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胸部
第一节 胸部CT检查适应证与方法
一、适应证(adaptation)
(1)常规X线检查已发现病变,需进一步定性或定位者,如纵隔病变、肺癌患者观察有无肺门及纵隔转移、肺内球形病灶鉴别、对已知肺内肿块系实性、囊性及脂肪性的进一步了解及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2)常规X线检查阴性,临床高度怀疑胸部病变者,如痰细胞学阳性、肺功能异常或某类生化检查异常,怀疑小的胸腺瘤,小的支气管内病变,早期或隐蔽部位的肿瘤及感染灶等。
(3)对已知原发恶性肿瘤易发生肺转移的患者,如骨肉瘤、乳腺癌及肾癌等,常规胸部CT检查,以早期发现转移灶。
(4)在CT引导下选择活检部位、导向穿刺活检及某些介入治疗。
(5)利用螺旋CT的仿真窥镜、最小密度化、最大密度化、多平面重建等后重建技术以多种方式、多种角度、不同重点观察气管、支气管、血管等。
(6)利用高分辨力CT技术所具有的良好空间分辨力,作为常规CT检查技术的补充手段,以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细微结构,对肺弥漫性疾病及某些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二、检查方法(methods)
1.扫描前准备
(1)胸部CT扫描除严格按照常规准备工作要求外,必须做好屏气训练。训练病人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吸气深度均匀一致,使定位像和扫描图像能保持相同的吸气相,尤其是肋骨检查时前后不一致会导致定位错误。
(2)耳聋患者应训练观看扫描架上的呼吸图形控制提示配合屏气。
(3)对确实屏气困难者、儿童,应酌情增大mA,减短曝光时间,或同时嘱咐病人采取平静口式呼吸,以减轻移动伪影。
2.扫描技术与参数
(1)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角。
(2)扫描层厚:常规采用5~10mm层厚,以10mm居多,连续扫描,螺距1.5;薄层扫描层厚为1~3mm,通常在常规扫描基础上行区域薄层扫描。
(3)窗宽、窗位:肺窗的窗宽1000~2000HU,窗位为-600~-800HU;纵隔窗的窗宽为300~400HU,窗位为30~50HU;观察及分析胸壁骨质病变采用骨窗,窗宽1000~2000HU,窗位150~1000HU。除常规肺重建外,观看肋骨宜用骨重建方式。
3.平扫
(1)常规扫描:用于检查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2)特殊检查方法
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较常规CT扫描具有更高的空间和密度分辨率,能清晰显示以次级肺小叶为单位的肺内微小结构,用于观察诊断弥漫性病变(间质病变、肺泡病变、结节病变)、支气管扩张、肺结节或肿块。主要技术要素为超薄扫描层厚(1~2mm)、小视野、骨算法参数重建。HRCT不能替代常规CT。
肺内病灶的螺旋CT三维重组及多平面重组(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层厚0.5~2mm,能够多平面、多角度、立体显示肺内病灶的轮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够计算病灶倍增时间以便随诊观察,用于观察诊断肺内结节及肿块。
支气管树的螺旋CT仿真内窥镜成像(SCT virtual endoscopy):将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树的容积扫描数据重建成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立体图像,加上人工伪彩,通过电影技术回放,显示从喉段至支气管的管腔内表面形态。用于观察诊断气管、支气管病变,评价支气管内支架的疗效。该方法特异性、敏感性较低,容易形态失真。
CT肺功能成像(CT pulmonany functional imaging):既显示肺的形态学变化,又能定量测定肺功能,用于诊断肺气肿,评估肺减容术的疗效等。
4.增强扫描
(1)从肘静脉注入对比剂(浓度300mgI/ml 100ml的碘海醇或碘佛醇)进行胸部增强扫描。用于鉴别肺门周围的血管断面与肺内病灶,鉴别肺门或纵隔淋巴结与血管断面,判断胸部大血管受累情况及肺内结节的良、恶性鉴别。
(2)动态增强扫描:在注射对比剂后对感兴趣区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连续扫描,对孤立肺结节的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3)肺血管的CTA:能够显示肺动脉及其大分支。用于诊断肺血管病变,判断胸部大血管的受累情况。
5.CT引导肺穿刺活检(CT guided needle biopsy of chest leision)
用于肺内病变的定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