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诸侯:把历史活成段子的春秋狂人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千古第一相

一、屌丝逆袭

每行每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比如很牛×的关二爷之于黑帮,高大上的孔夫子在教育界,但在孔夫子出生的五十年前,却有个妓院的祖师爷,风头正劲,屡屡刷爆头条,堪称那个时代的传说。

他的名字叫管仲。

公元前725年,管仲在安徽省颍上县出生。他小时候那穷的啊,偷包子捡菜叶的事儿没少干,好不容易活到了二十多岁,生活依然黯淡无光,直到他遇见了鲍叔牙。鲍叔牙是个地道的富二代,史料上记载他有两大嗜好:一是吃鲍鱼,二是喝玉玲珑(这是什么生活水准!)。在鲍叔牙的带领下,管仲开始学着做生意,很快就发了。屌丝和富二代是怎么成为铁哥们儿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能知道的只是管仲这家伙没事儿就坑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从不当回事儿。管仲有三大爱好:读书、思考和占便宜,和前两项一比,鲍叔牙认为贪点儿财不算什么大事——这哥们儿就是穷怕了嘛,再说咱也不差钱!(《史记·管晏列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一转眼,而立之年的鲍叔牙已是齐国政治圈里响当当的人物,在他的帮助下,管仲也完成了从特困户到商人再到政客的三级跳。当时的齐国政治圈帮派林立,鲍叔牙跟三公子姜小白是一伙的,他本想让管仲也加入这个阵营,管仲却婉言谢绝,反而加入了与之对立的二公子姜纠的帮派。其实长年笼罩在高富帅的阴影下,管仲心里一直很憋屈,在他眼里,鲍叔牙的无私帮助如同怜悯,让他感到窒息——我比你有才华有能力,为什么要受你的接济?

朋友间的好意有时候就这样成了友情的羁绊,敏感的管仲从此走上了与好兄弟竞争的道路,他对二公子姜纠并没有多看好,只是与鲍叔牙赌一口气而已。

齐国那时的局势,其实不论是姜纠或是姜小白都离国君的位子还很远,此时在位的是他们的父亲齐僖公,第一继承人是大公子姜诸儿。姜诸儿的人缘相当不好,这如果在太平年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可那时是乱世,乱世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因病离世;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姜诸儿被造反的公孙无知杀死;公元前685年,篡位不到一年的公孙无知在旅游时,被人乱刀砍死。至此,齐国的权力出现了真空,有资格继承国君宝座的两位公子几年前全被齐襄公撵走了,当时姜纠在鲁国,而姜小白在莒国。事到如今,已不是一二三报数的规则了,而是谁先回到齐国,谁就是国君!

管仲把这当成了他与鲍叔牙的第一次能力PK,可以说是竭尽了全力,可惜那年月最牛×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这玩意儿谁都有,而且速度也差不太多,所以取胜的关键就是距离。路程上管仲他们要比对手多四十公里,所以怎么努力都白搭,还没等他们赶回齐国,鲍叔牙就已经辅佐姜小白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史称齐桓公。管仲和姜纠连齐国都城的大门都没摸到,就灰头土脸地回到了鲁国4。(《春秋左氏传·庄公九年》: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

姜纠当然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不甘心的他还想再搏一下,他要向鲁国借兵,杀回齐国。一个人的能力就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管仲对姜纠的想法立刻投了反对票。管仲认为:首先,鲁国的军事能力就远不如齐国,很难说服鲁国出手相助;其次,姜小白的即位完全合法,而且这小子平时的人缘特好,大臣们都拥护他,想打他个措手不及是没戏的。但气昏了头的姜纠根本就听不进去,他大吼:“如果鲍叔牙是我的第一谋士,绝不会说这么泄气的话!”

