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翻开《百家姓》,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赵钱孙李”,赵姓为什么能在《百家姓》的五百多个姓氏中位居首位,成为《百家姓》中的第一姓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编订的,而宋朝是宋太祖赵匡胤创立的,既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赵姓居《百家姓》中的首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可见,赵姓作为帝王之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为显赫的。但是,赵家天下的结局似乎过于悲惨,先有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北宋灭亡;后来南宋又被蒙古人所灭,整个赵宋王朝彻底崩溃。
一、周穆王赐赵城,因邑为姓
赵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据历史记载,赵姓的血缘祖先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于驯马和驾车,深得周穆王的宠爱。后由于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护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赐给造父赵城(在今山西洪洞)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世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姓氏,形成赵姓。由此,中华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赵姓形成。
此外,在赵姓发展史上,因帝王赐姓、冒姓,或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二、两度立国,名人辈出
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孙叔带因受排挤,率领部分宗族投奔晋国,而没有迁往晋国的赵氏宗族仍居住在赵城。从此,赵姓不但在晋国扎下根来,而且逐渐昌盛壮大,“三家分晋”后所建立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被秦灭亡后,赵姓出现了两大分支——天水赵氏和涿郡赵氏。赵国末代君王赵嘉被秦始皇迁往西戎,赵姓一部分随之迁往甘肃,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赵氏;赵悼襄王之子赵迁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其后裔在汉时又自房陵迁居到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赵姓另一支派——涿郡赵氏。此后赵氏又不断向外扩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到了宋代,随着赵姓王朝的建立,赵姓的地位更为显赫,且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宋朝时300多年,有18位赵姓皇帝。
赵姓中不但出帝王,而且贤士名人也不少,是一个声名显赫、人才济济的姓氏。帝王有赵武灵王雍、南越国王赵佗、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名臣有平原君赵胜、宋宰相赵普等;将帅有战国时的名将赵奢、三国时蜀国被先主赞为“一身都是胆”的赵云等;文人有著名的书画家赵昌、赵孟、赵原等。此外,赵姓中还有一些特殊人物,如“纸上谈兵”、祸害赵国的赵括,“指鹿为马”、搅乱秦政的宦官赵高,以色媚人的汉宫皇后赵飞燕等。
三、郡望堂号
天水郡:西汉时期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此支赵氏开基始祖为代王赵嘉。
颍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此支赵氏开基始祖为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赵氏堂号有“天水”、“孝思”、“半部”等。
四、赵姓名人
1.结束秦始皇万世帝王梦的大奸佞赵高
赵高是赵国的贵族,到秦国自宫做了太监,后来他把秦国埋葬掉了。有人说,他是为了复仇,因为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了40万赵国士兵,而且他的家里人都在秦朝受奴役而死。
他进入秦国的皇宫以后,利用自己的聪明机灵去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很快,他就摆脱了苦力的工作,转到文书部门工作。他通读了秦国的历史,尤其对秦国的法律,几乎能背得滚瓜烂熟,肚子里的确是积攒了一点东西。而且他很会办事,深得秦始皇的信赖,看起来是他对嬴政的无限忠诚让他做上了宦官的头目。秦始皇让他做皇子胡亥的老师,教他法律。胡亥是秦始皇第26个儿子,是一个昏庸愚蠢的家伙。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李斯、胡亥、赵高等随从。赵高专门掌管宫廷御车与印信、墨书,而且还保管传达皇帝命令和调兵的凭证——“符”和“玺”。
