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有关物流能力和供应链竞争力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1.2.1 物流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能力”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使一个企业实现出色的绩效并且维持在竞争者中竞争优势的品质、本领、组织方法、知识和技能,包括如客户服务、客户响应和订单循环时间之类的商业绩效和过程。基于资源的理论认为,能力是为了达成渴望的结果而组合配置资源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是他人无法模仿的,同时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大基础(Fawcett S et al., 1997)。
以下是不同学者给出的物流能力定义。
基于资源的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物流能力是企业资源的一部分,这里企业资源包括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标志、信息、知识等等,它们是由企业控制的,使企业能够构想和执行改进其效率和效果的战略(Daughery P J et al., 1995)。
Bowersox和Closs认为:物流能力是对厂商能否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客户服务的一种相对评估(Bowersox D J et al.,1998)。
汪鸣和冯浩认为:物流能力通常是指开展物流运作和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在实现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对物流的计划、控制及过程实施的能力。物流能力既包含了企业物流设施设备生产能力等静态能力,也包含了企业管理与经营物流的动态能力以及企业对上述二者协调运作的综合控制能力(汪鸣等, 2002)。
谭清美等认为:物流能力是指物流供给主体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谭清美等,2003)。
方钢(2001)认为:物流能力是对企业在物流成本和所提供的顾客服务之间平衡能力的评估。
上述对物流能力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单个企业层面,缺乏从供应链高度对一般物流系统的能力进行普遍性分析。如图1.1所示,在物流系统中,将待运送的物质、从事物流运作的设施与设备、劳动力、能源与燃料和支持系统运作的资金、信息等作为系统处理的对象进行输入,通过物流系统与网络的作业、加工等活动对其输入进行转化处理,从而实现物流的时空价值,满足客户物流需求等(马士华等,2005;孟庆鑫,2005)。
图1.1 物流系统的一般结构模式
因此,所谓物流能力(logistics capability),就是指某特定的物流系统从接受客户需求、处理订单、分拣货物、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完成准时性和订单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物流能力是由物流系统的物质结构(如配送中心数量与规模、运输能力、分拣处理的设备能力等)所形成的客观能力,以及管理者对物流运作过程(logistics process)的组织与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物流能力既包括能够运送货物的能力(有形要素),也包括执行物流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无形要素)(马士华等,2005;马士华,2006)。
另外,对物流能力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把握如下内涵(孟庆鑫,2005):
(1)物流能力的独特性。物流能力是某供应链或某企业的物流系统所特有的,不同的物流系统其物流能力在质与量上存在相当的差别。物流能力是供应链或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是实现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2)物流能力的整体性。物流能力是物流系统整体能力的综合反映,并不是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能力的简单叠加。供应链物流能力更不是各成员企业物流能力的简单叠加。通过各成员企业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良好组织、协调,供应链物流系统可以产生更加强大的整体物流能力。
(3)物流能力的时效性。随着外部环境、竞争战略的变化,物流系统中各种软、硬件资源的状况都在不断变化与调整,从而导致物流能力的变化。例如,增加某一物流组织瓶颈作业的硬件设施,会有效提高该物流系统的物流能力。另外,物流系统内部某些硬件由于长期使用造成处理能力下降也可能会导致整个物流系统某方面能力的降低。
(4)物流能力的相对稳定性。物流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尤其在物流系统软、硬件资源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物流系统的物流能力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能力只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波动。也正因为物流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对物流能力的相关研究才更有意义。
1.2.2 物流能力的要素构成
关于物流能力的要素构成,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和研究视野对其进行了剖析。
Daughtery和Pittman(1995)以基于时间来探讨物流能力,并认为信息技术和柔性是最重要的物流能力要素。
Morash, Droge和Vickery(1996)等学者以美国年营业额1千万美元以上的家具生产商为研究对象,以探讨“策略性物流能力与竞争优势及企业成本之关系”研究时,从“需求导向”和“供应导向”提出主要的策略性物流能力。其中,归类为“需求导向”的有:①售前顾客服务,即在顾客采购过程中服务的能力;②售后顾客服务,即产品售后确保顾客满意的能力;③运送速度,即从顾客下订单到将产品运送给顾客的时间尽可能压缩(趋近于零)的能力;④送达可靠度,即精确地配合顾客要求或期望的运送日期与数量的能力;⑤对目标市场的回应,即回应公司目标市场的需求(Need)及要求(Want)的能力。归类为“供应导向”物流能力的有:①普遍的分销范围(数量有效),即有效地提供普遍或集中的分销范围的能力;②选择性分销范围,即有效地运送到选择性或专用的分销范围的能力;③低总成本分销,即使分销总成本最小化的能力。经过实证研究,以运送可靠度、回应目标市场、运送速度和低成本分销等4项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程度最大。
