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知识精要与测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章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知识精要】

一、新生儿分类

1.根据胎龄分

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

2.根据出生体重分

正常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

3.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

适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

4.高危儿

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

二、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1.正常足月儿特点及护理

(1)外观特点:体重>2500g,身长>47cm,哭声响亮,肌肉有一定张力,四肢屈曲,皮肤红润,胎毛少,耳壳软骨发育好,指、趾甲达到或超过指、趾端,乳晕清楚,乳头突起,乳房可扪到结节,整个足底有较深的足纹,男婴睾丸下降,女婴大阴唇覆盖小阴唇。

(2)护理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体温稳定、预防感染、合理喂养、确保安全、健康指导。

2.早产儿特点及护理

(1)外观特点:体重<2500g以下,身长<47cm,哭声轻,颈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红嫩,胎毛多,耳壳软,指、趾甲未达指、趾端,乳晕不清,足底纹少,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完全下降,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2)护理措施:维持体温稳定、合理喂养、维持有效呼吸、密切观察病情、预防感染、健康教育、为早产儿提供发展性照顾。

三、小于胎龄儿及大于胎龄儿的护理

1.小于胎龄儿及其护理

(1)又称宫内生长迟缓儿或小样儿,是指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或低于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包括早产小样儿、足月小样儿、过期小样儿。小于胎龄儿临床表现有匀称型和非匀称型,易并发围生期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红细胞增多症等。

(2)护理措施:积极复苏、密切观察呼吸情况、维持体温稳定、维持血糖稳定、促进亲子关系建立。

2.大于胎龄儿及其护理

(1)大于胎龄儿是指出生体重大于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数,或高于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凡出生体重>4000g者称为巨大儿,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2)护理措施:维持呼吸功能,应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必要时应予吸氧;喂养,尽早开奶,及时提供所需营养,防止低血糖;健康指导,鼓励父母精心、温和的照顾。

四、新生儿重症监护及气道护理

1.新生儿重症监护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治疗新生儿危重疾病的集中病室,是为了对高危新生儿进行病情的连续监护和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及护理而建立的,其目的是减少新生儿病死率,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1)监护对象:需要进行呼吸管理的新生儿;需要急救的新生儿;胎龄<30周、生后48h内或胎龄<28周、出生体重<1500g的所有新生儿;大手术后,尤其是术后24h内的患儿;严重器官功能衰竭及需要全胃肠外营养、换血者。

(2)监护内容:心脏监护、呼吸监护、血压监护、体温监护、经皮血气监护、微量血液生化监测、影像学检查。

2.气道护理

对新生儿加强气道护理的目的在于改善机体氧供,保证生理需要的通气量,减少交叉感染,促进患儿康复。

(1)环境要求:温度22~24℃,相对湿度55%~65%。

(2)体位:仰卧,头部应稍后仰。

(3)胸部物理治疗:翻身,每2h一次;拍击胸背,采用半握空拳法或使用拍击器从外周向肺门轮流反复拍击,使气道内的分泌物松动。

(4)气道吸痰:鼻咽部吸引可保持气道通畅,刺激产生反射性咳嗽,有利排痰。气管插管内吸引适用于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者。

五、新生儿窒息

1.概述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1min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本病是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凡能造成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的因素均可引起窒息。

2.临床特点

(1)主要症状:

1)Apgar评分:是简易的判断窒息程度的方法,评估内容包括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等5项;每项0~2分,共10分,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2)各器官系统受损的表现:①心血管系统,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心衰;②呼吸系统,发生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和持续肺动脉高压等;③泌尿系统,出现尿少、蛋白尿、血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等;④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⑤代谢方面,常见低血糖、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和低钙血症等);⑥消化系统,伴有应激性溃疡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2)主要辅助检查:血气分析可显示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

3.治疗要点

预防或积极治疗孕母疾病;早期预测做好准备工作;及时复苏,遵循复苏方案;复苏后处理包括评估和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各系统症状。

4.主要护理措施

(1)复苏基本程序:严格按照评估-决策-措施步骤进行。评估主要基于3个体征:呼吸、心率、氧饱和度,其中心率对于决定是否进入下一步是最重要的。

(2)步骤:

1)快速评估:四项指标:足月吗?羊水清吗?有哭声或呼吸吗?肌张力好吗?四项若有一项为否则进行以下初步复苏。

2)初步复苏:①保暖;②体位,头轻度仰伸位;③吸引,先口腔后鼻咽;④擦干;⑤刺激。

3)正压通气:建立充分的正压通气是新生儿复苏成功的关键。

4)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根据气管插管的指征进行插管,插管完成后要确定是在正确的位置。