这话说得多气人,管仲心里也窝着一股火呢,想打架是吧?那就打,谁怕谁啊!管仲立刻去了鲁国,向国君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非凡的雄辩赢得了鲁庄公的绝对认可,立刻就答应了借兵的请求,并决定全力支持姜纠去夺回国君宝座。这就是人才啊,能把一扯淡的事儿讲得头头是道让人信服!鲁国向齐国开战完全就是开玩笑嘛,管仲心里比谁都清楚,但他却另有打算。

几天后,姜纠带着借来的军队赶到了乾时。这地方离齐国非常近,是双方约好的干架地点。

我们来比较一下两边的情况。齐国:实力爆表的传统强国,又在家门口打架,以逸待劳,占尽天时地利;鲁国:列国时代的二流角色,长途跋涉而来,并且背负着侵略者的骂名。所以,战斗刚一开始就进入了尾声,鲁军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时的姜纠吓得都没脉了,让他更加惊悚的是——管仲居然没有随着败退的人流逃走,却单人匹马向齐军冲了过去!

这就是胆气!临来之前,管仲就已预料到了眼前的一切,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只手定乾坤。飞扬的尘土和混乱的人群都不能阻碍管仲那如炬的目光,他死死地盯着已能看清眉目的齐桓公,毫不犹豫地射出了一箭。只要他死了,现在败了又何妨,国君的位子还得姜纠坐!

那支箭带着必杀的决心正中齐桓公的小腹。接着,让管仲极度困惑的一幕出现了——战车上的齐桓公屹立不倒,而箭,却掉在了地上。这是什么情况?管仲目瞪口呆,却没有时间思考,赶紧掉转马头逃之夭夭。

乾时之战以齐国完胜告终,姜小白彻底坐稳了国君的宝座。想来,如果管仲的那箭不是射在了他镶满铜片的腰带上,那结局就是天壤之别了。

疲于奔命的管仲绝对想不到——一封齐国的外交信连夜送往了鲁国,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如果不服,我们可以再战。要是怕了,就得答应两个条件——首先,立刻把姜纠宰了,我们可不想他再惹出什么麻烦;其次,把管仲捆好了送过来,我们老板要亲自处理他,以解心头之恨,那一箭可不是白射的。”信的后半段是鲍叔牙私自加上去的,他不想自己的好兄弟出什么意外,死在异国他乡。(《史记·齐太公世家》: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

胆战心惊的鲁庄公一心想着求和,所以他二话不说就砍了姜纠的脑袋,连同管仲一起,打包送到了齐国。

再次见到管仲,齐桓公恨不得把他千刀万剐后再五马分尸,要不是鲍叔牙阻拦,或许这个盖世奇才真就这么挂了。而之后,鲍叔牙提出的建议更是让桓公万万没想到。

“他上次差点弄死我!”桓公无法接受让管仲当宰相这个提议,“而且为什么啊?齐国有您就足够了。”

鲍叔牙一笑:“若治齐国,有我足矣。若霸天下,非管仲不可。你我君臣在外漂泊多年,不就是在等一个机会去改变这世界吗?”(《国语·齐语》: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没再说话,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次日清晨,身着华服的桓公来到了管仲的茅草屋前,静静等候。屋里屋外的人此刻都不知道,这世界将被他们震撼。

很多年后,功成名就的管仲出了本叫《管子》的书,在书中他评价了桓公——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翻译说就是:“姜小白这人不小肚鸡肠,并且目光远大。”这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如果桓公因为管仲射他的那一箭而否掉鲍叔牙的建议,那在历史的洪流中,他就只是一粒普通的砂石,而非名传千古的英雄了。但最让人感慨的还是鲍叔牙,在举荐成功后,他又自愿成为一名给管仲打下手的小参谋。这不仅是因为他对管仲才学的推崇与信赖,也是为了防止兄弟间再生芥蒂,那就对国家太不利了,毕竟如今已非年少时。

对朋友对国家,鲍叔牙竟然可以做到如此无私!