Eckert和Fawcett(1996)则以人力(People)、质量(Quality)和时间(Time)为最重要的物流能力要素。
Fawcett, Roger, Smith(1997)等学者以在墨西哥设厂的美商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发展物流能力以改善国际性运作之绩效”研究时,强调基于时间的能力(Time-based capability)及附加增值潜在能力(Value-added potential capability),在物流能力方面使用配送能力、品质能力、柔性能力、成本能力和创新能力等5项要素。其各项因素又可根据需要细分为更为具体的指标:①配送能力,包括加快运送的能力、运送货物的提前时间和准时运送的执行绩效等3项指标;②品质能力,包括通过物流服务使顾客满意、物流系统促使顾客成功的能力和顾客抱怨的数量等3项指标;③柔性能力,包括物流系统的能力能适应特别或非日常行为的需求、物流系统的能力可掌控非预期的业务和物流系统的能力能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等3项指标;④成本能力,包括仓储成本(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及产成品的储运管理)、物流相关作业的劳动生产力和运输成本等3项指标;⑤创新能力,包括突破增加附加价值内容的物流服务的挑战、突破降低订单周期(物流周期)时间的挑战和物流系统的能力能提供更新、更好的物流服务等3项指标。
Stank, Lackey(1997)等以使用墨西哥劳工的美商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通过物流能力以提高绩效之研究”,参考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全球物流研究团队(1995)针对物流能力与经营绩效发展的32项指标,归纳出配置(Positioning)、敏捷(Agility)、整合(Integration)和衡量(Measurement)等4个方面的物流能力架构,各个方面的能力内涵如下:
(1)配置,包括以“顾客”为焦点所衡量的顾客需求被纳入员工的日常计划中、与顾客接触的员工被赋予充分的职权及训练以解决顾客的问题、建立优先处理顾客需求的机构、确定处理程序以改善和修正顾客的反应和抱怨为优先、服务目标要超过顾客的期望等5项指标。以“组织化控制”所衡量的项目为确认公司在分销、信息系统、采购和销售等4个领域通过分权或集权来进行决策。
(2)敏捷,包括运作柔性和个性柔性两个部分。“运作柔性”分别以短期、经常性或长期为考查点,衡量内部资源计划、顾客承诺和供应商的能力计划,如:是否使用正式的计划系统(如MRP)?在整个采购、生产程序使用混合模式还是使用主流模式?生产线是否被设计为可以混合模式或使用主流模式?生产线是否被设计为混合模式以使原料转化最小化等等。“个人柔性”则强调衡量员工对任务的认知、行为模式与整体作业的关联性。
(3)整合,整合性所衡量的指标包括探讨公司、供应商、顾客三者间的联系机制,另外包括衡量分销服务策略、产成品仓储控制、预算、材料需求计划、新产品推广、生产计划和生产排程等7项因素与采购、生产、主排程、销售、市场、分销、物流和财务分配等功能的整合状况。在“信息共享”方面衡量员工、供应商和顾客间的信息传送的正确性;在“信息技术”方面衡量电子数据交换(EDI)在流入(in-bound)和流出(out-bound)物流方面的使用情况;在“供应商相关”方面衡量供应商的能力。
(4)衡量,包括衡量作业基础成本(Activity-based costing)、标杆(Benchmarking)和绩效辅助(Performance assessment)等3项指标。
Clinton和Closs(1997)在探讨物流策略时,发现有5项因素与物流能力最接近,分别是联盟(Alliances)、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电子数据交换实施(EDI practices)、仓储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和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
1998年,经美国“Quest for Quality”调查,运输和物流专家公认,物流质量中最为关键的5个绩效指标按照重要性排列分别是:准时行为、服务价值、客户服务、设备与运作和信息技术。这5个指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在物流能力评价中予以借鉴。
Daugherty, Stank和Ellinger(1998)研究了在消费品行业配送服务和市场份额的关系。按照11个在他们研究采访中被采访者最经常引用的要素,对物流和配送服务能力进行了衡量。这11个要素是:满载率、订单履行率、周转时间一致性、周转时间长短、递送准时性、递送频率、交流问题和变更、货物准确性、先进运输通知的运用、所用的承运人和定制化服务。我们看到这些能力本身更侧重于操作层面,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归纳和总结,与建立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体系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廖森贵(1999)以台湾信息电子制造业等相关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物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将物流能力定义为交货期和柔性两个方面。其中,交货期的衡量项目包括准时交货和迅速交货;柔性的衡量为处理无法预期或特别的顾客要求和迅速调整交货错误。
Lynch, Keller和Ozment(2000)等学者以全美杂货零售商为研究对象,探讨“物流能力、竞争策略对经营绩效之影响”。Lynch等人在归纳整合相关文献(Daugherty et al., 1995; Eckert et al., 1996; Clinton et al., 1997)的基础上,认为物流能力的内涵应包括业务运作能力和附加增值服务能力。