5)喉罩气道:用于正压通气的气道装置。

6)胸外按压:采用拇指法或双指法。胸外按压与正压通气的比例应为3∶1,即2s内3次胸外按压加1次正压通气。

7)药物:肾上腺素、扩容剂,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可采用脐静脉插管的方法。

(3)复苏后监护:监护主要内容为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肤色和窒息所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注意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大小便异常、感染和喂养等问题。认真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

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概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少数幸存者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如智力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

2.临床特点

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根据病情不同分三度:轻、中、重度。

(1)轻度: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吸吮反射正常,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前囟平,一般不出现惊厥。

(2)中度: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可出现惊厥。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

(3)重度:意识不清,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高,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或放大,对光反应差,心率减慢。

3.治疗要点

支持疗法、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亚低温治疗。

4.主要护理措施

(1)给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予合适的给氧方式。

(2)病情观察:严密监护患儿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注意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前囟张力及抽搐等症状,观察药物反应。

(3)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1)降温:亚低温治疗时采用循环水冷却法进行选择性头部降温,脑温下降至34℃的时间应控制在30~90min。

2)维持:亚低温治疗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暖,但也要保证亚低温的温度要求。给予患儿持续的肛温监测,维持体温在35.5℃左右。

3)复温:亚低温治疗结束后,必须给予复温。复温宜缓慢,体温上升速度不高于0.5℃/h,同时行肛温监测。

4)监测:在进行亚低温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持续的动态心电监护、肛温监测、SPO2监测、呼吸监测及每小时测量血压,同时观察患儿的面色、精神反应、末梢循环情况,总结24h的出入液量,并作好详细记录。

(4)健康指导:早期给予患儿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可促进脑功能的恢复。争取取得患儿父母的理解,坚持定期随访。

七、新生儿颅内出血

1.概述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因缺氧或产伤引起,早产儿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与死亡原因。

2.临床特点

(1)常见症状:

1)意识形态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等。

2)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等。

3)颅内压增高表现:如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等。

4)呼吸改变:呼吸增快、减慢或不规则等。

5)肌张力改变:早期增高以后降低。

6)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差等。

(2)主要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CT和B超等有助于诊断和判断预后。

3.治疗要点

止血、镇静、止痉、降低颅内压、应用脑代谢激活剂、行外科处理。

4.主要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观察有无惊厥的发生。保持绝对静卧,抬高头部,减少噪声及刺激。

(2)合理用氧:根据医嘱,评估缺氧程度给予氧疗。

(3)维持体温稳定:监测体温,体温过低或过高时采取相应的升温或降温措施。

(4)健康指导:解答患儿父母的疑问,减轻其紧张情绪,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指导患儿父母进行功能训练的内容。

八、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1.概述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所致,是新生儿期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

2.临床特点

(1)主要症状:在生后2~6h内出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皮肤青紫,呼气性呻吟,呼吸浅表、节律不整,吸气时胸廓凹陷,出现鼻翼扇动,发生呼吸暂停甚至呼吸衰竭,肌张力低下。听诊两肺呼吸音降低,生后2~3d病情严重,72h后明显好转。

(2)主要辅助检查:血气分析示PaO2下降,PaCO2升高,pH值降低。X线检查两肺野透明度降低,出现支气管充气征,重者呈“白肺”。胃液振荡试验阳性者可排除本病。

3.治疗要点

纠正缺氧、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维持酸碱平衡、支持治疗。

4.主要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仰卧位,头稍后仰,及时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分泌物黏稠时可给予雾化吸入后吸痰。

(2)供氧: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用氧方式,使PaO2维持在50~70mmHg(6.67~9.3kPa), SPO2维持在85%~95%,避免氧中毒。

(3)保暖:环境温度维持在22~24℃,湿度在55%~65%,置温箱内或开放式辐射台保暖,维持肤温在36~36.5℃。

(4)喂养:保证营养供给,不会或不能吸吮、吞咽者可用鼻饲法或静脉补充营养。

(5)预防感染:实施保护性隔离,避免院内感染。

(6)健康指导:让患儿父母了解治疗过程和进展,教会他们居家照顾的相关知识。

九、胎粪吸入综合征

1.概述

胎粪吸入综合征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导致呼吸道和肺泡机械性阻塞和化学性炎症,由于胎儿缺氧,出生后常伴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多系统损害。足月儿和过期产儿多见。

