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创新 服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浅谈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及服务模式创新

熊田静 董荣英 毕春花

(麻城市图书馆)

[摘要]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制的不断健全,图书馆事业坚持改革创新,着力从一体化、现代化和社会化三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建设,创建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是一项推动图书事业全面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创新工程,也是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 公共图书馆 城乡一体化建设 服务模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社会对图书馆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图书馆服务面临新的挑战。公共图书馆建立城乡一体化网络体系和服务模式,是主动迎接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挑战的创新举措,通过市、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乡镇图书馆全覆盖,让城乡居民享有同等文化权益,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的“图书馆之城”。

1 公共图书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外环境

1.1 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前提条件

自2006年以来,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乡镇综合图书室的建设计划(并配有专项拨款)。同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不仅将图书馆的发展建设列入“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而且在纲要中明确指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是未来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图书馆建设在重点总结和推广图书馆服务网络构建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着力探索构建以“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为主要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府为主导,多级投入”,说到底就是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实现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和投入,是公共图书馆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1.2 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当人类步入“信息爆炸”的21世纪时,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先导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实际上是指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存储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图书馆文献组织技术的基础上,将馆藏书刊目录和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实现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信息传输光缆化、支持网络多元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而公共图书馆的网络化是指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后,借助计算机来处理信息,实现多媒体化,进而依靠大型数据库、新型检索技术、搜索引擎等存储和传播文献资源,用网络技术、组件技术等保证文献资源的充分共享,使无数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从计算机中获取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源。

数字化是实现公共图书馆网络化的前提,而网络化则是对数字化效应的乘数放大。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数字化和网络化两者不仅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也共同引领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3. 社会对文献急剧膨胀的需求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内部因素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关系,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文献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利用,无论是哪个层次、哪个方面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文献信息和咨询服务,这是保障决策的科学化、理性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图书馆必须面对和接受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需求的挑战而走向现代化,必须借助最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大量的、多载体的、即时的现代文献信息,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因此,社会对文献的急剧膨胀的需求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2 公共图书馆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的

浙江省通过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以备受业界关注的“嘉兴模式”,引领全国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改革。

——2007年以来,浙江省嘉兴市完成了嘉兴市图书馆余新镇、王江泾镇、大桥镇3个乡镇分馆建设试点工作。

——2008年浙江省嘉兴市将乡镇分馆建设在全市逐步推开。这一做法,被业界誉为公共图书馆“嘉兴模式”。

——“到2012年,完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成图书馆乡镇分馆200个……同时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和乡土特点,建设一定数量的专题馆。”至2012年力争实现试点县(市、区)乡镇分馆全覆盖。

正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国新所指出的:嘉兴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是:“城乡一体化的总分馆制”,表现在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管理运营城乡一体化,资源流通城乡一体化,服务享有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实现城乡一体网络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图书馆服务的城乡差别,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让社会全民共享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成果。

2.1 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消除图书馆服务的城乡差别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基层设施不足,文化信息资源匮乏,乡镇居民没有固定的获取文化信息的场所和途径,乡镇图书馆普遍存在缺少经费、资源匮乏、人员不稳定等问题。而在市区,由于各种类型的文化服务设施齐全,确保了文化活动的经常化,使人们很容易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有效地利用文献资源服务社会。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存在的这种较大的反差,直接制约着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分享。

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乡镇居民很难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实现城乡一体化网络体系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群的阅读问题,积极消除图书馆服务的城乡差别。

2.2 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达到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

衡量一个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发展程度有许多指标,比较通用的数字指标是:图书馆布点的密度或公众离图书馆的距离以及人均拥有图书数,有些国家规定城市居民生活区内方圆1.5km就要设置一个图书馆,居民徒步20分钟就能找到一个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实现城乡一体建设,以创建分馆、流动点等形式延伸服务触角,实现乡镇、村(社区)图书馆(室)全覆盖,从而增大服务半径,扩大覆盖范围,真正把图书馆办到公众身边去,使之成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达到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作用,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努力实现和保障城乡居民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益。

2.3 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文献资源互补

当代文献资源总量的急剧增长,购置文献资源的价格越来越高,而乡镇基层图书馆经费的增加速度远远不及文献资源价格上涨的速度,这使大多数图书馆面临着由于文献资源短缺而造成的服务能力不足、馆际文献资源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压力等,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利于在总馆的框架下,充分利用和整合各分馆的资源优势,实现各馆之间的文献信息资源互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

2.4 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和服务能力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不到30%,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一方面拥有丰富文献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必然会考虑如何扩大本馆资源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资源拥有量相对较少的图书馆,为了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也想寻求与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图书馆合作,利用他馆的文献资源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以满足本馆读者文献信息的需求。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为提高文献利用率构建了一个“合作平台”,通过总馆提供文献、设备、技术资源,分馆提供服务场地、配套设施、服务人员的方法,将大量闲置在图书馆中的文献,配置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分馆去,无疑将大大提高文献的利用率,服务范围得到了有效的扩展,对总馆来说可利用的资源也在无形扩大。分馆通过共享总馆及其他分馆的文献、设备、人才等资源也提高了自身的服务能力,读者的需求得到更大范围的满足。