Zhao, Droge和Stank等(2001)以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 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的会员厂商为研究对象,以探讨“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之影响——顾客焦点层面和信息焦点层面能力”,认为物流能力分为顾客焦点(Customer focus)和信息焦点(Information focus)两个方面,其内涵分别为:顾客整合观念,包括分割焦点(Segmental focus)、关联(Relevancy)、灵敏(Responsiveness)和柔性(Flexibility);信息焦点能力,包括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和连接(Connectivity)。
Kuo-chung Shang和Marlow(2005)对中国台湾地区1200家制造加工厂进行了调研,对物流能力、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物流能力被划分为基于信息的物流能力、标杆能力、柔性能力和管理能力。
将上述学者对物流能力要素研究归纳总结见表1.1。
表1.1 物流能力要素研究归纳一览表
续表
1.2.3 物流能力与信息技术
关于物流能力与信息支撑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大类观点:①信息是物流能力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几个组成部分之一;②物流能力与信息支撑是两个概念,不过物流能力的发挥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支撑对物流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持第1种观念的主要有:
(1)Daughtery和Pittman(1995)以时间基础探讨物流能力,并认为信息技术和柔性是最重要的物流能力。
(2)前文的Stank, Lackey(1997)等,将信息共享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包括在“整合”中。在信息共享方面,衡量员工、供应商和顾客间的信息传送的正确性;在信息技术方面,衡量电子数据交换(EDI)在流入(in-bound)和流出(out-bound)物流方面的使用情况。
(3)Clinton和Closs(1997)在探讨物流策略时,发现有5项因素与物流能力最接近,分别是联盟(Alliances)、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电子数据交换实施(EDI practices)、仓储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和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
(4)Zhao, Droge和Stank(2001)等学者以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的会员厂商为研究对象,以探讨“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之影响——顾客焦点层面和信息焦点层面能力”,认为物流能力分为顾客焦点(Customer focus)和信息焦点(Information focus)两个方面。其中,信息焦点能力包括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和连接(Connectivity)。
持第2种观念的主要有:
Fawcett, Stanley, Smith(1997)等以在墨西哥设厂的美商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发展物流能力以改善国际性运作之绩效”研究时,强调基于时间的能力(Time-based capability)及附加增值潜在能力(Value-added potential capability),在物流能力方面使用配送能力、品质能力、柔性能力、成本能力和创新能力等5项要素。其研究结果指出,物流能力可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在物流能力的各项层面中均需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1.2.4 物流能力体系结构研究
为了对物流能力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对物流能力进行分类,并建立其构成的体系结构。
首先,按照研究范围的大小,物流可划分为宏观物流、中观物流和微观物流(马士华等,2005)。相应的,物流能力也可以划分为宏观物流能力、中观物流能力和微观物流能力。宏观物流能力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能力,是从经济社会整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物流能力,如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物流能力可以称为国内物流能力(也可称为社会物流能力);中观物流能力是指区域性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区域性物流的物流能力,如特定经济区的物流能力、城市物流能力等;微观物流能力是指某一微观经济实体的物流能力,如企业物流能力、供应链物流能力都属于微观物流能力的范畴。本书讨论的物流能力局限于微观层次。
对于微观层次的物流能力,有如下3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一是,按照物流活动的性质,可以将物流能力划分为供应物流能力、生产物流能力、分销物流能力、回收物流能力和废弃物物流能力。具体到某企业,就是企业供应物流能力、企业生产物流能力、企业分销物流能力、企业回收物流能力和企业废弃物物流能力。同样,按照物流业务活动的性质,可以将供应链物流能力划分为供应链供应物流能力、供应链生产物流能力、供应链分销物流能力、供应链回收物流能力和供应链废弃物物流能力。
二是,从物流系统的抽象特征角度,可以把微观物流能力划分为物流节点能力、线能力和网络能力(简称为点能力、线能力和网能力)。按照供应链网络的实体形态,点能力可指物流网络中某一个配送中心、仓库等物流据点。另外,也可以根据物流系统的功能特性,将那些在较小区域内进行的物流功能视为节点,其能力表现视为点能力,如装载、包装、拣选、存储等。线能力也有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①按照供应链网络的实体形态,指物流网络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节点之间的连线的物流能力;②根据物流系统的功能特性,将那些需要经过较长空间位移的物流功能视为路线,其能力表现视为线能力,如运输、配送等。网能力是指整个物流系统网络的综合物流能力。物流系统网络中点能力和线能力是构成物流系统的网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物流系统的网能力并不是系统内各点能力和线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它们之间基于物流作业流程的有机合成。