秦始皇因病在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北)去世。丞相李斯为了避免出现乱子,密不发丧,一面抓紧时间往回赶,一面让赵高尽快派人把秦始皇的遗诏给扶苏送去。
但赵高可不愿意让扶苏继承皇位。他和胡亥两个人臭味相投,所以赵高一心想拥立胡亥称帝,以保证自己的富贵。赵高口才极好,善于雄辩,而且他也深知李斯的弱点。他成功地说服了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立胡亥为皇帝。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让扶苏和蒙恬自杀。接到诏书后,扶苏流着泪自杀了。蒙恬不愿这么糊里糊涂地去死,结果回来以后还是被赵高害死在监狱里。
赵高辅助秦二世,继续推行秦始皇时的暴政,征调上百万的民工,修建驰道、骊山陵。胡亥君臣腐化堕落,穷奢极欲,繁重的赋税、苛刻的刑罚,比秦始皇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百姓叫苦连天,经常暴动,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秦国的统治。另一方面,赵高还唆使秦二世大肆杀戮,前朝重臣或者战功赫赫的名将统帅多被诛杀。蒙毅兄弟和许多大臣,都不明不白地死了。在这场屠杀中,名相李斯也在咸阳被腰斩。此外,他们还杀掉了秦始皇的12个儿子和10个女儿。这些人都被施加了酷刑,有的被碾成肉泥,有的被砍成一块块的,致使秦国国内人心惶惶,秦国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了。
暴政引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各路豪杰纷纷举事。在赵高的刻意隐瞒下,胡亥一点都不知道形势的危急程度,耽误了很多的战机。直到兵临城下的时候,他才知道一点点消息。胡亥特别软弱,向赵高求救。但是赵高早已经把杀人的屠刀准备好了。胡亥没有办法,只好自杀。赵高要自立为帝,但是大臣们不服,于是就立了胡亥的侄子子婴为帝。子婴设下计谋,把这个祸害秦国的赵高杀了。但是这已经太晚了,不久,刘邦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国灭亡了。
2.汉宫飞燕
赵飞燕是歌舞伎出身,被汉成帝看上后进入汉宫,备受宠爱。传说赵飞燕自幼聪明灵巧,精于气术,体态轻盈纤细,行动轻柔飘逸,可掌上起舞,故称之为“飞燕”。
赵飞燕歌舞图
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随后也进入汉宫,也被封为婕妤,两人的显贵程度超过整个后宫。赵飞燕恃仗成帝的宠爱,在汉宫专横跋扈,祸害其他嫔妃。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六月,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更加骄奢。成帝还专为其妹合德修建了一座昭阳殿,对她极为宠幸,称其为“温柔乡”,并说:“我就老死在温柔乡算了,决不能像武皇帝还要去寻求什么白云仙乡!”昭阳殿耗费巨资,用朱红色粉饰庭院,殿中用赤墨漆涂饰,四壁均镶嵌黄金,台阶为汉白玉。殿内陈列着蓝田璧、明珠、翠玉等名贵饰品,这在后宫是前所未有的。
赵飞燕长期未能生育子嗣,害怕自己皇后的位置受到威胁,因此急于求子,开始与多子女的侍郎、宫奴私通,整个汉宫一片淫乱。成帝有所耳闻,但在赵合德的解释下,他就当没事发生。赵飞燕更加荒淫无度。她还时刻关注后宫,发现有后妃怀孕就将其杀死。一时间,后宫之中不少妃嫔离奇死亡,人心惶惶,谈“孕”色变。
成帝40多岁时,仍无子嗣,便立侄子定陶王为太子。公元前7年,成帝在未央宫突然去世,民间传说是赵飞燕二姊妹的淫乱使成帝纵欲身亡的。皇太后派大臣调查,赵飞燕二姊妹无奈,自缢身亡。
3.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
赵匡胤出生于927年2月,父亲赵弘殷是后唐禁军飞捷指挥使。生逢五代乱世的赵匡胤聪明颖悟,文武双全,从小就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949年,赵匡胤投身于枢密使郭威帐下。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和胆识,先后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开封府骑兵指挥官、禁军掌控、殿前都虞侯以及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随着在禁军中威望越来越高,大权在握的赵匡胤有了夺取后周天下的野心,开始谋划自己的帝王大业。
959年,才略过人的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为帝。960年正月,赵匡胤抓住时机,发动陈桥兵变,逼迫小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他,赵匡胤登基,也就是宋太祖,建国号宋,改元建隆,建立了北宋王朝。
