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 论
学习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国际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积极有效的开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分析国际贸易的有关问题,了解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本章导读】
肯德基、麦当劳是同学们常吃的速食快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是同学们爱喝的汽水饮料,它们皆来自美国,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大家就享受不到这些西方餐饮。
作为日用化工的龙头老大,宝洁公司在中国推出近20个知名品牌,舒肤佳香皂、佳洁士牙膏、欧乐-B牙刷、潘婷、飘柔、海飞丝、沙宣、伊卡璐洗发水、玉兰油润肤露、汰渍、碧浪洗衣粉、帮宝适纸尿片、吉列剃须刀、品客薯片……这些品牌大家或多或少使用过,宝洁公司来自美国。包括国际互联网Internet,同学们正在使用的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手机,男生爱好的魔兽世界、传奇游戏,收集资料必须用到的Google、Yahoo等引擎,拍摄冲洗会用到的索尼和佳能相机、柯达胶卷、宝宝出生必用的强生婴儿产品、妈妈炒菜首选的金龙鱼食用油,奔驰、宝马、奥迪轿车。这些无一不是外国品牌,经由国际贸易传入中国,所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几乎都离不开国际贸易。
中国经济腾飞始于外贸。“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正是从依靠“三来一补”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中国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创出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的状态。公社内部人们依靠共同的劳动来获取十分有限的生活资料,并且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在全社会成员之间实行分配。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在氏族公社的部落之间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但这还只是偶然的物物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直接引致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二)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
从总体上来说,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主要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中国、罗马、波斯帝国、印度。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奴隶是当时欧洲国家对外交换的一种主要商品。希腊的雅典就是那时贩卖奴隶的一个中心。此外,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如宝石、香料、各种织物和装饰品等,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有限,但对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三)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到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了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但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贸易多局限于部分区域内。
封建社会时期开始出现国际贸易中心。早期的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公元11世纪以后,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东部逐步向意大利北部、波罗的海沿岸转移。在14世纪—15世纪,亚洲是重要的贸易区,包括了以中国、朝鲜、日本为主的东亚贸易区,占婆(今越南南部)和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家组成的东南亚贸易区,以及以印度为主的南亚贸易区。欧洲主要包括了地中海贸易区、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东欧俄罗斯贸易区、汉萨贸易区。
从国际贸易的商品来看,主要商品仍然是奢侈品,如金银、丝绸、香料、宝石、象牙、瓷器和少量毛纺织品,西方国家以呢绒、酒等商品换取东方的丝绸、香料和珠宝等。手工业品比重由明显的上升。另一方面,在交通运输工具上,船只有了较大的进步,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不过从总体上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很小。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虽然源远流长,但真正具有世界性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国际贸易额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遍及全球,贸易商品种类日渐增多,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特征。
(一)地理大发现下的国际贸易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地理大发现后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
1488年,葡萄牙迪亚士发现“好望角”(风暴角),1492年热那亚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从欧洲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打通了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理大发现”;葡萄牙人麦哲伦在西班牙的资助下,1519—1521年经过大西洋,经南美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地理大发现的结果是将各大洲独自发展的国家联系起来,使得国家之间的贸易具有了“世界”的概念,同时地理大发现也使西欧各国纷纷走上了向亚洲、美洲和拉丁美洲扩张的道路,在殖民制度下进行资本血腥的原始积累。
地理大发现及随后的殖民扩张推动了洲际之间的贸易,初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此时贸易的流向及商品主要包括:欧洲向美洲出口制成品,包括纺织品、家具、家庭用品;非洲向美洲输出奴隶;美洲向欧洲输出黄金、白银、烟草和茶叶;欧洲从亚洲进口的仍然是丝织品、香料和茶叶等。
由于受生产力水平、运输与通信条件的约束,世界只有一部分国家纳入到跨国交换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还没有形成。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国际贸易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建立起了纺织、冶金、煤炭三大支柱产业,特别是蒸汽机在火车和轮船上的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革,相对缩短了国家间的距离,使更多的国家和商品进入了国际交换的领域。产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最终确立统治地位,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建立起了机器大工业,实现了由“机器推动机器”的转变,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得以建立并广泛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可供交换的产品空前增加,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大工业使交通和通信联络发生了变革,极大地便利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一次产业革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世界国际贸易的年增长率远远超过了世界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见表1-1)。
表1-1 1720年到1870年分阶段的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国际贸易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张玮.国际贸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大宗商品,如香料、茶叶、丝绸、咖啡等,虽然绝对量增加,但份额降低;纺织品贸易迅速增长,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玉米、煤炭、钢铁、农业原料、机器等商品的贸易亦有较大的增长。