三是,按照物流能力各构成要素的特点分类。根据构成物流能力的要素的存在形态,可以分为:①有形要素,如各种物流设备、设施的能力、信息系统的能力、物流设施的布局等;②无形要素,如物流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物流管理着的计划、组织、优化与控制能力等。
物流能力不是单纯地指物流系统中的仓储设备、运输设备、分拣设备、IT设备等物流硬件资源(即有形要素)的处理能力,还包括物流系统中的管理者对物流活动的计划、组织与控制(即无形要素)的能力。物流能力是对物流系统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能力的综合,尤其是后者对整个物流系统的效能水平的高低具有重大的影响,是体现物流能力独特性的关键所在。
根据物流能力各构成要素的特点,可以认为物流能力是由物流要素能力和物流运作能力综合而成。其中物流要素是指输入物流系统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物流机械设备、物流设施、劳动力、资金、信息等。从可评价性的角度讲,物流要素能力主要是指物流硬件资源的处理能力,是机械设备、仓储设施等有形物流要素在面积、数量、生产率、劳动时间等诸要素上的综合。物流运作能力是指物流管理者通过采用物流计划、组织与控制等手段,优化配置物流资源,为供应链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的能力。如果说物流要素能力是一种静态能力,那么物流运作能力就是在这种静态能力的基础上的一种动态提升,是一种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的能力(马士华,2006)。
上述从不同角度对微观物流能力进行了分类,但是这些分类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联系。如物流各要素能力在点、线和网能力中均有不同的体现,而要素能力和运作能力在供应、生产、分销、回收和废弃物物流能力中也各有其特征与表现。
刘小群(2006)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归纳物流能力的构成体系如图1.2所示。
图1.2 物流能力构成的体系结构
1.2.5 关于供应链竞争力的研究
有关供应链竞争力的研究,也有部分中外学者做了一定的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是先从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入手,然后扩展到供应链,并对影响供应链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归纳,分类,并试图进行量化。
付秋芳等(2004)认为,供应链竞争力是指某一供应链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的一种外在市场力量,是与竞争对手抗争、赢得市场份额、获取利润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能力,它是供应链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实力、能力、素质综合作用,最终在市场竞争上体现出来的力量。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因比较而存在。供应链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占有市场的能力、创造利润的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上,他们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Rohit B, Amrik S(2005)在对前人研究供应链竞争力的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选址因素、供应链不确定性、制造实践是影响供应链绩效进而影响供应链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作了量化。其中,选址因素包括定量的成本因素和定性的有关环境的劳动力、投资环境、顾客/市场、竞争对手等因素;供应链不确定性包括供应不确定、生产不确定、需求不确定;制造实践则包括了制造过程中的CAD/CAM/CIMS/FMS/并行技术/JIT等技术因素、全面质量管理因素等。
邵晓峰等(2000)构建了供应链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强调了客户导向、供应链敏捷性、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供应链密切度等几个方面,并分别尝试着进行量化,并对企业进行评价。
国内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研究(朱永升等,2004;王勇等,2002;王振等;2004),都仅仅是在指标选取上有些区别而已,并没有从理论高度构建出特定因素对供应链竞争力影响的概念模型。由于影响供应链竞争力的因素非常多,想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包含所有的因素本身也是不太可能的。
对竞争优势的研究,最有名的是Micheal E Porter的竞争三部曲(1980,1985,1990),从竞争战略入手,运用他建立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层面一直研究到国家层面的竞争优势,是最有借鉴意义的理论之一,只是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更强调增值,对物流的作用不够重视。
基于资源的理论认为:企业资源是企业的特质,是别人难以模仿的,因而可以带来竞争优势,这里企业资源包括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标志、信息、知识等等,它们是由企业控制的、使企业能够构想和执行改进其效率和效果的战略(Daughery et al.,1995)。
1.2.6 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有关物流能力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以美国密西根大学全球物流研究团队(Global Logistics Research Team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95)所发展的32个衡量物流能力要素与执行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项目最广为推崇,此量表普遍被应用于学者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廖森贵,1999; Lynch D et al.,2000)。
