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类课程在师范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兼论案例教学的探索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构成
教师职业素质是由什么因素构成?参照唐晓鸣院长在《推行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形成我院的办学特色》一文的观点——职业素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职业道德,具体地说是敬业乐业、刻苦耐劳、一丝不苟、遵纪守时、恪守信用等品德和团结协作、奉献社会等精神。第二层次的职业素质是通用的职业能力,具体是交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领悟执行能力、战略策划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语言文字及艺术体育等能力。现代的职业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第三层次的职业素质是专门的职业能力,是各自的职业或岗位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我们可以提出教师职业素质构成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师职业道德;第二层次是通用的教师职业能力;第三层次是所教科目的专业能力。
心理与教育类课程与第一、第二层次的能力培养息息相关。首先,在师德培养中,从我院师范版块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师范生接受师德教育显形课程(注:学生是可能从任何课程接受师德的熏陶的,成为隐性课程)有两个途径:一是《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有一章职业道德),二是《教育学》,专门论述教师职业道德。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心理与教育类课程对师德培养的作用,其实是肤浅。目前教育领域里的师德培养的理念与方法是一个极为需要反思与探索的课题。
其次,关于教师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
教师良好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科目的学科专业知识,对应本文上述能力结构的第三层次——所教科目的专业能力。背景性知识实际上是教师应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包括对教学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等等。相关研究也表明,在我国,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已经渐渐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因此,制约教师成功的知识瓶颈主要是文化性(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遵循上述思路,教师的通用职业能力应包括两大版块:条件性知识对应的教育教学能力;背景性知识对应的人文涵养与交往沟通组织等能力。如果说条件性知识的传授与相应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是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的任务,我们将其称为显性课程,我们也努力将人文涵养与交往沟通等能力的培养作为隐性课程贯穿其中。下面将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个角度探讨我们在心理学教育学两门课程的教改探索中的做法、效果与反思。
二、师范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探索
知识不等同于能力,学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并不等于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知识的作用,没有一定知识积累作为基础,能力从何而来?所以,以下所介绍的尝试与探索,针对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但前提是保证学科知识传授。后者也是我们教学着力点,只是不在本文的重点论述范围。
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也必须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要培养能力,必须通过活动。但由于资源条件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提供活动训练,案例教学不失为一个折中的途径。
案例教学(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因此,案例教学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逐渐被广泛使用的一种着眼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的教育理念。
下面介绍《教育学》课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教学:
案例设计背景:《教育学》教学论是这门课的重点部分,涉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怎样上好一堂课”等,老师们通常会安排一堂真实的课让学生观摩,便于他们更好理解“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相应原理,或安排学生上讲台试讲,则能锻炼他们的教学实际能力。
案例来源:教师将上述两种做法结合起来,将原来的两部分安排结合为一个连贯的教学任务。即让一个学生(如04中文专业姚纯)选择一堂中学语文课《背影》将同班同学当作学生试讲,并将整个上课过程用DV录下来作为案例。
具体操作情况:
第一步:学生试讲,自制案例
第二步:讨论分析,讲解原理
特点:
(1)设计巧妙,将学生教学能力训练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拓展了案例教学。
(2)案例来自学生,有代表性,切合实际,能激发兴趣,引发共鸣。学生积极性参与程度高。
(3)以点带面,试讲学生与听讲学生各司其职,能力培养侧重不同。角色体验可以互相交流,互为借鉴,互为促进。
(4)有可能因试讲学生表现平庸,导致讨论素材缺乏,增加教师组织讨论的难度。
(5)需要必要的仪器设备支持,课前课后教师要花费较多时间准备。
下面将我们在案例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案例要宁缺勿滥,精选善用