第三、机器设备在国际贸易中比重逐渐提高。
第四、农产品贸易大量增加。
3.国际贸易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英国是国际贸易的中心,到19世纪中期,随着美、德等国经济相继获得快速发展,开始与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展开竞争。
4.国际贸易方式有了进步
运输业、保险业、银行业等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展览会、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国际信贷关系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发生变化,支持自由贸易。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后(19世纪中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贸易
第二次产业革命主要发生在美国和德国。以电力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以重化工业兴起为特征。到1914年,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实现了农业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转变,并通过国际贸易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展开。
第二次产业革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量继续扩张,但增长速度减缓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工业和国际贸易都在强劲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国际贸易的年增长率虽然都超过了3%,但是从实践序列上来看,已经远远低于1810年到1870年平均9.6%的年平均增长率(见表1-2)。
表1-2 1870年到1913年分阶段工业生产增长率及国际贸易增长率
资料来源:张玮.国际贸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
商品结构的特点是初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持续稳定,但在这两大类商品的贸易中各种商品所占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
初级品:矿产品的比重上升,而食品和农产品原料的比重下降;
制成品:纺织品比重下降,金属产品比重增加,化学品、纸张、木制品、陶土制品和玻璃器皿的生产和出口增加。
3.国际贸易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英国尽管在国际贸易中仍占第一的位置,但比例逐渐下降。1870年,英国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为22%,1880年为16.3%,1913年为13.1%。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中心。
(四)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贸易(1914—1945)
两次大战期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和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极为缓慢,更为糟糕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三次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1920—1921、1929—1933、1937—1938,其中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破坏尤为严重,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利的影响,而战争的破坏性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在危机中实施的超贸易保护政策和破坏性的竞相货币贬值更是使国际贸易雪上加霜。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贸易的特点主要有:
1.世界生产和贸易经历了衰退和萧条,许多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减小。
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而其中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又严重的影响全球经济的同时,给国际贸易也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1929—1938年的国际贸易增长率甚至出现了-1.15%的负增长(见表1-3)。
表1-3 1913年到1948年分阶段世界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赵春明.国际贸易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
2.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分别所占的比重持续稳定,但他们的内部结构却发生了重大变化,食品、农产品原料、纺织品比重下降,燃料、矿产品、金属、化学品比重增加。
制成品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的贸易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初级产品中,矿物产品和石油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
3.国际贸易地理分布的变化
一战打断了各国间特别是欧洲国家与海外国家间的经济贸易联系,使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而美国的比重却有了较大的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亦有所上升。但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仍然处于国际贸易的控制地位。
(五)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战后,以美国为先导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合成材料、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为标志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次产业革命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变化,促成了一系列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此次产业革命带来了运输方式、信息技术和办公软件的发展,从而完善了国际贸易的平台,同时也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软化,即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技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
二战后国际贸易特点主要有:
(1)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的差异,见表1-4:
表1-4 1950年到1995年分阶段世界生产年均增长率和货物出口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赵春明.国际贸易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
第一阶段迅速增长。有两大原因:一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而且使国际分工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了国际分工的体系。二是战后建立起了国际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预见的、自由的外部贸易环境等。
第二阶段发展缓慢。其原因是经济危机及世界经济进入了滞胀期,使许多国家开始实施新的保护贸易政策,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三阶段,特别是1995年以后,由于WTO正式运行,国际贸易获得了飞速。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见表1-5:
表1-5 1950年到1990年世界出口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整理而成,2007—2010年数据来自WTO网站数据库。