2.临床特点

主要症状:羊水吸入较少者出生时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胎粪大量吸入者可致死胎或生后不久死亡。多数患儿在生后数小时出现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次/min)、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呻吟、三凹征、胸廓饱满、发绀。如临床症状突然恶化则应怀疑气胸的发生。严重胎粪吸入和急性缺氧患儿常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低钙血症和肺出血等表现。

3.治疗要点

尽快清除吸入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保暖、对症处理。

4.主要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合适的体位,及时有效清除吸入物。

(2)合理用氧:根据医嘱选择与病情相适应的用氧方式,改善呼吸功能。

(3)保暖和喂养:监测体温,适度保暖,维持正常体温。根据体重供给足够的能量。

(4)病情观察: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肝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时,提示可能合并心力衰竭,应立即遵医嘱给予吸氧,注射强心、利尿药物,控制补液量和速度;如患儿突然出现气促、呼吸困难、青紫加重时,有合并气胸或纵隔气肿的可能,应立即做好胸腔穿刺和闭式引流准备。

(5)健康指导:向患儿父母讲述疾病的有关知识和护理要点,及时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缓解焦虑情绪。

十、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肺炎

(1)概述: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病原体的侵入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细菌、病毒、衣原体等都可引起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2)临床特点:

1)主要症状:反应差、哭声弱、拒奶、口吐白沫、呼吸浅促、发绀、呼吸不规则、体温不稳定,病情严重者出现点头样呼吸或呼吸暂停。肺部体征不明显,有的表现为双肺呼吸音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易并发气胸、脓胸、脓气胸等,病情常较严重。

2)主要辅助检查:血液检查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升高,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多降低;X线检查胸片可显示肺纹理增粗,有点、片状阴影;取血液、痰液等做病原学检查。

(3)治疗要点: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合理喂养和氧疗。

(4)主要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体位引流。

2)合理用氧,改善呼吸功能:根据病情和血氧监测情况采用鼻导管、面罩等方法给氧,维持PaO2在60~80mmHg。

3)维持体温正常:监测体温,体温过高时予降温,体温过低时予保暖。

4)供给足够的能量及水分:少量多餐,喂奶时防止窒息。重者予以鼻饲或由静脉补充营养。

5)密切观察病情:观察患儿的反应、呼吸、心率等的变化,做好急救准备。

2.新生儿败血症

(1)概述: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感染可以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病原菌多以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主。新生儿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细菌一旦侵入易致全身感染。

(2)临床特点:

1)主要症状:早期表现为精神欠佳、食欲不振、哭声弱、体温异常等,转而发展为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红润,出现病理性黄疸,呼吸异常等。少数严重者很快发展循环衰竭、呼吸衰竭、DIC等。

2)主要辅助检查:外周血检测,血培养,直接涂片找细菌,病原菌抗体检测等。

(3)治疗要点:

1)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早期、联合、足量、静脉应用抗生素。

2)对症、支持治疗:保暖、供氧、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及时处理局部病灶,保证能量及水的供给,必要时输注新鲜血、粒细胞、血小板等,早产儿可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4)主要护理措施:

1)维持体温稳定:当体温低或体温不升时,及时予保暖措施;当体温过高时,予物理降温及多喂开水,一般不予降温药物。

2)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3)及时处理局部病灶:如脐炎、脓疱疮等,促进皮肤早日愈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4)保证营养供给:除经口喂养外,根据医嘱给予静脉内营养。

5)观察病情:加强巡视,如患儿出现面色青灰、呕吐、脑性尖叫等提示有脑膜炎的可能;如患儿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冰凉、脉搏细弱等考虑感染性休克的可能,应立即与医生联系,积极处理。

6)健康指导:指导患儿父母正确喂养和护理患儿,保持皮肤的清洁。

3.新生儿破伤风

(1)概述: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感染,常在生后七天左右发病。

(2)临床特点:主要症状:潜伏期大多为4~8d(3~14d),发病越早,发作期越短、预后越差。口张不大,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出现苦笑面容;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强直性痉挛阵发性发作,间歇期肌强直持续存在,轻微刺激即可引起痉挛发作。

(3)治疗要点:中和毒素、控制痉挛、控制感染、保证营养、对症治疗。

(4)主要护理措施:

1)控制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用前须做皮试)、镇静剂等;建立静脉通路;患儿应单独安置、专人看护,病室要求避光、隔音;根据医嘱评估患儿病情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脐部护理:用消毒剪刀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并重新结扎,近端用3%过氧化氢清洗后涂以碘酒,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遵医嘱用破伤风抗毒素做脐周封闭,以中和未进入血流的游离毒素。

