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为什么失败:重返1913(东方历史评论 0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专题(5)

“非袁莫属”是清末民初那个短暂时候中国人的一般共识,章太炎认同这个共识一点都不奇怪。更何况,章太炎所在光复会的基本宗旨就是“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并没有革命党人打天下坐天下的意思。

章太炎思想倾向是当时国内知识界一个具有共性的主张。当清帝退位,重建统一后,究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中央政权,是一个弱势的松散联盟,还是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鉴于俄国正在策动外蒙独立,日本正在加强在东北地区的活动,几乎所有负责任的政党、个人都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这是章太炎此时政治构想的大前提,也是他无法认同南京临时政府的一个原因。

坐而言起而行,是章太炎的人生特色。当他意识到袁世凯是中国未来希望时,便理所当然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他、支持他。1912年3月1日,章太炎发布通告,宣布将自己参与创办并主持的中华民国联合会与预备立宪公会合并,组建统一党,宗旨为统一全国建设,强固中央政府,促进完美共和政治。第二天,章太炎在联合改党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强调统一党不取急躁,不重保守,惟以稳健为第一要义;强调统一党集革命、宪政、中立诸党而成,无故无新,惟善是与。立论不近偏枯,行事不趋狂暴,在官不闻贪佞。

统一党的主体为立宪党人,程德全、张謇、熊希龄、汤寿潜、赵凤昌、唐绍仪、汤化龙等,都是治国良臣、能臣,一时之选。他们在感情上亲近袁世凯,甚至可以说统一党就是袁世凯可以凭借的政治力量,是“总统党”。

既然决定支持袁世凯,章太炎对袁世凯就显得格外热情,他在民国初建那些日子,殚精竭虑为袁世凯出谋划策,提供一个又一个建议。

对于章太炎的拥戴和建议,袁世凯感激不尽,投桃报李,4月9日,聘请章太炎为总统府高等顾问。章太炎觉得很有面子,欣然答应,没有再像孙中山几个月前聘请同样职务时那样婉拒,那样扭捏。此后,章太炎坚定站在袁世凯一边,成为民初政争中最拉风的一个重要人物,为袁世凯威望提升与维持贡献不小。

章太炎在许多问题上的建议都是从大总统立场进行考虑,袁世凯对章太炎充分信任,在章太炎逗留北京那些日子里,袁世凯数度邀请章太炎到总统府畅谈一切。章太炎有时代表大总统巡视南北,联络各方,貌似大总统特别代表或特别助理。

民国元年很快就要过去,按照南北和谈时的规划,国会将要选举,正式大总统也要选举。为了这些选举,袁世凯请章太炎到东北地区观察情形,疏通关系,以为选举准备。章太炎到东北,每与人接谈,必盛称袁世凯功德,以为现在麻木不仁之中国,必须要有袁世凯这样的开明专制。

章太炎东北之行不仅帮助了袁世凯,而且使他个人对东北的战略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所以他回到北京不久,便接受了袁世凯的任命,出任东三省筹边使。

东三省筹边使应该是章太炎与袁世凯反复协商的结果,也是章太炎的自愿选择。他多次建议袁世凯殖边、开发东北,巩固东北,以防止、抵制日俄对东北的觊觎和蚕食。

东北危机由来已久,早已成为袁世凯心腹之患,沙皇俄国利用中国内乱策动蒙古独立,而日本也不断扩大在东北的利益。现在有章太炎这样的人愿意前往东北从事积极的建设,袁世凯何乐而不为。几经磋商,袁世凯同意设立东三省筹边公署新衙门,给章太炎的任命,就是东三省筹边使,其职责就是代表中央政府全面负责和协调东三省管理和开发。

1912年底,章太炎带着随从离开北京前往长春。1913年的上半年,章太炎基本上都在东北度过。应该承认,章太炎在那段时间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他把工作重心放在调查研究和资源勘察上,既委派专人调查并绘制边境详图,以划清国界为筹边的入手办法,又派员对东三省矿产资源和可开垦荒地进行详细勘察,期待在摸清东三省家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开发方案。

对于东北开放和未来建设,章太炎有非常好的构想,然而仅仅七个月时间,从来没有从政经验的章太炎对于官场各种各样的规则、潜规则很不耐烦;袁世凯的中央政府也没有像原先承诺的那样支持到位;而东三省原有政治架构、行政体制更是使章太炎有心无力,许多计划永远只是计划,这不能不使章太炎失望、伤心。到了1913年6月,当袁世凯财政总长梁士诒刻意阻挠东三省筹措资金计划时,章太炎于6月18日愤而辞职,大骂梁士诒不是东西。章太炎发给袁世凯的电报说:只管推宕,不要你的钱了。