(1)案例教学不是教“案例”,而是以案例为工具,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原理。实现知识的获得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所以,案例之后的讨论启发很有必要。
(2)案例的选择不求优点,只求特点。有瑕疵有缺点的案例更能引发讨论,启迪思维。如,学生自己的试讲比起特级教师的完美课例,前者更好做分析讨论的素材。
(3)案例是“珠”,课程的逻辑是“线”,若没有合理安排和必要的逻辑顺序,案例教学就是一盘散沙。所以不能忽视知识体系的建立,案例的数量和时间要有一个统筹的安排。如《基础心理学》,本身学科体系是比较严谨而清楚的,案例教学要紧扣这个体系。(见附录)
(4)案例的“多角色”。正如一出戏有主角配角一样,案例有时可以作为某个课的“台柱”,所有的“戏”都是围绕它进行;有时作为配角,起辅助作用。
2. 教师要知识广博,善启会导。
(1)教师“工夫在诗外”,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少了,但预先的设计很重要: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讨论的兴奋点可能在哪里?哪些元素是联系理论知识的最佳切入点?等等,这些都要做足充分的准备。
(2)案例教学的课堂是“活”的,生成的。教师的变通能力很重要,学生若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方案固然好,但出现与教师思路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该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切忌机械武断。
(3)案例教学对教师的驾御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案例讨论不要只停留在对现象的议论,教师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4)案例教学包含许多隐性课程元素,教师要善于发现,懂得运用。这要求教师背景性知识要广博,有一定的人文涵养。
如:《心理学》以电影《心灵捕手》作为案例的教学讨论,教师原设计是希望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原理与技术,以及成长经历对个性的影响。但在讨论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影片中叛逆又聪明绝顶的男主角刻意标新立异的言论十分钦佩,觉得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有些浪费青春。教师马上顺势继续与学生探讨这个话题,让学生明白思想的创新是以思想的积累为基础的……
在学期结束前,老师收到一位学生的短信:“老师您好!我是光浩,昨天让你扣十分的同学。我觉得是合情合理的,在此深表歉意。我很喜欢上你的课,虽然我不是一个学习认真的学生,上你的课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受益非浅。那节课你让我明白人的思想的形成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前人的思想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老师,谢谢你!”
3. 对于学生要善于组织,多加鼓励
(1)案例教学增进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堂交流形式是多向的,所以比单纯讲授型这种单向交流的教学形式要占用较多的时间。教师有效的组织与学生的投入程度很重要。
(2)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两种相反的情况:一是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可以拓展的部分省略了。比如,《心理学》以电影《心灵捕手》案例,是讲解“个性”、“智力”“心理咨询技术”“心理咨询原理”等的极好案例,但受时间限制省略了。二是案例可能难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或者学生没有形成发言讨论的习惯,教师要随时作好学生发言冷淡的准备,态度上不急噪、不责备,慢慢引导,技术上准备“备选方案”,亦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表达观感。总之,不能因此不了了之,对于许多学生来说,积极思考的习惯与表达自己的欲望是在老师的要求与鼓励下提高的。
(3)案例让学生自己找。这样可以发挥学生在信息采集方面的优势,学生的选择更能迎合他们的趣味水平,进一步提高参与的程度与课程探索的主动性。但不等于说教师只需袖手旁观,因为,学生的选择有可能只体现现有的认识,不代表教学所要求的目标,所以在教师对案例教学有一定的积累与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甄别案例的优劣。
(4)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比如《教育学》的试讲与评课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将全班同学分若干组,每组承担一项试讲任务,选派一位同学讲课,但备课是小组集体进行,教师的成绩评定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提供机会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交流讨论环节也可以避免全班讨论过于松散的局面。
4. 接下来的设想
案例教学我们专业老师是比较早尝试的,在案例教学还没有兴起的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也许是心理学教育学既要传承学科传统又要有所突破的一个尝试。以前制约我们的是案例难求,由于技术的限制,媒体资源的短缺,一直以来案例的选择余地有限。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教师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特别是年轻教师对技术手段的纯熟运用,案例的收集已不是大的问题,重点放在案例选择得当与教师驾御能力等方面。在这方面我们老师做了很多实际工作,积累一些经验,但理论提升还不够。
几乎每位负责任的老师,都会琢磨一个问题:如何上好课?不一定要有理论支撑,这是教师最朴素最原始的探究动力。我们“琢磨”的当然也不限于案例教学。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将经验在理论上提升,实践上完善案例教学,并做一些数据的收集。其实,尝试的方向很多,可以将案例教学纳入一个更大的构想中,比如下学期《教育学》,想尝试设计一个模式——将建构主义理念、案例教学、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即以“上好一堂课”作为任务驱动主线,将教学论与课程论相应原理有序地纳入其中。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