(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产值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服务贸易持续以高于货物贸易的速度发展。在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仅有710亿美元,而到1980年则猛增至4020亿美元, 10年间增长5倍多;到1996年增长到12600亿美元,2002年达到15400亿美元,比1970年增长了20倍,明显高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约占五分之一;进入90年代后逐步增至四分之一。随着新的产业革命的完成以及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甚至第五产业将更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将从实物生产转移到服务生产。与此相适应,国际服务贸易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预计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每年将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1世纪30年代末,服务贸易的比重将与货物贸易比重大体相当,甚至超过货物贸易的比重,而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和主要内容。
(3)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统治地位,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国的对外贸易有极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大,但与自身相比,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国际贸易已从过去发达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场所。
(4)从贸易政策和贸易体制来看,从二战后50年代到60年代,贸易政策和体制总的特点是自由贸易,70年代以来,贸易政策有逐渐向贸易保护主义转化的倾向,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国际贸易的垄断进一步发展。1995年1月1日,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进入又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
(5)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新商品大量涌现。制成品、半制成品,特别是机器和运输设备及其零部件的贸易增长速度,石油贸易增长迅猛,而原料和食品贸易发展缓慢,石油以外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在制成品贸易中,各种制成品的相对重要性有了变化。非耐用品的比重下降,而资本货物、高科技办公用品所占的比重上升。技术贸易等无形贸易及军火贸易迅速增长。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对外贸易值和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
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
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对外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三、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
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品,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四、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卖买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卖买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五、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
(一)有形贸易
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是“无形贸易”的对称,指商品的进出口贸易。由于商品是可以看得见的有形实物,故商品的进出口被称为有形进出口,即有形贸易。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商品种类繁多,为便于统计,联合国秘书处于1950年起草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分别在1960年和1974年进行了修订。在1974年的修订本里,把国际贸易商品共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这10类商品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饮料及烟类(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机械及运输设备(7);杂项制品(8);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9)。在国际贸易中,一般把0到4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
(二)无形贸易
服务贸易(service trade):服务商品的进出口,它是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需要并获取报酬的。由于服务商品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又称作无形贸易(invisible/intangible trade)。无形贸易是“有形贸易”的对称,指劳务或其他非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
《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行业分为12个部门:运输、旅游、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其他商业服务。
有形贸易因要结关,故其金额显示在一国的海关统计上;无形贸易不经过海关办理手续,其金额不反映在海关统计上,但显示在一国国际收支表上。
六、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
复出口(re-export)是指外国商品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
复进口(re-import)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七、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一)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八、知识产权贸易和服务贸易
(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二)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九、贸易差额、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当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称“贸易逆差”或“入超”。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
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是其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
十、有纸贸易和无纸贸易
(一)有纸贸易
有纸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通过单证(如信用证)等商业文件的交接进行结算支付并履行合同的贸易方式。因为在国际贸易中很难实现“现货交易”。
(二)无纸贸易
无纸贸易即电子数据交换(EDI),是将贸易、运输、保险、海关、银行等部门的信息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实现各有关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利用计算机按国际统一规定进行商务处理的新型方式。在欧、美、日等国家普遍应用。
十一、关境、国境、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一)关境与国境
关境是指统一海关法管辖的范围,是征收关税的领域。国境是一国领土范围。
在通常情况下,国境的范围同关境的领域大小是一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大量出现,国境等于关境的原则被突破,国境和关境有时不完全一致。
当几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组成一个共同关境,实施统一的海关法规和关税制度,其成员国的货物在彼此之间的国境进出不征收关税,海关只对进出同盟国以外的商品征收统一的关税,关境包括了几个缔约国的领土,此时关境大于其成员国的各自国境。