孔子说过一句话:“管仲之器小哉。”可与鲍叔牙相比,谁的器量不小呢?更何况一个自尊心强到爆棚的穷光蛋。但追根究底,在管仲心里,鲍叔牙一直是他最好的兄弟,所以才有了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就这样,管仲的名相之路起程了。

二、国之大妓

经过两年的磨合,桓公已被管仲的才华深深折服,因为两人相差二十岁,所以平日里桓公都尊称管仲为“仲父”,并告诉大家有事要先和管仲商量,然后再向自己汇报。他敢有这个魄力,主要是相信自己的眼光。做君主,有眼光有魄力就足够了,至于其他,那都是手下人的事。

虽然成了齐国的二号人物,可管仲仍然无法忘记他年少时吃过的苦,在他眼中,钱依然非常重要。只不过钱对于如今的管仲而言,代表的却是另一种概念——经济。他认为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不该是军事能力,而应是经济实力。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说超出了时代的局限性,不被大众理解。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强国三要素是:吃饱、穿暖、有砍刀。所以当管仲提出经济治国的方针理念,立刻就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大家都认为这就是胡言乱语嘛,应该送去治病。但这个思路却因为得到了桓公的认可(虽然他也不明白管仲要干吗)而得以推行,不过管仲接下来的举动让桓公也是目瞪口呆。

管仲提出发展经济的第一步竟然是开妓院!

妓院这东西在古代虽然不违法,但也算不上什么正经营生,可管仲不光要大力推广,而且要进行政府扶植,说白了就是让妓院都成为国企。这事把包括桓公在内的所有人都雷得外焦里嫩,实在憋不住的桓公找到管仲,问道:“请问仲父,我国正在进行的‘妓院变国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策略呢?”

“穷人赚钱是为了生存,商人赚钱是为了享受。主公请想,一个在我国赚了钱的商人,上缴少量税款后却跑到了别的国家消费,那我们岂不是很吃亏?所以,让他们把赚来的钱都花在我们这里,才是最划算的。年轻时我也做过商人,深知这帮人是有多喜欢妓院。现在我们把妓院变为国有,就相当于通过商人的手,去赚天下的钱!”

“高!”桓公竖起了大拇指,满脸的敬仰与钦佩。

生活中的磨难都是上天给予的财富,如果没有早年的困顿与辛苦,管仲绝想不出这么牛×又奇葩的招数。就这样,大力发展妓院产业就成了齐国的基本国策,短短两三年,妓院就在齐国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在桓公称霸列国前,齐国已有七百余家国有妓院。管仲也就此被称为妓院的鼻祖,一直到民国年间,很多妓院里还供着他的雕像,祈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战国策·东周策》:齐桓公宫中女市七,女闾七百。)

妓院产业给齐国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商人们的长期逗留,齐国很快就成了当时的贸易中心。大量的税收和国企上缴的利润让齐国国库的大门都关不上了,真是太有钱了!有钱了要干吗?当然是发展军备。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口很少,所以每当发生战争,军队的人数往往就是决定胜败的关键。但增加军人的数量可远比赚钱要困难得多,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需要十几年,时间太长。所以,管仲的超级大脑很快又冒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预备役。农民和军人的区别是什么?训练和兵器嘛,这都是花钱可以办到的。对于现在的齐国来说,只要是钱能办到的事,那就全都不叫事儿。

齐国宪法规定:凡成年男子都要参加定期的军事培训,培训期间有工资,平时除了训练别无要求,但当国家遭遇战争,政府将配给预备役人员武器,保家卫国义不容辞。另,战争期间,工资乘四。

这条政策得到了齐国广大百姓的拥护——爱国本就是应该的嘛,现在居然还有钱拿,真是太棒了!至此,齐国全体老少爷们儿都像打了鸡血似的想跟人干架,太吓人了,周边的邻国一看见齐人脑袋都疼。(《国语·齐语》: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

站在高高的城楼上,看着日益强盛的国家,桓公与管仲相视一笑,他们都很清楚:接下来,该是我们的时代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而这对黄金搭档已经准备好了。

公元前682年,当时统治全天下的周庄王(其实根本没人听他的)死了,大家都该吃吃该喝喝,没人当回事,除了管仲。他火急火燎地找到桓公大喊:“老板,我们的机会来啦!”