3)保证营养能量的供给:早期予静脉营养,病情允许情况下,给予鼻饲喂养,再过渡到奶瓶喂养以训练患儿吸吮及吞咽。

4)防止继发感染和损伤:口腔和皮肤是两处易继发感染的部位,做好护理。

5)健康指导:对患儿父母讲授有关育儿知识,指导做好脐部护理。

4.新生儿梅毒

(1)概述:新生儿梅毒又称先天性梅毒、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所致的感染。受累胎儿约50%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或死产。

(2)临床特点:

1)主要症状:①一般症状:发育差、营养差,皮肤萎缩貌似老人,低热、黄疸、贫血、低血糖、哭声嘶哑、易激惹等;②皮肤黏膜损害:表现为全身散在斑丘疹、梅毒性大疱疮,最常见于口周、鼻翼和肛周,皮损数月后呈放射状裂痕;③骨损害:发生于生后数周,因剧痛而形成“假瘫”, X线可见对称性长骨骨骺端横行透亮带;④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滑车上淋巴结肿大有诊断价值;⑤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在生后3~6月时出现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样症状,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加以淋巴为主,糖正常。

2)主要辅助检查:出生时胎盘大而苍白是宫内感染的指征。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可作为筛查试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则有助于确诊。

(3)治疗要点: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发展至晚期;抗梅毒治疗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4)主要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治疗护理时不要碰破皮疹处的皮肤,患儿用过的衣被等物品要经过消毒处理才能进行清洗,用过的一次性物品要集中焚烧处理,其他的物品要做好终末消毒。护士要做好自我保护性隔离,操作时戴手套,操作前后进行手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皮肤护理:皮肤护理至关重要,在所有斑丘疹处涂红霉素软膏,之后用单层纱布覆盖创面,每天换药1次,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感染。

3)梅毒假性麻痹护理:90%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骨损害,出现梅毒假性麻痹。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不采取强行体位,尽量减轻患儿的疼痛和不必要的刺激。

4)健康指导:对患儿父母进行有关本病的健康教育,解除其思想顾虑,配合治疗。

指导定期复查,进行追踪观察血清学试验,以保证患儿得到正确的、全程的、彻底的治疗。经治疗患儿全身症状好转,皮肤斑丘疹完全消失,体检后予以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

十一、新生儿黄疸

1.概述

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严重后遗症或死亡。由于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为:

(1)生理性黄疸: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d内出现黄疸,4~5d达高峰,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长至3~4周。

(2)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1)黄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

2)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1/L(12~15mg/d1),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1/L(5mg/d1)。

3)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黄疸退而复现。

5)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1/L(1.5mg/d1)。

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分为感染性原因,如婴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非感染性的原因,如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等。

2.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有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但以前者最多见。

(1)临床特点: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2)主要辅助检查:血型检测可见母子血型不合;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及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增多;血清胆红素增高,溶血三项试验阳性。

(3)治疗要点:产前治疗,可采用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新生儿治疗,包括换血疗法、光照疗法、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可输血浆、白蛋白,纠正酸中毒、缺氧,加强保暖,避免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3.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皮肤黏膜、巩膜的色泽,神经系统的表现,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喂养: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保证奶量摄入。

(3)针对病因的护理:遵医嘱实施光照疗法、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换血疗法等,做好相应护理。

(4)健康指导:使患儿父母了解病情,取得他们的配合。

十二、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1.概述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受寒引起,其临床特征是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此时又称新生儿硬肿症。

2.临床特点

主要症状:本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以出生3d内的新生儿或早产儿多见。发病初期表现体温降低、吸吮差或拒乳、哭声弱等症状;病情加重时发生硬肿和多器官损害体征。根据临床表现把病情可分为轻、中、重3度。

3.治疗要点

复温、支持疗法、合理用药。

4.主要护理措施

(1)复温:①若硬肿症患儿肛温>30℃,将患儿置于已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使患儿在6~12h内恢复正常体温;②当硬肿症患儿肛温<30℃时,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保暖。每小时提高箱温1~1.5℃,但箱温最高不超过34℃,使患儿在12~24h内恢复正常体温;③如无上述条件者,可采用温水浴、热水袋、电热毯或母亲怀抱等方式复温,但要防止烫伤。

(2)合理喂养: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保证能量供给。

(3)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遵医嘱根据病情加以调节,以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心衰和肺出血。

(4)预防感染:加强皮肤护理,经常更换体位,防止体位性水肿和坠积性肺炎,减少肌内注射,防止皮肤破损而感染。

(5)病情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硬肿范围及程度、尿量、有无出血症状等,及时通知医生,准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

