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如何定位二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关系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到高职教育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形成。目前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却没有引起重视,相关研究也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性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双重性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所谓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性是指高职教育基本属性的两个方面,即“高等性”与“职业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为《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1]明确地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为《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也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1]从法律角度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层次地位,指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高职教育的这两种属性分别由两部教育法规界定,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混乱,在本质上割裂高职教育的二重属性,制约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致使高职教育降格为中等职业教育或亦步亦趋模仿普通高校,影响高职教育应有功能的发挥。
当前,学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属性认识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职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这种观点过分强调“职业性”,弱化“高等性”;第二种观点认为高职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高等教育,注重系统的理论和全面的素质教育,弱化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片面强调“高等性”;第三种观点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大专的文化基础+中专的知识面+技校的操作能力”[2]或者是“大专(本科)的专业文化基础+中专技校的操作能力”,它在形式上主张“高等性”与“职业性”并重。显然,以上三种观点共同的不足在于对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的理解过于简单片面,却是目前高职教育思想认识的实际。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片面的认识呢?
一是我国教育体系存在问题。任何一个学科,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存在体系建设的问题。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但在短短的几年间发展很快(截至2006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为1147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293万人,超过了普通本科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为796万人,接近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快速过渡,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学制的改革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高职教育缺乏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没能适应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进行完善,使得政府在对高职教育的管理、民众对高职教育地位认识等问题上出现混乱。没能在全局上指导高职教育的方向,在制度、政策和法律上缺乏相应的保障,不仅职业教育自身没有形成贯通的体系,而且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也没有形成贯通的体系,导致在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二是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模糊。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注重“精英”培养模式,在录取方式、资金投入、管理方式等方面倾向于普通高校,例如,在学生的录取方面,往往是“高分”进普通本科院校、“低分”上高职院校。而且,普通高等院校国家有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则“自主”发展,人们普遍对高职教育存有偏见,有人甚至认为“高职”就是“职高”,高职生不是大学生。同时,受“学而优则仕”等封建思想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要“跳龙门”,即跳出生产服务的第一线,所以对面向第一线培养人才的高职教育另眼相看。
目前,我国公立的高职院校基础薄弱,来源复杂,大多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来;有隶属于某一普通高校的高职教育,如高等成人在职教育、成人非学历培训;或由成人教育中转变而来,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定位、培养模式等上各自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教育模式,这就出现了高职院校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生存,适应社会对生产第一线人才的需求,在办学上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地位而向普通院校看齐,出现“本科压缩型”培养模式。但普通本科院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与职业教育的要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对高职教育属性认识的混乱,尤其对高职教育的双重基本属性认识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高等职业教育双重性的内涵分析
要全面理解高职教育双重性内涵,首先需要从教育的本质、高职教育双重性产生的原因等方面着手。
1. 双重性与教育的本质要求一致
教育的本质就是“成人”,使人成为“人”[3],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此基础上实现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基本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有其特定的目标,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方面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现状是高职教育过分功利化,本末倒置,过分强调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没有兼顾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丢弃了立德树人的功能,没有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学生掌握了的只是一些工具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整体素质上没有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同时,那些对高职教育的片面认识也弱化了其职业属性,职业教育也是一种育人教育,更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注重产学研结合,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在这方面没有落到实处。加上扩招后生源素质的下降,造成高职毕业生在理论知识方面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相比,在职业技能方面也没有明显的优势,导致了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低。
2. 双重性是与高职教育同时产生的,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高等教育最初主要是从事文史哲方面的学术型教育,重学术科研、轻技术应用,而且学制较长,结构和培养规格单一。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的高等教育不仅其规模落后于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教育类型与结构上也难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和类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同时,多数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并在较短期限内速成以就业。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高新技术普遍应用于生产之中,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对高素质职业岗位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加速教育改革的出现。这样,高职教育便在20世纪60年代各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之时蓬勃兴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出现同时产生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高等性”体现的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而“职业性”则揭示的是社会职业类别,二者统一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基本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适应生产力大解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三改一补”、“三多一改”、“三教统筹”等方针政策推动下,参照国外40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和做法,我国形成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高职教育,并在20世纪90年代末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速度太快,造成了我国高职教育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基础薄弱,在国外经验的转化方面还存在距离等。总的来看,我国高职教育产生的条件与国外高职的相似,其基本属性同样具有双重性,不同的是我国高职教育双重性表现不明显,这是由于我国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致使对其属性的认识始终处于错位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3. 双重性具有丰富的内涵
(1)“高等性”:是指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相同,从高等教育系统来看,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这种“高等性”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相应的规定性。
