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读《陆仙诗集》有感

2014年7月1日

我的外祖父李向荣先生,字陆仙。1904年5月8日出生于阳新县龙港镇下垞村,逝世于1988年10月21日,终年84岁。在其诞辰110周年之际,特将其遗作《陆仙诗集》整理编著成书。以示永恒的的纪念!

《陆仙诗集》共收录李向荣先生20岁至80岁诗作119首,词13首,歌11首,楹联153首。

李向荣先生出生一个大户人家,自幼受中国传统孔孟儒学教育,饱读经典史书,满腹经纶,博学多才,学识超群,聪明绝顶。18岁离家自谋职业,在阳新县枫林镇黄桥街与朋友合伙开办了一家中药店,开始经商。25岁考上国民政府南京市公职,做文秘工作,后担任市长石瑛先生的秘书。他的结发妻子王正元,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李竹琴,也就是我的母亲,二女儿李宁生。后续夫人吴梅仙,四川自贡市人,生有一女二子,三女儿李福生,长子李川生,次子李智明。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19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1938年3月外祖父离开国民政府,到四川自贡市盐税局工作。1945年辗转武汉。解放前夕,在武汉市国民政府钱粮科任职两年。解放以后,解散国民政府,外祖父作为当时的公职人员被下放到阳新县劳动改造。在此期间从事修理雨伞和补鞋手工劳动,以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我的母亲和宁生姨妈回到通山县江源外婆家。后来先后出嫁组建家庭。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阳新那段难忘的岁月里,外祖父历经“土改”、“反右”、“文革”等运动的磨炼考验。直到改革开放后,两个舅舅先后参加工作。家庭境况大有改观,外祖父晚年过上了比较安逸稳定的生活。

李老先生,坎坷一生。饱经风霜,为人憨厚。志存高远,阅历丰富。劳碌奔波,胸怀开阔。我有缘和他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童年,第二次是初中毕业,第三次是参加工作后。

1987年2月6日我到阳新参加咸宁地区林业工作现场会,当时我在通山县任县林业局局长。散会后抽空去看望他。晚上与他长谈三个小时。家事、国事、天下事,古今中外无所不及。特别是他对时势的见解常有独到之处。他深入浅出,思维敏捷,极为健谈,不像是八十多的高龄老人。他和蔼可亲,对我赞赏有加,充满期望。离别时,依依不舍,他将自己呕心沥血的文章书稿交给了我。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谁知那一别竟成永诀!

最近,我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整理外祖父的遗作。这是非常艰辛细致的脑力劳动。一是遗作全部是手写的,有的墨迹模糊要辨认;二是年代久远,虫咬破损较多,有的残缺不全,要重新编著;三是全部繁体字,要翻译。有的篇目时间不详,涉及人物、事件等要考证。

经过不懈的努力,《陆仙诗集》整理成书,终于完成任务。

这部诗作,可以说凝结着外祖父心血,是他智慧的结晶。在作品中抒发了一种家国情怀;再现了一种身居逆境自强不息的精神;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趣;展现了远大的理想抱负;流露了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特别是表达了他对日寇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深恶痛绝。《陆仙诗集》是外祖父一生经历的记录;是他对友情,亲情、爱情的生动写照;也是他对社会变革发展观察思考的理性总结。在那诗作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见了他童年时代勤奋学习的身影,青年时代奋斗的足迹,中年时代的历练与成熟,晚年生活的超然飘逸。

在那才华横溢的篇章里,我们不乏见证了他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喜悦;听到了他怀才不遇遭受遗弃的叹息;观察到他流离颠沛时的烦恼;体会到他穷困潦倒生活中的无奈;更难忘他对后人极具启发性生活哲理和殷切希望。

毫不夸张地说,老先生这部《诗集》,所表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他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