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电子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1)
第一节 电子文化的社会属性
电子文化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我国迅速崛起,在电子文化崛起的这30多年里,其教化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凸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高速稳步发展,文化娱乐用电子消费品一件接一件在社会上普及。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新,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传统的音乐、戏曲、舞蹈、美术、摄影,发展转移到收听音乐戏曲广播、收看电视、观看视频录像、玩电子游戏、演奏电子乐器、参加卡拉OK演唱、摄影摄像、上网聊天等现代电子文化活动上来。这些活动融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从形式到内容都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城乡的普及速度之快、普及率之高是空前的。据文化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早在1990年,仅文化系统、录像放映点就有四万多个,电子游戏室更是遍布大街小巷,在城镇居民家中,收录机普及率达85%,电视机达97%,家用电子游戏机、录像机已大量进入家庭,不少家庭还拥有摄像机。这些设备已开始由城市向农村普及。量变引起质变,电影院票房下跌,剧院纷纷倒闭,专业文艺团体一个接一个解散,而大众化的电子游戏、录像放映、卡拉OK演唱、电子琴演奏、上网、摄像等活动一个接一个兴起,并以宏大的潮流普及到城乡和居民家庭。目前,互联网的家用宽带由1兆普及提高到了4兆,甚至10兆。到2011年,全国的手机用户突破10亿大关。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人民群众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电子文化,不仅开辟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新领域,而且,从形式到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由过去那种较单一的被动欣赏型,变为主动参与型。人民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服务、自我激发、自我实现的意识在电子文化活动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由于电子文化处在发展的初期,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人们对它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有一个认识、辨析、认同的过程,有些争论可能是长期的。当前,社会文化生活的客观现实是大家公认的:每天的新闻联播,使亿万观众耳闻其声,目睹其景,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习和了解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从来没有上过电影院、戏院的农村老太婆,坐在电视机前暗自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光;八十岁的老翁也把眼睛睁得圆圆的,在电视上观看昔日认为是有伤风化的三点式健美赛;三五成群的青少年,围在电子游戏机旁久玩不厌的现象,随时可见;电视录像放映和欣赏活动经久不衰;卡拉OK热在全国流行,昔日的普通人一夜之间似乎成了歌星;影碟机放出的是新婚喜庆的全部录像;网吧在全国城乡风起云涌,电脑上网一览无余;手机已成为青少年的掌上明珠,等等。过去连做梦都不曾想过的事,现在都成为现实。人们争相购置、更换电子文化设备,纷纷参加电子文化活动。电子文化活动在社会上已经引起广泛的影响。
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娱乐活动相结合的电子文化,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置疑,这些地位和作用的形成,说明了电子文化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电子文化虽然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前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电子设备和产品,各种操作使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但它不完全属于技术,它具有许多的艺术元素。目前,在文学艺术界却又不完全承认电子文化是艺术,许多人将电子文化称为“快餐文化”。电子文化虽不完全属于艺术,但包含着艺术的元素,虽包含着艺术的元素,但不能替代艺术,也不能被艺术所代替。因此,电子文化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社会双重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其社会功能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从电子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电子文化已经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彰显出休闲娱乐、宣传教育、信息传播、舆论引导、认识、审美、智力开发、生活服务等方面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
第二节 休闲娱乐功能
休闲娱乐功能是电子文化社会教化功能最直接的体现。可以说人们参加电子文化活动,其目的首先是休闲娱乐。而宣传教育、信息传播、舆论引导、认识、审美、智力开发、生活服务等功能,都是建立在休闲娱乐的基础之上的。
广播在诞生之初和兴盛以后,其休闲娱乐功能都得到了有效地彰显。不同的时代,根据不同的听众,播出歌曲、戏曲、曲艺等文艺节目,收听率都很高。从广播节目的栏目设置和时间长度都可以看出,休闲娱乐功能在广播中所占比重较大。例如,“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创办之初,每天播音一小时,大部分是文艺节目。特别是一些地方台在节目中多播放地方性的戏曲、评书、大鼓、弹唱等等,非常受当地听众的欢迎,这对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地方曲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人们在接收这些广播时,受得了教育和感化。现在,大多数无线电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8小时以上,网络广播则全天候播出。各级电视台开办了N个电视频道,除了“新闻频道”外,大部分频道以休闲娱乐为主。黄会林教授领导的“影视文化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在考察未成年人收看电视的目的时,设置了6个选项,其中,“获得快乐”占比62.9%,“获得新信息”占比43.0%,“了解国内外新闻大事”占比34.0%,“了解社会”占比24.1%,“打发时间”占比22.8%,“获得与同学聊天的话题”占比11.7%。在调查未成年人最喜爱的电视节目时,“综艺娱乐”和“影视剧”分别位于第一、第二。可见,休闲娱乐是青少年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笔者近两年多次到网吧去进行实地调查统计发现,网吧中90%的网友是青少年,其中8%左右是女性。到网吧去上网的网友,85%左右是玩网络游戏,3%左右看电影,上网聊天和下载资料各占6%左右。可见,网友上网是以休闲娱乐为主。