在形式上,依据传统的年限划分教育标准,一般把完成某类教育需要12年以后再学习若干年的教育划为高等层次的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又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阶段。在12年后需要再学2~3年的称为专科,需要再学4~5年的称为本科。高职教育是相当于高等教育学习年限的职业教育,所以是高等层次。而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处于该标准中的第5层次B类,强调“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4]很明显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高等性”还具体表现在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所培养的人才既可以向更高层次深造,且在专业方面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并对中等职业教育具有示范性。
在内容上,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有明确的指向,即人才层次的高级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教育属性的“高等性”决定了培养目标的“高等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之上的专门教育,它培养的是能将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的,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等专门人才。第二,它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区别在于学生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第三,毕业生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技能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对新知识、新技术消化吸收能力、较强的转岗能力等复合型人才。
在理解“高等性”时,还应注意区别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性”的不同,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是属于不同类型的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而现代社会人才一般分为二类四型,一是科研类,即学术型;二是职业类,包括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职业类人才,属于职业教育类型。显然二者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不具有可比性,自然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更不能说他们是等同的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既有形式上的内涵,又有内容上的规定性。
(2)“职业性”,是指高职教育具有“职业定向性”。从高职教育系统来看,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既懂生产、技术,又善经营、管理的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而,具有职业教育性。它反映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基本特征。这种“职业性”具有职业教育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当然包含了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共性,即都是针对某种岗位或行业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这从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现的比较清楚,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是直接针对某一行业的职业需求,因此,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初、中等职业教育在属性上存在着共性。
然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又有层次上的限定,有其特殊性。同样是职业教育,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掌握熟练技术的一线工人,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岗位,注重操作能力训练,“职业性”的层次较低,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层次较高,培养的是适应某一行业,具有较高素质,从事技术应用与操作的高级人才,属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范围较宽,有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转岗能力。
同时,在理解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时,还应注意广义职业教育理论下职业教育属性的泛化。广义职业教育是把普通教育以外的任何专门教育(专业教育)都视为职业性的教育或职业教育[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术研究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可称之为职业教育,显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任何专门(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上岗或就业,都具有职业教育的本质。但从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上来讲,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3)高职教育双重性之间的关系。高职教育的两种属性表面看似互不相干,一个是层次上的限定,一个是类型上的限定,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二者的矛盾性和统一性。矛盾性主要是指二者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中的地位不同,“高等性”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而“职业性”则规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其统一性表现二者密不可分,共同限定高职教育的属性。“高等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目标层次,“职业性”限定了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高等性”是对“职业性”在教育素质层次上的限定,而“职业性”是对“高等性”在培养内涵上的限定。对“高等性”与“职业性”关系上的任何偏向都会导致对高职教育性质认识上出现偏差,可以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所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对高职教育双重性理解上不准有关。
四、高职教育双重性内涵理解的现实指导意义
高职教育的双重性在正确认识、建设高职教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双重性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其他属性。高职教育除了基本属性外还有技能性、区域性、行业性、市场性等属性。所谓技能性是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需要依赖相应的技能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一线工作,这些都需要技能型人才,而培养高技能人才正是目前高职高专类教育的培养目标。由此可知,技能性就是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的具体表现。区域性,是指高职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区域性是高职教育“职业性”在地域上的体现,任何经济或社会活动(包括教育)都要以一定的地域为依托。从高职教育产生的过程来看,它是顺应地域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教育目的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由于地域的不同,全国1147所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都直接依据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有所不同。行业性,是指高职教育紧跟行业发展需要,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根据行业需要,按行业或职业岗位来建设模块,服务优势行业和朝阳行业。显然这是由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决定的,高等性在对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限定就是培养针对行业需求、有较宽专业视野的人才。市场性,是指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是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组织教育教学。高职教育的产生本身就是市场发展的产物,因而,市场性从属于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在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技能性、区域性、行业性、市场性等属性都是由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发展而来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双重性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其他属性,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清高职教育的本质。
其次,双重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双重性限定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各类一线急需的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实用型专门人才,正是在这一目标下确立了我国高职教育的总体办学定位: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这也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定位。为了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链中的作用,各高职院校应在国家的总体定位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发展空间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这种定位也只能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受其制约。
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层次要不断提高,完成从现在的中专到高职高专层次,再向本科层次和研究生教育延伸,形成并列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并能与之相互沟通的系统,共同改变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弊端。
总之,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在认识、指导、建设高职教育方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高职教育的双重性,才能在思想上增强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认识,才能在实际中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在教育教学思想、办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依据高职教育本质属性要求进行开创性的工作,发挥高职教育的真正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4,374.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3〕.
[3]刘庆昌,卢红.论教育学的体系[J].现代教育论丛,2002,(3).
[4]付丽苹,刘征.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J].社科纵横,2007,(7).
[5]周明星.职业教育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9.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