当在建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等经济特区的情况下,进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特区的商品不征收关税,不属于该国的关境范围之内,此时关境小于国境,关境移至这些经济特区与国内其他地区交界处。
(二)总贸易体系
总贸易体系(general trade system):以国境作为统计标准的对外贸易。凡是进入该国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称为总进口(general import);凡是离开该国国境的商品均列为出口,称为总出口(general export)。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对外贸易额,即:总贸易额=总进口额+总出口额。采用这种方法划分的有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90多个国家或地区,我国也采用总贸易的统计方法,说明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三)专门贸易体系
专门贸易体系(special trade system)又称为特殊贸易体系,是指以关境作为划分和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在外贸统计时,以关境为界,一定时期内运入关境的商品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运出关境的商品列为出口,称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和出口的和即专门贸易。法国、德国、意大利等采用此法,说明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相同点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既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共同性表现为:
(一)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相同
国际贸易从事着国家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国内贸易是国界内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虽然活动范围有所不同,但都是商业活动,都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交换环节,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中介地位。
(二)有共同的商品运动方式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交易过程大同小异,但商品流通运动的方式却完全一样,即:G-W-G。商品经营的目的都是通过交换取得更多的经营利润。
(三)都受商品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基本职能都是商品交换,即做买卖。其他活动如融资、储存、运输、报关都必须为它服务;同时,都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节约流通时间规律等。这些规律均会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影响到国际和国内的贸易。不管是从事国际,还是国内的贸易都必须遵循这些经济规律,不得违背。
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不同点
(一)贸易的基础不同
国内贸易的基础是国内的生产调价、国内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的生产条件、国际间的分工和专业化。世界各国之间由于各自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组成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也各异。而且,各国执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及限制移民的法令,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国界的限制,即使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之间,这些限制也不可能完全取消。而在国内贸易方面,由于在一个政权的管辖之下,政策是一致的,各种生产要素相对来说可以自由流动,不存在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因此通过竞争或市场管理,产品价格趋于一致。
对外贸易比国际贸易复杂,主要体现在:
(1)各国间货币、度量衡、海关等制度不同。进行国际间商品交换,会遇到须用外币支付且汇率又经常变动,以及各国间度量衡、海关制度均有较大差别等诸多问题,使得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复杂化。相比之下,国内贸易就简单多了。
(2)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为本国经济发展起作用的,但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开展,且很多政策也会因不同的经济形势、不同的执政者而变化。这里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进出口管理政策、关税政策等等,从事国际商品交换活动必须研究这些政策。国内贸易研究的内容要少得多。
(3)国际汇兑复杂。国内贸易货物一般以本国货币支付,清偿结算比较简单。对外贸易货物的清偿多数以外汇支付,而外汇价格(即汇率)是依各国所采用的汇率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而定。此外,外汇汇率分类多,故国际汇兑的计算方法相当复杂。
(二)对外贸易困难大于国内贸易
1.语言不同
共同的语言是交易双方进行的沟通的桥梁,也是顺利达成交易和完成交易的基础。在国际贸易中,了解东道国的语言习惯必不可少。营销人员要充分了解语言文字的差异,在向顾客介绍产品以及了解顾客的需求时都要用顾客所熟悉的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选择消费者乐于接受的语言文字。
背景案例:语言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日语中,“祭”字一般都表示“节日”等喜庆的意思,在日本的一些重大节日时,很多人都会在灯笼上写“祭”字来表达喜悦之情,进行节日的庆祝,但是在中国,“祭”字通常出现在一些丧礼中,通常是不吉利的象征,因此日本的一些公司在销往中国的节日商品上写上“祭”字,中国消费者的态度可想而知。
中国的著名牙膏品牌“蓝天”直译成英文“Blue Sky”,而这在英语俚语中是“呆坏账”的意思,与中文的美好含义大相径庭,销路自然不好。
一家加拿大的公司在了解到在汉语里“八”和“发”的发音很相近,因此中国人经常用“八”来比喻发财等意思,因此该公司在中国销售的一些衣服上写上“918”,想表示穿上衣服就是“就要发”的意思,但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华战争开始,9月18日也成了中国的国耻日,由此可见,该产品的贸易谈判过程中,中国的谈判代表一看到该衣服谈判就充满火药味,而加拿大方的代表还不知其中含义,可见词义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多大。
2.法律、风俗习惯不同
国际间进行贸易活动首先会遇到世界各国的商业法律的差异,必须首先克服这些障碍,否则就无法恰当地进行贸易洽谈、签约,处理贸易纠纷,进行市场调研,如发生纠纷无法解决时,只能根据相关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进行仲裁和索赔。但由于不是国际条约,在法律上不具强制力和约束力。此外,各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有诸多不同。所以,对商品的种类、品质、规格、样式、包装等方面的要求千差万别,造成对外贸易的困难大于国内贸易。
背景案例:习俗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庆祝形式。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欧美许多国家有圣诞节、狂欢节、复活节、感恩节;日本人有成人节、女孩节;世界各国还有五花八门的食品节、服装节等等。这些节日期间往往是人们购物的高峰,企业应事先了解节日有关情况,抓住时机,扩大销售。中国有句古话:“入门问禁,入国问俗,入境问讳”。进入国际市场,到异国开展营销活动,也要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这包括商务方面的传统习惯,也包括礼仪、信仰等,对此都要深入调查了解。
3.贸易障碍多
因为各国为保护本国生产和市场,争夺国外市场,往往采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和某些本国紧缺商品的出口,这就给进出口商设置了贸易障碍。
背景案例:世贸组织成员使用保障措施情况
根据世贸组织秘书处统计,截至2013年3月,世贸成员共发起255起保障措施调查。在世贸成员中,有48个成员是保障措施使用者,其中使用该措施最多的成员是印度,共发起29起调查,其他主要使用者包括印尼(23起)、土耳其(17起),约旦(16起)、智利(13起)、乌克兰(10起)、美国(10起)、捷克(9起)、埃及(9起)、菲律宾(9起)等。保障措施涉及的产品集中在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43起);贱金属及其制品(42起);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23起);食品,饮料及酒、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21起);活动物,动物产品(18起);植物产品(18起);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16起)等。(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