管仲当然不是在瞎激动,作为一个拥有超前思维的人,他深知想出名就要靠炒作,现在桓公缺的就是曝光度。但炒作这种事需要渠道,拿着大喇叭乱喊是没有用的,想营销形象就要上主流媒体——此刻的周王族虽然已衰败到了极点,但仍享受着超高的关注度。所以,齐国出巨资为周庄王策划了一场极为隆重的丧礼,这可把即将即位的周僖王感动坏了——多少年了,就没人正眼看我们家!但按照管仲的策划,这还不算完,既然要做,那就往大了做,反正咱不怕花钱。接下来,齐国又给周僖王举办了土豪级的加冕仪式,并且邀请到了几个小国的元首。周僖王从小到大就没这么有面子过,所以在晚宴上,他激动地宣布:“从今以后,桓公就代表我!”

把这句话抻开来讲就是:齐桓公代表了至高无上(纯扯淡)的王权,想干吗都合法。虽然这话本身屁用没有,但加上齐国超强的实力,那就不一样了。这一刻,列国的聚光灯全部打在了桓公的身上,本次抢头条行动圆满成功。在此之后,大家都认为桓公为没落王族所做的一切真的很仗义,在这个满地节操的时代,他成为了道德的楷模。

在回国的路上,桓公再次提起了那个一直没有答案的问题:“还要多久,我才可以称霸列国?”

“从今天开始!”管仲终于给出了答案。始于妓院产业的称霸之路正式开始了。

三、雄霸天下

东周的诸侯国大大小小有几十个,大家谁都不服谁,所以霸主这东西就从来没出现过。这不,桓公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召集诸侯们开大会,结果只来了四家,差点儿没把他气死。“这会还怎么开!太丢人了。”桓公怒吼。

“如果自己都说话不算话,那别人怎么会拿我们当回事?而且算上我们自己就是五家诸侯,也不算太少了。”管仲认为信用要比面子重要得多。就这样,东周第一次诸侯代表大会如期召开,在四票赞成一票弃权的情况下,桓公当选为第一任霸主,并向全天下发表了一份声明:首先,所有人都要尊重周王族(客套话而已);其次,不管是谁挨打了或者缺钱了都可以来找我,有求必应。多有气势啊,潜台词就是——你们来不来无所谓,反正我是你们的大哥了,有事绝对罩得住。这当然都是由管仲策划的,可这还不算完,因为想靠这么两句话就震住所有人是不可能的。散会后,齐国立刻发兵灭了没来参加会议的遂国,这只是个三流角色,在立威的同时也是让桓公撒撒气。如此暴躁的举动确实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国家马上表示臣服,为了进一步渲染恐怖气氛,齐国又发兵狂殴了郑国和鲁国一顿(这两家不光没来,而且本就跟他有仇)。至此,再没人敢当桓公说的话是开玩笑了。

公元前679年,第二次诸侯大会在鄄地召开。这次来的人非常多,票选机制也相当正规,大家一致认可了桓公的霸主地位,名传千古的春秋第一霸诞生了!(《史记·齐太公世家》:七年,诸侯会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霸主好当吗?当然不。如果桓公只能跟诸侯们耍耍横,那就没什么意思了,也白瞎了管仲的才华。

整个周王朝的地盘并不十分辽阔,在黄河北岸只有两个小小的诸侯国存在,它们是邢和卫,这对难兄难弟特别惨,经常被西北边的狄族欺负。狄族是游牧民族,常年颠沛流离,对周王朝的富庶充满了渴望,但狄族人没有耐性更没有条件去改变自身,他们喜欢既简单又高收益的方式——打劫。

狄族人成天生活在马背上,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战士,而近期从欧洲引进的炼铁技术又让他们的武器不再匮乏,所以本就弱小的邢和卫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做大哥,就要有大哥的样子,桓公此时以天下为己任,当然不会看着自己的小弟被人欺负。公元前660年,当狄族再次攻打邢国时,得知消息的桓公立刻前往救援。别看狄族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咋的,可他们的军事策略那是相当有一套,此时就领悟了游击战的精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所以在齐军赶到后,狄族人掉头就跑,完全不考虑面子问题。等他们发现齐军并没有追上来时,掉头又向旁边的卫国杀了过去。防不胜防啊!卫国都城很快就被击破,据事后统计,全国只逃出了五千多人,太惨了。

再然后,狄族人故技重施,等齐军赶到了就又不战而逃——咱就是速度快,一会儿把邢国再灭了,气死你!

