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雄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西方世界的终结

1800年的东方和西方,究竟谁更拥有经济优势?为什么东方又很快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必然因素还是偶然因素?欧洲的优势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塑造我们世界的欧洲现代性和美国现代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现代性的形成将具备什么样的特色?中国当前经济突飞猛进的基因源于1800年之后的近代?未来的世界,全球的主导力量是中国还是西方?

对东方来说,日本是个另类,它总在标榜自己的独树一帜,它总想着脱亚入欧、入美;对西方来说,日本也是个另类,从明治维新到向西方全面转变,它总是不遗余力,但无论如何,它也摆脱不了东方的特质。日本——究竟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

中国从1300年之后开始步入了衰退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什么无法延续下去?中国未能实现工业革命,究竟有多么可惜?中国改良运动的失败源于中国人对西方越来越强烈的恨意?1949年,中国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经历了一次辉煌的改写历程。

西方对现代性的垄断将随着东亚的崛起而被彻底击破。究竟是东方西方化,还是西方东方化?文化的差异有多么根深蒂固?语言、服饰、饮食、政治权力,西化的成分有多少?中国现代性的出现,很快剥离了西方国家的中心位置,并使其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的崛起将会带来如此深远影响的原因。

直至18世纪下半叶,人类生活本质上并没有太大改观,当下的生活仅仅被视为过去的翻版。同样,人们认为未来并非变幻莫测,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或再造而已。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陆地上,而陆地上的变迁着实缓慢,因此人们的这一观点不足为奇。宏大的历史事件和日常的体验更是使人们对历史经验深信不疑。经验、阅历、智慧、权威及传统等被人们视为思想的瑰宝,通过日常生活、艺术、宗教、文学传承下来。所有的变革,只要不威胁到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便是可以接受和合法的。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欧洲两大重要历史事件,正如其名称所暗示的,代表的也是对于过去的怀念,哪怕事实上承载着许多极富前瞻性、新奇的理念。例如,尽管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致力于改变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但是仍认为人们应该学习、仿效经典。从16世纪开始,这种师古的思想热潮逐渐推却,不仅在欧洲,在中国、印度、日本和伊斯兰世界都是如此,但在欧洲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科学的发展,科学方法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世俗主义的扩张以及商业活动和市场的重要性的日益凸显,让人们越发质疑“现在和未来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这一理念。

18世纪晚期,随着现代性的来临,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逐步深入人心:现在的生活不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未来的起点;变革也不再是历史的重演,而是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未来的手段。进步、变革、现代化、理性、启蒙、发展和解放等一系列全新的词汇和概念,承载了“现代性”的内在价值观。这一全新的思维方式与传统、习俗、遗产、经验、守旧等陈旧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现代性——传统的划分,变成了社会生活的全新的主要原则。

现代性并不像某个国王的统治、某个朝代、一场战争,或工业革命的进程那样,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可循。现代性的起点不是某个具体的时间而是某段时期;而目前为止它似乎并没有确切的终点,更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工业化标志着现代性的到来和发展,现代性更像不断扩展的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戈兰·瑟伯恩(Göran Therborn)认为,现代性标志着面向未来的新纪元的到来。克里斯托弗·贝利(Christopher Bayly)则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不断发展、无穷无尽的过程,“从18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果现代性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还是一个新颖的事物,那么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引人注目的万能故事,横扫了前方的一切障碍,以其“新颖”魔力般地激发大众的想象力,影响遍布从北美到欧洲、从中国到日本的诸多地区。现代社会的诸多冲突都被视为“进步”与“保守”或“传统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也说明了现代性的话语已经为世界很多国家所接受。

对于现代性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是经济腾飞和工业化的来临,时至当下仍是如此。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来临,全新的思维方式(具有变革和不确定性的价值取向,认为未来将不同于过去),从影响小部分精英扩展到改变整个国家的民众心态。经济活动的重心从土地转移到工厂,人类居住的中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生活标准、家庭结构、工作条件、知识技能、自我组织、政治倾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间观念以及对人类存在的看法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如同现代性本身一样,工业革命作为现代性的主要驱动力,也引发了一场经久不衰的经济变革。

即使将欧洲现代的起源追溯至16世纪,其变革的决定性时刻也毫无疑问地发生在19世纪,当时工业化进程横扫所有的西北欧国家,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提升,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诞生,实际上整个世界都被卷入了一个由欧洲主导的全球体系中。这些趋势结合在一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组织发生了质变。从那时起,现代性的影响力开始遍及全球,人们追求现代性的欲望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并认为自己是现代的——从服饰和命名方式,到怀表、雨伞等个人物品。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欧洲和北美,甚至连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精英群体也深受影响,当然,亚非的普通民众所受影响不大(日本除外)。

从那时至今,现代性进程的速度一直在加快。依照过去的标准,1780~1840年的英国工业革命,速度已经相当惊人;但是对比后来的例子尤其是亚洲四小龙的发展速度来评价的话,它其实极其缓慢。此后的每一次经济腾飞,其速度都是越来越快,与现代性进程相伴的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地加快,农业就业机会的萎缩也在不断加剧。尽管最近欧洲在关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表达了对于现代性的疑虑,但是从全球视角来看,对现代性的看似永无止境的追求,至今仍是当今时代的支配力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现代性的追求席卷了整个亚洲大陆,那里可是世界上60%人口的家园。实际上,这种追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相比,欧洲对未来的信心和信念可能不那么明朗,但是美国却依然在不懈地致力于探索进步和未来。而如果有人想了解“拥抱未来”在实践中的真意,那么最好的地方莫过于中国。

欧洲是现代性的诞生地。1750年之后的两个多世纪里,欧洲现代性的触角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它的思想、体制、价值观、宗教、语言、意识形态、习俗和军队,给世界其他地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现代性和欧洲变得密不可分,似乎彼此已经融为一体,难以想象将二者割裂的情形:它们似乎已经成了同义词。然而,尽管现代性孕育于欧洲,却没有欧洲的内在特性:除了在这里诞生,它同欧洲以及欧洲文化之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随着现代性在东亚国家的扎根,它吸取了欧洲现代性(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方现代性)的经验。然而,东亚现代性并非欧洲现代性的简单翻版,它极具特色,其体制、习俗、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根植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在第一部分,我将探讨现代性是如何与欧洲(广泛地说是西方)建立起不可磨灭的联系,而东亚国家又正在如何突破这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