,为在俄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大量工作。1894年,写成《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对民粹派的经济政治理论、特别是唯心主义世界观进行全面批判。
1895年,列宁把彼得堡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起来,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起来。至此,列宁已经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道路。
12.布尔什维克是怎样诞生的?
“布尔什维克”是俄文“多数派”的音译,它是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与之相对的是“孟什维克”,俄语意指“少数派”。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宣告诞生。
1883年,在普列汉诺夫的领导下,俄国成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组织“劳动解放社”。
1895年5月,列宁在日内瓦会见了普列汉诺夫,与“劳动解放社”建立了联系。这一年的秋天,列宁回到俄国,把彼得堡分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组成“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协会成立不久,列宁被逮捕,后流放到西伯利亚,因而未能参加1898年3月1日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没有完成制定党纲和党章的任务。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普列汉诺夫为大会主席团的主席,列宁为副主席。大会的主要议程是通过党纲和党章。但是在有关党纲上要不要写上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章关于党员资格的问题上,与会人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投票表决的结果是:在党纲问题上通过了列宁的意见,写上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但在党员资格问题上,列宁的意见被否决了。但是在最后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时,由于部分反对列宁的代表退出大会,拥护列宁的这一派代表便占据了多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此形成两派: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即多数派和少数派。
1912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公开分裂,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式名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191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改称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改称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13.十月革命是怎样爆发的?
1907年,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靠铁腕政策维护沙皇专制,残酷镇压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不但没有从经济发展中获利,反而使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因此,社会上的不满情绪急剧上升。
随着对德国进攻的失败,临时政府的执政党制宪民主党的军事基础崩塌,只剩下首都的警察和军校士官生可供派遣。它一方面受到因二月革命瓦解的十月党、进步党残部和保皇军官团等亲沙皇势力的攻击,另一方面受到二月革命参与者社会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士兵委员会的攻击,威信尽失,陷入颓势。
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7日晚9时,列宁不顾布尔什维克中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反对,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并于次日凌晨2点将其占领。
据说,当晚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了冬宫,而且在冬宫附近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苏联解体后的研究资料表明,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在人群的冲击下他们很快就投降了。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们带到了临时政府正在开会的地方。而当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被临时任命的政委别雷舍夫仅仅向冬宫打了几发空包弹(没有弹头)。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由于与会人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泄密,列宁遂于夜间秘密抵达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据点斯莫尔尼宫,说服党中央其他成员,决定提前起义。
1917年11月7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14.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怎样诞生的?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它的成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1922年10月6日,在俄共(布)中央全会上,列宁提出成立新国家的建议,并获得通过。
1922年12月20日,苏维埃俄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12月30日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列宁因病未能出席,被推选为大会的名誉主席。斯大林在会上作了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
苏联包括东斯拉夫三国(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中亚五国(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外高加索三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摩尔达维亚15个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1936年,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3个加盟共和国。1940~1956年,还存在过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56年并入俄罗斯联邦,改名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这时的加盟共和国总数为16个。
苏联地跨欧亚两大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中亚、北亚。东西最远距离达10000多千米,南北约5000千米,总国土面积达22,402,200平方千米,与整个北美洲面积相当。濒临黑海、波罗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隔海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岛(南千岛群岛为苏联实际控制的日苏争议领土)相望。陆上分别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以及朝鲜相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