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谨防运动性猝死让好事变坏事

说到这儿,我要着重讲一下发生在运动员身上的猝死,就是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6~12小时内的意外死亡。它与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十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运动性猝死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而且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仅几十秒、几分钟,非常迅速,这是运动性猝死最重要的特征。

在近几年的马拉松比赛中,几乎每次都有猝死事件发生。仅2015年一年,国内马拉松比赛就发生了5例运动性猝死。有的人是首次参加长距离比赛,在中途突然晕倒,发生猝死,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急救,虽然被送往医院,结果仍然因抢救无效,不治去世;也有的人虽然在猝死当下,接受了急救人员对其进行的电除颤和心肺复苏急救,但结果还是抢救无效而死亡。

2015年10月25日,合肥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参加半程项目的一名男选手在临近终点处突然晕倒,现场医务人员立即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但他仍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后来紧急将其送至附近医院。经过4个小时的全力抢救,仍然无效,该选手最终不幸离世。

由此可见,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急迫性和病情的危险性。

马拉松比赛是一项高负荷、大强度、长距离、高风险的竞技运动,对运动员身体状况有较高的要求。要参加这个项目的比赛,参加者必须经过系统训练,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参加比赛前,参加者应该进行全面的体检,发现身体不适,就不宜继续参加了,而有各种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感冒、肥胖、年龄过大的人,也都不宜参加马拉松比赛。

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为0.25~2.3人/10万人,高危年龄在30~50岁,主要见于足球、网球、自行车、田径、游泳、篮球等运动中,还有体育课。运动性猝死者多数有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畸形、心肌炎、心脏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破裂等)占首位,其次是脑血管意外。另外,运动性哮喘、肺栓塞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因运动而诱发或加重病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抢救,同样可致命。

很多人在长跑过程中都会出现运动“极点”:感觉身体极其难受,心率增快、胸闷、呼吸困难、窒息感、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出冷汗、全身无力、恶心、呕吐等,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产生放弃比赛的念头。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比赛的半程或冲刺时,很多人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度过了这个“极点”。通常,经过专业训练的选手很容易挺过去,但不经常长跑的人容易在“极点”发生意外。为了避免事故发生,在“极点”时刻,参加者应该逐渐放慢速度,等到身体适应后,再决定是否要加快速度。否则,如果不进行调整,参加者极易发生意外情况,比如运动性猝死。

那如果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参加者发生运动性猝死,该怎么办呢?

一旦在运动比赛中出现参加者发生运动性猝死,施救者应立即让患者躺平,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通知医疗急救部门,尽快使用AED进行心脏电击除颤。

说到这儿,我想起2015年3月15日举行的无锡国际马拉松比赛的报道,之所以记得很清楚,是因为这是国内马拉松比赛中首次使用AED抢救患者的案例,而且也取得了成功,令人十分鼓舞,也使不少人对AED的作用有了认识。

那天,比赛正在进行中,一名选手突然倒地,急救队员马上赶到,确认这个选手呼吸已经停止。一名急救员立即对其进行了胸外心脏按压,并嘱咐其余的人赶紧去拿AED。3分钟后,AED及时用上,患者逐渐恢复了心跳、呼吸和意识,逃过一劫。后来,在2016年2月的海南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以及在2016年3月的上海松江半程马拉松赛中,都各有一名选手在比赛中发生运动性猝死,最后经过及时心肺复苏和使用AED,抢救成功。