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无助的狗——习得性无助实验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养了一只狗,但是这只狗并不是他的宠物,而是实验品。通过这项实验,塞利格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习得性无助。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一个人经历了重复的失败和惩罚后会自动放弃抵抗,形成任人摆布的行为,这是一种对现实无可奈何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塞利格曼把这条可怜的狗关进一个笼子中,并且不断地对狗施以电击,同时还伴随着蜂音器的响声。狗被电击后很痛苦,为了摆脱这种被电击的痛苦,狗会努力挣脱牢笼,但是笼子被锁上了,狗的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于是,狗只能在笼子那个方寸之地中狂奔和痛苦哀嚎。但是狗的这副可怜相并没有博得塞利格曼的同情,实验依旧继续着。经过一段时间后,只要蜂音器一响,即使塞利格曼没有对狗施以电击,狗也会出现被电击的痛苦感受,只是不再像初次被电击那样反应强烈,而是趴在地上痛苦地呻吟。
后来,塞利格曼打开了笼子的门。这时狗完全可以离开这个让它痛苦的笼子,可是狗并没有这样做,它依然趴在那里。为了让狗能逃出笼子,塞利格曼开始继续对狗施以电击,希望狗在痛苦之下走出来。但是塞利格曼惊奇地发现,狗依然会趴在那里痛苦地呻吟,但是不会逃出笼子。
塞利格曼认为,狗之所以不会逃出笼子,是因为狗已经在多次的失败中滋生出了绝望和无助的情绪,这种情绪让狗放弃继续挣扎和努力的冲动,反而接受了痛苦的现状。
1975年,塞利格曼把习得性无助的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他挑选了一些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且把这些大学生随机地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大学生会被安排听噪音,不论他们做出什么样的举动,都不会让噪音消失;第二组大学生也会被安排听噪音,不同的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噪音停止;第三组大学生比较幸运,他们被安排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没有噪音的干扰。
当大学生在各自的环境中待了一段时间后,会被安排进行实验的下一个步骤。这个步骤中增添了一个实验设置,即手指穿梭箱。当大学生把手放到手指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令人烦躁的噪音。但是当他们把手放到手指穿梭箱的另一侧时,这种噪音就会消失。
实验发现,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大学生在听到噪音后,都会试图结束噪音,把手移到手指穿梭箱的另一侧。但是第一组大学生在听到噪音后显得有点儿无动于衷,他们不会把手放到“手指穿梭箱”的另一侧结束噪音的干扰,而是让噪音继续响下去。塞利格曼认为,第一组大学生已经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心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行为。
塞利格曼用这个实验证明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和行为不仅存在于动物身上,人类也一样存在。
延伸阅读
在印度一个马戏团中,大象深得游客们的喜爱,但有的大象会被一条细细的铁链锁着。游客们看到这根铁链很困惑,因为对于大象这种强壮的体格而言,那根铁链根本困不住它,这不过是大象主人掩耳盗铃的行为罢了。如果大象真的想逃走,早就挣断铁链走了。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而是主人对大象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利用。在大象小的时候,主人为了训练它们为自己挣钱,每天都会严格训练小象。面对这种残酷的训练,小象自然很想念大自然中自由的生活,所以小象就想逃走,离开马戏团。小象的主人自然知道小象的心思,于是就用一根铁链子把小象锁了起来。
小象的体格不如成年大象健壮,所以挣脱铁链的束缚对小象而言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小象挣扎过也努力过,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久而久之,小象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心理,认为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摆脱铁链的束缚,所以渐渐放弃了。
后来,小象长大了,它成为一只体格庞大的成年象,拥有强大的力量,那根细细的铁链早已不是它的对手,但是它却从来没有挣扎过。因为大象认为那是不可能的,是徒劳无功的。大象的心理状态依然停留在年幼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