(三)国际贸易风险比国内贸易风险大
商品交换离不开竞争,自然存在相当的风险。但相比之下,国际贸易的风险更多也更大。其表现在资信风险、商业风险、价格风险、汇兑风险、运输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等方面。
1.信用风险大
经营对外贸易的进出口商从接洽开始,经过报价、还价、确认后订立合同,再到出口厂商交货,进口厂商支付货款,需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交易双方可能因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不能履约。如可能因经济危机或严重自然灾害导致出口厂商破产不能交货,或因类似原因使进口厂商倒闭不能付款。
2.商业风险大
在对外贸易中,进口商往往以各种理由拒收货物,对出口商来说就是商业风险。拒收理由多数是货样不符、交货期晚、单证不符。这些理由在货物遭到拒收前是无法确定的。拒收后,虽可交涉弥补,但损失已发生。
3.汇兑风险大
经营对外贸易的买卖双方必有一方要以外币计价,外汇汇率不断变化,如掌握不好,有一方就要负担汇兑亏损。国际贸易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因此汇率的变动对进出口企业至关重要。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贸易的结算存在着本币与外币之间的折算比率问题,同时,该比率因国际外汇市场的波动而上下浮动,导致企业实际收入也随之波动,从而使企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防范外汇风险是外贸企业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外汇汇率的波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外币支出业务和外币收入业务,即结汇业务。当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时,会使实际支付的本币货款额增大,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额增缴,这都会带来外贸企业净利润的减少。
4.运输风险大
在国际贸易中,外贸运输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贸易合同的履行必须经过运输环节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国际货物运输,即促进出口货物实现跨越国界的空间移位的一种运输方式。相对国内货物运输而言,具有政策性强,路线长,环节多,时间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多变等特点。不同国家之间的政策法律、宗教文化、风俗习惯不同;不同地方的气候、气温、温差、降雨量、空气湿度、台风等自然因素不同;不同地理位置、构造、地形、地貌不同,因而给国际货物运输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5.政治及政策风险大
世界各国大都实行贸易管制,由于各国经济状况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经常变化,有关贸易国的贸易管制政策和措施也经常改变,因此进出口商承担了许多国内贸易所不需承担的政治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源于各国贸易磨擦的加剧、反倾销案件的增多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当前,世界贸易关系复杂多变。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自由化是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排他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虽然关税壁垒作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一种手段不断趋于透明,世界各国也逐步降低本国关税证明本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但许多发达国家却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手段,依据技术优势制定产品标准和法规,将国外竞争者挤出该国市场,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对生产企业的资质提出要求,排挤外国企业。
第四节 外贸依存度及中国的依存度
一、外贸依存度及决定因素
(一)外贸依存度的定义
外贸依存度(foreign-trade dependence, FTD),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总额(Ex+Im)(Ex、I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即FTD=(Ex+Im)/GDP。用以衡量一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从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该指标还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对外贸易的地位,以及该国家或地区加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被分为进口依存度(import dependence, ID)和出口依存度(export dependence, ED)。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国民生产总值;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国民生产总值。
进口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了一国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越深,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认为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其国民经济的规模大小呈负相关的关系。胡利斯·钱纳里则提出,对外贸易依存度与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即当一个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开放程度低,贸易规模较小,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就较低;而当进入到工业化发展阶段时,由于需要大量地引进资源和技术,因此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相应地提高;当到达发达经济阶段时,对外贸易主要是资本、技术的输出和服务贸易,对外贸易依存度就会相应地降低下来。
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和名称依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别。当只观察国际市场需求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可不考虑进口对该地区市场的外贸依存度影响,使用“外贸出口依存度”,其计算方法是:用外贸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乘以百分之百求得。其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也反映国际市场对该地区产品的认可程度提高,对该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例如,中国2000年外贸出口依存度为23.1%,比198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表明20年间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外需求的拉动作用大大提高,但这里没有考虑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核算综合分析中,为观察对外贸易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需考虑进口和出口的双向影响。计算“外贸依存度”,方法是:用净出口(对外贸易出口减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乘以百分之百求得。另外,还有使用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计算“外贸进出口依存度”。由于以上各指标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计算方法各异,在使用时应加以区别。