“宋案”:另一种观察

章太炎愤而辞职,除东三省工作根本推动不了,可能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宋教仁被杀。

宋教仁是同盟会——国民党的重要领袖,也是议会政治的热情参与者,面对第一次国会选举,宋教仁信心百倍,南北奔波,东西奔走,就像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家一样,到处去争取选民、争取选票。应该说在当时政治家中,宋教仁最像政治家,他距成功登上内阁总理位置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就这一步却永远阻断了宋教仁的议会梦,甚至一度阻断了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梦想。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刺身亡。这对中国人特别是南方革命党人来说,无疑晴天霹雳,促人猛醒。

当宋教仁被刺时,章太炎还在东北。他根据各方面情报认为宋教仁被刺肯定是一个政治谋杀,而指使者就在北京。他虽然不能肯定这件事与袁世凯有直接关系,但他相信刺杀宋教仁的主谋一定是北京的“佞臣”。章太炎大声疾呼舆论界主持正义,揭露真相,认真监督,追究真凶;对于南方革命党人,章太炎竭诚呼吁唯有各党中革命人才纠合为一,辅以学士清流,介以良吏善贾,则上不失奋斗向上的精神,下不失健全的体魄。只有这样,中国的政治问题或许能够找到出路,或许能够平稳度过“宋案”带给中国民主政治的困扰。

基于这些判断与考虑,章太炎于宋案后离开东北赶赴上海,与国民党人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一笑泯恩仇,接续先前合作,接受孙中山对宋案的判断,以为当时中国政治上最严重的问题还是腐败与专制,中国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与专制,如果继续容忍这些“国病”于中央,那么什么民国,什么共和,其实只是一块空招牌,民主共和依然是一场空想一场梦。

章太炎能够接受南方革命党人的判断,承认宋教仁血案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刑事犯罪,而是政治谋杀,而且这个谋杀的主谋一定来自北京。这是章太炎与孙中山等人判断相近、相似的地方。只是章太炎在没有更明确证据时,没有像孙中山那样坚定地将矛头指向袁世凯,以为袁世凯就是这一事件的主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章太炎认为,宋案直接受益者或许是袁世凯,但袁世凯的政治智慧使他不会这样愚蠢、这样笨。所以章太炎对北京的指责略有分寸,留有余地,只是说这些事情都是那些“佞臣”所为。这些“佞臣”,据章太炎说,就是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参谋本部次长陈宧、拱卫军司令段芝贵和国务总理赵秉钧等所谓“四凶”。

与章太炎主张不同,国民党人特别是孙中山坚决主张武力讨伐袁世凯,黄兴原本主张法律解决,主张不破坏《临时约法》政治框架,以法律方法进行抗争。也就是说,国民党应该利用宋案与袁世凯进行斗争,不要再像民国元年那样一味吹捧袁世凯,一味颂扬什么“非袁莫属”。但是,这种斗争应该止于法律范围内,要斗而不破,要限定在议会、舆论,无论如何不能拿起枪,像当年对付清廷那样对付袁世凯。然而,黄兴并没有说服孙中山,孙中山的主张渐渐在党内占了上风。

章太炎是一个说话比较苛刻的人,他很少赞美别人,总是贬损别人。民国的政治家、学者,被他贬损的不知凡几,受到他赞扬的却微乎其微。宋教仁却是章太炎一直看好的政治家,他在东京的革命党人中,独独看好宋教仁。他认为宋教仁绝对具有宰相的能耐和风范,如果给他一个机会,宋教仁一定会将中国引领到一个健康的政治轨道。

从这个前提说,章太炎此时虽说算不上与袁世凯闹翻,但他对袁世凯门下那些宵小格外反感。假如,宋教仁之死真的与袁世凯有关,凭着章太炎的性格、风格,他肯定不会放过袁世凯。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宋教仁案的真凶可能就是民国法庭的认定,与内阁总理赵秉钧有关,与袁世凯无关。

袁世凯不是宋案的直接受益者,宋教仁即便竞选成功,组建议会第一大党,也只是组阁,只是在大总统袁世凯之下办事,而不是去与大总统较劲。宋教仁与袁世凯早在前清时代就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所以章太炎尽管介入革命党人处理宋案,但他并不认同孙中山等人的判断。这应该是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宋案的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向。