Morash, Droge和Vickery等(1996)以美国年营业额1千万美元以上的家具生产商为研究对象,以探讨“策略性物流能力与竞争优势及企业成本之关系”研究时,从需求取向和供应取向提出主要的策略性物流能力。归类为需求取向的有售前顾客服务、售后顾客服务、运送速度、送达可靠度和对目标市场的回应。供应取向物流能力有普遍的分销范围(数量有效)、选择性分销范围和低总成本分销。经过实证的研究,以运送可靠度、回应目标市场、运送速度和低成本分销等4项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程度最大。
Fawcett, Stanley, Smith等(1997)以在墨西哥设厂的美商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发展物流能力以改善国际性运作之绩效”研究时,强调基于时间的能力(Time-based capability)及附加增值潜在能力(Value-added potential capability),在物流能力方面使用配送能力、品质能力、柔性能力、成本能力和创新能力等5项要素。其研究结果指出,物流能力可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在物流能力的各项层面中均需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Stank, Lackey等(1997)以使用墨西哥劳工的美商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通过物流能力以提高绩效之研究”,依其研究指出,企业可借助物流能力提升经营绩效。
廖森贵(1999)以台湾信息电子制造业等相关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物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将物流能力定义为交货期和柔性两个方面。依其研究结果所示,物流能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并不显著,但物流绩效与经营绩效之相关性显著。
Lynch等(2000)将物流能力划分为处理能力和价值增值能力两个部分,并研究它们在与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两个商业策略组合后与物流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物流能力和商业战略之间存在显著联系,而商业战略与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企业要实现出色的绩效必须做到能力和战略的正确匹配。选择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最好通过物流增值服务的杠杆作用与竞争者竞争;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必须运用简单、一致、有效率的物流能力并控制整个运作过程。Lynch等总结了前人关于特色能力与物流绩效、企业战略与物流绩效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关于特色能力、企业战略和物流绩效的概念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物流能力和物流战略之间存在联系,两者的匹配最终与企业绩效相关联。但因为这些研究是针对具体情况的,所以不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借鉴意义。
Lynch, Keller和Ozment等(2000)以全美杂货零售商为研究对象,以探讨“物流能力、竞争策略对经营绩效之影响”。Lynch等人在归纳整合Daugherty和Pittman(1995)、Eckert和Fawcett (1996)、Clinton和Closs(1997)的基础上,认为物流能力的内涵应包括业务运作能力和附加增值服务能力。依其研究结果显示,物流能力与经营绩效间之相关性并不显著。
Joong(2001)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能力、物流外包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三者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对计算机和电子零售行业的调研与数据分析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无论在传统环境还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为了实现良好的绩效都需要很强的物流能力。在所有与企业绩效衡量相关联的变量中物流能力是与其关联性最强的一个。物流能力是在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下竞争的企业应具有的关键能力。
在对台湾地区1200家制造加工的调研基础上,Shang Kuo-chung和Marlow(2005)发现基于信息的物流能力是影响绩效的关键因素,因为它可以影响其他如标杆能力、柔性能力和物流绩效。并且,基于信息的物流能力通过物流绩效直接对公司的财务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依上述各文献显示,就物流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各学者均有不同的结论。而且就物流能力的构成、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学者们的意见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过大部分的实证研究结果还是表明:物流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有较大的影响,而且部分物流能力要素对绩效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各种物流能力要素对绩效的具体影响方面,前人的研究总的来说显得比较零散,有的分得太粗,比如廖森贵(1999)将物流能力定义为交货期和柔性两个方面,Lynch等(2000)将物流能力划分为处理能力和价值增值能力两个部分。有的就只是对物流能力的某几种具体要素对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比如Shang Kuo-chung和Marlow(2005)就着重研究了基于信息的物流能力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同时,对于影响绩效的因素研究偏重于直接影响,而很少研究到各种物流能力要素对经营绩效的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