按照上面的定义,外贸依存度最普遍的计算方法是进出口额与GDP的比值。由于这种计算方法简单,所以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当一国对外贸依存度进行时间序列比较时常常使用该方法。但是这种算法没有考虑GDP中产业结构的组成,例如第三产业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不可贸易产品,如果一个国家第三产业比重高,那么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外贸依存度就较低。
对上述方法进行修正的方法是比较可贸易品的依存度。这种方法考虑了GDP的产业结构组成,计算结果反映出可贸易品的对外开放程度或对外依赖程度。这里又主要包括两种计算方法,其中第一种方法是计算进出口额与工农业增加值的比值,或者是进出口额与工业增加值的比值。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就采取了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样的计算方法,在2005年《世界发展指数》中,世界银行计算了各国外贸与货物GDP(goods GDP)的比值。第二种方法在考虑货物贸易的同时,还考虑了服务贸易对外依赖程度,即分别计算出货物贸易与工农业增加值的比值,以及服务贸易与第三产业的比值,再将两个比值按照一定的权数加权平均。后种方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全面的外贸依存度,但由于计算方法相对复杂,所以一般很少采用。
(二)外贸依存度的决定因素
首先是经济规模,也即一国GDP的大小。一般而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小国的贸易依存度大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小国本身的资源和市场都有限,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进出口。相比之下,大国由于本身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广阔等因素,对外部经济依赖程度不大,外贸依存度相对较低。
其次是国民收入的构成。三次产业变动对外贸依存度有很大影响,而产业结构又与一国发展阶段有关。处于经济初级发展阶段的国家,由于农业比重较大、制成品比重不高、出口竞争力不强等原因,一般外贸依存度较低。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中可贸易程度较小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有较高比重,因此它们的外贸依存度通常也不高。相比之下,处于经济发展中期阶段的国家由于第二产业比重高,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所以外贸依存度较高。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外贸依存度经历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变化。
第三是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外开放程度也是影响外贸依存度的重要因素。采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国家,如亚洲四小龙,常常通过低估本币汇率、采取出口奖励等政策手段压低出口部门的生产成本,使国内资源更多地流向对外部门,同时这些国家又受本身市场、资源等限制,为保证出口增长还需要进口原材料等上游产品,因此这些国家外贸依存度会更高一些。与此相反,采取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外贸依存度一般较低。
第四是汇率水平的影响。汇率水平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影响两种。直接影响是,由于汇率水平影响到国内外价格比,所以它对外贸依存度的分子、分母都产生影响。例如,当一国本币被低估时,以外币衡量的GDP会低估,这样计算出来的外贸依存度就较高,反之则反是。间接影响是,汇率往往是一国外贸政策的工具,如实行出口导向的国家选择采取汇率低估政策,那么会促使对外部门在经济中比重的提高,从而导致外贸依存度发生相应的变化。
此外,GDP和GNP的差异也影响到外贸依存度。一般来说,由于大国GDP和GNP差别不大,所以以GDP计算的外贸依存度和以GNP计算的外贸依存度相差不大。但是如果考虑到对外投资的增加,两种算法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例如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发展,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大大增加,发达国家的境外要素净流入扩大, GNP大于GDP,这样发达国家以GDP衡量的外贸依存度往往高于以GNP衡量的外贸依存度。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
二、中国的外贸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改一革)开中放国以对外来贸,易随依着存中度国的经现济状与与世特界点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80年的18.8%升高到201年0年十一的届51三.7中%全,会并后曾,达中到国6实4.行9%了对的外历开史放高政值策,,中进国行已了经经成济体为制世改界革对,外国贸民易经依存度济最迅高速的发经展济,体对之外贸一易。也这进在入一了方一面个固新然的反发映展出时我期国,进出口口额贸增易长行迅业速的。繁改荣革;开放另一30方多面年却也说来明,随中着国中经国济经的济发的展高对速世增界长市和场对的外依开放赖程度度不越断来提越高高,中,国存的在对着外一贸定易的依风存险度。
(1一)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现状与特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出口额增长迅速。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见图1-1)。
图1-1 1980-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和2012年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网站。
1980至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比国民经济增长快7个百分点;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10%提高到1990年的30%,2006年又进一步升至65%,增长很快。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大体上吻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加快,各国间贸易往来日趋密切;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几乎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全世界平均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6)。
表1-6 中国与其他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与国际相比较,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
(1)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呈不断提高的趋势。据统计,从1820年到2003年,世界出口依存度从1%上升到20.8%,长期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世界各国的贸易的增长速度始终快于生产增长速度,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基本是相吻合的,是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成果,同时也揭示出中国对外贸易中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中国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及时完善对外开放战略。
(2)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增长。国际统计经验表明,对外贸易依存度与一国经济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即小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高于大国,而大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则表现出相对稳定性。而中国从2001年开始,对外贸易依存度每年都以接近或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攀升,使中国表现出小国的特征。
(3)中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巨大的出口贸易加强了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同时对外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
(4)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同世界经济增长是同步的。这表明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市场的需要已经成为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