陈桥兵变遗址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为宋太祖。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宋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宋太祖为了避免自己的故事重演,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去了有功将领们的兵权。他还将禁军的侍卫司分为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与原来的殿前司合称三衙,统领禁军。任命资历较浅的军官做指挥使,将调兵权给了枢密院,后勤供应交给三司,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禁军真正成为皇帝的亲兵。为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为“使相”,分割宰相的兵权,设三司使为“计相”,分割宰相的财权,降低了宰相的地位。还采用官、职分离的差遣制度,巧妙地剥夺了后周旧臣的实际权力,消除了他们对赵宋王朝的威胁。而且差遣的官吏都是临时的,不会形成割据势力。他差遣到各地的州郡长官统统由文臣担任,还在各地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使二者互相牵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太祖还采取措施削弱地方藩镇的势力,把地方的行政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废除了节度使制度,派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由中央直接派人主持地方税收,不许藩镇插手,而且规定地方赋税收入,除本地行政开支所需外,全部运归中央。
稳固了统治之后,宋太祖就开始谋求南北统一,从963年开始,宋太祖以及后来的宋太宗先后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吴越、闽、南唐、北汉诸国,使得中原和广大南方地区得到了统一。
宋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僚体制的改革,把国家大权集中到皇帝手里,中国封建的专制皇权进一步发展。976年,宋太祖驾崩于万岁殿,他的死成为千古不解之谜。
4.大书画家赵孟
赵孟,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等,1254年生于风光如画的浙江湖州,王室后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11世孙。南宋灭亡后,他被举荐在元朝做官,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赵孟在新朝做官,难免会引起遗老遗少的非议,他又是个汉人,在官场中常受排挤。在这种情况下,赵孟心灰意冷,退出仕途,归隐田园,专心书画。
赵孟博学多才,在诗文、书画、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赵孟的山水画主要学习了董源、巨然和李成、郭熙两大体系,脱离精勾密皴的画法,参照唐人古、简的意趣,自创新格。他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厚重工稳、秀润清丽的总体风貌。人物画多保持唐人风范,法度严谨,风格古朴。花鸟画融合郭熙、黄筌二体,兼工带写,不事工巧,清疏淡雅。绘画理论上,他提倡复古,主张“画贵有古意”,崇尚唐人,反对南宋院体中柔媚纤巧的画风。尤为可贵的是,他的画变革了南宋院体格调,开创了元代画风。他大胆尝试将书法运用于绘画,形成书法和绘画相结合的“书画”,熔诗、书、画于一炉。他枯笔淡墨、浅绛设色,格调疏淡隽逸,着重表现出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
浴马图 元 赵孟
赵孟山水画传世的画迹有200余幅。《洞庭东山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幅,此图描绘的是洞庭东山的景色。洞庭山位于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分东西两山。东山古代叫胥母山,又称莫厘山,是伸出太湖的半岛。图中东山山势不高,圆浑平缓,山径曲折,有一个人伫立岸边眺望太湖。山后雾气迷蒙,岗峦隐约。湖面微波粼粼,轻舟荡漾。近处小丘浮起,杂木丛生。此幅笔墨从董源的规范中变化而来,柔和流畅的披麻皴和疏密相间的点苔,表现出江南草木滋润的土山形貌。细密的鱼鳞水纹,写出太湖潋滟的水光。山峦和坡石罩染淡淡的石青、石绿和赭石,以花青点染树叶,画面色调明澈清雅。这种浅绛山水是赵孟在唐、宋青绿山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体貌,对元代山水画风影响很大。
赵孟也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他的真书、行书是当代第一。他早年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宋高宗赵构的书法,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邕、颜真卿、米芾诸家。此外,他还临摹过北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兼容包蓄,发展变化,形成结体严整、笔法圆熟、气势浑健的独特书风,人称“赵体”。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书、草书,而赵孟却能精究各种字体。赵孟的书法闻名于当时,天竺,也就是今印度的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只为求得他的书帖,归国后尊为珍宝。后世学习赵孟书法的也很多,赵孟的字在朝鲜、日本也非常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