当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升学的压力,生产的高度集中,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学习、劳动一天后,都希望在精神上得到放松,消除疲劳。一些现代家庭,由于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了方便,每天的剩余时间增多,希望精神生活更丰富。而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样,趣味性浓,老少皆宜的电子文化活动自然是最佳选择。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劲歌金曲,使人精神焕发。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宛如生活的万花筒,人们可根据各自的爱好进行选择。对自己特别喜爱的节目,可以录制下来反复欣赏。电子游戏,能够把人带入一个新奇的休闲娱乐境界,嬉玩时,手脑并用,全神贯注,人生的喜怒哀愁,甜酸苦辣,统一归入电子世界,怡然自得,思想得到了超脱,心理得到了平衡。有条件的还可以弹电子琴,放录像,进行卡拉OK演唱,或者自拍电视节目,自编自演制作微电影,其乐无穷。自从手机能够上网后,这个掌上明珠随时随地随身给人带来欣赏音乐和影视节目的快乐。电子文化活动,使人赏心悦目,适度参与其中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如果家庭成员在一起参加,会使家庭更加和睦,夫妻感情不断加深,人人得欢娱。一些离退休老人,以一杯清茶,坐在沙发上听音乐、戏曲看电视或录像为幸福。青少年儿童则以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为快乐。
第三节 宣传教育功能
电子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与一般的个人主张、空洞的政治说教不同,它更多地体现在“寓教于乐”。通过人们喜欢接受的形式,以声音、音乐、影像、图片、色彩等形象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向人民群众进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政治思想文化宣传方面的教育,激励人们以饱满政治的热情,高昂的改革情绪,务实的科学态度,旺盛的进取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或者以名家讲座、明星代言、荧屏实物展示等方式进行宣传。
广播从建立初期就具备宣传功能。其一是商业宣传,一些私营广播电台是为了推销广播器材而开办的。其他的经销公司看到广播器材公司利用无线电广播推销产品有一定的成效,便纷纷加入广播宣传,介绍自己的产品,介绍自己百货公司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了现在的商业广告宣传。进入21世纪后,广播更加注重商业广告宣传,其广告费已成为广播电台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例如,2011年在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播放广告,早上6点半至9点半高峰时段每15秒广告费为11300元至14700元播一次。每30秒广告费为18860元至24520元一次。其二是政治宣传。政治宣传原本是一些广播公司为赢得政府或执政党的支持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在中国,由美国商人奥斯邦与“大陆报”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在开播3天后,便播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和平统一宣言”。孙中山听到广播后说“诚为可惊可喜”。无线电广播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同时,也扩大了孙中山先生的政治主张。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台全部国有化,广播电台成为党的重要宣传工具,担负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重任。其三是舆论宣传。广播的舆论宣传在历史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显得十分突出。例如,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为揭露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抵抗政策,许多广播电台以话剧、广播剧等多种形式进行抗日的舆论宣传。1936年的“西安事变”后,广播进一步起到了抗日的舆论宣传作用。
电子文化在注重宣传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教育功能。其一,知识教育。广播创立之初,为了让人们了解无线电广播,各台几乎都开办了无线电知识讲座,广播一开始就体现出它的知识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广播电台适时进行相关知识的讲座。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现在各个电台有关健康知识讲座越来越普及。为满足更多的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求,电视台从创办之初,就很注重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传播。1959年,为推广普通话开办了汉语拼音讲座。1960年3月8日,北京市教育局和北京电视台联合开办北京电视大学,其教学对象是具有中学毕业水平的在职职工,开创了中国电视教育事业。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学,使上大学无门的青年学生和在职人员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1986年7月1日,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教育电视台”诞生。使中国电视教育涵盖了大中专学历教育、中小学教育、综合教育等层面。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省市教育电视台,使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实施全民教育、在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实现教育社会化。通过电视教学,千百万人扩充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有几十万青年获得了国家承认的本科和专科学历,使两三亿人受到各种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其二,语音教育。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语音教育得天独厚。例如,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汉语拼音讲座,英语学习、英语800句等广播电视,对于推广普通话,学习英语,提高语言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三,思想教育。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除了党内学习,政府报告宣讲外,多利用新闻媒介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灌输政治主张,价值取向,社会目标等等。广播是世界各国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工具,它不像报纸杂志那样需要识字才能看,只要有听力,人人都能接受。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上来,靠的是什么?对于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政治学习、党校培训、时事报告会等等形式进行。对于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城乡居民、退休职工、流动人员、个体工商户、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目前还无法利用上述形式组织他们进行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听广播、看电视、唱红歌、上网浏览、手机下载等等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动活泼的内容感染他们。使他们在参加这些活动中,广泛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思想教育和国家法律法规等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