(二)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波动的历史轨迹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波动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8),这一阶段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对对外贸易实行严格控制,因此对外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小,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1978—2001),这一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刺激下,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贸易规模及贸易对象逐年增加,对外贸易依存度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第三阶段则从加入世贸组织(2001)开始,我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急剧攀升,曾一度达到65%。在这三个阶段中,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动带来了重大影响。由于在第一个阶段,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因此接下来的分析主要研究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情况。
1.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自1978年末改革开放进程启动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16%。2010年,中国全年进出口商品总额达到29727.6亿美元(见图1-2),其中进口商品总额13948.3亿美元,出口商品总额15779.3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1831亿美元。而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7451.3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51.7%。中国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联系已极为紧密,成为了全球贸易强国。
图1-2 1980—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总额(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由355亿元增长到158787.4亿元,是1978年的447倍,年均增长率达23.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26.5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8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增长迅速,非金融类对外投资1990年仅为9亿美元,2007年达到187.2亿美元。中国对外货物服务贸易往来、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贸易额的迅猛增长,使得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递增,由1978年的不足10%升高到2001年的38.5%。
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其中出口依存度为8%,进口依存度为13%,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进口依存度为1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1990—2000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对外贸易稳步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始终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0%。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现在
2001年12月2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是建立在公平和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为了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国的要求,中国在入世谈判中做出了一系列承诺,主要包括降低贸易壁垒和开放服务业市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出口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排名上升至第5位,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随着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随之急剧攀升。2002年首次突破40%,达到42.7%,2003年上升到51.9%,2006年上升到64.9%,2007年由于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对外贸易依存度略有降低,约为62.2%。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贸易总额的持续增加。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从2001年以来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增加,并且每年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率都高于GDP的增长率,因而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持续升高。
第二,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目前,我国GDP构成中,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第三产业的可贸易性较低,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对外贸易依存度就会相对较低。而恰恰相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导致了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第三,经济增长模式的畸形。当前我国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当这种情况无法在短期内有效改善时,加大出口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这种畸形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可避免的提高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第四,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增长。外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便利条件来对其产品进行加工再出口,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占较大比重。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提高了我国的进口和出口依存度,进而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大幅攀升。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到全球。而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与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很大区别就是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美国政府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性,大量发行美元,美元就会贬值,就会形成全球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世界性金融危机。这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随着经济增长减速和前景低迷,就业岗位减少,加上经济前景不明朗,美国居民家庭降低消费需求,银行存款增加,储蓄率上升。美国的金融危机全球化,使得欧盟等其他发达国家也出现了相似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放慢,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减少,谨慎性储蓄增加,使得这些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萎缩。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9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世界贸易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大幅下降。世界贸易额12.15万亿美元,同比下降23%。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22073.3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3.9%,其中出口12034.2亿美元,同比下降16% (见表1-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进口10039.1亿美元,下降11.2%。