神一样的管仲怎么会让他们再得逞,他早已在邢国布下了天罗地网。所以狄族人这次没跑成,被迫应战的他们被齐军一举击溃,大败而逃。最后虽然齐国胜了,但这样的结果让桓公很不满意——卫的城邦破败,几乎亡国;而邢久经战火,难民成群。管仲看出了桓公的顾虑:“主公一定是担心我们走后,狄族人再来欺负邢和卫。”桓公点头道:“是啊,毕竟我们没法长期驻扎在这里,总是要回国的。仲父有何良策?”

管仲当然不会让桓公失望,几天后,桓公召集所有人宣布了一件事:为了不再发生这样的惨剧,邢和卫集体搬家到黄河南岸(诸侯国都集中在那边),所有的搬运与安家费用,由齐国全部承担。这不是说说而已,事后齐国真的为每个人都报销了花费。(《史记·齐太公世家》:二十八年,卫文公有狄乱,告急於齐。齐率诸侯城楚丘而立卫君。)

土豪!(绝对的褒义词)

把北方搞定了,是不是就没事儿了?当然不,因为任何时候肯定都有不服的。

提一个国家的名字肯定谁都知道——楚,这个国家最出名的人是谁呢?项羽!他可以说是不服的代名词了。当然,此时距离项羽出生还有好几百年,但不服的传统却早已养成。楚国位于周王朝的最南端,已接近长江流域,这在当时来看是很不好的地段(错得离谱),由此可以看出楚人并不招周王族的待见(地盘最早都是王族封的)。备受歧视的楚人自强不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把国家壮大了起来。有着如此历史的国家,总想自立为王也就不足为奇了。早在西周年间,它就经常闹着要独立,但每次都会被还很牛×的王族干趴下。到了如今,看着齐国的日益坐大,楚国当然不爽,它又一次称王了。反正现在王族屁都不是,你当霸主我称王,大家各玩儿各的吧。

楚国是没当回事儿,可齐国是真急了,因为第一次诸侯代表大会上桓公就提出了“所有人都要尊重王族”。这要不处理,以后别人还不得拿我说话当放屁啊!桓公大怒。管仲这次没有阻止桓公的决定——倾全国之力摆平这事。由于楚国的实力确实非同凡响,管仲又代表桓公去召集了宋、鲁、卫、郑、陈、曹、许七个国家,号称八国联军直逼楚国都城。(《春秋左氏传·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称王那哥们儿给自己起的名叫楚成王,这也是个猛人,真就敢带着部队冲出去,但在看了八国联军的阵势后,他知道这次必须得认——单挑还可以,群殴必被灭,好汉不吃眼前亏。楚国当即表示以后会按时向王族朝贡,并且保持低调(纯扯淡,之后的几百年楚国也没老实过)。

桓公原本真不想就这么算了,毕竟折腾一圈也挺费劲的,不干一下怎么都不痛快。但管仲一句话就让桓公冷静了下来:“真要打起来,主力部队还得是我们,而楚国的实力并不差我们太多。灭了它没问题,可我们也会损失惨重,不值得啊!”

这就是智者,永远都在冷眼看世界。

就这样,北御狄族南制楚王,横扫天下的齐桓公登上了人生的顶点。而缔造这一切的管仲,也以“千古第一相”的身份被永远标记在了华夏历史当中。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史记·管晏列传》

公元前645年,80岁的管仲离开了人世,齐国全民举哀,麻服遍地。穿过千年的时光我们知道,和管仲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的,还有齐国的霸业。两年后,已在诸侯间失去了威望的桓公也失落地走了,这场热血的称霸大戏彻底落下了帷幕。

作者按:

管仲振兴齐国的策略有很多,本文所述仅是冰山一角,比如他还开创了对“盐铁”的国家专营制度,且至今仍存;或者是他将民众以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分而管之。职业的分工有助于制造业的发展,根据《考工记》的记载,齐国手工业当时已远超别国。而最让本人惊佩的是,管仲提出了以消费拉动GDP增长的思路5。而对这些超越时代的治国招数,除了“天才”二字,或许也只能用“穿越”来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