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彩图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

①圣:此处是指一种智能而言,不同于“圣人”的圣。②文:文饰,浮文。

【译文】

抛却聪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慈,抛弃道义,人民才会回复到孝慈的本性;抛弃伎巧和获利,就不会有盗贼产生。“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民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质朴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就没有忧患了。

【解析】

在本章中,老子对前一章提到的社会弊病又作了进一步阐述,并针对社会病态,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

在前一章中,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此他在本章的开篇就点明“绝圣弃智”,这使人不免产生疑惑:“聪明睿智和巧言善辩乃人心所向,为何要杜绝和抛弃呢?”智慧是好东西,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但好的东西不一定有好的用途。也就是说,如果将聪明才智用于为百姓服务,用于积善养德,那无疑是好的,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可一旦用到损人利己的事情上去,那将是十分可怕的,还不如没有智慧,因而老子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

老子认为“圣”、“智”容易滋生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做法,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由此可见,老子并非真正倡导愚民政策。“下德”的圣人借助法制,提出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只有“朝甚除”的人才能享用这种文化造出的物质财富。而且这种文化还腐蚀了淳朴的人民,诱使他们对“奇物”产生欲望。这种文化乃是“乱之首”。由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老子斥责统治者的文化,在他看来,这种文化和大道是相矛盾的,必须抛弃这种文化,因为它对人民毫无益处。所以,老子提出一种乌托邦思想——使人民同这种文化隔绝。老子的这一政治主张虽有些理想化成分,但他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对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许多本子以“少私寡欲”句结束本篇,而把“绝学无忧”作为下一章的开端,“绝学无忧”也正可以与前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列。对于“绝学无忧”一句,学术界也颇有争议。一种看法说“绝学无忧”指弃绝学习就没有忧虑了。也就是认为老子要毁灭一切文化,当然也就不要学习了,因而导出结论:老子是愚民政策的创始人,是倡导愚民思想和政策的鼓吹者。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绝学”指抛弃那些讲圣智、仁义、巧利的学问,将其置于身外,免去权欲的诱惑,做到无忧无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所说的“绝”,其实就是绝招的“绝”,也就是独门绝技,是指至深、独到的学问,老子认为只有取得不同于世俗的独到学问,才能无欲无求,真正做到无为。

见素抱朴。

在远古时期,人类和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人类吃的、用的无不直接取于自然。当时人类的认识有限,并不比别的动物高明多少。可随着认知的增多,人们渐渐具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并且不断打乱自然的平衡,因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其实,这是人类为拥有智慧而付出的代价。后来,人类还出现了欺诈、猜疑和互相残杀的行为,这也是巧智滋生出的不良后果。有一故事,颇受启发:客机在沙漠失事,留下了十一名幸存者,在幸存者中,有教授、官员、经理、军官、主妇……还有一个傻子。沙漠白天的气温高达五六十度,要想生存就必须及时找到水源,求生的本能支撑着每个人都去寻找水源,然而,大沙漠总给人开玩笑,当他们看到一片绿洲,狂奔而去时,绿洲却瞬间消失了,一连几次都是这样。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发现的绿洲,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他们为此黯然神伤,心灰意冷。而唯有傻子不知道什么是海市蜃楼,他只知道口渴需要喝水,在其他人彻底放弃之后,他还在拼命地寻找水源,最后他爬上一个沙丘,看到了水,就呼喊着让其他人过去,可没有人理会傻子的话。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除了傻子还活着,其他十个人都死了。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傻子不懂什么叫海市蜃楼,也不懂什么叫欺骗,当然也就不会猜疑,不会等死;而那些人恰恰相反,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将他们推向绝路,傻子因“傻”得福,是“傻”救了他的命。当然,本章并不是倡导我们都去做傻子,而是启发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猜疑人、伤害人,要做到质朴淳厚,少私寡欲,这样才能与大道相通。

从政之道

◎绝圣弃智——汉文帝行宽厚之政◎

抛却聪明与智巧,以无为的思想来治国,才能治理好天下。汉文帝减轻刑罚宽厚待人的事迹,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秦朝因暴政而亡国,其暴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严刑峻法。汉朝建立后,吸取秦亡教训,逐渐减轻刑罚。汉文帝更是对“秦律”中的弊端进行了改革。秦律规定,被判为隶臣妾的人,都没有刑期,必须终生服劳役。文帝下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秦律中还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收入官府做奴婢。文帝则完全废除了这条刑律。此外,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三刑,改用笞刑代替。关于文帝废除肉刑,需要讲一个故事——缇萦救父。