(6)健康指导: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疾病知识,指导患儿父母加强护理,注意保暖。

十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1.概述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围生期的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肠道疾病,多在出生后2周内发病,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腹部X线平片以肠道充气、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肠道缺血和缺氧、喂养、感染等因素都可引起本病。

2.临床特点

(1)主要症状:多见于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于生后4~10d发病,早期出现反应差、拒食、呕吐、腹胀、腹泻和便血等表现。轻症仅有中度腹胀,大便2~3次/日,稀薄,颜色深或带血,隐血试验阳性。重症腹胀明显,可见肠型,大便如果酱样或柏油样,或带鲜血有腥臭味。若病情急剧恶化,患儿有面色苍白、四肢发凉、体温不升、黄疸加深、呼吸不规则、心率减慢、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甚至出现肠穿孔、腹膜炎、休克、DIC等。

(2)主要辅助检查:X线显示肠道充气,有多个液平面,具有特征性的肠壁囊样积气。肠穿孔时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形成气腹。

3.治疗要点

禁食、静脉供给液体和高营养液、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合并休克或DIC时给予相应治疗。经内科治疗无效,有肠穿孔、腹膜炎、明显肠梗阻时,行手术治疗。

4.主要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根据体温情况给予相应的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2)减轻腹胀、腹痛,控制腹泻:禁食,肠胀气者行胃肠减压,观察并记录腹胀、引流物、呕吐物情况,做好口腔护理。

(3)病情观察:当患儿表现血压下降、末梢循环衰竭等中毒性休克症状时,立即通知医生组织抢救,迅速补充有效循环量,改善微循环,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补充能量及营养;观察、记录大便的次数、性质、颜色及量,及时、正确留取大便标本送检,做好臀部皮肤的护理。

(4)补充液体,维持营养:当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后逐渐恢复饮食,在调整饮食期间继续观察腹胀及大便情况,发现异常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建立静脉通路,控制滴注速度;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

(5)健康指导:帮助患儿父母掌握有关饮食的控制、皮肤和口腔卫生等的护理知识,使父母了解病情,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十四、新生儿糖代谢紊乱

1.新生儿低血糖

(1)概述:新生儿低血糖一般指足月儿出生3d内全血血糖<1.67mmol/L(30mg/d1), 3d后<2.2mmol/L(40mg/d1);低体重儿出生3d内<1.1mmol/L(20mg/d1),1周后<2.2mmol/L(40mg/d1)。目前认为凡全血血糖<2.2mmol/L(40mg/d1)都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

(2)临床特点:

1)主要症状:无特异性症状,多表现为反应差或烦躁、喂养困难、哭声异常、肌张力低、激惹、惊厥、呼吸暂停等。经补充葡萄糖后症状消失、血糖恢复正常。

2)主要辅助检查:常用微量纸片法测定血糖,异常者采静脉血测血糖或进行持续血糖监测。对持续顽固性低血糖者,进一步作血胰岛素、胰高糖素、T4、TSH、生长激素及皮质醇等检查。

(3)治疗要点:无症状低血糖可给予进食葡萄糖,如无效改为静脉输注葡萄糖。对有症状患儿都应静脉输注葡萄糖。对持续或反复低血糖者除静脉输注葡萄糖外,结合病情予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或泼尼松口服等。

(4)主要护理措施:

1)喂养:能进食者尽早喂养,吸吮母乳;不能吸吮者尽快建立静脉通路,根据病情给予10%葡萄糖输入。

2)监测:遵医嘱监测血糖,静脉输注葡萄糖应及时调整输注量及速度。

3)病情观察:观察患儿有无震颤、多汗、呼吸暂停等,及时处理。

2.新生儿高血糖

(1)概述:新生儿高血糖指全血血糖>7.0mmol/L(125mg/d1)或血浆糖>8.12~8.40mmol/L(145~150mg/d1)。

(2)临床特点:轻者可无症状,血糖显著增高者表现为口渴、烦躁、尿糖升高、多尿、体重下降、惊厥等症状。

(3)治疗要点:减少葡萄糖用量和减慢葡萄糖输注速度;治疗原发病,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高血糖不易控制者可考虑用胰岛素输注并作血糖监测。

(4)主要护理措施:

1)维持血糖稳定:遵医嘱严格控制输注葡萄糖的量及速度,监测血糖变化。

2)观察病情:注意体重和尿量的变化,遵医嘱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3)做好臀部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