最近若干年,又有另外一种说法,以为宋教仁被杀,可能是革命党内部的一次火并,宋案与孙中山,尤其是陈其美有关。研究者旁征博引曲径通幽,证明孙中山、陈其美等人确实有过这样的劣迹,确实用过阴谋手段干掉过党内异己。这个观点获得了很多人喝彩。

其实,如果从章太炎视角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看法很难成立。章太炎此时虽说与孙中山等人一笑泯恩仇,不计前嫌,共同处理宋案及其相关问题。但是按照章太炎的性格,假如宋案真与孙中山、陈其美有关,那么他不论出于哪个方面的考虑,都会拍案而起,怒斥孙、陈。章太炎的性格使他必须这样做,他更不会知假作假,与孙中山一起一方面为宋教仁之死悲哀,另一方面替他们隐藏着这样大的秘密。历史研究确实要在不疑处有疑,但处处怀疑,可能也是一个误区。

善后借款

孙中山、国民党借着宋教仁之死渐渐走上武力抗争的道路,但这并不是袁世凯所说的那样:孙黄二人只会捣乱,不懂建设。他们之所以奋起抗争,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北方的刺激。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指派国务总理赵秉钧、外交总长陆徵祥、财政总长周学熙为全权代表,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的代表进行谈判,至次日凌晨,终于达成总额两千五百万英镑“善后借款合同”。

根据这项合同,借款的主要用途为四大方面:一是整顿和重建中华民国行政机构,毕竟这个新政府刚刚创建,有一系列事情要做。二是为了结束南京临时政府,主要是遣散南方军队所需的款项。三是偿还前清积欠的外债和赔款,因为中华民国是大清国法律上的继承者,这是中华民国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四是履行南北妥协时中华民国对清室优待条例中的承诺。一百年后,实事求是地说,新成立的中华民国百废待兴,这笔借款能够达成,不仅不容易,也非常有用非常必要。

从这笔款项的四个用途看,主要是要解决辛亥革命的遗留问题,特别是结束南京临时政府重建一个统一政府的问题。而且最先想到借款的,其实还是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只是五国银行团不太愿意与南京临时政府打交道,所以还是等到袁世凯中华民国政府建立,谈判方才有机会开始。

假如不发生宋案,国民党对这个借款合同不是同意而是期待,现在宋案发生了,一切感觉都不一样了。尽管中华民国政府反复解释此款项的用途并没有变化,一定还会优先解决南京临时政府善后,尽最大限度合理遣散那些已经用不到的军队。袁世凯和政府的解释无法说服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他们在借款合同签订的同时,就将善后借款与宋案合并一起考虑,以为善后大借款是个阴谋,是袁世凯个人欲望的大暴露,就是他要以国家名义扩充其私人的北洋军队,就是准备与国民党人彻底分手,武力抗争。基于这种担心,孙中山、黄兴以及具有国民党身份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和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一方面反对善后大借款,一方面严究宋案主凶,暗示宋案与袁世凯有着直接关系,善后大借款是个大阴谋。

在大家都有诚意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好说,你好我好大家好。几个月之前孙中山不厌其烦劝说各位同志相信袁世凯,现在则到处指责袁世凯不可信,从天使到魔鬼,这在孙中山和革命党人那里无须转折无须铺垫。国民党下决心武装抗争,决心武装反袁,担心袁世凯在独裁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孙中山的说法。而袁世凯好像此时也有点失去理智,以为孙中山、黄兴等人太过分,反复声明假如孙中山、黄兴和国民党胆敢起兵闹事,扰乱政治和社会,那么他必定将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出兵讨伐,绝不客气。大局危机越来越不可收拾。

居间调停南北

在南北纷争日趋严重时,章太炎并没有坚定地站在南方国民党人的立场上,当然也没有站在袁世凯立场上,他似乎对南北双方都有点儿不满足,都有点儿看不上。章太炎能够看上的只有黎元洪,所以他在南北纷争日趋紧张的日子里,只愿意与黎元洪保持一致,甚至愿意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努力调解南北纷争,希望双方都不要诉诸武力,还是回到国会中和平解决。

当南北分歧越来越严重调解无望时,章太炎的方案也在变化,以为既然纷争不可调解了,那么就尽量保全大局吧,为了这个大局与和平,章太炎请求大总统袁世凯退位,并声明不再出面竞选总统,有点儿像前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一样,退居民间。这是对北方的要求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