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人口较少民族概况

一、人口较少民族简介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有11.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1.6%,其他55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4%,称为少数民族。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民族有22个,统称为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63万人。

22个人口较少民族分别是:高山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人口较少民族在大陆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福建、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10个省(区)。其中,内蒙古有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黑龙江有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福建有高山族;广西有毛南族、京族;贵州有毛南族;云南有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和基诺族;西藏有门巴族、珞巴族;甘肃有撒拉族、保安族和裕固族;青海有撒拉族;新疆有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和塔塔尔族。

除福建省外,其余9个省(区)的人口较少民族相对聚居在西部和边疆地区的86个县(旗、市)、238个乡(镇)、640个行政村。86个县(旗、市)中,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县(旗、市)69个,占80.2%;有少数民族自治县20个,占23.3%;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4个,占39.5%;有陆地边境县(旗、市)40个,占46.5%。在86个县(旗、市)的238个乡(镇)中,有民族乡66个,占27.7%。

22个民族的共同特点是:人口较少,最少的只有几千人,大多地处边境地区和偏远地区,大多数聚居在以乡、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社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民族政治上得到了翻身解放,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等原因,这些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他们的生产生活还存在诸多困难,贫困问题仍较突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2005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制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简称《规划》)。《规划》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达到当地中等或以上水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人口较少民族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高山族: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本岛的山地、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岛屿上。祖国大陆的高山族总人口为4461人,主要分布在福建等沿海省区。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高山族的生计方式主要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

布朗族:布朗族总人口91882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山区一带。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布朗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以种植旱稻和水稻为主,善种茶。布朗族地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产地。

撒拉族:撒拉族总人口为104503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历史上曾使用过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撒拉文,本民族称之为“土尔克文”,现通用汉文。主要经营农业、畜牧业和园林业。撒拉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以说、唱为主的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撒拉曲、宴席曲、“花儿”等多种形式。民间乐器以“口细”最具特色。

毛南族:毛南族总人口为107166人,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贵州省的黔南州各县市。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文字,通用汉文。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业。

阿昌族:阿昌族总人口为33936人,是云南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保山市的龙陵、腾冲等县。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无本民族文字。由于长期与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阿昌族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阿昌族的手工业发达,尤其擅长刀具的锻打制造,阿昌刀又称“户撒刀”,闻名遐迩。

普米族:普米族总人口为33600人,主要聚居在云南滇西北横断山脉中部山原地带,分布在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维西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米”或“培米”(白人之意)。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在大多使用汉文。普米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总人口为41028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无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怒族:怒族总人口为2875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族还有“怒苏”、“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各地方言差异很大,几乎不能通话,怒族无文字。怒族人很早就经营农业。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农业技术在农耕中的普遍使用,怒族农业才摆脱了刀耕火种的状况。现在怒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怒族盛大的传统节日——鲜花节(又称“仙花节”)。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总人口为12370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乌鲁木齐,北疆的伊宁、木垒、奇台、塔城和南疆的莎车、叶城等县(市)。早在14世纪,乌孜别克族开始从中亚细亚迁至新疆。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来源于14世纪的金帐汗国(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乌孜别克汗。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无本民族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杂居,所以大部分乌孜别克族人都使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绝大多数人从事商业、手工业。由于经商需要,乌孜别克族大多居住在城镇。

俄罗斯族: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总人口为1560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中国俄罗斯族是自18世纪起陆续从俄罗斯迁入新疆等地的,那时,他们居住的村庄被称为“归化村”,居民被称为“归化人”,1949年后,他们被正式命名为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文字为俄文。俄罗斯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和工业,擅长手工业和各种修理业。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总人口为30505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根河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市等地。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中的人”。历史上鄂温克族曾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后统称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分为海拉尔、陈巴尔虎和敖鲁古雅3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由于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人生产、生活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从事畜牧业,有的从事农业,还有的从事狩猎和饲养驯鹿。

德昂族:德昂族总人口为17935人,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市、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德昂族旧称“崩龙族”, 1985年改为德昂族。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部分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德昂族人以农业生产为主,善于种茶,还擅长编织竹器。

保安族:保安族总人口为16505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还有少数散居在兰州、临夏及青海、西藏、新疆等地。保安族自称“保安人”,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还从事手工制品的生产,其中以“保安腰刀”最为著名。

裕固族:裕固族总人口为13719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余散居在青海省祁连县和新疆哈密、昌吉等地。裕固族自称“尧呼儿”。裕固族有自己的语言,分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和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

京族:京族总人口为22517人,主要聚居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万尾、山心三个海岛上,俗称“京族三岛”。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沿岸。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属同一个民族。京族过去曾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京语,现暂归汉藏语系,语族未定,通用汉文。京族主要从事渔业和种植业。

塔塔尔族:塔塔尔族总人口为4890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其他散居在阿勒泰、奇台、吉木萨尔和南疆等各主要城市。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现已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塔塔尔族主要从事畜牧业。

独龙族:独龙族总人口为7426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生活在被称为“神秘河谷”的独龙江两岸的独龙族人民,受江水滋润,以江为名,于是称为独龙族。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独龙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无本民族文字。独龙族以从事农业为主,但保留渔猎的传统。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总人口为8196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和扎兰屯市,散居于其他7个盟市、旗县,以及黑龙江省的呼玛县、塔河县、逊克县、嘉荫县和黑河市等。“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无传统文字,使用汉字。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从事狩猎生产。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实现了定居,近年来在政府扶持下弃猎从耕,发展多种经营。

赫哲族:赫哲族总人口为4640人,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大多通用汉文。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用狗拉雪橇的民族。1995—1997年,赫哲族的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实现了定居转产。除了传统的渔业,赫哲人开始发展农业、畜牧业和其他行业。

门巴族:门巴族总人口为8923人,门巴族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以及墨脱、措那、隆子等县。门巴,原是藏族人对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门隅一带人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后成为门巴族的自称。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

珞巴族:珞巴族总人口为2965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珞渝地区,少数散居在米林、墨脱、隆子、朗县一带。珞渝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高山峡谷地带。“珞巴”原是藏族对西藏东南部珞渝地区居民的习惯称呼,意思是“南方人”。珞巴族因居住地不同而有多种称谓,如“博嘎尔”、“崩尼”、“崩如”等。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部分人使用藏语文。珞巴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高地大麦、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采集和打猎在生产生活中也占相当比重。珞巴族在长期的狩猎、采集和农业生产活动中,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历法——物候历。

基诺族:基诺族总人口为20899人,基诺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其余住在基诺山四邻的山区。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过去多靠刻木记事。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茶。

中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人口数量及其分布见表2-1。

表2-1 中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人口数量及其分布的主要地区(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