2.5 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职能的转变

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传播知识、普及文化、推动文化建设的重任,鼓励公众读书看报、学习知识,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公众文化品位,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责。但从当前新时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趋势看,我们不仅要把公共图书馆服务从狭义的文献服务转变为覆盖城乡广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更要为乡镇居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阅读待遇。因此,图书馆不能成为“藏书馆”,只有让公共文化为所有人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转变了公共图书馆从初始的文献服务到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优化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6 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让全民共享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成果

提高国民的文化技术素养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图书馆是人类积累知识、保存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传播、交流知识、学术研究机构和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建立,不仅对提高全民阅读率有积极作用,而且通过实现图书馆县(市、区)乡镇分馆全覆盖,让图书馆真正变成体现全体人民共享文化科技发展成果的场所,达到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为全面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模式的探讨

要推进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就必须调整现行城乡图书馆公共服务的二元文化结构。在具体创建过程中,我们要依托现有的流动图书馆分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集镇文化中心、文化户等资源优势,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下面,以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情况进行三种模式的探索:

一是总分馆模式,以深圳市、东莞市为主要代表。深圳市各区图书馆,在全国较早推行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街道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图书馆为节点的三级“总分馆制”模式。随后,东莞市在全市城乡推行总分馆制,即建设以东莞市图书馆新馆为城市中心馆(总馆)、各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以及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同时吸收企业、学校等其他系统图书馆加入的城乡图书馆网络,以“中心馆—分馆—服务站”的形式,整合资源,联合服务,促进图书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城乡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分、快捷、方便的图书馆公共服务。深圳、东莞一体化管理的总分馆模式,以较少的事业经费投入,取得了数倍于常规发展模式的整体社会效益。

二是联盟模式。这种模式以佛山市为主要代表。他们致力于建设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各行业系统图书馆加盟,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在纵向上,建立和完善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区图书馆为骨干、街道(镇)图书馆为节点、社区(村)图书馆为网点的公共图书馆四级网络;在横向上,使公共图书馆与学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等不同类型的盟员馆实现互通互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服务。逐步在全市形成高水准、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和科学合理、富有地方特色的多级文献保障体系。

三是合作共建模式。广东市县两级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实行三个部门合一的行政管理。利用这种体制优势,各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市县(区)镇村四级图书馆(室)、文化站(户)积极参与共建全省“农家书屋”工程。每个“农家书屋”藏书一千到几千册不等。与此同时,还鼓励与当地军营、企业、文化大户等单位合作共建图书流动服务点。

4 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只有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才能更好地突显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全面推进城乡图书馆公共服务一体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下面是对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是必须在全市建立以市、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以图书馆乡镇分馆为纽带,以村(社区)图书室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的新型公共图书馆配套服务体系,逐级明确服务责任,分层落实服务目标。

二是由于所有市、县总馆和乡镇分馆的数字资源全部实现资源共享,在市区总馆可配备供读者使用的书刊目录查询自助终端计算机,方便读者在市内总馆检索到各分馆的书目。有条件的市区,可在大型超市、公众场所、人口密集地方为读者提供书刊目录查询的自助终端服务设施。

三是为基层读者提供图书预约、网上续借和馆藏书目查询服务。由于各村服务站共享全市各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可为读者提供各分馆及总馆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图书预约、网上续借和馆藏书目查询。

四是开展“一卡通”的服务。即为读者提供一人持证,多馆借书的服务。市区读者手持一张借书卡,可在家门口最近的街道分馆或社区服务点借书还书;基层读者手持一张借书卡,可在家门口最近的乡服务点或镇图书馆借书还书。

五是总分馆体系内的所有图书馆实现“五免费”即: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免费查询、免费上局域网、免费参加活动。还可为读者提供免费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培训、展览、讲座等服务。

六是总馆每年至少策划组织一次所有分馆参与的区域性读者活动,分馆每年至少独立组织一次读者活动;积极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服务和活动,让乡镇分馆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课外基地。

总之,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我们要以现代化的视野确定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新方向和新目标,倡导发展以数字化内容、网络化传播、智能化检索、自动化借阅为主要特征的图书馆公共服务,它将图书馆公共服务注入新的内容,是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将为提高全民综合文化素质和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嘉兴打造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新华网浙江频道,2009-03-25.

[2] 嘉兴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09-06-10.

[3] 广东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新探索,中国文明网,2010-04-16.

[4] 浅谈城市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实施总馆分馆制的意义——以南京为例,张幼林.

[5]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与网络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