表1-7 2009年12月进出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特点之一就是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目前,与我国有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0多个,但我国进出口市场集中于少数国家。以对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和对美贸易的依存程度都有所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处于高位,均在38%以上,其中出口依存度更是每年高于20%。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对美国贸易的依存度不断上升,从1997年的5.4%上升到2006年9.76%,2007年仍达8.95%;其中对美出口依存度上升较快,从2001年的4.10%上升到2006年的7.56%, 2007年仍达6.89%,七年平均出口依存度为6.72%,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我国目前已经取代加拿大成为美国进口商品的最大来源地。在中美贸易中,我国扮演着出口国的角色,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较高,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后,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7年的62%下降到2009年的44%,造成了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剧烈得多的波动。
(三)中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分析
1.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中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中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比重差异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中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中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3.汇率波动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中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4.高估依存度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中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中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对外贸易依存度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入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中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关键概念
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值 总贸易
专门贸易 直接贸易 间接贸易 有形贸易 无形贸易
复进口 复出口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差额 关境 国境
思考与练习
思考题
1.各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如何?
3.简述国际贸易的分类。
4.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是什么?
练习题
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其中出口13.72万亿人民币(折合2.21万亿美元),增长7.9%;进口12.11万亿人民币(折合1.95万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增长12.8%。12月当月,出口增长4.3%,进口增长8.3%。外贸运行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是我对欧盟、美国、东盟贸易增长。其中,我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590.6亿和5210亿美元,分别增长2.1%和7.5%;对日本的贸易额为3125.5亿美元,下降5.1%;欧美日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33.5%,同比下滑1.7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对东盟、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进出口额分别为4436.1亿和651.5亿美元,分别增长10.9%、8.6%。
二是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长迅速。2013年,中部地区外贸增长13.6%,西部地区外贸增长17.7%。其中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外贸增速都在15%以上,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7%,比上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外贸增长6.6%。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进出口总值达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比上年回落了0.9个百分点。
三是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加工贸易增速放缓。2013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9.3%,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2.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36万亿美元,增长1%,占比32.6%,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四是机电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步增长。201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26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7.3%,占出口总额的5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03.4亿美元,同比增长9.8%。同期,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618.4亿美元,增长10.3%,占出口总额的20.9%。
五是消费品、部分资源性产品进口增长较快。2013年,我国进口消费品2322.9亿美元,增长24.6%;进口原油2.8亿吨,增长4%;铁矿石8.2亿吨,增长10.2%;煤炭3.3亿吨,增长13.4%。此外,机电产品进口8400.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5581.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3%和10.1%。
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中国的国际贸易存在哪些问题?对该问题的分析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中国的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是否合理?
(2)中国国际贸易在地区间的分布是否合理?
(3)中国国际贸易的贸易方式是否合理?资料仅仅是2013年的数据,同学们可以在商务部和WTO网站查找历年来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