齐国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朝廷下令把他抓了起来,关押在长安的监狱中。淳于公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他被逮捕的时候,心中不满地说道:“生孩子不生儿子,遇到紧急情况,没有一点用处!”这时,小女儿缇萦听到了刚才的话,感到非常伤心,就随着父亲来到长安。为了能救父亲,她向朝廷上书说:“我的父亲在齐国做官,那里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奉公,现在触犯了法律,理应接受惩罚。我所哀伤的是,受了死刑的人,就再也不能活过来了;受了肉刑的人,肢体断了就再也不能接起来了,他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做官府的奴婢,来抵父亲应该接受的刑罚,使他改过自新。”文帝看到缇萦所上之书,十分怜悯她的孝心,就下诏说:“听说以前有虞氏只给罪犯穿上有特定标志的衣服,以此来羞辱他们。这样,就能起到警戒百姓的作用了。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当时政治清明到了极点。现在法令中有刺面、割鼻、断足三种肉刑,可是犯法之事仍不能断绝,这是什么缘故呢?不就是因为我的道德教化不明吗?我自己感到很惭愧。现在有人犯了过错,我不给他接受教育的机会,而是轻率地予以惩罚,这样一来,就算有人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结果,文帝不但答应了缇萦的请求,释放了她的父亲,而且还下令废除了肉刑。

文帝宽厚仁慈,许多官吏在断狱的时候也从轻处理,这样一来,狱事就简省了许多,人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朝的时候显著减轻。

汉文帝不但减轻刑罚,而且对于反对过自己的人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

文帝令朝臣减轻刑罚。

有一次,济北王刘兴居听说文帝到了代地,于是趁机起兵造反,打算袭击荥阳。文帝得知后,立即从太原返回到长安,下令军队平叛,同时,他还下诏说:“济北王谋逆作乱,连累了济北的臣民,这真是大逆不道。济北的臣民,凡是在朝廷大军到来之前就自己停止反叛活动的以及率部投降或献出城邑投降的,一律赦免,官爵与原来相同。”诏令一出,叛军内部开始不团结了,汉朝的军队很快就打败了济北叛军,俘虏了济北王。事后,文帝又宣布郝免参与造反的济北臣民。

缇萦救父。

公元前174年,有人告发淮南王刘长擅自制定法令,把宫室建造得跟天子的规格相同,并与棘蒲侯之子陈奇蓄意造反。文帝得知后,与群臣议论此事,大臣们都主张处死刘长。刘恒不忍心,免了刘长的死罪,只是废了他的王位。

南越王尉佗曾自立为武帝,刘恒并没有派兵前去镇压,而是把尉佗的兄弟召来,给予丰厚的赏赐。尉佗听说后,十分感动,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

大臣中有人直言敢谏,而且丝毫不留情面,但是文帝总能宽容采纳。还有一次,有大臣收受了别人的贿赂,文帝知道后,没有将他交给执法官吏处理,而是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让他内心羞愧,反省自己。刘恒一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文帝为人宽容,即使大臣犯了错,他也常用恩德来感化。

为人之道

◎绵里藏针——晏子痛斥楚王◎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颇有才能的相国名叫晏婴,被世人尊称为晏子。

一日,晏子奉国君之命,出使楚国。自恃国力强盛的楚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便对左右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很善于言辞的人,现在正动身前来我国,趁此机会,我想侮辱侮辱他,扬扬我们的国威,杀杀他的威风,看看诸位有什么锦囊妙计?”

其中有一个人,自恃智慧过人,走上一步,对楚王如此这般耳语一番,楚王听到属下献出的连环计,不由得开怀大笑,连称妙绝。

当晏子一行如期来到楚国城门之外时,交换了公文正准备入内,却被城门卫士拦住,卫士一脸坏笑地对晏婴说:“你别从正门进,那边特意给你开了一个小门,你从那里进去!”说着用手指了城门一旁的小洞。

晏子顺着卫士手指的方向,看到那里果然有一小门,晏子知道,这明显是在羞辱他,就义正言辞地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可我今天,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城门卫士满脸尴尬,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看了一眼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的晏子后,傲慢地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

晏子显然知道楚王这是给他下马威,故意拿自己的形象说事,就不紧不慢地回答:“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肩挨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口气强硬地说:“既然齐国人才济济,那又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

对于这样的羞辱,晏子绵里藏针,回答说:“楚王有所不知,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只好出使楚国了。”

直到此时,楚王方知,自己绝对不是晏子的对手,再这样下去,受到侮辱的反而是他自己,于是特意安排晏子入席喝酒。可是,正在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道:“被绑着的人来自哪里?是干什么的?”

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齐国人天生就善于偷东西吗?”

面对楚王的刁难,晏子据理力争,坚决回击。

晏子十分愤怒,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叫枳,只有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在齐国不偷东西,可一到了楚国就会偷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

楚王无话可答,笑了笑说:“看来是真的不能和德才兼备的圣人开玩笑,否则,我就是真的自讨没趣了。”

从晏子与楚王的唇枪舌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件事情是会产生反作用的。楚王屡次羞辱晏子,但每次都是让自己颜面尽失。同样道理,统治者所施行的政策,也会起到反作用,只有排除一切私欲杂念来治理天下,才能让天下的人以同样的诚挚对待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